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首禪詩,從春天景物下筆,道盡人生哲理,讀完讓人身心通透

春天,一個萬物勃發的季節。

花紅柳綠,燕舞鶯歌。

雖然因為疫情,我們不能像往年一樣,穿行在一樹一樹的綠蔭下,徜徉在一叢一叢的花海里。在某一條河流邊停下腳步來,微風拂面,眼睛追逐著一隻一隻燕子,從水面上飛掠而過。

但這並不妨礙我們,用心去感受這個春天。

或許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一次經歷,反而讓這個春天在我們眼裡,有了不一樣的感觸。

就像下面這4首描寫春天的禪詩。


4首禪詩,從春天景物下筆,道盡人生哲理,讀完讓人身心通透

這首詩出自殘唐五代的志勤禪師。

據說志勤禪師未開悟之前,跟著大安禪師在湖南的大溈山參禪悟道。

一晃30年過去了,一無所獲。

這一年春天,行走在路上,猛然間看到路邊大片桃花盛開,一下子頓悟。以前一直縈繞在心頭的疑惑,也一下子如撥雲見日。

於是,隨口作偈一首:

三十年來尋劍客,

幾回落葉又抽枝。

自從一見桃花後,

直至如今更不疑。

什麼叫“尋劍客”呢?

志勤禪師其實是在說自己,這30年來,就像一個一門心思只想得到一把寶劍的劍客一樣,一心只想著參禪悟道。

然而結果呢?

幾回落葉又抽枝。

就像樹上的枝葉一樣,落了長,長了落,始終摸不到門徑。

誰知那天一看到桃花盛開,一下就領悟到了。心裡的疑雲一下子消散。

那麼,禪師領悟到什麼呢?

不久後,志勤禪師去到四川靈雲山講法。

一個僧人求教:

“如何才能脫離生老病死?”

志勤禪師答道:

“青山原不動,浮雲任去來。”

意思就是:只要你的心不動不移,什麼生老病死,那都是浮雲,任他來去。

所以志勤禪師看到桃花領悟到的,大抵就是管他春來還是秋去,抽枝還是落葉,只要該盛開的時候,就要像桃花一樣努力綻放。

換作今天的話說就是:

人生即當下。


4首禪詩,從春天景物下筆,道盡人生哲理,讀完讓人身心通透

有人因為桃花而悟道,也有人因為梅花而參透。

這首《詠梅花》,據說是元朝時,一位江南女僧人寫下的。只不過時至今日,這位女僧人姓甚名誰?法號是什麼?已經無人知道了。

可就因為這首七言絕句,後人稱她為“梅花尼”。

終日尋春不見春,

芒鞋踏破嶺頭雲。

歸來笑捻梅花嗅,

春在枝頭已十分。

古人一直有踏雪尋梅的雅興。

不只是因為“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的相得益彰,更是因為尋到後,摘一枝“寄與隴頭人”,連帶著春天的款款溫情也撲面而來。

於是,這位女僧人也動身,漫山遍野去尋梅了。

結果,整日裡找來找去,

芒鞋踏破嶺頭雲。

翻過山嶺,穿越雲霧,可依舊是一無所獲。

失落惆悵之餘,只好返回自己的住處。

然而讓人萬萬沒想到的是,就在自己住處的門前,梅花已然盛開,分外嬌豔。

春在枝頭已十分。

女僧人輕捻一朵,放在鼻前嗅聞,回想起之前居然還那麼辛苦,四處去尋找,不由得哂然一笑,頓然醒悟。

原來自己一直苦苦尋找的,就在自家門口,就在自己眼前。

人很多時候,不就是這樣?

我們總覺得別人家的日子,要比自己家的幸福。我們總覺得外面的世界,要比自己家鄉的精彩。我們總覺得外國的月亮,要比自己國家的圓。

卻渾然忘了,自己的家國,自己的鄉土,自己的日子,這才是自己的。

畢竟,人生即眼前。


4首禪詩,從春天景物下筆,道盡人生哲理,讀完讓人身心通透

了元和尚,就是佛印。

據說這首偈詩的由來,還和蘇軾、秦觀有關係。

某一天,蘇軾和秦觀一起吃飯,看到一隻蝨子。蘇軾就說:

“你看人身上真髒,從身上掉下的汙垢,就變成蝨子了。”

秦觀卻不認同,說:

“蝨子怎麼是汙垢變的,明明是棉絮變的。”

一時之間,兩人爭執不下。最後一商量,決定第二天一起去找佛印,讓他給判個高低上下。

說是第二天,蘇軾一轉身就跑去找佛印,讓他一定要說蝨子是汙垢變的。

佛印一笑,點頭答應了。

誰知沒一會兒,秦觀也來找佛印,硬要讓他說蝨子是棉絮變的。

佛印一樣笑著答應。

結果第二天兩人一起找來,佛印卻說:

“這蝨子的頭是汙垢變的,身體是棉絮變的。”

蘇軾和秦觀先是一愣,隨後兩人相視大笑。

佛印趁機作偈一首:

一樹春風有兩般,

南枝向暖北枝寒。

現前一段西來意,

一片西飛一片東。

同樣的一陣春風,吹在同樣的一棵樹上。

向陽那邊的枝葉,就覺得好溫暖;背陰那邊的枝葉,就覺得比較冷。

可是這又有什麼好爭執的呢?

不管是向陽,還是背陰,不都是一棵樹上的枝葉。

就像蘇軾和秦觀,爭來爭去,還不是一個大舅哥,一個妹夫,本來都是一家子人。

眼下如果是秋天的話,一陣秋風吹來:

一片西飛一片東。

樹葉被吹得七零八落,東南西北都是,還分什麼誰是向陽,誰是背陰?

道理就是這麼簡單。

人總是很容易,與自己比較親密的人產生爭執。或許是為了點蠅頭小利,或許是為了一時的口舌。或許只是在吃飯的時候,看到了一隻蝨子。

其實細想起來,還不都是一棵樹上的枝葉。有向陽的,自然就有背陰的,總不能都向陽吧?

何必為了誰向陽、誰背陰,一天到晚爭吵個不停呢?

等到秋風起的一天,還不都歸於塵土。


4首禪詩,從春天景物下筆,道盡人生哲理,讀完讓人身心通透

道濟和尚,就是濟公。

在我們中國人心目中,濟公就是一個神話裡的人物。

其實濟公是南宋年間的一位出家僧人。他懂中醫,救治過不少老百姓,還喜歡抱打不平,所以被人們尊稱為“濟公活佛”。

當和尚歸當和尚。他依然喜歡喝酒吃肉,舉止也瘋癲。

只不過,這只是表象。

實際上他學識淵博,著有《鐫峰語錄》10卷,還寫下了不少詩作。

這一天,濟公正乘著船,行進在西湖上。夕陽的餘暉,灑落在湖面上。

此情此景,濟公隨口作偈一首:

湖上春光已破慳,

湖邊楊柳拂雕闌。

算來不用一文買,

輸與山僧閒往還。

“慳”就是吝嗇、小氣。不過前面加上“已破”兩個字,就是不再吝嗇了。

於是,落陽夕照下的西湖,依依的楊柳枝條伴著微風,輕拂著雕飾著花紋的欄杆。濟公坐在船中,任意欣賞著大好春光,卻不用花一文錢。

真是豈不快哉!

難道別人欣賞,就需要花錢嗎?

詩最後一句的一個“閒”字,道出了原因。

這個世界上最有價值的東西,往往都不用花錢。可也就是因為不花錢,反而讓我們變得熟視無睹,少了一份閒暇的心。

例如陽光,空氣,還有這大好春光。

我想,這大概是經歷了這個春天以後,你我最深的感悟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