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人天下,諸子百家,戰國的那些事。

戰國時代——多事之時,大爭之世,凡有血性,皆有爭心

經過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的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天下從成百上千個小國家整合為十多個大實體國家,原本的戰略緩衝空間不復存在,各個大國不得不面對直接殘酷競爭的格局。

公元前453年,韓、趙、魏推翻智氏,三家分晉,公元前386年,田氏掌握齊國國政。

資源的集中使得各國間的戰爭規模,戰爭烈度也急劇上升。

在彼此間不斷的激烈攻伐中,如何謀求在競爭中生存下來,並且富國強兵成了各國決策層的首要考量目標。

在此時代出現的普遍的需求之下,一系列的變法改革應時展開,戰國時代的大幕也隨之拉開。

行走列國的學霸

​秦人天下,諸子百家,戰國的那些事。

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簡稱墨子號),於2016年8月16日1時40分,在酒泉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升空。

首顆量子通信衛星以我國古代科學家墨子的名字來命名,紀念他在早期物理光學方面的成就。

​秦人天下,諸子百家,戰國的那些事。

墨子最早通過小孔成像實驗發現了光是直線傳播的,第一次對光直線傳播進行了科學解釋——這在光學中是非常重要的一條原理,為量子通信的發展打下了一定的基

公元前439年, 戰國初年,楚惠王意圖攻宋,墨子率領弟子求見楚惠王,陳述利害關係,還當著楚惠王的面和公輸般用皮帶當作城牆,用小木板當作攻城器械,互比攻守城池的技術,來了一場精彩的攻防“論戰”,最終阻止了楚國對宋國的侵略戰爭。

​秦人天下,諸子百家,戰國的那些事。

其間墨子的口才固然了得,但是起決定性作用的,還是他的防禦器械以及讓弟子禽滑嫠等三百人守住了宋城的策略。

​秦人天下,諸子百家,戰國的那些事。

戰國初年的楚國是一個國力強盛的大國。這樣一個大國的軍事計劃竟然被墨家這個學派的力量所改變,可見墨家在當時具有相當強的實力和影響力。

墨家掌握著可以改變戰爭進程的軍事科技,卻並不依附大國,反而幫助小國,反對不義之戰,這是體現了墨家的核心思想

​秦人天下,諸子百家,戰國的那些事。

墨子提出,天下之人皆相愛,強不執弱,眾不劫寡,富不侮貧,貴不敖賤,詐不欺愚。

君臣相愛,則惠忠;父子相愛,則慈孝;兄弟相愛,則和調。今諸侯獨知愛其國,不愛人之國,今家主獨知愛其家,而不愛人之家,今人獨知愛其身,不愛人之身。

墨家還主張“尚賢”。尚賢者,天、鬼、百姓之利而政事之本也。雖天亦不辯貧富、貴賤、遠邇、親疏,賢者舉而尚之,不肖者抑而廢之。故古聖王以審以尚賢使能為政,而取法於天。

當時各國都對人才十分重視,養士成風。著名的戰國四公子,家中食客三千,流傳下“毛遂自薦”“移花接木”“雞鳴狗盜”“狡兔三窟”的精彩計謀。

​秦人天下,諸子百家,戰國的那些事。

秦穆公後,霸業難繼,秦國出現最黑暗的四代亂政時期,即秦靈公死後,四代國君,驕奢淫逸,朝政腐敗,重用宦官和外戚,使得政局混亂,國庫空虛,不斷增加賦稅,人民窮困,民怨沸騰。

秦國四代亂政時期,正好也是魏國崛起之時。魏文侯任用李悝變法,國力大增,成為戰國時代第一個崛起的超級大國。

魏國安邑和大梁城,商賈雲集,貿易興盛。

​秦人天下,諸子百家,戰國的那些事。

名將吳起創建魏武卒方陣,攻下函谷關,大大小小歷經六十四戰,奪取了秦國黃河西岸的五百多里土地,將秦國壓縮到了華山以西的狹長地帶。

此時的秦國遭遇了空前的亡國危機,誰能力挽狂瀾,拯救秦國呢?

​秦人天下,諸子百家,戰國的那些事。

公如青山,我如松柏——秦孝公與商鞅的霸道CP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元年,這位年輕的國君向天下發出一道《求賢令》:

秦自穆公稱霸 其後諸君不賢

四世政昏 內亂頻出 外患交迫 河西盡失 

連年苦戰 當此之時 國弱民窮 列國卑秦 不與會盟

國恥族恨 莫大於此

今 但有能出長策奇計

而使秦國恢復穆公霸業者

與本公共治秦國 分享秦國

​秦人天下,諸子百家,戰國的那些事。

這卷雄文彰顯了秦孝公的雄心壯志和家國擔當,體現了秦人窮則思變、不甘沉淪的精神世界,也開啟了秦國後來一統天下的雄偉事業。

這一年,曾經在魏國公叔痤府中任過中庶子的衛鞅,進入秦國。

秦孝公於公元前356年任命衛鞅為左庶長,在秦國國內實行變法

​秦人天下,諸子百家,戰國的那些事。

政治上,改革了秦國戶籍、軍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區劃、稅收、度量衡以及民風民俗,並制定了嚴酷的法律;經濟上商鞅主張重農抑商、獎勵耕織;軍事上,衛鞅作為統帥率領秦軍收復了河西。

秦孝公將商於之地封與衛鞅,從此衛鞅也被稱為商鞅。 秦孝公以其非凡的胸襟氣魄和堅定的變法決心,使得商鞅在秦國大展所學,而無後顧之憂。可以說,秦孝公把整個秦國變成了商鞅實踐抱負的平臺,把自己變成了商鞅背後的最為堅實的後盾。

商鞅是首屈一指的利國富民偉大的政治家,是一個具有宗教徒般篤誠和熱情的理想主義者。

商鞅之法懲奸究以保人民之權利,務耕織以增進國民之福力,尚軍功以樹國威,孥貪怠以絕消耗。此誠我國從來未有之大政策。

商鞅可以稱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真正徹底的改革家,他的改革不僅限於當時,更影響了中國數千年。

然而變法之路,如逆水行舟不進則,作為變法的核心人物, 翻天覆地的變法必然要面對毀天滅地的反撲力量,商鞅沒有盤算個人的生死歸宿,因為國家要強大就是要付出血的代價!

民眾的血,貴族的血;戰場的血,刑場的血;壯烈的血,冤屈的血。國家就是一顆大樹,國人要敢於用鮮血澆灌,方能茁壯參天延綿相續,最終,商鞅用生命詮釋了自己的理念和抱負。

仁者無敵、民本主義的先驅——孟子

魏國連敗桂陵、馬陵之戰,元氣大傷,秦國變法大成,一戰而收復河西之地。

​秦人天下,諸子百家,戰國的那些事。

此時孟子開始周遊列國,遊說於各國君主之間,推行他的政治主張。

魏王問:“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孟子回答:“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

真是話不投機,把天給聊死了。

魏王此時“兵三折於外,太子虜,上將死,國以空虛”,需要有實效性的建議,認為孟子這是空談誤國。

然而孟子認為自己的使命就是“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捨我其誰也?吾何為不豫哉?”(出自《孟子·公孫丑》)

除了教育魏王,齊宣王、滕文公、鄒穆公、魯平公等也領教過孟夫子驚世駭俗的言論。

​秦人天下,諸子百家,戰國的那些事。

鄒與魯國發生衝突,鄒穆公問孟子:“寡人的官吏死了三十三人,民眾卻袖手旁觀,請問我要不要殺了這些見死不救的人?”

孟子回答有些幸災樂禍:“凶年饑歲,他們沒有善待百姓,這下百姓可逮到報復的時候了。”

這種言論簡直就是晚清革命黨的宣傳,因為在孟子看來,民權高於君權。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下》

孟子當然不是革命黨,他也從來不反對君主制度,也不認為君臣關係是平等的,但是他認為君臣之間是權利和義務的關係,天子的權力來自上天和人民。

“天與之,人與之”——《孟子·萬章上》

孟子的生命追求是浩然於天地間的正氣。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一千年後的盛唐,孟子的三十三代孫,是個詩人,名浩,字浩然,少好節義,濟人患難,大有祖先的品格。

​秦人天下,諸子百家,戰國的那些事。

1283年,文天祥臨上刑場,從容不迫,他向南跪拜後被處死。終年四十七歲。留下絕命詩:“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秦人天下,諸子百家,戰國的那些事。

公元前325年,孟子周遊之時,秦孝公之子嬴駟正式稱王,7年後,秦國將面臨楚、趙、魏、韓、燕五國攻伐,秦國將如何應對?

逍遙自在的尋夢人

莊子的妻子去世了。

朋友惠施聞訊,前去弔唁,他面罩悲憫之容,很嚴肅地進了大門,步入靈堂,看到莊子坐守棺旁,兩腿八字張開,撮箕似的很不雅觀,手拍瓦盆伴奏,毫無愁容,放聲歌唱。

​秦人天下,諸子百家,戰國的那些事。

惠施說:“伉儷多年,同床共枕,她為你養兒成人,自己送走青春,老了,死了。你看得淡,不哭也行,可你,唉,竟然敲盆唱歌。你不感到做得太過分了嗎?”

莊子說:“你說錯了。我也是人啊,哪能不悲傷。只是想到一個人的生命,從無到有,又從生到死,如同春夏秋冬一樣。她現在安安靜靜躺在天地之間,腳踏實地睡著了。這樣一想,我便節哀,敲盆唱起歌來。”

莊子追求的是什麼?

真實而自由。這是人生的價值,也是生命的價值。

​秦人天下,諸子百家,戰國的那些事。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

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

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

——《莊子·逍遙遊》

秉承天賦,順其自然,按照自己的天性來率性的生活。

與人和者,謂之人樂;與天和者,謂之天樂。

夫帝王之德,以天地為宗,以道德為主,以無為為常

——《莊子·天道》

莊子主張君主無為,他自己則是“無為名屍,無為謀府,無為事任,無為知主”,不做名人,不做謀士,不做負責人,也不做青年導師,只願綁只沒有用的空心大葫蘆,飄在江湖,隨意垂釣,樹下安眠。


​秦人天下,諸子百家,戰國的那些事。

因為自由,所有快樂。

公元前337年,楚威王派使者拜會莊子,以千金拜他為相。

他講了一個故事,您難道沒見過祭祀天地用的牛嗎?餵養它好幾年,給它披上帶有花紋的綢緞,把它牽進太廟去當祭品。在這個時候,它即使想做一頭無人餵養的小豬,難道能辦得到嗎?您趕快離去,不要玷汙了我。我寧願在小水溝裡身心愉快地遊戲,也不願被國君所束縛。我終身不做官,讓自己的心志愉快。

就在前一年,秦孝公逝世,變法領導人商鞅,在咸陽被處以車裂之刑。

商鞅死後十年,公元328年,又一位來自魏國的士子張儀被秦國拜相,他巧舌如簧,以天下為棋盤,列國為棋子,上演出縱橫開闔、揚名立萬的精彩故事。

公元前318年,公孫衍倡導、楚懷王主盟的楚魏韓趙燕五國攻秦之戰,被秦軍逆襲,五國之師敗走,但合縱攻秦的形勢已成。

公元前313年,張儀來到楚國,翻手作雲覆手雨的一番說辭,楚懷王竟然退出合縱,與齊國決裂。

楚懷王發現被張儀欺騙後,怒而興師,兩戰皆敗,割地求和。

此時的秦國力量越來越強,東方六國都不能單獨抗秦,那時候,各國為了自身利益,時而加入“合縱”,時而加入“連橫”,反覆無常。“朝秦暮楚”的成語就是這麼來的。

合縱連橫讓戰國形成一種半穩定的格局,秦國最強,還不足以發動滅統一之戰,六國為抗秦,也紛紛開始了變法,蘇秦在齊國變法,樂毅在燕國變法,屈原在楚國變法。

七大戰國實力此消彼長,天下大勢未定

趙國十五歲的國君即位,開始胡服騎射軍制改革,趙國實力大增,國土擴張,一度力壓秦國,似乎也具備了一統天下的實力。

人性有惡,禮法並用

公元前313年,荀子出生於趙國。正值趙武靈王執政時代,胡服騎射,意氣風發,成為六國的巍巍屏障。

趙國人性格勇而氣躁、烈而尚亂,民間私鬥成風,豪俠慷慨悲歌,快意恩仇而不經律法,因此內亂妄殺頻仍,廢立君主成常態。

​秦人天下,諸子百家,戰國的那些事。

趙武靈王之前,曾有六次因王位爭奪的兵變,他自己也沒有擺脫可怕的宿命,公元前299年,趙武靈王廢黜長子趙章,傳位幼子趙何,自稱主父,這一廢長立幼的舉動為後來埋下了禍根。

​秦人天下,諸子百家,戰國的那些事。

這一年,十五歲的荀況去了齊國稷下學宮,開始了遊學生活。

​秦人天下,諸子百家,戰國的那些事。

三年後,新君趙何可謂是意氣風發,與之相反的是廢太子公子章的萎靡頹廢,趙武靈王對於長子感到莫大的愧疚,意圖將代郡分封給公子章,讓公子章成為代王。他自己也重新對權力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後悔當初過早傳位,便想著利用公子章來削弱趙王何的勢力,以達到重新掌權的目的。

正是趙武靈王的這一舉動,差點讓趙國一分為二,也激起了趙王何的殺心。公元前295年,趙武靈王以勘察王陵為名,把趙王何、公子章都叫到了沙丘行宮。在趙王何的授意之下公子成對趙武靈王斷糧斷水前後達三個月之久,趙武靈王這位一代雄主竟然活活餓死。

之後的趙國內亂更是激烈,立國以來十二位君主,幾乎每代都發生過兵變政變和內亂,這種混亂的政局在戰國時絕無僅有。

在這樣的政治土壤中,荀子寫下了《性惡》篇。

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然則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於爭奪,合於犯分亂理,而歸於暴。

荀子主張性惡,並不是人性本惡,而是認為人性有惡的屬性,這是自然屬性,但是人的社會屬性是可以教育薰陶的,叫做“化性而起偽”,與孟子看重善的傾向不同,荀子主張嚴加防範惡的可能,應該設立君權來統治,明確禮儀來進行教化,制定態度來進行治理,加重刑罰來禁止犯罪。

他的主張隱約顯露了另一個門派的影子,法家。

要見識法家治國,當然要去秦國。

公元前264年,荀子觀政於秦。此時秦國國君是昭襄王,他的母親就是著名的宣太后羋氏。

大家肯定想到下面這位↓↓↓↓↓↓↓

《羋月傳》除了貢獻了大量的表情包外,與歷史上的宣太后相形甚遠。

屈原提前老態龍鍾的給她當老師,黃歇提前生長髮育的給她當初戀,秦惠王不顧國家安危來楚國邂逅她,張儀降低一半智商襯托她的能力,義渠王為了他忘記部族使命從此愛情大過天,最後連兵馬俑要平移到芷陽成為她的陪葬品。

歷史上,秦昭襄王年幼即位,宣太后長期輔佐,執政手腕果斷,外交策略靈活,不輸於同一時代的政治家,沒有必要編劇成人畜無害的小白兔人設。

荀子到秦國後的印象收入《荀子·強國》篇中

其百姓樸,其聲樂不流汙,其服不佻,甚畏有司而順,古之民也。

及都 邑官府,其百吏肅然,莫不恭儉、敦敬、忠信而不楛,古之吏也。

入其國,觀其士 大夫,出於其門,入於公門;出於公門,歸於其家,無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黨 , 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

觀其朝廷,其朝閒,聽決百事不留,恬然如 無治者,古之朝也。

這是戰國最後一位儒家大師眼中的秦國,百姓樸實守法、官府作風嚴謹有,官員勤勉無私,朝廷行政效率高。但是荀子也指出了不足之處,秦國重法不重教化,距離真正的王道還有差距。

此時的秦昭襄王任用范雎為相,遠交近攻,白起為將,金戈鐵馬,荀子的主張不符合秦昭襄王的意圖,但是他兩個弟子的命運卻都捲入了秦國的國運。請看下一章《傾城傾國的不是美人,是能人》

傾城傾國的不是美人,是能人

公元前260年,長平之戰結束。

這場戰爭的源頭是韓國為自保的一個計謀。

公元前262年,秦國攻打併佔領了韓國野王,把韓國的上黨郡與本土的聯繫完全截斷。 上黨郡郡守馮亭不願降秦,謀劃利用趙國力量抗秦,把上黨郡的十七座城池獻給趙國。趙孝成王收土地,同時派廉頗率軍駐守長平,以防備秦軍來攻。

趙國接受上黨,引起秦國的不滿,秦國決定出兵攻趙。

這場戰爭的結局——四十多萬趙國降軍被坑殺,中國古代軍事史上最早、規模最大、最徹底的大型殲滅戰。

長平之戰結束一年後,一個嬰兒在趙國誕生了,他的父親是秦國質子嬴異人,早已逃回秦國,這個出生在敵國的孩子與母親從此相依為命,嬴姓趙氏,名政。

嬴政9歲時,才被接回秦國。他的父親嬴異人在呂不韋的輔佐下,成為太子,公元前249年即位為秦莊襄王。

公元前247年,莊襄王病逝,13歲的嬴政即位為國君。

這一年,韓國又出了一個奇特的計謀,向秦國推薦水工鄭國,獻策修渠,藉此耗秦人力資財,削弱秦國軍隊。

蘇秦曾經為疲齊,鼓動齊王修建園林公室,以開腐敗奢靡之風,消磨齊王的心志,而韓國推薦鄭國興修水利,雖然耗費十年時間和無數血汗,但是此渠修成後,注填淤之水,關中為沃野,秦國更加富強。

公元前236年,韓國公子韓非的著作通過師兄李斯傳入秦國。

嬴政被韓非之才深深震撼了,說:“得見此人與之遊,死不恨矣”

《韓非子》將法家三治法、勢、術熔於一爐而重新構建出新的框架。勢為根、法為軸、術為察,事在四方,要在中央。聖人執要,四方來效。國家的大權,要集中在君主一人手裡,君主必須有權有勢,才能治理天下,君主應該使用各種手段清除世襲的奴隸主貴族,同時,選拔一批經過實踐鍛鍊的封建官吏來取代他們。

公元前234年,秦王發兵攻韓,要求韓非入秦。

公元前233年,韓非入秦後,向秦王上《存韓書》,全力阻止秦國滅韓,嬴政十分失望,韓非被囚禁,一年後在牢中服用李斯送來的毒藥自盡。

後世說法是李斯嫉賢妒能,挑唆秦王,韓非本身已有求死之心,《韓非子·孤憤》中將權力奧秘和政治黑幕化為煌煌陽謀,陳列於光天化日之下,韓非洞悉了權力場上的千古不變的法則,他豈會死於如此簡單的人為陷害。

韓非無法像李斯那樣自由的選擇來一展抱負,身為王族子孫,他不能眼看自己的族群覆滅,韓國是他的國,也是他的家族,即使當時韓國朝堂腐敗不可救藥,即使與韓非自己的學說背道而馳,他只能選擇屈從自己的血統,與自己的家國同歸於盡。

公元前231年,韓王獻南陽郡給秦國,向秦國稱臣。

公元前230年,秦國開始滅韓之戰,一舉攻克韓都新鄭),俘獲韓王安,繼而佔領韓國全境,秦國用絕對優勢兵力將韓國一舉攻滅,佔領了地處“天下之樞”的戰略要地,在統一中國的戰爭中,邁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先秦風骨,華夏之魂

先秦諸子的爭鳴是中華民族思想文化史上最動人的華彩樂章。

無論是治國之道,還是人生哲學,道家遵循天道,儒家提倡王道,法家開創霸道。最後看似法家勝出,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

然而大秦帝國曇花一現,漢初貴黃老,武帝尊儒術,之後的王朝都是兼取儒法,雜用王霸。

孔孟被封為聖人,老子神化為太上老君,儒道與外來的佛教,三教思想融合。

百家爭鳴並沒有結束,因為有人類的地方,就思考人生的意義和生命的價值,當今世界的各種矛盾和衝突如何解決,我們的未來會走向何方,誰都無法做出回答。

先秦諸子思想,浩如煙海,縹緲無邊,終其一生,我們能探究的只是滄海一粟,不過足以豐富生命,消磨時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