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厅和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就推动双城经济圈生态环保工作召开第一次联席会议

4月1日,四川省生态环境厅与重庆市生态环境局以视频形式,召开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联席会议第一次会议,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王波,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辛世杰出席会议并讲话。双方达成共识,将共同努力抢抓国家重大战略机遇,一起奏好“生态曲”、共同唱好“双城记”。

生态环境厅和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就推动双城经济圈生态环保工作召开第一次联席会议

会上,川渝两地签订了《关于深化川渝两地大气污染联合防治的协议》《危险废物跨省市转移“白名单”合作机制》和《联合执法工作机制》。

生态环境厅和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就推动双城经济圈生态环保工作召开第一次联席会议

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黄红通报了重庆推动双城经济圈生态环保工作情况。重庆市开展了《推进成渝两地生态共建和环境共保的相关政策研究》专题调研。目前,重庆市生态环境局成立了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领导小组,正在组织编制重庆市《加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环境保护行动方案》,系统谋划未来3—5年工作任务,通过定人、定责、定目标、定时间、定任务、定标准把各项任务落实;与四川省生态环境厅一起制定了《深化四川重庆合作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共建环境共保工作方案》及2020年重点任务清单。

生态环境厅和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就推动双城经济圈生态环保工作召开第一次联席会议

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李岳东通报了四川推动双城经济圈生态环保工作进展情况。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多次组织专题会议研究部署,与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就双城经济圈生态环保工作进行了交流讨论,在共同争取国家支持、建立常态化工作机制等方面达成一致意见。目前,已编制完成《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环境共建共治研究报告》《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技术大纲》《成都都市圈生态环保联防联控联治实施方案(初稿)》;组织制订《关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行动方案》和《四川省巩固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果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

生态环境厅和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就推动双城经济圈生态环保工作召开第一次联席会议

王波表示,成渝两地生态环境共建共保是双城经济圈建设重要组成部分,前期两地已经共同开展了系列工作,下一步要继续在统一谋划、一体部署、相互协作、共同实施上下功夫,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将更加坚定推动成渝地区相向发展、一体保护的信心和举措,也恳请重庆市生态环境局给予更多合作支持。

一是坚持规划先行,积极争取国家支持。争取生态环境部尽快启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结合川渝两地的实际形势和问题短板,提出区域生态环境共保共建的主要目标和总体要求,推动两地规划同图、计划同步。共同谋划一批引领性、带动性和标志性的环境治理重大项目、重大政策、重大平台、重大改革和适应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能力建设项目,争取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探索建立常态化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共同争取国家生态补偿资金对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支持;推动设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绿色发展基金,探索建立排污权跨区域交易机制,共同争取国家设立环保基金成渝地区子基金,加大地方生态环保专项债券规模。

二是抓好项目支撑,携手加强联防共治。水环境治理方面,共同推进长江、嘉陵江等七大流域水污染防治,共同打造七大流域万里水生态廊道;大气环境治理方面,推动建立区域重污染天气应急动态决策管理系统,开展交界地区统一重污染天气预警分级标准试点;土壤和固废环境治理方面,深化邻近区域固废土壤污染协同处置,加快建设固废资源回收和危废处置基地,深入推进危险废物跨省市转移“白名单”制度;其他方面,协同推进污染防治项目和生态环境监管能力建设,探索共建成渝地区重点流域、区域环境风险应急统一管理平台。

三是建立工作机制,推动任务全面落实。建立整体工作定期会商机制,协同完善重点工作推进机制,构建决策层、协调层、执行层上下贯通的三级运作模式;建立重点工作联系制度,加快“三线一单”成果落地运用,协同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实现一张清单管两地。完善环评审批会商机制,推动川渝重大基础设施、重大产业、重大开放合作和重大公共服务项目尽早落地建设。建立环保信用评价合作机制,加强环境信用评价信息共享,协同推进环境信用体系建设。

生态环境厅和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就推动双城经济圈生态环保工作召开第一次联席会议

辛世杰表示,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切实把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要求转化为工作机制、发展规划、支持政策、合作项目、具体事项,进一步强化生态环境联防联治机制、生态环境政策协同,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下一步,将在共同落实原有相关合作协议基础上,与四川省生态环境厅达成更多共识、开展更多合作、取得更大成效。

一是深化生态共建,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扎实推进长江、嘉陵江、乌江等生态廊道建设,谋划一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修复工程项目,深化推进广阳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建设,加强三峡库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推动建立健全长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让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更加牢固。

二是深化污染共治,持续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将深化跨区域水污染联防联治,常态化开展跨界河流两地河长联合“巡河”;联手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协同交通污染和PM2.5、臭氧协同防控,共同推进两地空气质量改善;建立长江经济带上游省市危险废物联防联控机制,开展跨省级生态环境联合执法,落实跨界突发环境事件协作处置机制,共同推动成渝两地天更蓝、水更清、空气更清新。

三是深化机制共商,推动形成统筹合作制度体系。将加快建立完善成渝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专项工作机制,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交流合作机制,指导重庆市与四川毗邻的区县生态环境部门完善协同工作机制等,形成齐抓共管、统筹协作的大格局。

四是深化环境共管,有效提升治理能力和水平。将强化“一盘棋”思想、贯彻“一体化”理念,协同编制成渝地区国土空间和自然资源资产保护使用规划、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规划等专项规划,实现两地规划同图、计划同步。将强化生态环境政策协同,加快推动标准统一、规则统一、措施统一,形成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工作合力,实现一张负面清单管两地。

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和四川省生态环境厅有关领导以及相关处室负责人参加会议。


来源:四川省生态环境厅、重庆市生态环境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