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張伯龍《紀恩圖》

【名稱】紀恩圖

【年代】清

【作者】張伯龍

【館藏】遼寧省博物館

【材質】絹本

【尺寸】166.3cm x 103cm

張伯龍 ,清光緒時太醫院御醫、瓊島知府,原名張士讓,光緒初在太醫院執醫,有國手之稱。張伯龍出身宦門,天資聰敏,精通文史,但青年時不求做官,潛心鑽求醫術,頗多成就。某年其父患病,病象危急,多次請名醫診斷,都說無法可醫。張伯龍精心療理,奇方排難,終使其父痊癒。現收藏在遼寧博物館的作品《紀恩圖》就是張伯龍所繪,他的作品與中國傳統的水墨畫,結合西洋畫,色彩明暗聚焦透視的繪畫手法。把祝福、恭賀的良好願望發揮到了一種極至的狀態。在禮儀之幫的中國,上到古代的皇帝、士大夫,下到普通文人、平民,都願意在喜慶、甚至平時用上它,因為大家相信,願望好的結果一定會好。

作品簡介:

在遼寧省博物館裡,至今珍藏著一幅永定籍著名畫家張伯龍的《紀恩圖》。創作時間是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圖繪清初大將楊捷之孫楊鑄接受康熙帝賞賜,在熱河避暑山莊御苑中乘舟觀荷的情景。圖繪山巒錦繡,景色宜人,池中荷花盛開,楊鑄將軍端坐御船中,眼神專注,神態安祥。

聆聽藝術 | 清 張伯龍《紀恩圖》

張伯龍作為宮廷畫家,忠實地描繪了楊鑄在熱河行宮享受“御苑乘舟觀荷”這一特異恩寵的情景。圖畫的上下左右,題滿了當時翰林院滿腹讀書的翰林們24首題畫詩。詩作者有王式丹、宮鴻歷、趙熊詔、王圖炳、王敬銘、陳邦彥、史貽直等。到了同治年間,何廉舫翰林還為其後人楊誠齋都尉題詩。

聆聽藝術 | 清 張伯龍《紀恩圖》

可以想象,張伯龍能夠作為康熙皇帝所倚重的畫家,為平叛大功臣楊捷之孫繪《紀恩圖》收藏於宮廷,有這麼多翰林乃至狀元與之稱兄道弟並在畫上題詩,是多麼榮耀的事。

聆聽藝術 | 清 張伯龍《紀恩圖》

楊捷(1627—1700年),江蘇寶應人,清代康熙朝昭武將軍,光祿大夫,兼太子太保,參加了平三藩、收臺灣、徵準噶爾等許多重要戰役,功勳卓著。去世後,他的孫子楊鑄襲世職,鎮守居庸關,1714年,楊鑄隨從康熙皇帝到了河北灤陽熱河避暑山莊,皇帝命令和詩,賜給楊鑄果食、扇聯,又再命令他於御苑中乘舟觀賞荷花,

聆聽藝術 | 清 張伯龍《紀恩圖》

清 張伯龍《紀恩圖》

作者簡介:
張伯龍,晚清名醫,善書畫。清光緒時太醫院御醫、瓊島知府,原名張士讓,蓬萊縣(今蓬萊市)城裡西街人。張伯龍一生著述醫書多部,有《內經釋義》、《本草問答》、《張伯龍醫案》等。

聆聽藝術 | 清 張伯龍《紀恩圖》
聆聽藝術 | 清 張伯龍《紀恩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