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我們需要一個郭德綱式的人物來拯救滑稽戲


也許我們需要一個郭德綱式的人物來拯救滑稽戲

阿德哥-毛猛達

今天在頭條上看到網友分享的“阿德哥”毛猛達老師的一段脫口秀,好多年沒有看到過毛老師的演出了,一時間覺得無比的親切,彷彿又回到了小時候,聽著“格勒生脆”的上海話,是不是夾雜兩句“阿德哥”慣用的滬普,包袱不斷,感覺他並不是高高在上的大明星,而是一個風趣幽默的長輩,跟我們聊天逗樂,我自己對著手機決然旁若無人地哈哈大笑起來好幾次,這種親切敞開的感覺是北派的曲藝類節目很難帶給我的。

滑稽戲是什麼呢?滑稽戲,前身起源自“獨腳戲”,興起於1920年前後,是上海一帶的地方戲劇劇種之一,說上海方言以滑稽逗樂為鮮明特點。滑稽戲形式上跟相聲類似,有單口、對口、群口。20、30年代是滑稽戲的“黃金時代”,再有名的相聲大師都進不了上海灘,上海人更加喜歡海派滑稽戲。

只朦朦朧朧記得小時候被大人抱著,在劇場裡看過滑稽戲,後來在大世界裡好像也看過,不過那時候太小,大世界裡好玩的東西又太多,才不管臺上是唱戲還是說逗呢,平日裡最多的是跟著奶奶聽廣播,裡面曉得了有周柏春、姚慕雙,再後來基本都是看電視了。那時候只有上海電視臺,白玉蘭臺標還是三色的,我又認識了王小毛(王汝剛)、老孃舅(李九松),阿德哥、阿慶、杜老倌等等。


也許我們需要一個郭德綱式的人物來拯救滑稽戲

泰斗兄弟周柏春(左)姚慕雙(右)

我從來都對周柏春老先生的樣貌印象非常深刻,看他那個冷麵滑稽真真是厲害,每次看到他那似笑非笑,事不關己的撲克臉,小眼眯縫起來,卻表情變,不用開口,站在那裡我就覺得好玩。

然而當我第一次看經典西遊記,黑熊精偷袈裟那集時,我卻把程之老先生錯認成了周柏春老先生,還跟我爸說周柏春怎麼不說上海話了?我是不是真的臉盲啊!


也許我們需要一個郭德綱式的人物來拯救滑稽戲

程之先生也是我們上海的老藝術家


也許我們需要一個郭德綱式的人物來拯救滑稽戲

滑稽王小毛


也許我們需要一個郭德綱式的人物來拯救滑稽戲

阿慶陳國慶老師 “珍珠奶茶真好喝”

相聲有“笑劇”,但我看過德雲社的《大西廂》之後,說實話我並不能很有代入感,但我們的滑稽戲卻不同,1958年,楊華生、笑嘻嘻、張樵儂、沈一樂4位老滑稽藝術家以解放前上海底層市民的艱苦生活為素材,寫就了轟動一時的《七十二家房客》。從此在觀眾心目中,“七十二家房客”成了住房狹小的代名詞,滑稽泰斗楊華生、著名女滑稽綠楊的表演更是深入人心。這部戲裡獨有的滬語格調,和鮮活熱燙的煙火氣讓更多人瞭解到了真實的上海。這也正是滑稽戲的魅力,總是貼近我們上海人的生活,演繹的也都是身邊正在發生著的事情,而這種類似話劇的戲劇演繹正是滑稽戲擅長表現的。


也許我們需要一個郭德綱式的人物來拯救滑稽戲

很多人可能會以為滑稽戲就是這樣的“戲”


90年代其實可以算是海派文化昂揚發展的時代,整個上海灘也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飛速發展不斷進步,《老孃舅》、《紅茶坊》、《開心公寓》陪伴了一代人的成長。

然而,跟那個年代相聲的衰落一般,這種來源於民間,根植於民間的藝術,一旦脫離了小舞臺,觀眾與演員被電視屏幕隔開後,就開始與人民群眾漸行漸遠了,在紅火的90年代到2000年初之後,滑稽演員們在情景喜劇裡演得歡,廣告代言,各種走穴,甚至做婚禮嘉賓,唯獨就是劇場裡看不到了,滑稽戲也漸漸淡出了我的娛樂生活,慢慢被郭德綱的相聲替代了。

當我再想起滑稽戲是因為一個叫“周立波”的“海派清口”創始人,一聽確實很有意思,只是怎麼看也就是單口滑稽戲再混合點脫口秀,不過周立波開始的演出確實是不錯,深得滑稽貼近生活的特色,劇場演出與觀眾貼近互動,其實可以算是滑稽戲的一種迴歸。


也許我們需要一個郭德綱式的人物來拯救滑稽戲

周立波


也許我們需要一個郭德綱式的人物來拯救滑稽戲


然而客氣,周立波沒有成為第二個郭德綱,這裡他的是非我不想多說,但我覺得關棟天老師說的非常對,滑稽戲不要上電視,堅持劇場演出,檢查創新創造,不忘初心,迴歸根本才是王道,這點已經在郭德綱的德雲社和趙本山的本山文化(劉老根大舞臺) 的成功案例中可以得到印證。

在聽毛猛達老師14分鐘的單口的時候,聽到他說那“東方衛視已經變成東北衛視”的梗的時候,我真的感覺好心酸,體驗到了一次什麼叫笑中有淚了。希望我們能夠出一個熱愛這門藝術,能夠從小劇場熬出來的“郭德綱”,滑稽戲這麼海派藝術在我們的有生之年要是變成“非遺”靠著國家補貼苟延殘喘,那就太可惜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