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節是怎麼來的?為紀念誰設寒食節?寒食節和清明節的關係?

寒食節到了,有祭掃、踏青、盪鞦韆、吃涼食的習俗,您知道寒食節具體是那一天嗎?您知道寒食節是紀念誰的嗎?您又知道寒食節和清明節的關係嗎?

寒食節是怎麼來的?為紀念誰設寒食節?寒食節和清明節的關係?

吃涼食

時光穿梭回我國第三個朝代周朝的下半場東周。春秋時刻,諸侯群雄紛爭,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相繼登場稱霸。

晉文公稱霸異常坎坷,流亡海外19年!花甲之年才當國君!

提及晉文公稱霸,不得不說一個人——介子推。

寒食節是怎麼來的?為紀念誰設寒食節?寒食節和清明節的關係?

介子推

始終追隨左右,為重振晉國鞠躬盡瘁

晉文公重耳遭到後媽驪姬的迫害,離開了晉國都城絳,開始了長達19年的流亡的生涯,期間,介子推是始終追隨左右,不離不棄的隨行賢士之一。

一天,重耳對跟隨的眾人發誓:“將來我發達了,定然不會忘記弟兄們的幫助!”

狐偃說:“公子您只要不忘記今天的誓言,我等死亦可以瞑目了。”

多數人,都憧憬著將來有一天,坐享榮華的美好。

只有介子推憂心忡忡,說:“我們身患苦難,當發奮苦幹,怎能在此妄談富貴呢?”

此言一出,眾人的臉頓時晴轉多雲,紛紛指責介子挑撥離間。

重耳說:“介子推心懷天下大事,提醒我實幹不空談,這是忠義啊!”

重耳在介子推等陪同下,在國外顛沛流離,輾轉狄國、衛國、齊國、曹國、宋國、鄭國、楚國、秦國等8國。重耳62歲時,在秦國的幫助下,重回晉國,登基做國君。

晉文公因為這段辛酸、坎坷的逃亡生涯,因此也得了個“逃亡公子”的名號。


寒食節是怎麼來的?為紀念誰設寒食節?寒食節和清明節的關係?

介子推"割股啖君"

介子推"割股啖君",堅守尊君愛國底線

在重耳落難之時,介子推始終肝腦塗地、忠心耿耿地服侍在重耳身邊,想著有朝一日,重耳能重建晉國,讓百姓享受歲月靜好。

但是,流亡是殘酷的。在重耳躲避禍亂而流亡他國長達19年中,經常食不果腹、衣不蔽體。

有一次,重耳逃到衛國,無糧果脯。為了讓重耳活命,介之推到山溝裡把腿上的肉割了一塊,煮肉湯給重耳,這就是著名的"割股啖君"的故事。

當重耳知道那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時,感動得熱淚盈眶,對天發誓:“有朝一日,我當了國君,一定要好好報答介子推。”

介子推笑而不答。心想,割自己的肉給重耳吃,不是為了賭以後的美好前程和高官厚祿,而是賭重振興晉國的希望。

介子推深信,奉君就是奉國,忠君就是愛國。

晉文公論功行賞,唯獨忘了介子推

晉文公,初為公子,謙而好學,善交賢能之士。到十七歲時,已有五個品德高尚、才能出眾的朋友:趙衰、狐偃、賈佗、先軫、魏犨。

19年的流亡的生涯中,沒有沉淪,一直韜光養晦,終於在62歲時候,在秦穆公的幫助下,回國做了國君,實現王者歸來,介子推、趙衰、狐偃、賈佗、先軫、魏犨功不可沒。

論功行賞時,伴隨左右的趙衰、狐偃、賈佗、先軫、魏犨自然一個都不能少。

唯獨忘記了那個經常潑冷水和"割股啖君"介子推。

寒食節是怎麼來的?為紀念誰設寒食節?寒食節和清明節的關係?

介子推隱居不仕,晉文公為紀念介子推設寒食節

19年的海漂生活結束後,重耳成了勵精圖治的一代名君"晉文公"。介子推拒絕邀功,不求利祿,與母親歸隱綿山,甘當

不食君王俸祿的隱士。

鄰居為介子推憤憤不平,寫了一封書信掛在城門。晉文公看到後對自己的忘恩負義後悔不已。

晉文公親自到綿山尋訪,始終未找到介子推的下落。

晉文公為了迫其出山相見而下令放火燒山,介子推堅決不出山、最終被火焚而死。

“士甘焚死不公侯”,介子推功不言祿的高尚情操是知識分子獨立人格的體現!

後來,晉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將其葬於綿山,修祠立廟,並下令在介子推死難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這就是"寒食節"的由來。

寒食節是漢族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

於是,民間寒食節都有吃涼粉、涼麵、涼糕、拌生菜等習俗,一直流傳到現在。

從現代養生的角度講,寒食節是一個清理腸胃的好日子,此時也是春意盎然之時,各種蔬菜也會抽新芽,鮮嫩無比,膳食纖維含量高,營養豐富;在寒食節的時候應該多吃點綠色蔬菜,以清理腸胃,促進腸胃蠕動,瘦身減肥。

寒食節已有2600多年的歷史,故事發生地中國山西。將寒食節定為清明前一天,這一天吃冷食、祭祀、踏青等習俗也一直流傳下來併為全國所接受。

伴隨著歲月的流逝,寒食節靜靜地融入了清明節,介子推所代表的封建愚忠思想也已沉入歷史長河,不過寒食所代表的人們對忠誠、廉潔、政治清明的讚許,卻是千年如一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