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佛家的頓悟:5首禪詩,5種境界,讀完人生豁然開朗

印度的佛教傳入到我國以後,與我們本地的道教相互碰撞、相互融合,從而孕育出一個美麗的東西,叫作:禪。

從此佛家參研佛法,便有了一種新的方式。

由此便產生了禪宗。


淺談佛家的頓悟:5首禪詩,5種境界,讀完人生豁然開朗

打坐參禪,是僧人們最常見的一種修行方式。這是一種對自我心性的修持,希望由此擺脫俗世的諸多煩惱,最終達到一種生命自覺和精神昇華的狀態。

只要達到了這種狀態,就叫作悟道。

他們把這個過程,叫作“三關”,即:

初關、重關、牢關。

初關就是修道。重關就是悟道。牢關就是大徹大悟。


淺談佛家的頓悟:5首禪詩,5種境界,讀完人生豁然開朗

修道,只是一種方式。

雙腿疊加在一起坐著,閉目養神,這就是修了。

每個人都能修,但卻不是每個人都能悟。

所以佛家的禪宗,很注重這個“悟”字。


淺談佛家的頓悟:5首禪詩,5種境界,讀完人生豁然開朗

悟道,需要一個過程。

這個過程有可能是幾年,有可能是十幾年,有可能是幾十年。

也有人修了一輩子,終究沒有悟,就只好等下一個輪迴了。

這就像我們說某個人,活了大半輩子,還沒活明白。

生活就是修道,明白就是悟道。

從這一點來講,僧人和我們芸芸眾生,其實是一樣的。


淺談佛家的頓悟:5首禪詩,5種境界,讀完人生豁然開朗

悟道,很像是物理學裡的“量變引起質變”。

今天悟,明天悟,後天還得悟。

說不定哪天機緣湊巧,質變猛然間來了,一下子就頓悟了。

可就是因為說不定,往往不少人受不了這種折磨,內心越發迷茫和困惑。

元朝時就有這麼一個人,叫孫中峰。

他24歲出家,跟著原妙禪師學習。一連好幾年參禪悟道,一無所得。

於是,心裡的疑慮越來越濃,就作了一首詩偈:


淺談佛家的頓悟:5首禪詩,5種境界,讀完人生豁然開朗

天目山

一山未盡一山登,

百里全無一里平。

疑是老僧遙指處,

只堪圖畫不堪行。

整首詩似乎是說天目山,其實是在說修禪悟道。

想要悟道,就要修行。

可這條路就像是爬山,而且爬的還是天目山。一座山還沒爬完呢,下一座山又在眼前了,只等著去爬。關鍵這山綿延數百里,沒有一里是平地,別說歇個腳了,連個頭都看不到。

這種情況,即便修禪學道,心裡也會懷疑。

懷疑什麼呢?

疑是老僧遙指處,

只堪圖畫不堪行。

你這個老和尚,是不是在忽悠我?你隨手一指的那個地方,是不是也就可是畫個水墨山水畫什麼的?根本就是虛無縹緲,人怎麼可能到得了呢!

這裡的老僧,自然就是原妙禪師。

也就是說,因為“一山未盡一山登”,看不到個盡頭,這位僧人開始懷疑、埋怨自己的師父了。

人世間的事,不就是這樣嗎?

無論做什麼,只要開始做,總是“一山放出一山攔”。感覺自己好像已經歷經九九八十一難了,可西天依舊是不可望更不可及。

於是,心裡難免會生出疑慮來:

是不是哪裡出錯了?是不是不適合做這個事?是不是打一開始就不應該做?

怪不得《詩經》裡說“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呢?

差的,就是一個堅持。

幸好,這位僧人還是堅持了下來,並最終成為元代最傑出的得道高僧。

他就是明本禪師。

當時的皇帝元仁宗,親賜法號“廣慧禪師”,還尊稱他為國師。

實際上,明本禪師從出家到悟道,只用了不到十年的時間,這已經很厲害了。有些僧人修了二三十年,才在機緣湊巧之下,猛然間開悟了。

比如下面這位:真淨禪師。


淺談佛家的頓悟:5首禪詩,5種境界,讀完人生豁然開朗

有省偈 

二十餘年用意猜,

幾番曾把此心灰。

而今潦倒逢知己,

李白原來是秀才。

真淨禪師是北宋年間的一位高僧。

寫這首詩的時候,真淨禪師應該還沒有大徹大悟,只是剛剛開悟,所以叫“有省”,就是有所醒悟。

在這之前,用真淨禪師的話來說,就是:

二十餘年用意猜,

幾番曾把此心灰。

20多年來,一直在參禪悟道,可始終找不到門徑。

有好多次,自己都變的心灰意冷了:

是不是自己資質不行?是不是自己悟性太低了?可能是因為學歷也不夠吧?

就在真淨禪師心裡直打退堂鼓的時候,無意間遇到了一位知己。

兩人閒聊時,這位知己的一句話,讓他幡然領悟到一個路人皆知的大道理:

李白原來是秀才。

原來大詩人李白,想當年也只是一個秀才。

那些跨馬遊街的狀元郎,當初不也就是個小秀才?那些名動天下的大才子,生下來的時候不也是個小孩童?

有道是“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事情總得一步一步來,有什麼可著急的?

有了這一番領悟,真淨禪師果然百尺竿頭,禪學修為日漸精進,受到了當時當朝宰相王安石的極力推崇,終於名滿天下。

所以說人做任何事情,除了堅持,就是要有自信,不要自己看不起自己。


淺談佛家的頓悟:5首禪詩,5種境界,讀完人生豁然開朗

晚起 

月落庵前夢未回,

松間無限鳥聲催。

莫言春色無人賞,

野菜開花蝶也來。

這首詩的作者是如璧禪師,沒出家之前叫饒節,是宋代有名的詩詞家。

青少年時期志向遠大,可屢遭不順,只好寄身在宰相曾布家裡當門客,終日喝酒買醉。有一次喝醉酒,自己一頭就扎河裡去了。幸虧被人救了起來。

可見心裡有多鬱結。

38歲那年,跑去聽智海禪師說法,一下頓悟。於是拋卻塵緣,毅然出家。

出家當了和尚,有什麼不一樣嗎?

從這首詩就看出來了。

寺廟裡一般凌晨都有早課。可是月亮都落下去了,如璧禪師還沒有起床。

為什麼不起呢?

“夢未回”。夢還沒回來,我怎麼起得來?

可是松林間的鳥兒們卻不管,一個勁兒地催。

松間無限鳥聲催。

沒辦法,只好起床了。

走出庵堂,眼前是一片大好春光。可惜僧人都在忙著早課。

於是如璧禪師感嘆道:

野菜開花蝶也來。

這有什麼關係,即便就是一株野菜,只要努力開出自己的花來,還怕蜂蝶不會覓香而來?還怕沒有人停下腳步來欣賞?

人在做事的時候,就是要這樣一股子勁:越是在無人賞識的時候,就越要努力。


淺談佛家的頓悟:5首禪詩,5種境界,讀完人生豁然開朗

上堂開示頌

塵勞迥脫事非常,

緊把繩頭做一場。

不經一番寒徹骨,

怎得梅花撲鼻香。

這是唐朝黃櫱(niè)禪師說法時,教導眾弟子的一首詩偈。

黃櫱禪師是佛教中,臨濟宗派的開創者。這個宗派的禪風強勁,為了讓弟子能頓悟,往往採用棒喝相加的方法。

所謂“當頭棒喝”,就是從這裡來的。

這首詩也充分體現了這一點。

詩的一開頭就說:

塵勞迥脫事非常,

“塵勞”,就是塵世的勞累。“迥(jiǒng)脫”,就是遠遠的離開。

就是說想要遠離塵世的勞累,本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可既然已經選擇了,那就讓我:

緊把繩頭做一場。

把鞭子緊緊攥在手裡,來給你們講授一場佛法。

言下之意就是,你們要認真聽,好好領悟,不然小心我手裡的鞭子。

你們還別不滿意,因為:

不經一番寒徹骨,

怎得梅花撲鼻香。

就像梅花一樣,不是經歷了一番苦寒,怎會有撲鼻的香氣呢?

讀完這首詩,黃櫱禪師講法傳道時的情形,就躍然而出了。

佛家教授徒弟,怎麼還又是呵斥,又是棍棒的?

因為人都是有惰性的。

徒弟犯懶的時候,當然就需要師父來加以管束了。

每個人都知道,要達成目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卻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做到對自己持之以恆的鞭策。

於是,師父拿著鞭子來了。

你還別覺得委屈,因為這是“呵斥以示其宗旨,棒打以顯其機用”。也就是說,這是師父在教你悟道。

僧人的參禪悟道是這樣。我們凡夫俗子要做成一件事,又何嘗不是這樣呢?


淺談佛家的頓悟:5首禪詩,5種境界,讀完人生豁然開朗

學道

夫人學道莫貪求,

萬事無心道合頭。

無心始體無心道,

體得無心道亦休。

這是殘唐五代時期,龍牙禪師的一首詩偈。

這首詩描寫的場景,應該是一位高官的母親或妻子,在向龍牙禪師求禪問道。所以一開始,龍牙禪師就說:

夫人學道莫貪求,

做人不能貪。坐禪悟道,更不能貪。

今天剛學著坐禪,明天就想著大徹大悟。世界上哪有這麼容易的事!

求道有沒有什麼秘決呢?

有,就是無心。

那什麼又是無心呢?

“離妄念之真心”,就是無心。急於求成的貪,就是妄念。

有道是“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世間萬事萬物因為無心,所以才能順其自然,也才合乎“道”的規律。

因為:

無心始體無心道,

“道”本來就是無心的。人要想體悟,當然要先參透“無心”二字。

如果參透了“無心”,也就無所謂悟道不悟道了。

因為:道即無心,無心即道。

小結

僧人求悟道。世人求成功。

僧人為了悟道而付出的堅持、自信、努力和鞭策,在外人眼裡是看不到的。外人能看到的,只有僧人悟道後智慧的光輝。

這也就是為什麼,佛家很多祖師並不承認,有“頓悟”這個說法。

可在外人看來,某某僧人悟道,本來就是一下子的事。這就像人們說起某個人的成功時,也總是說:

那傢伙不知走了什麼狗屎運,一下子就成功了!

其實,世界上哪兒有一蹴而就的事,

僧人悟道是這樣,世人做事也一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