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人的差距在於認知


乾貨推薦|人與人的差距在於認知


工作和生活中不光要埋頭幹活,還要抬頭看天。思考總結方法論是提升認知的必備途徑,是將碎片化知識總結為動態的智慧的過程。

認知有多重要?有個故事是這麼說的,一群人去挖金子而有的人卻去賣水,最後挖金子的沒賺到錢,賣水的卻都發達了。為什麼?這就是認知的差異。

今天和大家聊聊關於認知的8點深度思考:



1


成長只有一種,不斷自我進化。

這點無論對個人對團隊都適用。

我們經常看到一些很優秀的人,會發現他怎麼什麼都會,做什麼都可以有成就。

其實原因很簡單,他在不斷高速自我進化。終身成長進化的人,首先需要擁有成長心態,而不是固定心態。

曾經,我也是個固定心態者,看見比自己強的人總傾向於認為他們有更好的天賦或者能力,帶團隊,遇見下屬犯的錯,第一個想法就是:天賦或能力有問題。那時特別喜歡給別人和自己打各種標籤。

最近兩年不少看不上的下屬已經取得突破成為業內大牛,再看看自己好多年沒有突破了。開始頓悟,哪有什麼天賦,都是一步步突破才獲得的能力。

人最大的障礙就是自己,這個障礙不是身體,而是思維。改造思維的關鍵是擁有成長思維,「原則」裡有一句話非常精彩:要麼進化,要麼去死。進化是宇宙中最強大的規律,它驅動著一切,改變著一切。

我們要相信這個原理!

再談談團隊的進化,互聯網好的團隊大概率是一支學習成長型團隊。特別是創業公司,創業本質上是面對不確定的危險世界,只有不設邊界成長的團隊才能更好的生存下去。

團隊進化速度取決於管理者,天花板也取決於管理者。做管理尤其要不設邊界的成長,只有這樣,才能帶出真正優秀能取得業績的團隊。

保持高速自我進化,對我們很重要!



2


刻意練習是成為高手的最好方式。

前幾天寫了篇文章:那些40歲的程序員都去哪了。這裡面的5號老同事,非常可惜,他是一個勤勤懇懇的職場老黃牛,最後卻被動的離開了互聯網行業。

本質原因是因為他沒有成為一個高手,再往深了分析,是因為沒有把刻意練習的方法融入到工作中。

大家初入職場,缺乏經驗和技能,往往都是從最基礎的工作做起。不少同學很快進入舒適區,這種狀態很平靜也很安逸,卻是極大的陷阱。

簡單的工作重複做的時候,我們能否做得更優秀?工作中能否觀察上級或者其他優秀同事的好的工作方法,並學習應用到自己的工作?能否保持讀書學習的習慣?能否保持總結輸出的習慣?能否主動尋找高手來指導自己?

以上這些問題,其實都是刻意練習的實操方法。職場無論是走管理序列還是專業序列,又或者換其他職業,都需要將刻意練習融入進來。

成為高手意味著你超過了大部分人,也意味著隨著時間消逝、年齡增長被淘汰的幾率變小。

扼住命運的咽喉,先從成長為一個高手開始。



3


一旦進入高手模式,就能觸類旁通、舉一反三。

在任何一個行業、領域、甚至子領域,想成為高手都非常艱難。安逸的呆在舒適區是人類的本能,不斷處於學習區是一種反人性的行為。

不過好消息是,如果你真能成為某一領域的高手,並覆盤掌握成為高手的過程。深刻理解這個過程,掌握成為高手的心得智慧,進入「高手模式」,那麼在其他領域的成長,就會容易得多。

這種狀態下,看待事物本質的能力會得到很大提升,同時成長的核心方法論在很多領域都是相通的。

在某一領域成為高手,並不意味著進入高手模式。高手模式需要具備深刻洞悉系統複雜性的能力。

任何系統都可以進一步拆解為多個「要素」,及要素之間的「連接方式」,在這個定義中,有兩個關鍵詞:

1)要素

2)連接方式

比如,一臺複雜的電腦,包括主板、顯示器、鼠標、cpu、內存、硬盤、等等組件和零件。

這些組件和零件就是「要素」,而這些組件和零件如何銜接,如何搭配讓電腦這個系統運轉起來,這裡的銜接方式,搭配方式就是「連接方式」。

將複雜系統拆解為窮盡的要素,並找到要素和要素之間的「連接方式」。深入理解「要素」之間的連接方式。

我們往往容易看見整體,容易看見要素卻常常忽略他們的「連接方式」。而解決問題的方式常常隱藏在「連接方式」裡。

洞悉系統和連接方式需要以下四個問題:

1)你能夠識別出各個要素嗎

2)這些要素相互之間有連接方式嗎,是怎麼連接起來的?

3)這些要素單獨作用時產生的影響和它們通過連接方式整合在一起時產生的影響有所不同嗎?

4)當環境改變了,要素和連接關係會發生什麼樣的改變?

這四個問題的答案,代表著你對複雜系統的真正洞察。



4


放小ego,放大格局。

ego即過分強調自我的感受,自我進化的最大障礙就是ego。ego是非常情感化的東西,它會讓你建立一種情感防禦機制,人都不喜歡犯錯的感覺,更不喜歡被人批評指責的感覺。

當有人指出你的毛病和錯誤時,本能的反應是反駁或者憤怒,因為你的內心害怕複雜的事情。面對複雜的事情,你總是希望能把問題簡化,甚至讓問題消失。出發點不再是面對現實,而是充滿了自我的情緒。

很多人所犯的最大錯誤是無法客觀看待他人和自己。這導致他們一次次遭遇別人的弱點和自己的弱點,充滿了對自我的保護和辯駁。

其實也很正常,這真的是人類的本能。

我曾經也是這麼一個ego極大的人,在我創業的時候也完全聽不進去下屬的建議,完全沉浸於自我的感受之中,導致錯失重大機遇,之前也寫了一篇反思創業的文章:一個價值10億的教訓。

這兩年,我最大的進步就是在「放小ego」這件事,終於下屬可以指責我鼻子噴我了,終於不再那麼計較旁人對我的看法了。

在「象與騎象人」這本書中,提出了人的兩個思維對抗的理論:動物大腦和理性大腦的對抗。我們在面對事情時的反映,往往大腦裡不止一個聲音,最終給外界的反饋,可能是經過大腦不同思維的投票結果。

要放小ego,放大格局,我們就需要多聽聽理性大腦的決策,不要被動物大腦綁架。

追求理性包括可以質疑自己的想法,能做到這點,又何必在意其他人的質疑和看法呢?

跨域成長進化的障礙,先從放小ego,放大格局做起。



5


焦慮不能解決任何問題,幹就完了。

最近身邊不少30多歲的程序員朋友非常焦慮,聊下來有的是因為做管理擔心業務掉隊、有的是因為一直突破不了,到不了架構師級別、也有的是因為和身邊的朋友們比較,產生了落差感。

四年前我也經歷了一段特別焦慮的時光,那時候剛剛創業失敗,感覺對不住一起奮鬥的兄弟們,也不知道失敗後能幹什麼。


那時候整夜整夜失眠,醒來後整個人也是懵的,一天到晚渾渾噩噩。持續了一段時間,我覺得這樣下去肯定不行,於是開始找工作,積極投簡歷。行動起來之後,很快不焦慮了,只有忙碌感。很快我也入職一家公司擔任CTO。

最近想明白,焦慮解決不了任何問題,要「反焦慮」。在內心深處,接受最壞的結局,想明白之後,盡最大努力去拼搏。

比如我創業失敗最終走出來,就是這麼想的,真沒公司要了,大不了送外賣,還能餓死不成。

對啊,沒什麼大不了的,幹就完了!



6


曾經優秀的人消失了,首先表現在自滿心態。

大家有沒有一種感受,曾經很厲害很優秀的人,突然就變得平庸了。當然,有的時候是時代的浪潮打過來,往往埋沒一群人。但是更重要的,是自滿的心態影響了繼續優秀的道路。

最近看了傅盛的反思,覆盤了獵豹從50億美金跌到2億美金的全過程。傅盛是這麼總結的:

傅盛反思,要放下所有,再也不要把獵豹當成上市公司、不要把自己當成企業家。不斷提醒自己,公司的本質是一群人做一件事,而不是一個臃腫的體系。不斷告訴自己收穫已經足夠,不用再擔心失去什麼。


大白話是:要放下榮譽成就,重歸創業心態。聽獵豹的朋友說,傅盛最近的確變了,從喜歡接受各種採訪到重新迴歸像素級關心產品研發。

相信傅盛有重回顛覆的那一天,因為自滿的心態已經不再有了。大佬自滿的代價尚且如此之高,作為普通人的我們,一旦自滿更會停滯不前,甚至快速跌落谷底。

克服自滿情緒,才能不斷進步。



7


時刻利他才能長期利己。

不用說,人類的本質都是利己的。聖人的單純利他價值觀,咱都是俗人,崇拜下就可以了。

但人類社會很奇妙,特別講究等價交換,如果你不能做到不斷的利他,反而最終無法利己。

怎麼說?如果你沒有自身某些方面的價值,並把價值傳遞給其他人,幫助其他人,在這個等價交換的社會里,沒有人會理你,你也不會具備任何人脈。

而人脈資源,才是長期利己的根本保證。換句話說,先讓自己具備價值,然後不計回報的先付出,才能在關鍵時刻得到他人的支持和幫助,沒有人願意和上來就索取的人打交道。

時刻利他還有一個基礎:篩選真正值得幫助的人。有個篩子,簡單說下:時刻利他需要避開那些把你的付出和幫助當作理所當然,甚至要求更多的人。



8


有時候,你會感覺很努力但依然沒有進步,別放棄堅持下去。

很多事都是你做了很久很久,完全沒起色,最後一段時間一飛沖天,比如學英語、技術上的精進、產品上的積累、財富的積累。

乾貨推薦|人與人的差距在於認知

一開始都很緩慢沒進展,跟蝸牛似的,突然間就如同雄鷹展翅一飛沖天。不過在起飛這天來臨之前,大部分都已經放棄了。

當然,不可否認不同人擁有不同的能力和資源,資源匱乏能力差的,行動力也會差,而且幹很多事情都不會太順利,會對信心產生嚴重打擊。這時候只要還認為方向是對的,更需要牢記「堅持」二字。

我們還要明白,資源和能力都不是天生的,是可以依靠我們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的!



最後的話


以上8點關於認知的思考就說完了。認知的提升比技能的提升更重要,有句話是這麼說的:你永遠賺不到超過你認知的錢,即便憑運氣賺到,也要憑本事虧掉。

特別在職場,我們更要不斷提升職場認知,讓自己儘量立於不敗之地。很多時候同樣的努力,不一樣的方向,差距巨大。

2020在這個不確定危險的世界裡,讓我們一起提升認知,獲得光明的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