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懷慚紫極,無以謝玄穹

武則天。

女皇帝。

中國唯一的女皇帝。

有懷慚紫極,無以謝玄穹

這兩個詞讓她空前絕後。

商人背景的家庭,入宮時低微的身份,後來獨得恩寵,摘取鳳冠,母儀天下。這不過是古裝戲常見的情節。在幾千年的宮廷鬥爭中,擁有美貌和智慧的女子,成功上位者不少,但她們沒有成為武則天。

武則天比她們走得更遠,她創造了“垂簾聽政”,與皇帝一起上朝,批閱奏摺,決斷國事;

有懷慚紫極,無以謝玄穹

她廢立了兩個皇帝,掌控朝政,大權在握;她最終以女性的身份稱帝,改朝換代,取代李唐;她臨終取消了帝號,立“無字碑”,任後人評說。

她的容貌,可以在唐代不少佛像的安詳面容中找到蹤影;

有懷慚紫極,無以謝玄穹

她的治國,“政啟開元,治宏貞觀”,保持了唐太宗的遺風,促成了開元盛世的繁榮;

她的一生,為多少歷史學者、小說作家、戲劇創作提供了課題和靈感。

有懷慚紫極,無以謝玄穹

我們就從武則天生命中最大的轉折說起吧。

一、“看朱成碧思紛紛”

長安月下,夜色籠罩的感業寺,如同一座陵墓。

有懷慚紫極,無以謝玄穹

公元649年,中國歷史上最傑出的帝王之一,唐太宗李世民駕崩,23年的“貞觀之治”,留下了一個走向強盛的大唐。

當太宗的靈櫬從終南山返回長安,六府甲士四千列隊街上,舉國上下,哀痛失聲。

太子李治,尤為悲傷,竟伏在中書令褚遂良的肩上,哭泣不止。

宮中的嬪妃們,也在一片哭聲中,抒發著她們的哀痛和擔憂。帝王駕崩,無子女的嬪妃,必須到尼姑庵出家,長伴泥塑木魚,以示潔身自持,為君主守節。

她們的命運比起古時殉葬的妃子,可能更加悽慘。姣好身姿,套進灰暗的袍服中;鶯聲婉轉,念著拗口的經文;用自己的錦繡年華,為大唐君主陪葬。

在這群絕望的嬪妃中,武媚孃的表現與眾不同。

她今年二十六歲了,仍然只是一個才人,按照唐朝後宮的規格,皇后——四妃——九昭儀——九婕妤——四美人——五才人——二十七寶林——二十七御女——二十七才女,她只是眾多的後宮佳麗中地位不高的一位。

《唐書》上有“則天年十四,時太宗聞其美容姿,召入宮”。雖遠在利州(今四川廣元),她的美貌也讓皇帝得知,貞觀十一年入宮,封為才人,太宗賜名“媚”,人稱武媚娘。

我們可以發現,這位絕代佳人,在十三年的時間裡,並沒有升得更高的等級,反而一度由嬪妃降為皇帝的侍女。

關於武媚娘失寵的原因,多數人認為是太宗的喜好問題。太宗李世民,雄才大略,他最欣賞的女性是長孫皇后,她樸素節儉,恪守婦德,時常巧妙的勸諫太宗,編寫《女訓》,被視為賢良儀範。而武媚娘在一次著名“獅子驄”事件中,表現出截然相反的品質。

據說獅子驄是太宗新得的一匹好馬,名副其實的烈性難馴,武媚娘主動提出,以三樣東西馴服,先以鐵鞭抽,不服再用鐵錘打,若在不服,則不可留用,用匕首割斷其咽喉。

如果武媚娘是男子,太宗也許會認為這是一個英雄果敢的人才,但是一位貌美年少的后妃,說出這樣的話來,恐怕顯得險惡可怕了。

另一個原因,則過於荒誕。太史令李淳風根據天象和占卜,得出一個預言——“唐三代後,女主武王”,似乎預示著一位女皇帝的出現,太宗半信半疑,但也因此停止了對武媚孃的恩寵。

失寵後的武媚娘,並不像其他后妃們,無所事事,在等待中消耗青春,盼著君主回心轉意,而是參加了內文學館,這是為后妃宮人設置的私塾,由宦官中的飽學之士擔任教師。

她自幼就受到過良好的教育,聰穎好學,在內文學館裡,她研究儒學,苦練書法,特別的王羲之的筆法,除此之外,她主動學習唐代的律令、宮中典禮儀式等,用無盡的知識來消除心中的對未來的恐懼。

武則天真跡《昇仙太子碑》

不久之後,她被選為皇帝的御前侍女,每日早朝結束後,皇帝在政務房裡,聽宰相及其他部門的負責人報告、請示、爭論之後裁決,侍女們則在御座後的屏風後等候,為皇帝奉茶、更衣、服侍筆墨等。

當太宗與群臣討論政事的時候,在大多數侍女們聽來,既不理解,也不感興趣,覺得十分乏味無聊。曾有一個侍女覺得瞌睡,不小心打呵欠,傳到屏風外面,被處以笞刑,幾乎喪命。

而對於武媚娘而言,這樣的工作簡直就是最好的政治講座,任何優秀的老師授課,也不如在唐太宗身邊學習怎樣裁決政事。

就在她這樣一點一滴的吸收政治經驗的時候,她沉穩雍容的氣質,衣飾樸素卻掩不住的魅力,引起了太宗第九子,晉王李治的注意。他就是後來的唐高宗,改變武媚娘命運的關鍵人物。

這位晉王原本並沒有機會登上帝位。太宗有十四個兒子,嫡長子承乾被立為太子,作為繼承人培養,第三子吳王李恪最像太宗,其母楊妃也被考慮立為皇后,第四子魏王李泰因為好學受到太宗讚賞,與兄弟們相比,晉王治幾乎沒有什麼政治野心,他愛好文學,溫厚文弱。然而,就在太子與魏王明爭暗鬥逐漸激烈,最後太子因試圖造反被廢,魏王也因為居心叵測被幽禁,在司徒長孫無忌為首的重臣的擁立下,晉王治被立為太子。

太宗晚年病重期間,太子治親自侍奉父皇,也與武媚娘有了更多的見面的機會,對她十分迷戀,因此,當她去感業寺臨行前,李治以未來天子的名義承諾,會接她回宮。

後宮是一座華麗的牢獄,感業寺則是埋葬希望的墳墓。

為了確保後宮之事不外洩,出家的嬪妃們,不能外出,不準會客,也無法逃跑,她們過著清苦的生活,時常有人生病、發瘋、甚至自盡。

武媚娘就在這樣的生活中焦急的等待著。

永徽元年五月二十九日,轉機終於出現了。

這天是太宗的忌日,高宗微服來到感業寺上香,再次見到已經是尼姑的武媚娘。

在此之後,高宗多次探望她,但要將這位先帝的嬪妃,已經出家的尼姑帶回皇宮,即便是皇帝,也不能馬上做到。

幫助高宗如願的人,竟然是他的皇后王氏。

這位王皇后為什麼要這樣做?因為此時高宗的後宮裡,正上演著女人們的戰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