河北曲周打造“綠環水繞”生態長廊

截至目前,全縣新增造林面積1.65萬畝,森林撫育1.3萬畝,植樹108萬株

河北日報訊(記者喬賓娟 通訊員李光清、韓富強)今年,曲周縣堅持“生態、經濟、景觀”三位一體理念,統籌“林網、路網、水網、田網”四網融合,重點實施河渠綠化、幹道綠化、村莊綠化、環城路林帶閉合、特色示範林基地五大工程,紮實推進造林綠化工作。截至目前,該縣新增造林面積1.65萬畝,森林撫育1.3萬畝,植樹108萬株。

化整為零,防疫造林兩不誤

河北曲周打造“绿环水绕”生态长廊

日前,曲周縣在支漳河兩岸實施綠化工程。 河北日報通訊員 胡海軍攝

暖陽三月,笑迎春光。在邯鄲市曲周縣連珠村2000畝桃園內,一株株排列整齊的桃樹苗,生機勃勃地佇立在和煦的陽光下。園內栽種了蟠桃、冬桃和黃桃3個品種,3年後,每棵桃樹可實現產值90元,2000畝可實現產值1300餘萬元。這正是曲周縣著力打造“綠環水繞”生態長廊的一個縮影。

特殊時期,該縣在堅持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時推進造林綠化,把造林綠化作為新年推動發展的“第一戰役”,成立高規格森林城市創建暨造林綠化指揮部,縣委書記任政委,縣長任指揮長,縣級領導分包鄉鎮、分包重點造林綠化工程。同時,縣領導一線調度,各鄉鎮推進抓成效,重點部門跟進督辦,造林隊伍化整為零,小團隊作戰,形成了啟動早、戰線長、推進快、規模大的綠化格局。目前,該縣村村見縫插綠,空閒補綠;路路機器轟鳴,林木成景;渠渠河畔栽樹,臨田種花。

五大工程,披綠添景出亮點

河北曲周打造“绿环水绕”生态长廊

近日,遊客在曲周縣千畝櫻桃園內賞花。 河北日報通訊員 谷懷平攝

該縣堅持每個工程都明確具體設計要求、造林規模和綠化標準,致力打造林業精品亮點。

河渠綠化工程。按照“淨化、綠化、美化、優化”的標準,全流域規劃,全方位綠化,重點對滏陽河、支漳河開展全域綠化,兩側各綠化50米,利用滏陽河、支漳河九曲十八彎的自然形態,在彎道處和過村段,高標準打造節點景觀,形成“林水相依、水清林茂”的河岸生態景觀帶。

幹道綠化工程。以“擴面、提質、增效並舉,新造、補造、拓寬並舉”為原則,以“高速公路、國省幹道、四好農村路”為龍骨,以農田林網為映襯,以路域環境整治為抓手,以生態綠廊建設為目標,採用4層立體多彩化栽植模式,通道林帶色彩斑斕、四季變化,構建“異齡、復層、混交”的近自然森林生態系統,全面推進“四網”融合發展,全力打造“樹隨路走、水伴樹行、一路一景、移步換景”長達140公里的交通綠廊景觀帶。

村莊綠化工程。以整治人居環境、壯大集體經濟、改善鄉村生態、提高生活質量為目標,按照“能綠盡綠、以綠增美”的原則,在環村周邊、房前屋後、空閒隙地、村內坑塘、村內街道以及庭院等區域,廣泛開展群眾性植樹造林活動,選擇能夠體現鄉村風情的本地樹種,全力營造“村在樹中、路在綠中、人在景中”的綠美鄉村,建成王莊、三疃和付莊等120個生態園林式鄉村。

環城綠化工程。按照“林蔭型、景觀型、休閒型”綠化原則,構建“綠帶環繞、綠廊相連”的環城“綠享空間”。

特色示範林基地工程。以“調整種植結構、增加農民收入、壯大集體經濟、提高農業效益”為目標,依託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全縣現有林業基礎,大力發展特色林果示範基地,建成“連珠村桃園、五疃村流蘇園、三疃村梨園”等一批特色示範林基地,實現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

創新機制,多方投入促綠化

河南疃鎮張莊村林業種植大戶範孟許在“四好農村路”李付線兩側承包400畝土地,種植國槐、金枝槐、金葉榆、絲棉木等10餘種觀賞樹,取得了美化環境和增加效益的“雙贏”效果。這是曲周激活社會投資主體抓綠化的一個例證。

該縣推進造林主體和綠化投入的市場化,變號召群眾自主造林為以政府投入為主導,造林公司、合作社、村集體、農戶等多渠道造林投資模式,鼓勵各類社會主體投資發展林業。對村莊、“四好農村路”、滏陽河、支漳河等縣內重要通道、水系,全部進行土地流轉,縣財政按每畝1000元標準補貼地租,企業、大戶承包造林。

採取“村集體+造林企業+農戶”的模式,村集體負責流轉土地,造林企業負責栽植經營,農戶以土地入股形式參與造林,大力發展園林經濟,同時發展林下經濟,帶動群眾增收的同時,增加集體經濟收入,提高村集體組織凝聚力。

建立競爭機制,將造林工作引入市場,對環城綠化、空間綠化實行工程造林,實行包苗木、包栽植、包成活、包管護的“四包”責任制,驗收效果與工程款結算直接掛鉤,確保綠化工程的規劃設計、組織施工更科學、更規範。

關注河北新聞網,瞭解河北最新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