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秦国为什么会在宋国有一个陶郡?

瑄赵


陶邑就是在现在定陶,战国时是秦国的一块飞地,与秦本土并不相连。秦国为什么会有这么一块孤悬东方的领土呢?我试着收罗史料,把来龙去脉理清楚。

陶邑原本是宋国的一块土地,据《战国策》所记,齐湣王在伐宋之前,为了争取诸侯们的支持,派公孙衍前往赵国,游说赵国权臣李兑(杀害赵武灵王的凶手),承诺在伐宋成功后,把陶邑送给李兑。

齐湣王没有食言,在灭掉宋国后,把陶邑送给了李兑。然而,后来这块地盘竟然成为秦国权臣魏冉的封邑。这是怎么回事呢?我查了许多史料,也没有查到陶邑易手的情况。只能做一个合理的推断。齐灭宋后不久,乐毅组织五国(燕、秦、赵、魏、韩)五国伐齐。在伐齐之战中,秦军攻陷齐国的河东九城。这座城,是与赵国相接壤的。我估计,李兑死后,赵国政府以陶邑交换秦国占据的河东九城,这是最合理的解释。

从此之后,陶邑成为秦国的孤悬东方的土地,也是秦相魏冉的封邑。为什么魏冉偏偏要选择这块离秦国很远的飞地呢?陶邑位于齐、魏、韩之间,面积相当于一个中等诸侯,土地肥沃。魏冉颇有野心,不满足于当一个宰相,他渴望成为万乘之王,把陶邑建设成为战国七雄之外的第八个强国。

当时有人就跟魏冉说:“您应该攻打齐国,这事要成功就话,陶就能成为万乘之国,而您就是万乘之君了。到时您带着一帮小诸侯,朝拜周天子,这可是春秋五霸的事业呢,到时哪个国家能不听您的呢?”

魏冉听得心花怒放,他假公济私,率领秦军越过韩、魏两国,攻打齐国,夺取刚、寿两城,并入陶邑。不过,魏冉小九九被范雎给看穿了,范雎初见秦昭王,便对他说:“穰侯(魏冉)派使节出使各国,打着大王的名号以号令天下,同各诸侯国剖符缔约,挟武力四处征伐,没有谁敢不听从。如果打了胜仗,那么好处统统归陶邑所有;倘若打了败仗,灾难就要由国家来承担。”为了遏制魏冉,范雎提出“远交近攻”的战略。远交近攻并不单纯是为了对付东方六国,更是要防止魏冉滥用权力,假公济私。

后来,魏冉被范雎整下台了,他被勒令回到封地陶邑,远离秦国。魏冉长达四十年的权臣生涯宣告结束,但他还是生活得不错。他把所有的家当都运往陶邑,运输的车辆竟然有一千多辆,后来经调查,他的财富比王室还要多。

魏冉死后,陶邑由于孤悬东方,终于被魏国吞并。由于信陵君窃符救赵,秦国在邯郸之战中大败,白起又被逼死,东方六国显然喘了一口大气。在此背景下,魏安釐王于公元前254年(邯郸解围后三年)出兵,进攻秦国孤悬于东方的陶邑。

此时魏冉已经去世,陶邑业已衰落,又不能得到秦国本土的支援,很快被魏军攻陷。对魏国来说,这乃是一次伟大的胜利,太岁头上动土,在秦军横扫天下之时,魏安釐王竟然敢虎口拔牙,吞并秦国的地盘,实在可拍掌叫好。


君山话史


因为内心膨胀。

多少年来,秦军未尝一败,秦国军民难免自信爆棚。

跟TM一群手下败将费什么劲啊,还一个山头一个城的打什么呀,直接一勺烩了吧。

于是想要越地而攻,直接占领中原。

那里的土地多肥美啊。

步子这么大,就把蛋扯到了。

后来就阏与之战大败,形势大变,韩国脱离连横,重归三晋战线,秦国没了借道东出中原的门户,大方向也转向了远交近攻,开始图谋上党。

面子上交好了齐国,陶地这个蛋就更用不上了。

而后就是长平大战,魏无忌窃符救赵,稀里哗啦的。

魏无忌从关中回来的时候,就顺便把这个蛋彻底扯碎,炒西红柿下饭了。

————————————

上一个敢这么膨胀的,就是继承了老晋国核心家底儿,并拥有武卒的魏国了。

膨胀到什么程度了呢?

要隔着赵国,北上奔袭灭中山国。

估计还想假途灭虢,回军的时候顺手拿下邯郸,一统整个河内平原。

结果呢,自然是给他人做嫁衣咯。

老赵一看,正好借老魏的手消耗一下中山狼们,等差不多了,我再一石二鸟,嘿嘿嘿。

老魏等于白忙活了呗,于是也改了战略,开始远交近攻。

先是打老赵,结果被围魏救赵,死了一大批人,心疼哦。

然后打老韩,又被围魏救韩,马陵之战又死一大批人,好惨好惨。

————————————

要是远交近攻吃下去了呢?

还有两个例子,秦并蜀,齐吞宋。

老齐把宋吃了,引来五国伐齐,吃下去的都吐出来了,而且连带着把以前吃的也吐出来了,老惨老惨了。

ps.

陶地,也就是老秦这时候搞到手的。

是搞垮老齐后,分到的战利品。

老秦把蜀吃了,动静不是太大,顶住了,而且消化了,营养丰富,把自己养得更白白胖胖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