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雨欲來風滿樓?影響樓市半壁江山的三個人都在“預警風險”!

近一個月,是上市房企的財報季。


各大上市房企陸續公佈2019年報,並提出了對未來的行業判斷。


往年這種財報季,大都是不顯山不露水的展望一下美好未來,給投資人和股東以信心。


但是,今年的財報季不同以往——


恆大、萬科和融創,這三位影響中國樓市半壁江山的大佬,全部都在“預警”。


字裡行間,都在透露著“不確定風暴就在前方”


融創孫宏斌、萬科鬱亮、恆大許家印,是常年站在一線市場高點上的三個人,他們對於樓市的理解要遠超過中國的絕大多數人。


這三家公司背後所養著的分析師和分析機構,其研判水平也要遠超過中國的絕大多數人。


他們對於未來的思考,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深思——


他們在害怕什麼?他們是如何應對前方的風暴?


山雨欲來風滿樓?影響樓市半壁江山的三個人都在“預警風險”!


1


孫宏斌說


融創業績會上,孫宏斌說,今年融創要做三件事:


調融資結構,降融資成本;

處置一些資產;

拿地要拿對地方、拿對時間。


上述三件事,既蘊含著融創對未來趨勢的理解,又囊括著融創的應對之策。


1、“調融資結構,降融資成本”的背後,所蘊含的深意是——


今年的貨幣和財政政策會相對寬鬆,比較容易拿到便宜的錢。


比較容易拿到便宜的錢,就有了調整融資結構的空間。


短債能變長債,高息借貸能置換成低息借貸。


幾天前,融創宣佈將發行規模不超過40億,利率在3.7%-4.9%的債券融資,用於償還部分融資成本比較高的公司債券。


2020年,融創還將減少高息的短債比例,加大銀行的開發貸低息融資比例。


除了融創之外,已經有至少五家上市房企將在今年調整融資結構。


2020年,大概率是一個比較容易借錢的一年。


對於普通人的啟示是——


利用貨幣寬鬆的好時機,把一些比較貴的借貸置換成比較便宜的借貸。


2、“處置一些資產”,所蘊含的深意是——


長期的不確定風險仍在,可利用短期的流動性轉好,拋售一些垃圾資產。


業績會上,孫宏斌多次重申:“處置資產是今年融創要做的比較堅決的一個事”。


第一個原因是,市場上的錢比較多,流動性會轉好,是趁機拋售的好時機;

第二個原因是,未來不明朗,要及時優化資產結構,拋出不能產生利潤的垃圾資產,及時止損。


2019年底,融創已經賣掉了一個酒店。2020年初,還有4個酒店短期內會轉手。未來還要賣掉一些樂園和商業。


注意!融創所拋售的資產,全都是流動性極差的重資產!


2020年,大概率是調倉置換的好時機。


對於普通人的啟示是:


利用短期流動性轉好,把流動性比較差的垃圾資產及時拋出置換!


3、“拿地要拿對地方、拿對時間”的背後,所蘊含的深意是——


謹慎擴張!謹慎擴張!謹慎擴張!


在業績會上,孫宏斌直截了當的說:


一二線城市的風險在於買地貴。短期大漲幾乎沒有可能,拿地貴了,利潤就沒有了。

三四線城市的風險在於波動大。

庫存大,供應量大,需求卻很少,風險很大。


這對於普通人的啟示是:


2020年,不僅要全面避開三四線城市,還要全面避開一二線城市裡的高價標的。


短期房價大漲的可能幾乎沒有,買到高價標的,除了徒增成本,毫無意義。


歷年年報季,這些房企講的話,真假參半,不可全信。


但今年的年報季,孫宏斌少有的講了很多實話。這些實話,無論是調整債務,還是拋售垃圾資產,再或者是謹慎拿地……融創都在知行合一的落地。


這都是拿真金白銀砸出來的實話!


這都是值得每一個普通人去深思的實話!


2


許家印說


恆大的業績會,讓人印象深刻的兩件事是:


降負債、要造車。


房企造車,是玄學,不在今天的討論範圍內。


降負債這個事兒,值得深思。


2020年,恆大提到了兩個降:


第一、有息負債每年平均下降1500億,2022年總債降到4000億以下;

第二、土地儲備減少3000萬平米。


有意思的事情來了!


別人都在擴張,都在趁著低息發債的好時機,在土地市場上瘋狂擴張。過去的一個月,土地市場上出現了多少個準地王。


而歷來喜好高速擴張的恆大,卻在收縮。降低土地儲備,降低負債規模。


要知道恆大對於歷次樓市週期的判斷都極為精準,它在這個時候開始刻意收縮,真的值得每一個普通人警醒。


這背後是,恆大對未來樓市走向的極大不確定表現!


很多人都說,今年是大規模建倉投資、大規模堆疊負債之年,因為錢又便宜又好搞。


此時不堆負債、不建倉,更待何時?


但是,我必須提醒的是——


憑本事借的錢,也要有本事還上!


未來最大的風險在於疫情擴散後內外需萎靡所帶來的收入不確定!


2020年,你在計算還款能力時,請自動打八折!


恆大都開始控制負債風險了,你也要掂量一下自己的斤兩。

3


鬱亮說


萬科的業績會上,鬱亮打了一個比喻。


“這場危機告訴我們,一種疾病在沒有特效藥與疫苗之前,只有依靠自己的免疫力和健康基礎戰勝病毒”。


萬科的免疫力,就是

“現金為王、手有餘糧”。


萬科擁有遠低於行業的融資成本,但仍然收緊了擴張規模。


2020年的萬科推行當家人制度,給每個一線單位指派當家人,每日每週每月對收支進行管理,管好每一個人每一分錢。


甚至,為了多保留一點現金在手以應對不確定性,萬科還罕見的減少了2019年股東分紅比例。


如今,萬科的賬上囤了至少1662億現金。


如此龐大的現金規模,萬科想要幹什麼?其背後有何深意?


其一、對不確定的恐懼;

其二、想在不確定之中找到機會,拿著囤好的現金抄底。


面對未來的市場,普通人應該做什麼?


萬科已經給出了最好的答案。


對短期保持足夠的警惕和敬畏!


對長期保持樂觀和足夠的信心!


預留現金,既為防範風險,又為隨時抄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