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皇后:七大旺夫術,你造嗎?


馬皇后:七大旺夫術,你造嗎?


馬皇后:七大旺夫術,你造嗎?


她自幼長了一雙天足,做了皇后也不裹腳。

本名不詳,戲裡人稱馬秀英。

她就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原配妻子——孝慈高皇后馬氏。

馬皇后:七大旺夫術,你造嗎?


馬氏,安徽宿州人,祖上曾是當地富豪。

父親馬公家住新豐裡,由於樂善好施,家業日漸貧困。母親鄭媼於1332年生下秀英後不久離世。

馬公沒有兒子,視秀英為掌上明珠。秀英自幼聰明,能詩會畫,尤善史書,有性格。

秀英的父親馬公因為殺人避仇,逃亡他鄉,臨行時將愛女秀英託付給生死之交滁(chú)陽王郭子興。

郭子興對馬秀英視如己出,後來聽說馬公客死他鄉,越發可憐此女孤苦,收為養女。

郭子興教秀英學文化知禮儀,夫人張氏則教她針織刺繡。十幾歲的秀英聰明無比,凡事一教就會。

年近二十的秀英,模樣端莊,神情秀越,態度溫婉,遇事從容,從不會疾言厲色。

郭子興夫婦很是鍾愛馬秀英,一直想給她找一個好夫婿,使她終身有托,不辜負至交馬公。

馬皇后:七大旺夫術,你造嗎?


元朝末年,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又遇黃河大決口,連年洪水橫流,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順勢爆發。

1352年,郭子興在安徽定遠起兵響應韓山童、劉福通在潁州(今安徽阜陽)的起義。

郭子興聚眾燒香,成為當地白蓮教的首領。同年農曆2月27日,率領起義軍攻下濠州後,郭子興自稱元帥。

朱元璋投奔郭子興的義軍。加入隊伍後他精明能幹,處事得當,身先士卒,獲得戰利品全部上交郭元帥,得了賞賜,又說功勞是大家的,把賞賜分給大家。

朱元璋的好名聲傳播開來,郭子興也把他視作心腹知己,有重要的事情總是和朱元璋商量 。

郭子興見朱元璋是個人才,對自己的事業將會有很大的幫助,便把馬秀英許配給了朱元璋。

馬皇后:七大旺夫術,你造嗎?


1352年(至正十二年),在郭子興的主持下,馬秀英嫁給了時為紅巾軍將領的朱元璋。

馬秀英婚後與朱元璋感情篤厚。在馬秀英的旺夫術之下,朱元璋平定了天下,創建了帝業。

那麼馬氏是怎麼樣旺夫的呢?且聽逗叔分解——

一、捨身旺夫


據《明書·懿文皇太子紀》記載:朱元璋與陳友諒對戰時,曾被對方追擊受傷,馬秀英揹著傷重的朱元璋逃跑。

二、舍財旺夫


郭子興心胸狹窄,愛聽信讒言,對朱元璋經常疑忌。

馬秀英見此情形,就把自家財產送給養母張夫人和郭子興妾張氏,請她們在義父前給乾女婿說點好話,使得朱元璋能脫離困境。

一次,陳友諒大兵臨城,不少官員百姓準備逃難。

在人心慌亂的緊急時刻,秀英鎮定如常,把自己的金帛全拿出來犒賞士兵,穩定軍心,為朱元璋的勝利打好了基礎。

馬皇后:七大旺夫術,你造嗎?


三、燒餅旺夫


郭子興的兩個兒子忌恨朱元璋,誣陷朱元璋圖謀反叛,郭子興把朱元璋關了禁閉。

郭子興的兒子想除掉朱元璋,就不給朱元璋飯吃。

馬秀英知道以後,就從廚房偷了剛烙好的燒餅,放在懷中想給丈夫送去。

剛出廚房,恰巧與養母張氏撞個滿懷。秀英怕義母張氏識破,忙將燒餅放入自己懷中,一面向張氏請安。

張氏看見秀英神情慌張,就故意與她說長論短。秀英勉強應答,後來疼得流淚說不出話來。

張氏把秀英扶進屋裡,秀英伏地大哭,說明苦衷,張氏趕忙叫秀英解開衣服拿出燒餅,那燒餅還熱氣騰騰,粘著乳頭,好容易將燒餅除下,肉差點焦爛了。

張氏也不禁淚下,一面命馬秀英敷藥,一面叫入廚子,速送食物給朱元璋。

當晚,張氏便進諫郭子興,勸他不要聽信兒子的話,郭子興立即命令將朱元璋釋放。

四、仁德旺夫


朱元璋南下之時,秀英曾負責往來的文書,並做得井井有條;同時她還勸朱元璋不要擾民,更不要濫殺,深得朱元璋的讚賞。

在朱元璋領兵征戰的年代,秀英還親手為將士縫衣做鞋。

朱元璋登基後多次要尋訪她的親族封官加賞,都被馬皇后拒絕:"分封爵祿偏愛外戚之家,不合乎法律。"

對於朱元璋要屠戮功臣宿將,秀英總是婉言規勸,使朱有所節制。

參軍郭景祥守衛和州,有人告密說他的兒子拿著槊(shuò)想殺他的父親,朱元璋聽後大怒,想要殺了郭景祥之子。

馬皇后說:

"郭景祥只有一個孩子,別人告密的也許不是實際情況,殺了他恐怕就會斷絕郭景祥的後代。"

朱元璋認真瞭解情況後,發現他果然是冤枉的。

朱元璋的義子李文忠守衛嚴州,楊憲誣告他不遵守法律,朱元璋想召李文忠回來。

馬皇后說:

"嚴州,是面臨敵境的地方,隨便的更換將領不合適。況且李文忠向來賢明,楊憲的話難道可以相信嗎?"

朱元璋於是停止了這件事。李文忠後來終於建立了大功。

學士宋濂因為孫慎的事情而獲罪,被抓來定為死罪,馬皇后勸阻朱元璋說:

"普通百姓家為孩子請老師,尚且將尊師之禮奉行一生,何況我們天子之家呢?況且宋濂住在家裡,一定不知道實情。"

朱元璋不聽。正好趕上馬皇后侍奉朱元璋吃飯,馬皇后不飲食酒肉。朱元璋問原因,馬皇后回道:"我在為宋先生作福事。"

朱元璋內心也感到悽然,於是放下筷子站起。第二天赦免了宋濂的死罪,把他安置到茂州。

朱元璋曾經讓重刑犯築造城牆。馬皇后說:

"通過罰勞役來贖罪,這是國家對待犯有重罪的囚犯的最大的恩惠,但本來就疲憊的囚犯如果再加重勞役,恐怕仍免不了死亡。"

朱元璋於是全都赦免了他們。

馬皇后非常愛惜人才。一次朱元璋視察太學回來,馬皇后問他太學有多少學生,朱元璋答有數千人。馬皇后說:

"數千太學生,可謂人才濟濟。可是太學生雖有生活補貼,他們的妻子兒女靠什麼生活呢?"

針對這種情況,馬皇后徵得朱元璋同意,徵集了一筆錢糧,設置了20多個紅倉,專門儲糧供養太學生的妻子兒女,生徒頌德不已。

馬皇后:七大旺夫術,你造嗎?


五、教子旺夫


馬皇后有五子,其中朱橚(sù)最為年幼,性格放蕩不羈,長大後被封到開封做周定王。

馬皇后對他極不放心,周定王臨行時,便派江貴妃隨往監督,還把自己身上的舊布衣脫下來交給江貴妃,並賜木杖一根囑咐:"周定王有過錯,可以披衣杖責。如敢違抗,馳報朝廷。"

從此一見著慈母的舊布衣,周定王便生出敬畏之情,不敢胡作非為。以嚴為愛是馬皇后對待子女的原則。

對寧國公主、安慶公主,馬皇后也要求她們勤勞儉樸,不能無功受祿。

而對待朱元璋的義子沐英、李文忠等,她慈愛有加,細心照顧視為己出。

馬氏雖貴為皇后,但她連皇子皇孫的飯食穿戴,也親自過問,無微不至。

六、後宮旺夫


宮人得孕,馬皇后會倍加體恤,嬪妃或忤上意,馬皇后則設法從中調停。

馬皇后在內宮的治理工作上"講求古訓",並注意借鑑前朝的經驗。她覺得宋朝有許多賢惠的皇后,便命女史摘錄她們的家法,經常翻閱查看。

有人說,宋朝的皇后太過仁厚了吧?馬皇后反問道:"過於仁厚,難道不比刻薄更好嗎?"

有一天,皇后問女史:"黃老之學是什麼,漢朝的竇太后卻非常地喜歡?"

女史說:"黃老之學把清靜無為作為根本。像棄絕仁義,讓老百姓注重孝順友愛,這就是它的教義。"

馬皇后說:"孝順友愛就是仁義,難道有讓人棄絕仁義卻去講究孝順友愛的嗎?"

馬皇后也設法保護宮女,朱元璋曾經非常生氣地責備宮人,馬皇后也假裝生氣,讓人送到宮正司定罪。

朱元璋說: "為什麼?"

馬皇后說:

"作帝王的不因喜怒而隨意的賞罰。當您生氣的時候,恐怕有所偏重。交付到宮正司,就能判定的比較合理了。也就是說陛下您定人罪也應該交付到有關的部門罷了。"

七、勤儉旺夫


馬皇后節儉樸實,平時粗茶淡飯,縫補舊衣。嬪妃皆敬服,將她比擬為東漢明德皇后。

馬皇后聽了元世祖的察必皇后煮弓弦織帛衣的故事,大受啟發。

就命人在後宮架起織布機,親自織些綢衣料、緞被面什麼的,然後以皇家獻愛心的名義賜給那些年紀大的孤寡老人。

而剩餘的布料,馬皇后則裁成衣裳,賜給王妃公主,並解釋道:"你們生長在富貴家庭,不知紡織的難處,要愛惜財物。"

每當遇到災年,馬皇后就率領宮人吃粗茶淡飯,幫助百姓祈禱。

朱元璋有時把賑災救濟的事情告訴馬皇后,馬皇后就說:

"賑災救濟不如事先有積蓄好。"

有時朝廷官員上奏完事情,在宮廷中聚餐,馬皇后就命令宦官拿來酒菜自己事先嚐一嘗。味道不好,於是就告訴朱元璋說:"作為人主奉養自己應該差一些,奉養別人應該豐厚。"

1368年正月,朱元璋登基於應天府(今南京),國號大明,建元洪武,冊封馬秀英為皇后。

傳說元、明初期婦女均是小腳,女子大腳為當時一大忌諱,馬皇后卻有未經纏裹的大腳。

馬氏幼時深得養父母的寵愛,本著“自然就是美”的原則,任一雙天足野蠻生長,人稱“馬大腳”。

馬皇后對自己的天足也感到無可奈何,每與客人相見,總要用衣服的下襬或裙子將腳嚴實遮蓋。

有一次,馬皇后乘轎到金陵(現今南京)街頭遊覽,一陣頑皮的大風吹過來,將轎簾掀起一角。

馬皇后擱在踏板上的兩隻大腳就大白於天下啦!於是這件新鮮事傳將開來,轟動了整個京城。因為是姓馬的露出了腳,“露馬腳”一詞便流傳至今。

馬皇后:七大旺夫術,你造嗎?


1382年農曆八月,馬皇后在睡覺的時候得病。群臣請求祈禱祭祀,求取太醫院的良醫診治。

馬皇后對朱元璋說:

"死生,是命運的安排,祈禱祭祀有什麼用處呢!況且醫生又怎能使人活命!如果吃藥不能見效,恐怕會因為我的緣故而降罪各位醫生吧?"

病情加重時,朱元璋問她想說什麼。

馬皇后說:

"希望陛下能夠求取賢能的人,聽取別人的意見,自始至終,認真對待,子孫都能夠賢能,大臣百姓都能夠有所依靠罷了。"

1381年,朱元璋命中軍都督府僉(qiān)事李新主持陵墓的營建工程。

1382年農曆八月丙戌日,馬皇后病逝,享年五十一歲。同年農曆九月葬於明孝陵,諡號孝慈皇后。

1403年,上尊諡號:孝慈昭憲至仁文德承天順聖高皇后。

1538年,加上尊諡號:孝慈貞化哲順仁徽成天育聖至德高皇后。

馬皇后病逝後,朱元璋非常傷心,從此不再冊立皇后,死後與馬皇后合葬於明孝陵。

正所謂:願得一人心,白首不相離。娶一旺夫女,腳大沒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