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黃有毒,花青可解?國畫顏料整理歸類!

中國畫顏料分為礦物質顏料和植物質顏料,又稱石色和草色。

礦物質顏料

硃砂:硫化汞,又稱辰砂。分為鏡面砂、豆瓣砂、朱寶砂。提煉過水銀的不宜作為顏料。

朱磦:將硃砂研細,入清膠水,澄清,浮在上面的一層為朱磦,也稱朱膘。

銀硃:又稱紫粉霜,是我國古代最早發明的化學顏料之一。

赭石:又稱土朱、代赭。分為棕、赭、鐵三色。

黃丹:色偏黃至橙黃。

紅丹:色偏橙紅至紅。

鉛丹:包含黃丹與紅丹。

黃色系:分為石黃、雄黃、雌黃、土黃。

空青:塊狀,像楊梅

扁青:又稱大青,《芥子園畫譜》載“梅花片石青”即是此。

曾青:一層深一層淺,或者幾層都是深色的青。研漂出來的淺青又稱天青。

白青:又稱碧青,比天青顏色更淺,古人少用。

沙青:又稱佛青、回青,從西域傳來的顏料,多用在佛教繪畫上。

石綠:塊狀,有毒。

孔雀石:塊狀,有毒,有自然生成的濃淡相間的花紋,很像孔雀翎毛的翠綠色

銅綠:又稱銅青,有毒。是我國古代最早發明的化學顏料之一。

沙綠:呈沙粒狀,色澤深暗。

白堊:又稱白土粉、白善土、畫粉。漢魏以來壁畫上的主要材料。

鉛粉:又稱胡粉、官粉、鉛華、鉛白,也是古人化妝的粉。是我國古代最早發明的化學顏料之一。鉛粉時間長了會變黑,用雙氧水輕輕擦洗,又能返回白色。常用鈦白粉代替。

蛤粉:又稱珍珠粉,古人重用的顏料,宋代用它代替白堊。

黑石脂:又稱石墨,古人把它研細,畫鬚眉。


植物質顏料

紅藍花:又稱紅花,現在一些少數民族地區,仍用它染紅色。

茜草:根是紫紅色,可製成紅色。它的紅比紅藍花更紅。

紫丱:又稱紫梗,一種天然蟲膠。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稱它是”蟻丱“,可以製成紫紅色。

胭脂:又稱燕支、燕脂。它是用紅藍花、茜草、紫丱製成的。古人化妝用的紅色。

洋紅:進口,胭脂蟲中提取,雖非植物但歸於此類

檀木:又稱蘇木,染木器用的,色深紫。

藤黃:海藤樹流出的黃膠液,有毒,古書說海蜇可解,又有傳言花青可解,真假未知。越南產的最好,又稱“月(越)黃”,唐代以前稱“真臘畫黃”

槐花:槐花蕊,可製成黃綠色。

黃檗:又稱黃木,色黃。

生梔子:又稱梔黃,可代替藤黃,較為安全。

花青:藍靛製作而成,現在只有西南苗族還種植藍靛,用它染布。

百草霜:又稱鍋底煙,燒柴燒火的灰炱。畫鬚髮、翎毛多用它。

通草灰:又稱燈草灰,把通草放在鐵筒內燒成的灰,畫草蟲多用它。

化工顏料(不同於盒裝軟管的,也為塊狀)

  1、曙紅

  2、深紅

  3、大紅

  4、鉻黃

  5、天藍

藤黃有毒,花青可解?國畫顏料整理歸類!

  傳統的中國畫顏料,它一般分成礦物顏料與植物顏料兩大類,從使用歷史上講,應先有礦物、後有植物,就象用墨先有松煙、後有油煙。

  遠古時的巖畫上留下的鮮豔色澤,據化驗後,發現是用了礦物顏料(如硃砂),礦物顏料的顯著特點是不易退色、色彩鮮豔,看過張大千晚年潑彩畫的大多有此印象,大面積的石青、石綠、硃砂能讓人精神為之一振!植物顏料主要是從樹木花卉中提煉出來的。

  第一、二類為純天然製作,除洋紅外(它最初從墨西哥引進),是真正意義上的傳統國畫顏料。三類為現代的化工合成顏料,用起來尚可。

  我們現在用得最多的當數上海馬利實業畫材有限公司生產的“馬利牌”中國畫顏料,使用方便、但易退色。

  一般來說一類為粉狀,用時須加明膠,二、三類直接在水中浸泡一會就可,使用比較方便

藤黃有毒,花青可解?國畫顏料整理歸類!


  上色的薄厚問題:

  傳統認為顏色應薄上,但是要表現出厚重的感覺,往往一遍遍用較薄的顏色反覆上色,最終形成一種多層疊加的厚重效果。薄上色法可以說最好是把握在用絹畫時,手放於絹面之上撫摸畫面不覺有色的粗糙感,而還能清晰地感覺到絹絲的經緯。我們今天看到的許多古畫上,都有著細膩而厚重的色彩,顏色的質地很細。其實這裡還要說明一點,重彩中的重,是厚重的意思,而不是厚厚的顏色。

  所以不是畫的顏色越多,越是符合重彩的需要。今天隨著巖彩畫的興起,有些畫家追求色彩的厚畫法,向油畫一樣的做肌理,這又是另一種手法,但是這僅限於巖彩畫使用較多。在今天大部分繪畫中,還應該是厚薄結合比較好,在我的畫中就是盡力在嘗試厚塗與薄畫結合使用。

  關於用白的問題:

  在國畫中,特別是工筆畫中,白色使用的概率還是比較高的。但是它並不是為了增加厚重感。白色可以用於畫領口、袖口;衣服上的圖案;土裙(就是仕女最下面穿的裙子);以及和其它顏色混合出的膚色等等……

  厚重感在前面已經提到,它是多層疊加出的效果,而不是簡單的通過加白達到的,國畫中的白要小心使用,鋅鈦白(錫管裝的)中的膠性很大,一旦畫上就不好去掉,所以要十分慎重。特別是蛤粉(粉末狀),這種顏色在使用中十分不穩定。在加膠時,只要蛤粉一溼立刻變得十分透明,但是在顏色完全乾透以後又顯得特別的白,在染時要全憑經驗十分不易。因為白色是覆蓋性色彩,所以在使用時多使用勾填法,留出墨線貼著線的邊緣完成塗色,要做到色不壓線、色不離線。

藤黃有毒,花青可解?國畫顏料整理歸類!

  在畫一些工筆的白花時,有時需要用薄塗法淡淡的罩幾遍白色,然後在用曙紅或豆綠分染,就形成了白花潔白、明亮的效果。用化學合成的顏色會有許多雜渣,大家可以先用少量水把色調開,過幾分後倒上面的顏色用,這樣顏料中的渣就沒有了。畫工筆時最好少調色,幾種色調在一起,顏色也會灰,儘量用原色。用花青色時最好加點墨,可以去火氣。畫白色時,可以加入少量珍珠粉〔最好過期的,要不費用太高〕,這樣的白色很白,有光澤。

  傳統國畫顏色介紹:

  石色(不透明色):石色即是礦物質顏色,石色除了使用在繪畫中,還應用於壁畫、建築彩繪等地方。在我國古代,畫家們有一套十分系統而完整的使用石色的方法,但隨著明、清畫家對工筆繪畫的認識逐漸淡薄,所以,傳統制造石色的方法幾近失傳。今天有許多學者到日本學來了當年日本人從我國學去的制顏色方法,才有現在較為豐富的品種供畫家使用。

  石色主要包括:硃砂、朱磦、石青、石綠、雄黃、雌黃、石黃、黑石脂、雲母粉、蛤粉、赭石、土黃、珊瑚粉和其他寶石類顏料粉以及新研製出的高溫結晶顏料等。

  需要說明的是:石青與石綠一般分類較細:分成頭青、二青、三青、四青等頭青色最重,四青色最淺,石綠同理。

藤黃有毒,花青可解?國畫顏料整理歸類!

  水色(透明色):水色主要是由一些天然植物為主材料,配以少量動物質材料、礦物質細粉顏料組成。石色與水色一般是相互結合著使用於國畫中,已達到濃淡相間、虛實相生的豐富效果。

  水色主要包括:朱磦、胭脂、西洋紅、藤黃、赭石、花青、水彩色與丙烯色等。

  需要說明的是:

  1、朱磦是硃砂最細的形態,所以有些畫家在使用時以薄塗法來形成水色透明的顏色效果。

  2、西洋紅:在國畫色中的名目較多,又叫做曙紅、牡丹紅等。

  金屬顏料:畫家使用金屬顏料由來已久,最早是在唐朝。金屬顏料主要是金箔、金粉;銀箔銀粉。金箔一方面使用在背景上,另一方面主要是使用在局部貼金。

  金箔有四個品種:

  紫赤金(略帶紅色):主要貼寺廟中的佛像

  庫金(足金金箔):繪畫中常用,往往是98%的純金和2%的純銀合成。

  大赤金(略帶黃色的金):又稱冷金,70%的純金,相當於18K金。

  田赤金(呈淡黃色):相當於14K的金。

藤黃有毒,花青可解?國畫顏料整理歸類!


  1、畫黑的顏色有幾種辦法,一種是用淡墨一遍一遍的上,直到達到黑的效果為止。畫時注意,要是想達到黑色偏暖的話就用油煙墨;想要發冷的黑的話用松煙墨。另一種是厚塗法,用國畫色(上海馬利牌顏料)中的黑色,塗幾遍就能達到很黑的效果。在絹上尤其明顯。

  2、現在許多畫家抱怨赭石色不好用,與墨或花青調好後會形成沉澱,幾乎每一種赭石都會有或多或少的這樣的現象。其實不是顏色的問題,而是對顏料性能不瞭解,赭石基本上其中的礦物質還是較多的,這和植物色的花青是無法調和的,兩者不容;同理,赭石與墨也就不可能調和了,這不是顏料的問題。正確的使用方法是:把顏色分開使用就會自然調和,即先上赭石,再等幹了往上疊加其他的顏色,這樣就不會出現“出渣子”的現象了。

  3、從我的經驗上看,水彩顏色是可以使用的,但是要注意要用性能較穩定的水彩顏色,比如日本的、英國的,如果怕在裝裱時“跑”可以在水彩色中稍加一些膠就可以了。另外還可以用丙烯顏色,性能也很好,但是要注意丙烯色中的膠性較大,如果顏色畫錯了,顏色幹後就無法洗掉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