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我们需要一个郭德纲式的人物来拯救滑稽戏


也许我们需要一个郭德纲式的人物来拯救滑稽戏

阿德哥-毛猛达

今天在头条上看到网友分享的“阿德哥”毛猛达老师的一段脱口秀,好多年没有看到过毛老师的演出了,一时间觉得无比的亲切,仿佛又回到了小时候,听着“格勒生脆”的上海话,是不是夹杂两句“阿德哥”惯用的沪普,包袱不断,感觉他并不是高高在上的大明星,而是一个风趣幽默的长辈,跟我们聊天逗乐,我自己对着手机决然旁若无人地哈哈大笑起来好几次,这种亲切敞开的感觉是北派的曲艺类节目很难带给我的。

滑稽戏是什么呢?滑稽戏,前身起源自“独脚戏”,兴起于1920年前后,是上海一带的地方戏剧剧种之一,说上海方言以滑稽逗乐为鲜明特点。滑稽戏形式上跟相声类似,有单口、对口、群口。20、30年代是滑稽戏的“黄金时代”,再有名的相声大师都进不了上海滩,上海人更加喜欢海派滑稽戏。

只朦朦胧胧记得小时候被大人抱着,在剧场里看过滑稽戏,后来在大世界里好像也看过,不过那时候太小,大世界里好玩的东西又太多,才不管台上是唱戏还是说逗呢,平日里最多的是跟着奶奶听广播,里面晓得了有周柏春、姚慕双,再后来基本都是看电视了。那时候只有上海电视台,白玉兰台标还是三色的,我又认识了王小毛(王汝刚)、老娘舅(李九松),阿德哥、阿庆、杜老倌等等。


也许我们需要一个郭德纲式的人物来拯救滑稽戏

泰斗兄弟周柏春(左)姚慕双(右)

我从来都对周柏春老先生的样貌印象非常深刻,看他那个冷面滑稽真真是厉害,每次看到他那似笑非笑,事不关己的扑克脸,小眼眯缝起来,却表情变,不用开口,站在那里我就觉得好玩。

然而当我第一次看经典西游记,黑熊精偷袈裟那集时,我却把程之老先生错认成了周柏春老先生,还跟我爸说周柏春怎么不说上海话了?我是不是真的脸盲啊!


也许我们需要一个郭德纲式的人物来拯救滑稽戏

程之先生也是我们上海的老艺术家


也许我们需要一个郭德纲式的人物来拯救滑稽戏

滑稽王小毛


也许我们需要一个郭德纲式的人物来拯救滑稽戏

阿庆陈国庆老师 “珍珠奶茶真好喝”

相声有“笑剧”,但我看过德云社的《大西厢》之后,说实话我并不能很有代入感,但我们的滑稽戏却不同,1958年,杨华生、笑嘻嘻、张樵侬、沈一乐4位老滑稽艺术家以解放前上海底层市民的艰苦生活为素材,写就了轰动一时的《七十二家房客》。从此在观众心目中,“七十二家房客”成了住房狭小的代名词,滑稽泰斗杨华生、著名女滑稽绿杨的表演更是深入人心。这部戏里独有的沪语格调,和鲜活热烫的烟火气让更多人了解到了真实的上海。这也正是滑稽戏的魅力,总是贴近我们上海人的生活,演绎的也都是身边正在发生着的事情,而这种类似话剧的戏剧演绎正是滑稽戏擅长表现的。


也许我们需要一个郭德纲式的人物来拯救滑稽戏

很多人可能会以为滑稽戏就是这样的“戏”


90年代其实可以算是海派文化昂扬发展的时代,整个上海滩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飞速发展不断进步,《老娘舅》、《红茶坊》、《开心公寓》陪伴了一代人的成长。

然而,跟那个年代相声的衰落一般,这种来源于民间,根植于民间的艺术,一旦脱离了小舞台,观众与演员被电视屏幕隔开后,就开始与人民群众渐行渐远了,在红火的90年代到2000年初之后,滑稽演员们在情景喜剧里演得欢,广告代言,各种走穴,甚至做婚礼嘉宾,唯独就是剧场里看不到了,滑稽戏也渐渐淡出了我的娱乐生活,慢慢被郭德纲的相声替代了。

当我再想起滑稽戏是因为一个叫“周立波”的“海派清口”创始人,一听确实很有意思,只是怎么看也就是单口滑稽戏再混合点脱口秀,不过周立波开始的演出确实是不错,深得滑稽贴近生活的特色,剧场演出与观众贴近互动,其实可以算是滑稽戏的一种回归。


也许我们需要一个郭德纲式的人物来拯救滑稽戏

周立波


也许我们需要一个郭德纲式的人物来拯救滑稽戏


然而客气,周立波没有成为第二个郭德纲,这里他的是非我不想多说,但我觉得关栋天老师说的非常对,滑稽戏不要上电视,坚持剧场演出,检查创新创造,不忘初心,回归根本才是王道,这点已经在郭德纲的德云社和赵本山的本山文化(刘老根大舞台) 的成功案例中可以得到印证。

在听毛猛达老师14分钟的单口的时候,听到他说那“东方卫视已经变成东北卫视”的梗的时候,我真的感觉好心酸,体验到了一次什么叫笑中有泪了。希望我们能够出一个热爱这门艺术,能够从小剧场熬出来的“郭德纲”,滑稽戏这么海派艺术在我们的有生之年要是变成“非遗”靠着国家补贴苟延残喘,那就太可惜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