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界丨國外的孩子都在上些什麼“勞動課”?

視界丨國外的孩子都在上些什麼“勞動課”?

據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科學研究所的報告顯示:美國小學生平均每天的勞動時間為1.2小時,韓國0.7小時,法國0.6小時,英國0.5小時,而中國小學生平均每天的勞動時間只有12分鐘。


那麼,國外的孩子究竟上的是怎樣的“勞動課”?除了勞動時間上的差距,世界各國的勞動教育還有哪些值得我國學習借鑑的地方呢?下面我們就來看看美國、芬蘭、日本、德國、英國和韓國的勞動教育特色。


美國:圍繞生涯教育開展勞動教育


美國的勞動教育圍繞著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而開展,課程主要分為三類:

一是基於成為家庭有效成員的勞動教育;

二是基於就業的勞動教育;

三是基於公民培養的勞動教育。


學生通過勞動課程的學習,瞭解並接觸當代社會形形色色的職業,以保證每個人都能根據自身興趣、資質與特長,學習到一種或多種職業技能,經受一定的勞動鍛鍊,從而在中學畢業後可以自由選擇職業或繼續升學。


職業認識階段(k1-k6) :通過學習培養兒童的職業意識和自我認知意識,培養動手操作能力,認識勞動的價值,提高兒童對職業的瞭解。


職業探索階段(k7-K10): 通過職業探索熟悉職業的分類和“職業群”,並開始在職業群中做出嘗試性的選擇;


職業選擇階段(k10~K12):幫助學生在其選擇的某些職業領域進行更深入的探索,並逐步確定未來發展方向。


職業搭建階段(高中階段以後):關注學生的職業發展,幫助搭建學生搭建與規劃職業生涯。


另外,美國教科書上對學生各個年齡階段應承擔的家務有明確規定,這是未來獨立自主的進行生涯規劃的基礎,美國勞動課程還列出了k12之前的家務清單:


視界丨國外的孩子都在上些什麼“勞動課”?

美國勞動教育課程與其它基礎素養教育是相互交織的。通過多樣活動的形式,把體育、藝術、愛國教育等內容融入其中,鼓勵學生在勞動中獲得自信心和成就感,增強合作和責任意識。

同時,面向生涯教育的勞動教育,可以幫助學生認識社會,規劃職業發展路徑,在步入大學或進入社會之前,對於職業選擇能有更加清晰的認識和選擇。


芬蘭:悠久成熟的課程歷史和評價體系


芬蘭勞動教育在課程設置和評價標準方面有著較為成熟的體系,包括手工課、家政課、編程課程及綜合課程等,其手工課有著150餘年的發展歷史。芬蘭勞動教育不僅注重對於某種具體技能的學習與掌握,讓孩子學會尊重勞動和熱愛勞動,並且發展孩子的技能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願望。


手工課


始於19世紀末,是義務教育階段的必修課程。芬蘭規定每年級每週手工課的最少課時標準:一、二年級1節,三至六年級1.25節,七至九年級2-3節。目前,芬蘭手工課主要包括兩大門類:一類為針織、縫紉、布藝等在內的“輕手工”課程,另一類為木工、金屬技工、電子等在內的使用機械設備的“重手工”課程。


家政課


芬蘭規定7-9年級的必修課程,每週至少1小時。


主要涉及三個主題:一是食物選擇與食品製作,學習食材的準備和烘焙製作技能;二是與生活起居相關的知識和能力,學會合理地使用水、電、天然氣、洗滌用品等資源,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承擔在家庭中的責任;三是家庭消費和理財能力,瞭解消費者的權利和義務,掌握獲取最新消費信息的方法,反思媒體對個體和群體消費行為的影響,瞭解金錢與家庭生活的關係等。


編程教育


與其他歐洲國家將編程作為單獨的專門的課程相比,芬蘭更傾向於將其融入到手工、數學等不同學科中來開展,這也是其編程教育模式的獨特之處。如三至六年級的手工學科,要求學生探索使用機器人和自動化相關工具設計與完成手工作品;七至九年級的學生則要通過編程來更好地設計作品等。編程教育的融入進一步增強了手工教育的科技屬性。


綜合課程


除上述課程之外,每所學校每學年需保證開設一門每週一課時的綜合課程(跨學科項目課程),要求貼近實踐、貼近社會,以問題或現象為導向,反映出勞動教育的特點。可以與手工課結合,以學生完成某一作品為結果導向。例如,學生設定目標為用3D打印技術製作某一作品。學期初,學生需撰寫設計計劃,可獨立或合作完成作品,教師幫助並指導學生完善設計計劃,在此基礎上,學生推進並完善設計工作,最終完成目標作品。


芬蘭的勞動教育對我國中小學跨學科學習、STEM教育開展具有借鑑價值。

首先,芬蘭勞動教育有著明確的價值觀培育目標,就是讓孩子學會尊重勞動和熱愛勞動,這有助於我們思考當下學生的勞動觀念如何培育,如何將勞動價值觀融入課程之中。

其次,芬蘭勞動教育中的手工課與數學、藝術等知識緊密相關,有助於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實踐運用能力。

最後,芬蘭將編程教育融入勞動教育設計理念具有特色,可為我國中小學編程課程的開設帶來一定啟示。


日本:將勞動教育融入校園和家庭


日本勞動教育除注重課程學習之外,更重視學生參與勞動體驗。


在家庭中,日本家長從小就要求孩子學會自己淋浴、擦身、換衣服、整理床鋪,用針線縫製布袋、抹布、墊子,幫助家長烹飪、做料理,做力所能及的家務活。有的學生在家幫助飼養小動物,有的在家幫助種菜養花、修葺草坪等。在日本家長看來,從小培養孩子這些動手的能力,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一項重要的生活技能,不可或缺。


在學校,勞動教育是日本中小學生的“必修課”。


日本小學生的午餐由小學生輪流分配,午餐吃完後,值班學生還要將餐具整理好。學校校園、廁所、教室清潔衛生以及其他清潔包乾區也都由學生輪流值班完成。通過大掃除,讓學生感受到勞動奉獻的喜悅,懂得集體活動的重要性。


此外,有的學校有自己農場,學生們都要按照分配的任務在學校農場幫助收種蔬菜與農作物。日本許多中小學食堂裡都有孩子們自己種植的新鮮且環保的蔬菜。還有些城市的學校經常組織學生到生活條件較差的島嶼、農村、山寨去接受勞動鍛鍊。


家政課


小學生的家政課包括烹飪基礎、衣服整潔、房間舒適等內容。


烹飪基礎要求孩子對烹飪感興趣,幫助孩子掌握基本的煮、炒等烹飪技巧,學會蒸米飯、做味weizeng湯,安全衛生使用相關工具等。


衣服整潔要求學校要指導學生洗衣服,縫釦子、用針線縫製布袋、抹布,墊子,鍛鍊孩子手、腦、眼動作的協調能力。


房間舒適是指,學校要指導學生進行對房間進行大掃除,學生要自己完成校園環境的打掃工作,畢業時清洗課桌椅,將乾淨的學習環境留給學弟學妹。另外,學生每天都要打掃廁所,一方面可以學習廁所的打掃方法,另一方面是教育學生各種工作都有辛勞和厲害的地方,工作沒有貴賤。


午餐教育


日本小學生的午餐由小學生輪流分配,午餐吃完後,值班學生還要將餐具整理好,並分工協作進行20分鐘的大掃除。通過大掃除,讓學生們感受到奉獻的喜悅和意識,懂得集體活動的重要性。


田地教育


許多日本中小學校有自己農場,學生們都要按照分配的任務在學校農場幫助收種蔬菜與農作物。日本許多中小學食堂裡都有孩子們自己種植的新鮮且環保的蔬菜。還有些城市的學校經常組織學生到生活條件較差的島嶼、農村、山寨去接受勞動鍛鍊。


讓勞動教育融入校園和家庭生活,是日本勞動課程體系最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在當代中國都市年輕人藉助日本的整理術給新家煥然一新的時候,我們期待中國的家政課能夠和孩子們的生活離得更近一點,希望家庭勞動課不僅是拍照片和做樣子,而是參與其中、樂在其中。


德國:勞動教育滲透於多學科直通社會生活


德國十分強調和重視基礎教育中的勞動技術教育,把它視為學生職業生活和社會的重要準備和基礎,是學生全面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精心設計,並貫穿在基礎教育的全過程。德國小學勞動教育的課程名稱不一,一般叫“常識課”,在1-2年級與德語課合併,3-4年級才單獨上課。


課程設置


德國具有十分完善的職業教育體系,他們的學生從小學畢業後就會正式接受職業培訓,學生在學校學習的同時還有充足的時間進入企業和工廠實習。而德國中學勞動課的設置有四大類:技術、經濟、家政和職業。


專用教室和實習制度


德國勞動教育的專用教室,不僅設備齊全,而且設計講究。據介紹,全德有五種勞動技術專用教室,即金加工、木加工、烹飪、辦公室管理、縫紉和編織。這說明德國比較重視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勞動課程以製作為中心,課程成果與產品密切相關,藉此來幫助學生掌握知識、發展技能、培養習慣。


此外,德國中小學還生還要親自到企業實習。學生進入工廠,和工人一樣上下班,做一些簡單的工作,從而瞭解相應的工作和職業。期間,老師一週去看兩次,結束後學生作彙報,老師作總結。


師資模式


德國青少年勞動教育的教師培養有兩種模式。第一種在結構上以專業職業化為基礎;第二種以一體化的綜合課程為基礎,多學科勞動教育為學習主線。在德國當一名勞動教育教師,從小學到大學要念19年(小學4年、初中6年、高中3年、大學6年)。


德國十分重視勞動課教師的實踐能力,包括專業學科的專業實習,也包括在校實習、社會實習以及獨立勞動實習。教師必須在各類教學範圍和學習場所同時具備了高等教育教學法和職業經驗,才可能定向成為勞動教育的教師。


德國的”勞動教育教學法“,體現了教育方法的深度鑽研,其理念例如強調和實踐的聯繫,對標學生掌握知識、發展技能、培養習慣的發展,和現在我們提倡的“項目”形式,異曲同工;而在此基礎上,對教師的培養,師資模式,這些都是德國勞動課程體系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英國:當烹飪成為中小學生必修課


英國中小學勞動教育的共性內容是烹飪,而且英國還把烹飪教育“課程化”,規定為所有學生必須學習且通過的必修課——不及格需要補修、補考,否則不能畢業。


由於烹飪不僅關乎學生的成長,而且還關乎下一代的健康,所以包括英國心臟基金等在內的50家健康機構、教師工會、兒童福利機構、婦女協會等,都要求學校強制推行烹飪課。


為了培養中小學生的勞動意識和能力,同時也為了預防和減少學生肥胖,經過大量前期調研和多番專家研討會論證,英國兒童、中小學與家庭部(Department for Children, Schools and Families,DCSF)2008年1月22日宣佈,從當年9月起,將烹飪課列為11至14歲學生的必修課。


英國兒童、中小學與家庭部要求中學生學做英國傳統菜餚和來自其他國家的美食,核心是“8個菜工程”。在每週至少兩次的烹飪課上,學生們可以學會設計營養均衡的食譜、製作蔬菜沙拉等健康菜餚。在年終成績單上,一定要有學生的烹飪課成績。如果這門必修課的成績不合格,得補考。


而在2013年頒佈的新的國家中小學教學大綱將必修課程烹飪擴大至小學——從2014年9月起,英國7歲至14歲的孩子必修烹飪課程。新教學大綱規定,學生到14歲時要能夠做出不同種類的20個品種,比如餡餅、炒菜、咖喱飯等。


其後,英國政府又規定,從2015年9月起,4歲至5歲的幼兒也得學習烹飪課程。當然,是簡單的內容,比如教育孩子大致識別食物的營養價值和熱量大小等。


韓國:勞動教育從幼兒抓起


韓國的勞動教育注重從幼兒時期開始抓起,培養孩子形成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念和良好的行為習慣,韓語裡稱為“勤勞精神涵養教育”。在初等和中等教育階段,通過小學的“實科”課程及初中的“技術·家庭”課程,從“家庭生活”及“技術世界”的兩個維度出發,幫助學生積累包括勞動體驗在內的多樣化的實踐經驗,培養他們形成對於職業的正確價值觀以及解決實際問題和探索職業前途的能力。


學前階段的勞動教育


韓國教育部專門組織編寫了“幼兒勤勞精神涵養教育課程”,通過開發方案、適用運行、效果評價、最終構成四個階段,對幼兒勞動課程進行了設計。


該課程方案將“勤勞精神”的內涵確定為9種要素,即自我理解、效能感、尊重、自我調節、專注投入、勤勉、責任感、挑戰意識以及合作。課程分別針對3歲、4歲和5歲的孩子,內容分為四大部分,即自我認識、工作與職業世界理解、工作的個人價值認識、工作的社會價值認識。教學方法可以多種多樣,包括體驗型學習、利用相關器材的智能學習、增強溝通與意志決定力的討論學習、以及以解決問題為中心的探究式學習,等等。


此外,韓國教育部還專門針對幼兒家長,編制了幼兒勞動教育的輔導材料。從家庭生活、社區體驗、媒體體驗等幾個方面,對父母應如何引導年幼子女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念,以及如何培養子女的勞動意識和行為習慣,通過設定實際的場景案例來逐一進行解說和指導。


中小學階段的勞動教育


根據韓國2015年修訂的中小學教育課程,勞動教育被納入小學的“實科”課程以及初中的“技術·家庭”課程。


“實科”課程在小學的5、6年級開設,“技術·家庭”課程在初中的三個年級均有開設。這兩門課程著重培養學生在家庭生活及日常生活中的實踐能力,以及對未來技術與職業生涯的理解與探索能力。課程內容的單元設計比較貼近實際生活,同時也面向未來發展的需要。


韓國中小學課程還在“創意型體驗活動”這一板塊當中將勞動教育納入進來。其內容形式分為四種:自律活動、社團活動、義務服務活動、職業前途探索活動。其中社團活動的內容之一是實習勞作活動,具體內容包括木工操作、手工勞動、設計、製圖、機器人制作、機械裝配、模型製作、室內裝修、美容等等。學校通過這些活動,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學習相關的技術技能,並在勞動中形成良好的勤勞意識和行為習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