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式平力保永修“大糧倉”

江西省永修縣有宜農耕地55萬畝,年產稻穀25萬餘噸。很多人都知道永修縣是江西省的“大糧倉”,卻很少有人知道,20世紀50年代中期江西省人民委員會邵式平主席力保永修“大糧倉”的故事。


   永修縣地處修河、潦河、贛江、饒河4河下游的鄱陽湖畔,沿河兩岸及濱湖地帶地勢低窪,每年夏秋,暴雨連降,山洪暴發,河水暴漲。若遇長江、贛江漲水,上洩下頂,白浪滔滔,一片汪洋。
   修河,古稱建昌江,又名修水、修江,為鄱陽湖水系五大河流之一,以其水行修遠而得名。修河是江西省第二大河流,發源於幕阜山下湘鄂贛三省交界處的銅鼓縣,流經九江、宜春、南昌三市的12縣區,幹流總長357公里,流域面積14797平方公里。潦河是修河最大的支流,發源於宜豐縣九嶺山南麓,流經宜豐、奉新、靖安、安義4縣進入永修縣,在永修縣城山下渡與修河匯合,全長148公里,流域面積4376平方公里。贛江為江西省第一大河,由南至北縱貫江西全境。贛江上游稱貢水,源出東面部山地,流經贛州市匯合章水後稱贛江,全長766公里,流域面積8.4萬平方公里。其中,永修縣境內長約18公里。饒河,又名都江,是江西五大河流之一。北支稱昌江,發源於安徽省祁門縣東北部大洪嶺;南支稱樂安河,發源於婺源縣北部大庾山、五龍山南麓,全長313公里,流域面積15456平方公里。其中,永修縣境內長約22公里。

邵式平力保永修“大糧倉”


   永修縣歷史上水災頻繁。據《永修縣志》記載:宋嘉定十七年(1224年),大水沖毀民屋城郭,淹沒莊稼。元至治二年(1322年),大水,山崩。明洪武元年(1368年),修河水暴溢。永樂十年(1412)年,夏澇,漂沒民房;永樂十三年,夏水沖壞民房,淹沒莊稼。洪熙元年(1425年),夏水浸傷莊稼。宣德八年(1433年)水災。正統五年(1440年),初夏霖雨;正統十二年水災,民飢。弘治六年(1493年)、弘治七年、弘治九年皆大水。嘉靖元年(1522年),五至八月大水,“舟航入市,漂沒民舍不計其數”;嘉靖十二年,二至五月淫水。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六月大浸,漂沒縣門屏牆十餘日,居民架木以渡,廬舍、場谷,一皆漂散;萬曆三十七年大水入城,淹沒縣堂40餘日。清順治四年(1647年),大浸,米石銀7兩,道殣相望。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夏,大水。雍正三年(1725年)秋,水災。道光三年(1823年)、道光七年、道光十一年、道光十四年、道光十七年、道光十八年、道光十九年、道光二十年、道光二十一年、道光二十二年、道光二十四年、道光二十八年、道光二十九年、道光三十年均遭水災。咸豐元年(1851年)、咸豐三年、咸豐六年、咸豐八年皆遭水災。其中咸豐八年五月,城內水深丈餘,圩堤潰決殆盡。同治元年(1862年)、同治二年、同治四年、同治五年、同治六年、同治七年、同治八年、同治九年均遭水災。光緒元年至光緒五年(1875—1879年),連年遭水災,其中光緒三年特大洪水沖毀縣城東、北兩樓;光緒八年,大水沖決圩堤;光緒二十七年,洪水浸入縣城。民國六年(1917年)大水災。民國八年,水災。民國二十年發生六十年內罕見的大水災,全縣六個區均遭災害,尤以一、二、三、五區遭災面積最廣,潰決圩堤40餘座。其中一區有何公、朗湖、郭東等10餘座,二區有三角、青湖、原槎等20餘座,三區有鴉雀、下洋等10餘座,六區白京圩亦潰決。淹及240餘村,8000餘戶、房屋9000餘間,淹沒洲地田園469094畝。民國二十一年,水災。民國二十二年至二十三年一、二、五、六區均遭水災。民國二十四年六月二十六日,大雨傾盆,洪水氾濫成災,潰決圩堤38座,受災農田26萬餘畝,房屋倒塌2371棟,沖走37棟。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永修縣發生歷史上罕見洪災,洪水漫決全縣所有圩堤,水位高、時間長,造成了嚴重饑荒。

邵式平力保永修“大糧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永修縣連續幾年遭受水災,其中以1954年、1955年兩年災情最為嚴重。1954年,從4月下旬起,連日暴雨,水位逐日上漲,全縣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搶險抗災。期間,江西省人民委員會邵式平主席兩次來電慰問,大大地鼓舞了搶險隊伍的情緒。6月18日,河水暴漲,至20日水位漲至22.59米。全縣14座大小圩堤均被漫決,縣城所在地塗埠鎮也被水淹。全縣幹部在縣委統一領導指揮下,組織大批船隻將災民分批搶救至塗家埠火車站等地勢較高處和新建縣樂化鄉安置。在塗埠火車站搭起臨時帳篷供受災群眾居住。為保證災民的食品需要和健康,縣委、縣人民委員會(縣政府)組織相關單位設立了糧油供應組和臨時醫療隊。

邵式平力保永修“大糧倉”


   7月3日,以邵式平主席為團長的省人委水患地區慰問團分赴各災區慰問。是日,邵式平及第一分團團長龍標桂、副分團長蔣今清等親赴永修縣三角、九合等災情嚴重地區慰問受災群眾。邵式平在離開永修前,對永修今後如何戰勝災害,恢復生產等問題作了具體指示。此次水災,全縣漫潰圩堤14座,倒塌決口264個,沖毀農田2萬餘畝,被淹田地26.3萬畝,佔全縣耕地總面積53.4%。受災人口達7.3萬餘人,佔全縣總人數65.2%。災情發生後,邵式平主席指示人民政府先後向災區發放4次水災救濟款,總額3478億元(舊幣,摺合新幣3478萬元),4萬餘斤救濟糧(大米),同時借給災民溼谷200餘萬斤,銀行向災區發放救濟貸款10億餘元(舊幣,摺合新幣10萬餘元);衛生部門用於免費醫療經費1.2億元(舊幣,摺合新幣1.2萬元)。這些舉措,保證了災民的基本生活和身體健康,穩定了災民的情緒,增強了災區幹部和廣大人民戰勝災害的信心。
   1954年圩堤倒塌後修復不到半年,1955年夏,永修縣又一次發生特大洪災。從6月19日至23日,連續5天大雨,總雨量達451毫米,山洪暴發,修河最高水位達22.81米,超過1954年水位0.22米。永修縣委、縣人委組織6000餘名勞力進行了5晝夜的搶救,但終因洪水太大,致使全縣14座大小圩堤潰決,倒塌決口257個。災後統計,此次水災受災田地27萬畝,人口7.8萬餘人,死亡耕牛134頭,倒塌房屋1800幢,損毀糧食100萬公斤,死亡5人。


   永修縣三角鄉四面被修河主、支流包圍,圩堤全長26.87公里,耕地面積2.7萬畝。連續兩年水災,使三角圩成了三角湖。1955年8月5日,縣委、縣人民委員會作出決定:放棄三角圩,將圩內6000居民遷移他鄉,併成立了移民安置委員會,在三角鄉開展思想動員工作。8月9日,永修縣人委將放棄三角圩的報告呈報九江專署和江西省人民委員會。邵式平主席看到永修縣人委的報告,大發雷霆,捶著桌子說:“三角圩是糧倉,當地老百姓都說‘三角圩收了谷,狗都不吃粥’,歷朝歷代受災那麼嚴重都沒有放棄,我們人民政府怎麼能放棄?”由於邵式平主席的反對,永修縣人委關於放棄三角圩的意見被否決。
   經邵式平主席批示,江西省人民委員會當年共發放救濟款124萬元(以下均為新幣)用於救濟永修縣水災災民。1955年冬季,永修縣掀起了一個史無前例的復堤堵口高潮。江西省水電廳撥款86萬元、江西省糧食廳撥糧80萬斤用於復堤堵口。九江地委、專署動員都昌、星子、湖口、武寧、瑞昌等縣民工7619人來永修縣支援復堤堵口。其中,星子、武寧共2000多名民工被分到九合圩支援,都昌、湖口、瑞昌共5000多名民工分到三角圩支援。加上永修縣本縣的男女勞動力,共有26500餘人上堤復堤堵口。從1955年11月20日至1956年1月15日,歷時57天,勝利完成復堤堵口任務,總土方達265萬餘方。經過這次修復,九合、三角兩圩此後幾十年再沒有發生過圩堤潰決。

   撫今追昔,重溫江西省人民委員會主席邵式平力保永修“大糧倉”的故事,我們不禁感慨,正是由於這些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為我們打下的基礎,我們的經濟社會才能取得今天驕人的成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