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江籍愛國實業家劉國鈞誕辰133週年紀念


靖江籍愛國實業家劉國鈞誕辰133週年紀念

你知道

我們現在常穿的燈芯絨衣服

是哪個民族紡織工廠

最早生產成功的嗎?


你知道

被譽為“中國紡織大王”的是誰嗎?


你知道

在抗美援朝運動中

個人捐款2.65億元的是誰嗎?

這,都與劉國鈞有關。


今天時值劉國鈞誕辰133週年

我們通過三個小故事

帶您走進這位靖江籍愛國實業家......


劉國鈞

1887-1978,男,漢族,江蘇靖江人,民建會員。生前任江蘇省副省長。中國現代傑出的實業家、著名的愛國民族工商業者,被譽為“中國紡織大王”。


故事·一

“我能夠掙錢養家了!”

劉國鈞自幼家境貧寒,15歲隨同鄰居到常州西門外奔牛鎮上當學徒。奔牛鎮地處滬寧鐵路線上,南臨太湖,北靠長江,中貫運河,交通便利,商業也就相當發達。

劉國鈞一心想好好學習做生意的本領,將來能多掙點錢養活父母,可是當學徒的店因為經營不善,第二年就倒閉了。幸虧老闆沒有忘記勤勞能幹的劉國鈞,特意將他介紹到另一家店去當學徒。劉國鈞起早貪黑地為老闆幹活,也學到了不少做生意的經驗。

轉眼間3年過去了,劉國鈞學徒滿師,老闆正式錄用他做店員。劉國鈞能憑自己的雙手掙錢了!他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積攢起10塊銀元,買了一份禮物,回到家鄉去感謝鄰居的恩情。

然後,他便將在外鄉做傭人的母親接回家,對父親說:“現在我能夠掙錢養家了。”鄰居們都羨慕地誇獎他:“國鈞真是個孝子啊!”


故事·二

試與洋貨比高低

一戰結束後,外國資本和商品大量湧入中國市場,我國民族工商業再次面臨嚴峻的局面。

為了確保工廠的生存和發展,劉國鈞一面努力學習國內外同行的經驗,一面加強對國內外市場行情的瞭解,以決定工廠的經營方向。

1924年,劉國鈞和友人一起,專程到日本考察,他發現日本工廠的優勢在於成本低,而降低成本的關鍵在於科學管理和精簡工序。回國後,劉國鈞綜合分析了各方面的情況,果斷地決定由原來生產斜紋布和白平布,改為生產藍布、絨布、貢呢、嗶嘰等色布,避開與其它廠的重複。與此同時,他又大力進行技術改造,淘汰舊設備,採用先進工藝,減少工序,降低成本,大大提高了利潤。

在南京舉辦的中華國貨展覽會上,劉國鈞所生產的布一舉奪得優等獎。

劉國鈞所採用的產品商標也很有意思,一個叫“蝶球”,圖案是大小蝴蝶飛舞在地球之上,寓意是“無敵於天下”,因為上海話“蝴蝶”與“無敵”發音相近;另一個叫“徵東”,圖案上薛仁貴橫刀立馬,寓意是“征服東洋貨”,顯示了劉國鈞要同洋貨一比高低的志向。這兩種商品的質量都很好,不僅在國內市場站住了腳,而且還銷往國外。


故事·三

三個一點點

“質量好一點點,成本低一點點,價格高一點點。”劉國鈞在點點滴滴上下功夫,絕不放過經營管理中的任何一個環節。

為了提高產品質量,他將日本紡織業作為自己趕超的對象。1932年和1934年,他兩次去日本考察,甚至親自“偷學”絲絨和燈芯絨的生產竅門,終於開創了民族資本工業中成功生產絲絨和燈芯絨的先例。

同時,他也十分注意提高工人的勞動積極性。他深知先進的管理方法對企業發展的作用,所以堅決廢除了傳統的封建工頭制度,聘請專家管理工廠,建立了一套科學的管理制度。

他定期召開管理會議,每次都請各廠廠長和工程師參加,鼓勵大家反映問題,發表意見,集思廣益,使整個公司的工作能很好地協調起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