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買房麼?會通脹麼?

國內疫情剛剛有所緩和,很多小夥伴就迫不及待的向湧入房市,擔心房價再來一輪暴漲,那麼這個時候真的應該買房麼?

一場新冠疫情蔓延全球,給各個國家的經濟造成衝擊,3月份以來,各國救市政策層出不窮,與此同時人們對於全球性通貨膨脹的擔憂也越來越強烈。

2020年3月28日,港股上市中國融創在業績說明會上,孫宏斌表示2020年要“謹慎拿地”;3月31日,港股上市公司中國恆大業績說明會上,許家印確立了新戰略——“高增長、控規模、降負債”。

要買房麼?會通脹麼?

恆大2020年業績發佈會

“高增長”和“控規模”本身就是一對反義詞,在行為上是不可能實現的,在上市公司的業績發佈會上,是直面資本市場,說話比較含蓄,透漏出悲觀情緒融資引發資本市場的血崩,尤其是在現在的疫情時刻。

今年伊始,融創已經優化人員結構,也就是開始裁員,據說裁員比例在20%,資產端一方面開始資產變現,另一方面緩慢拿地,行動最能反應內心的觀點,這是融創的動作。

2019年國內商品房銷售額16萬億,增速比去年回落5.7%。而在2018年國內房地產銷售面積已經達到17萬平米的天花板。

也就是說在2019年中國房地產市場高增長時代已經落幕了,未來新建商品房銷售額的增速會逐漸回落,由正變負,房地產市場也許會成為中國各行業內第一個開啟負增長的行業。

在個人財富層面,恆大和融創雖然是港股上市公司,是公眾公司,但是與美國上市公司股權分散不同,中國上市公司多數股權很集中,創始人佔據大部分部分,所以像恆大和融創這類公司雖然上市了,但本質上還是私人公司,中國房地產經過30年的快速發展,競爭格局基本上已經確定了,未來不太可能會有哪家地產公司倒閉了。

未來房地產發展增速下滑甚至衰退在地產圈已經是不爭的事實,所以從大老闆個人決策層面——降負債、投資其他行業是最好的出路,這也是為什麼這幾年許家印的礦泉水、造車領域折騰,孫宏斌在收購樂視、投資文旅方面折騰,本質上都是為了分攤地產見頂的風險。

這是個人財富層面。相對於國家經濟來說,個人財富是一個風向標。

關於房地產市場,我們需要思考一下上世紀90年代日本的房地產市場。

20世紀80年代後期,日本國內經濟一片火熱,當時日本各行各業在國際市場都處於領先地位,“日本造”橫行世界,低利率的信貸環境,一片熱錢湧入地產和股市。日本政府和央行一致認為經濟過熱,所以逐步提高了利率,流動性緊缺,借貸成本升高,直接導致房地產市場崩盤,並引發了日本經濟的大衰退,日本人稱之為“失去的十年”。

回到國內市場,很多人擔心這次危機過後,房地產市場會再來一輪暴漲,最近大家都在討論應不應該買房這個問題,回答這個問題,需要思考三點:

上層“房住不炒”三令五申

房企開始降負債、少拿地

房地產對經濟的拉動沒有想象中那麼大,採取房地產刺激會使中國錯失機會。

目前來看上層很堅決,有部分地方政府出臺房市放鬆政策,也是“政策一日遊”,很快就撤銷,這說明地方政府和上層是不一致的,也能看出上層的態度。

房地產企業對於政策的接近程度很敏感,包括官方和非官方的,以恆大、融創為代表的房企對於2020年甚至以後的態度能說明很大問題。

每次危機發生的時候,其實也是改變原來秩序的最好時刻。中國經濟的體量和各個省份經濟發展的不均衡,是的我們有很多刺激經濟的方案,但是如此這次依然選擇房地產刺激,效果會不佳,一方面推升房地產價格風險,帶動鋼材、煤炭、水泥等一系列產業鏈的產能過剩,另一方面也會錯失發展核心製造業的機會。

發展核心製造業的機會,這一點很重要。

中國近二十年來製造業發展迅速,除了我們的的勤勞勇敢外,還有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國際產業轉移。這一點也是很多後起之秀經濟崛起的根本原因所在。

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的崛起,就是在英國經濟已經發展到一定程度後,尤其是金融業發達,人力成本很高,國內新增投資已經沒有利潤空間時,英國人開始大量在美國投資,投資美國的基礎設施、能源、工業製造業,這才奠定了美國崛起的基礎。

20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日本的崛起,同樣是美國人在日本的投資,美國資金以債權、股權流入日本,促進日本的崛起。

中國今日的崛起也一樣,為什麼我們搞改革開放,就是為了引入國外的資金和技術,來發展國內的製造業。美國、日本的資金融入國內才造就今日的製造業大國。

製造業對國家的作用實在太大了,提供大量就業崗位,在關鍵時刻的國家應急能力,這也是特朗普一直嚷嚷著要美國製造業迴流的原因。

但是這個現象是不可逆的,發達國家各項成本高企,從微觀的企業層面而言,最關鍵的還是利潤最大化,所以說“資本是沒有國家的”。

中國有朝一日崛起之後,各項成本尤其是人力成本提高之後,也會走上這條製造業外流的道路。但是中國東西、南北部發展的不均衡,註定這個時間段很不會太短。

也就是因為這一點,所以危機現在對於中國而言,更多的是轉型的機遇,但是對於美、日、歐洲等國家著實是危機,但是這一點我們也沒必要太幸災樂禍,根本原因還在基礎不一樣,發展空間不一樣。

同樣,這次危機可能在一些發達國家會造成通縮,尤其是經濟體量小、經濟比較發達的國家體,比如日本,畢竟這事在日本也不是第一次發生。

上世紀90年代日本“失去的十年”,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發生的。日本國土面積小,基礎設施建設已經比較完善,製造業由於人工成本越來越高也發展到一定程度,一個導火索(那次是房地產崩盤)引爆後,常規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刺激並沒有什麼效果,內需拉不動、出口優勢不明顯,後果就是通縮。

今天的中國,遠不止於走上這條路。中國的基礎設施,尤其是西部地區還有很大的投資空間,核心製造業發展空間也很大,人力成本尚有優勢,內需還有很大的促進空間,所以這次疫情,遠不止於引發通貨緊縮。

目前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來看,還是在對抗衰退,也遠不止於引發通脹,房地產暴漲的條件並不存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