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益鄉的“黃精時代”

中益鄉的“黃精時代”

村民文祥斌展示黃精根塊。


中益鄉的“黃精時代”

規劃有序的黃精種植地。 上游新聞記者 甘俠義 攝


中益鄉的“黃精時代”

中益鄉全貌。


中益鄉黃精產業基地示範帶囊括4個村

經過兩輪論證,目前種植面積1000畝

預計到2022年,可實現產值3000萬元

通過分紅,帶動173戶貧困戶穩定增收

2019年4月15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到石柱縣中益鄉華溪村瞭解中藥材黃精等特色經濟作物種植帶動村民脫貧的情況。

在地裡,總書記關心產業選準了沒有。

經過兩輪論證,中益鄉給出了答案:選準了!

一年來,中益鄉黃精種植規模已由試種的200畝發展到1000畝,採取聯合社(公司)統一集中組織生產,鼓勵農戶尤其是貧困戶全程參與反包管理。預計2022年達產後,整個黃精基地可實現產值3000萬元。

記者近日蹲點中益鄉,通過4本賬,看這裡如何讓黃精變“黃金”。

“防老賬”

輪種黃精的老文要幹到70歲

“太陽出來羅兒,喜洋洋歐郎羅,挑起扁擔郎郎扯……”

潺潺溪水邊,一米寬的生產便道上,64歲的村民文祥斌推著手推車健步走來。

手推車中裝的是3月下旬剛送到鹽井村的黃精種子,都是文祥斌的“寶貝”。他笑著說:“我兒子叫我去管小孩,我說我就要做這個東西,可以防老!”

文祥斌與黃精結緣是在去年11月。閒來無事時,他學村民們到山裡挖野生黃精,沒想到1天就挖了11斤,在市場上賣了100多元。

農村最怕閒。今年趕上鄉里規劃發展黃精產業,文祥斌也帶著自己的“防老規劃”搭上了這班“順風車”。

文祥斌家的土地沒有選擇流轉,他準備自己做。他的想法很實在:今年種下2畝約4000株黃精,3-4年後達產,按當下的市場價計算,預計有5萬多元的收入,除去種子及管護成本,能有不錯的收益。

家裡雖然還有地,但文祥斌暫時不貪多,準備每年輪種,最後可發展到20-30畝。

從64歲幹到70歲,文祥斌對未來充滿了信心,不僅不給子女添負擔,不用“養兒防老”,“生活隨便都夠了,效益好的話還能給孫娃娃留點。”

不僅如此,近段時間,鹽井村大規模種植黃精。半天時間,文祥斌就騎著三輪車往鹽井村送了8趟種子、肥料。像這樣的工作,每天能有70-90元的務工費,用工需求也優先考慮貧困戶。對文祥斌來說,這又是一筆收入。

哼著“囉兒調”,文祥斌將一車車肥料、種子送至田間地頭。

像他一樣,圍繞著黃精產業,村民們在地頭忙得熱火朝天。

產業賬

兩輪論證決定調整產業結構

中藥材是中益鄉的支柱產業之一,但過去一直以前胡等中藥材為主,現在為何選擇黃精?

中益鄉人大主席秦新軍在該鄉分管產業,他說,選準黃精產業先後經過了兩輪論證。另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前胡種植存在連作障礙。

秦新軍介紹,中益鄉大多數種植前胡地塊已經達到2-3年,繼續種植會導致藥用價值降低,病蟲害發生嚴重,所以採取輪作栽植黃精;加之近幾年發展脆紅李、皺皮木瓜等長效產業,後期將形成大量廕庇地塊,黃精又是比較喜陰的作物,這給中益鄉發展黃精產業帶來了契機。

第一輪論證是在2018年年底,中益鄉做產業結構調整時就明確了試種黃精。原因是當時該鄉糧食和經濟作物比為9:1,意味著需要發展效益高的經濟作物來扭轉產業的頹勢。次年,中益鄉在春耕時先後種下了200畝黃精。

第二輪論證是在習近平總書記到石柱考察之後。為了進一步論證,中益鄉再次到湖南、湖北等地考察,最終決定改變當地中藥材產業生態。

“未來就靠黃精打主力!”

秦新軍剖析了三方面的考慮因素:一是當地海拔、氣候條件等適合種植黃精,漫山遍野的野生黃精就是佐證;二是黃精價格穩定,有不錯的收益;三是黃精產量高,抗風險能力強。

今年春耕,中益鄉800畝黃精陸續栽種完畢,全鄉黃精規模也突破了千畝大關。

產業選準了,中益鄉正式邁入“黃精時代”!

效益賬

基地最少可實現產值3000萬元

黃精地裡是否能長出“黃金”,效益賬必須得算一算。

為了發展黃精產業,中益鄉通過比選引進了3家企業,並配套相關政策和服務,讓企業發展吃下“定心丸”。

在光明村的地裡,德一中藥材種植有限公司負責200畝黃精的栽植,公司負責人隆德最近天天在現場指導栽植、施肥。在他看來,黃精的收益非常可觀。

隆德是石柱本地人,做黃精產業已有4年多。去年,他的公司在石柱縣六塘鄉種植的近100畝黃精部分出售,並留存部分作為種子輪種,就這樣,企業便有了近90萬元的收入。

隆德介紹,去年這批黃精單價在8元一斤左右,考慮到育種和施肥不到位,所以畝產沒有上來。今年到中益鄉發展黃精,公司使用了最優的肥料以及載入了《中國藥典》的多花黃精品種,未來的效益會更加可觀,當然,成本也相對更高。

“中益鄉的政策和服務,讓我們企業能夠在這裡踏實幹。”隆德說,資金方面自己不擔心,儘管未來考慮擴產會有更大的投入,但目前已有銀行願意無息貸款。平時遇到一些困難,“我都是給村第一書記譚祥華打電話”,比如組織勞動力等,都可以立即解決。

按照目前效益測算,中益鄉1000畝黃精在2022年達產後,預計畝產將達6000斤,以保守價5元/斤計算,整個黃精基地可實現產值3000萬元。

秦新軍介紹,中益鄉計劃用5年左右的時間,將黃精種植規模擴展至3000畝。

脫貧賬

帶動173戶貧困戶穩定增收

黃精產業如何帶動脫貧,這是最重要的一本賬。

中益鄉通過“公司+村集體+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決定今年春季在鹽井、華溪、龍河、光明等四個村的脆紅李、皺皮木瓜等產業基地內套種800畝多花型黃精,通過村與村聯合的抱團式發展,形成規模化效應,提升產品市場競爭力。

利益聯結機制按“分期固定分紅+效益分紅”的方式進行分紅,由聯合社(公司)統一集中組織生產,鼓勵農戶尤其是貧困戶全程參與反包管理。

其中,村級集體經濟組織以項目資金、土地統籌、工作協調等入股佔比40%;聯合社(公司)以種苗、肥料、農藥的統一採購、土地固定分紅、生產管理的勞務支付、技術服務及產品回收加工和銷售入股佔比60%。

除了分紅,還有務工收入。連日來,鹽井、華溪、龍河等四個村的村支“兩委”幹部抓住天氣晴好的有利時機,組織村民清除雜草、翻耕土地、打溝開廂、施肥下種,緊鑼密鼓展開種植工作,僅鹽井村每天務工的村民就在40人左右。

“我們在這裡幹活是70元一天,維持家庭開支是不成問題的。”鹽井村紅巖組村民陶慶家說,自己一大把年紀了,沒想到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以來,還能在家門口打工掙錢。

據瞭解,中益鄉今年新增的800畝黃精產業通過土地入股分紅和效益分紅模式,共帶動173戶建卡貧困戶穩定增收,其中華溪村85戶、鹽井村40戶、光明村35戶、龍河村13戶。

“如果管護得好,每畝黃精產量可達8000斤左右,市場行情好的時候,可以多挖一些出售,行情不好就放在土裡任其生長。可以說,黃精就是埋在土裡的‘聚寶盆’。”秦新軍介紹說。

中益鄉邁入“黃精時代”,也正趕上產業發展的“黃金時代”。今年起,石柱縣正規劃實施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四個30萬”工程,其中將鞏固發展以黃連、黃精為重點的30萬畝中藥材種植基地,形成10億級中藥材加工產業集群。

數說脫貧

10606元

截至目前,中益鄉全鄉貧困人口由2018年底的46戶121人減少為12戶30人,貧困發生率由2018年底的1.72%降至0.45%,已脫貧493戶脫貧質量持續提升,貧困群眾人均可支配收入增至10606元,較2018年增加1459元,增長率15.95%。

兩不愁

加大產業扶貧力度,實現在家有勞動力的貧困戶產業覆蓋100%。

引導709名貧困群眾實現轉移就業,有效拓寬其收入渠道。

為115戶無勞動力、弱勞動力貧困戶精準落實低保兜底。

三保障

義務教育保障:

全面落實414個貧困家庭學生教育資助,實現教育資助覆蓋率100%;

擴建中益小學學生食堂220平方米;

新建網絡教室2間,錄播教室2間,雙師課堂1間,共享優質教學資源;

新建愛心小屋開展心理疏導,對62名貧困學生“一對一”開展生活照料等關愛服務;

2019年回引、調派教師4人、志願者1人,12名教師參加市縣級骨幹教師培訓。

基本醫療保障:

全鄉539戶1840人貧困對象全部參加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100%,2019年貧困患者住院1475人次,發生費用總額453.96萬元,患者自付費用45.4萬元,報銷比例達90%。

住房安全保障:

自2017年8月以來,共計實施危房修繕加固583戶(其中貧困戶113戶)、D級危房重建75戶(其中貧困戶19戶),並對全鄉所有農房進行了安全等級鑑定;

加快推進建峰村8戶因脫貧攻堅與生態雙贏問題導致住房不安穩而未脫貧戶的危房改造,目前正在實施裝修工程,預計4月中旬可實現入住,確保貧困對象住房安穩100%。

重慶晨報·上游新聞記者 陳翔 王梓涵

石柱縣新聞中心記者 羅賢為 石柱縣廣播電視臺記者 劉曉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