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新冠患者無症狀可能有誤,專家建議通過血清檢測確定真實比例

作者 吳苡婷 首發於科技會客廳

最近無症狀感染者廣受關注,也引發了社會的一些恐慌情緒。特別是華中科技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鄔堂春團隊3月6日在醫學論文預印本平臺medRxiv網站發佈的論文更是引人關注,該篇論文分析了在武漢市衛健委法定傳染病報告系統中,截至2月18日接近6萬例實驗室確診新冠肺炎的病例數據。通過建模分析估計,鄔堂春團隊得出結論:武漢市至少59%的感染病例是未被發現的,其中可能包括無症狀和症狀輕微的病例。


59%新冠患者無症狀可能有誤,專家建議通過血清檢測確定真實比例

無症狀感染者的控制關係到新冠的傳播是否被阻斷,新冠疫情防控的效果是否可以持續。近日,復旦大學流行病學專家姜慶五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指出,實際的無症狀感染者的數量應該是一個直接觀察或者調查獲得的指標,通過模型計算出新冠無症狀感染者的指標結論值得商榷。無症狀感染者這現象肯定存在,但模型出來的數據與實際現象有差距,如果武漢市至少59%的感染病例是未被發現的話,那麼不可能在武漢能如此快將新冠的傳播遏制住。他建議要調查人群中無症狀感染者的比例,可在武漢的健康人群中進行血清學的人群調查,通過檢查抗體來判定真實的無症狀感染者比例,這樣可以為未來疫情防控提供科學的決策基礎。

“無症狀感染”被稱為“隱性感染”更合理

姜慶五認為目前無症狀的感染者被廣泛關注,這是中國新冠病毒防控工作走向深入的一個表現。在防控的初期,我們將注意力放在有症狀者與症狀嚴重者,這些需要緊急救助,否則會有嚴重的後果。隨著正面的救治工作壓力減緩,科學家有精力關注疾病傳播中的一些之前被忽視的現象,無症狀感染者就這樣進入了公眾的視野。

姜慶五並不贊同目前“現在無症狀感染增多”的提法。他告訴記者目前發現的絕大多數的“無症狀感染”其實是是感染過程中的患者的一個階段或者是流行病學提及的“隱性感染”。所謂隱性感染又被稱為“亞臨床感染”,其指的是病原體侵入人體後,僅引起機體產生特異性的免疫應答,不引起或只引起輕微的組織損傷,因而在臨床上不顯出任何症狀、體徵,甚至生化指標的改變,只能通過免疫學檢查才能發現。所以用“無症狀感染”描述並不妥當,應該用“隱性感染”更合理。隱性感染是傳染病流行的一個普通現象,不同傳染病的隱性感染率是不同的。一般相同傳染病的隱性感染率是接近的。同一傳染病在相同時期的致病性也是接近的。

“因為個人的免疫能力有差別,所以同一種病毒感染有時引起顯性感染,有時會引起隱性感染。實際上隱性感染也是顯性感染的一種,雖然被感染了,機體內部大作戰免疫系統處於優勢地位,所以機體沒有受到巨大傷害。而從流行病角度看,世界上充滿病毒,隱性傳染時刻在發生,只是自然界很多病毒對人體的致病性不強,所以一般都是被忽略的!”姜慶五說。

隱性感染者自我康復後不會有傳染性

那麼隱性感染者會不會康復呢?他們的傳染性是否會一直延續呢?對此姜慶五給出的答案是他們會自我康復,而且康復後就沒有傳染性了。

“事實上,隱性感染者和大部分顯性感染者都會康復,不一樣的是隱性感染者通過自我免疫發揮作用完成自我康復的,而顯性感染者需要通過外界干預才能重新獲得健康。所以隱性感染者只會在一段時間內有傳染性,只要恢復健康,病毒被免疫系統完全消滅就不會有傳染性!只不過在血清檢測中我們可以發現他們曾經被感染過。”姜慶五說,而目前的防控策略還是有效的,只要全國上下做好防控措施,每個人堅持戴口罩,認真洗手,堅持消毒。嚴控輸入性病例。等到目前潛在的隱性感染者完成自我康復,喪失了傳染性,疫情防控就能獲得最後勝利!

當然,從流行病學的角度著眼,隱性感染者體內也能排出病毒,其作為傳染源的對人群傳播的危險更大。姜慶五認為目前需要對檢出的隱性感染者需要與感染者一樣處理,必須進行隔離觀察,直到體內沒有病毒排除才能解除隔離。將查出的隱性感染者列為輕型病例進行管理那可能效果會更好。絕對不能怠慢隱性感染者,越早查出越好,越早管理越好。

實際檢測確定比例更加科學

對於未來新冠病毒的傳染性是否減弱的疑問,姜慶五表示,這很難預測,但是肯定的是新冠病毒不會說變就變,需要經歷幾百代的傳染後發生一些關鍵的突變,變強變弱都有可能,但是我們觀察了很多病毒,看到的比較多的是變弱。

姜慶五也不認同未來人類會出現同時感染多種冠狀病毒的情況。他告訴記者,生物學上有一種“擁擠現象”,往往同一種的一個生物進入一個環境後會影響另一個相同生物的進入。儘管,新冠病毒有不同的流行株的講法,但是還沒有更多的報道在同一地區存在多個病毒株的流行。

對於潛在隱性感染者的真實比例,姜慶五建議在武漢市內開展萬人次的健康人群血清檢測,通過數據統計看看究竟有多少健康人群已經感染過新冠病毒。另外,需要對血清檢測陽性的人,增加核酸檢測,判定這些隱性感染者是否還在傳染期,並對其進行隔離和觀察。相信這樣的研究會給未來的疫情防控的科學決策提出建設性的建議。

“大家不必為隱性傳染者的出現而過度焦慮,大多數隱性感染者還是在醫學的監控範圍內,顯性感染與隱性感染都會康復,隱性感染者康復後也不再具有傳染性!”姜慶五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