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夏徐灣村:打好產業發展“組合拳”

“有了萬佛脫毒馬鈴薯良種繁育合作社,洋芋的種植、銷售問題就解決了。”

“‘合作社+種植業’,就是我們脫貧奔小康的‘致富酵母’。”

“我們村去年還建起了小雜糧加工扶貧車間,生產蕎麵、豆麵、玉米麵等原生糧。”

……

今年64歲的永靖縣楊塔鄉徐灣村黨支部副書記董積珍告訴記者,村上鼓勵村民入股合作社,全村面貌正發生著天翻地覆的變化。

徐灣村位於永靖縣西部乾旱山區,由9個村民小組組成,現有186戶、658人。以前,村民除了在外打工、做點小生意外,大部分人靠政府救濟度日,是全縣出了名的深度貧困村。

徐灣村有3000多畝梯田屬輕質土壤,適宜種植馬鈴薯,加之毗鄰劉家峽至西河百川環縣公路,交通便利,發展馬鈴薯產業有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村裡充分考慮村情民意、自然條件和現實情況,將外出務工人員家中的270多畝土地流轉給萬佛脫毒馬鈴薯良種繁育合作社,每畝土地每年入股保底收益200元,入股群眾作為合作社股東可享受年底收益分紅。同時,鼓勵農戶資金入股100元,政府在資金入股的基礎上配股200元,引導130戶群眾入股合作社,再通過合作社集中經營,讓群眾獲得實實在在的產業紅利。

“洋芋每斤從幾年前的兩三毛錢漲到現在一塊錢以上,群眾心裡都樂開了花,曾經的‘洋芋蛋’成了今天增收的‘金蛋蛋’。”董積珍高興地說。

今年58歲的黨文清作為村裡馬鈴薯科技示範戶,對合作社的好處如數家珍:“我就是通過合作社指導,科學種植馬鈴薯,2014年就脫了貧。光靠家裡的8畝洋芋地,一年收入3萬多元。”

在徐灣村,除了發展相對成熟的馬鈴薯產業之外,合作社還統一指導農戶建立天然無公害小雜糧種植基地,主打以石磨蕎麵、石磨豆麵、石磨玉米麵為主的“純天然、原生糧”品牌,併成立了小雜糧加工扶貧車間。

包村幹部王可昌對記者說:“這個扶貧車間輻射帶動本村及周邊300多戶群眾發展小雜糧種植,既可增加農產品附加值,又能拓寬群眾增收渠道,一舉兩得。”

“發展資金和技術不愁了,洋芋和小雜糧的銷售也不成問題,剩下就要靠我們自己的努力。”如今,徐灣村群眾想致富、要致富的熱情不斷高漲,致富能力也迅速增強。(記者 張姝 史有東 通訊員 王可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