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謐、窈窕,狂怒、咆哮,她拍下了頤和園中你無法找到的景緻


靜謐、窈窕,狂怒、咆哮,她拍下了頤和園中你無法找到的景緻

霧靄柔美的晨曦(張曉蓮 攝)

圖/張曉蓮

一邁進頤和園西門,曉蓮就“燃”起來了!咔咔咔,噗噗噗,她按動相機的快門聲與她的腳步聲交錯著落在寂靜的晨曦裡,襯托著大自然的沉寂。快一點,我們要儘快趕到鏡橋去,晚了就趕不上日出了!我空著手,跌跌撞撞跟在揹著、挎著攝影器材、全副武裝的曉蓮身後往西堤小跑著。

鏡橋位於西堤中部, 八角重簷攢尖頂,是頤和園西堤六橋中最為華麗的一座,是依照唐朝詩人李白“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詩句意境而建,始建於乾隆年間,光緒時重建。乾隆皇帝在詩裡讚頌鏡橋道:“冰鏡寒光水鏡清,清寒分判一堤橫。落虹夾水江南路,人在青蓮句裡行。”詩句中透露出這位才子皇帝對鏡橋和其周圍風景的喜愛。那裡是拍攝昆明湖晨曦的最佳地點。

堤上的山桃花開了六分,正是最嫵媚的時候。曉蓮一邊跑一邊按動著快門。而我的心隨著那些花朵,已經化成了無數瓣,努力汲取著大自然每一秒的精彩。

我們趕到鏡橋,太陽也正在懶散地慢慢爬升著,她撒出了地平線上第一縷金色,精彩無比!她就像是火種,一下子把大自然點燃了、喚醒了:柳絲開始輕蕩,桃花簌簌抖動著象從熟睡中醒了伸著懶腰,天空澄藍,湖水淡綠,天鵝遊弋,感官所及的大自然,每一秒都在變換著,萬物美妙無比,讓人目不暇接,讓心不知所措。這是我跟隨張曉蓮第一次進園拍攝的情境,從未經歷過,令人終身難忘。

靜謐、窈窕,狂怒、咆哮,她拍下了頤和園中你無法找到的景緻

萬花璀璨(張曉蓮 攝)

飛翔的雨燕

為了能拍下頤和園在不同時段的美,曉蓮起早貪黑,“曉蓮說”是個微信公眾號,從2017年的三八婦女節推出了自己的第一個美篇《曉蓮說》,到今天已經有80多期。加上北海、圓明園、承德等等,已經近百期了。

堅持,就是艱苦地付出,幾年來,曉蓮有一些難忘的經歷。

“我是沒有看到過這樣的場景,8到10級狂風捲起水浪,撩起霧沙極像颳起了白毛風,掀起了高高的驚濤駭浪,風頭一會兒衝上浪尖,一會兒墜入低谷。”2019年5月21日,曉蓮發了一期“曉蓮說”,她在開頭如此說。

那天,她在新建宮門內湖邊的棧橋上拍攝極端天氣下的昆明湖,一陣狂風颳過來,把她吹得腳底離開地面,若不是有棧橋邊的銅欄杆擋住,就會仰躺在被湖水打溼的橋面上。說不膽怯是假話,棧橋上只有曉蓮一個人還堅持著,其他人也許是怕相機被湖水打溼吧,早就跑得遠遠地。曉蓮也怕相機受損,但是她覺得,修相機好辦,但這種極端天氣,可能老天爺只給一次。衣服被打溼了,八級風下,冷得手痙攣,但按快門時,依然果斷麻利。

靜謐、窈窕,狂怒、咆哮,她拍下了頤和園中你無法找到的景緻

颶風喚浪起霧紗(張曉蓮 攝)

那一期《曉蓮說》發了十張照片,那是曉蓮冒著風險三次進園拍攝的成果。上午的湖水是藍色的;下午的湖水是綠色的;傍晚的湖水是金黃色的,為了表現水浪的氣勢和質感,發表時她選擇了用黑白來表現。

雨燕是頤和園這座古典皇家園林裡精靈,是頤和園的一景。在北京的歷史記錄上,曾達到過50000只之多。雨燕每年春季至夏季來到頤和園,在古建的上空穿梭飛行。當一群雨燕啾啾鳴叫著掠過頤和園十七孔橋的水面,小小的身軀在空中炫目地劃過,橋東側的體型巨大的八方亭朗廓的空間成為它們厚重的背景。

人們並不知道這些小精靈的故事,2月份,它們從南非遷徙,4月份到北京,每年7月中旬雨燕飛離北京,11月中旬抵達南非越冬地,那裡的昆蟲食物豐富,能滿足北京雨燕的食物需求,單程飛行距離16000公里。它們的飛行速度達到了時速110-120公里,是鳥類長距離飛行中是最快的。它們在北京產卵、孵化、育雛。除了孵蛋和餵食幼鳥,雨燕從來不落地,因為它們的腳結構特殊,不能行走,一旦落地,再次起飛很難。因而它們能在飛行中捕食,在飛行中睡覺、交配,一生飛行的距離相當於繞地球12圈。平均每隻雨燕的存活壽命為15-20年。在它們一代代堅韌的往返巡迴中,雨燕見證了北京城的朝代更替,興旺衰敗,千百年來它們從來沒有離開過,多麼令人敬佩的小精靈啊!

靜謐、窈窕,狂怒、咆哮,她拍下了頤和園中你無法找到的景緻

金燕閣輝(張曉蓮 攝)

2019年7月22號,《曉蓮說》推出了一期“雨燕”,全篇41幅照片,這是《曉蓮說頤和園專輯》第68集。曉蓮拍的雨燕令人驚奇、感動。驚奇在小精靈們那麼快的飛翔速度,曉蓮的鏡頭竟然拍出了它們呆萌的小眼神;感動的是,這種自然的精靈與古老園林的互動,讓動與靜、古與今、天與地、人與萬物,都通過雨燕融匯貫通在了一起。《曉蓮說》雨燕篇,不僅讓我們瞭解了雨燕,更引起人們深度的思考,而曉蓮為了她熱愛的頤和園也像雨燕般地勤奮飛翔著。

2019年夏天,曉蓮成功地拍攝了一張象形晚霞。天氣當時比較差。沒想到晚上7點西邊紅霞起來了,瞬間的紅霞級像雨燕。但是西堤有一個高高的鐵護欄,令人無法取景。恰巧碰上朋友的朋友,這位男士一手扶著柵欄,一手舉相機,3人根據自己經驗把相機數據調好遞給他,他負責按快門。這是老天爺給的稀缺天象,有不可複製性,這張片子曉蓮非常喜愛,得來不易啊!

她成功地拍了鸊鷉的“鳥生”:相戀、嬉水、撞胸、獻草、踩蛋、搭窩、孵化、育雛,以及鷿夫婦帶領鸊鷉寶寶在湖中游弋的全過程。頗有喜感,也令人愛憐。因為觀察細緻和經驗的積累,曉蓮一看天鵝在拉開距離在排隊,就知道它們要起飛了,所以她能拍到很多天鵝的精彩鏡頭。

2019年3月15號,我還跟隨曉蓮有一次拍攝經歷。那天我們清晨先拍西堤的山桃,接著往佛香閣上跑,因為今天要出船。每年春季,遊船要從西堤北側的大船塢運到東堤、南湖島等幾個租船碼頭,深秋時再拖回船塢藏儲。因為要在昆明湖上運轉,所以必須在萬壽山高處的佛香閣才能拍到壯觀的全景。她必須在九點前到達拍攝點。從後山的八大廟到佛香閣,路雖然陡,確是距離最近。她奮力往山上爬著,緊跟其後的我聽到她粗重的呼吸象拉風箱,後來我才知道,她在2016年早已被確診為慢阻肺,但她依然腳步匆匆。

佛香閣的南山門外,兩側有一個四五十公分寬的石臺,下面是幾十幾米深的臺階。我揪心地看她走到那個窄窄的臺上,怕她忘情拍攝掉下去。但是隻有站在那裡,才能夠俯視湖面,才能成功拍到船隊。不知是不是有意造型給曉蓮看,湖面上的小船連成一串,做出各種造型。天鵝也飛來湊趣,在湖面上優美地舞蹈。此時的曉蓮已經連續拍攝四個多小時了,她依然亢奮地不停按動著快門。為了減少身上的負重,進園拍照時曉蓮從不帶水,她寧可多帶一個鏡頭。為了出手快,她的腰包是個相機包。她像個耐力極強的駱駝,也像勤奮靈動的雨燕。

靜謐、窈窕,狂怒、咆哮,她拍下了頤和園中你無法找到的景緻

醉於夕雪之畔(張曉蓮 攝)

其實,曉蓮的身體並不好,2019年冬季,曉蓮“慢阻肺”加重了,只能住進醫院治療。很難想象她一天揹著幾十斤的攝影設備,在園子裡轉悠好幾個小時。她說:“園裡各種的鳥類,春秋季短暫,我得和時間賽跑。”其時不止春秋兩季,她熱愛自然,熱愛頤和園裡所有的自然賜予的一切,如果沒有這種摯愛和頑強的毅力,是拍不到好片子的。

看完新一期《曉蓮說》,人們總是期待著下一期,《曉蓮說》成為京城喜愛攝影和熱愛古典園林人群體的摯愛。讓人們在學習和欣賞的時候,還應該看到她背後的故事,看到她對古典園林的宣傳、保護和思考。

靜謐、窈窕,狂怒、咆哮,她拍下了頤和園中你無法找到的景緻

天地間喚出彩虹(張曉蓮 攝)

大自然的合夥人

曉蓮的片子很有“魔性”,人們都熟悉的頤和園,在她的鏡頭下變得陌生了、不可思議了,仔細再看看,那個熟悉的場景,只是美得令人窒息,美得令人讚歎不已!每一期的《曉蓮說》和美篇都在35張圖左右,成為人們期盼的審美饕餮。

拍好一座古典園林,需要掌握一個密碼,那就是對中國古典園林的理解。園林是什麼?在我們的古人那裡,園林是來安放心靈的。不管是皇家園林的宏闊,還是士人園林的精雅小巧,都在通過園林的語言表達著天與人之間和諧的理想關係。如果沒有大自然的表演,建築是沒有靈魂的;如果沒有人類文明結晶的建築,大自然是荒蠻的,缺少了內容。

園林的建築是固定的,曉蓮需要的是與大自然的密切合作。作為攝影人,要合作到水乳交融、天人合一才能解讀這個密碼。而往往老天給的契機只在一瞬間。為了這一瞬,曉蓮需要付出幾個小時,幾天,乃至更多,用她的話說叫“十網九空”。但是經過多年的觀察、實踐,曉蓮漸入佳境,她對花期、對園中的小動物、季節氣候都稔熟於心,她甚至會看天象,傍晚會不會出晚霞,早上會不會有霧,她都能做出準確率很高的預測,因為她已經和這座園林空間融為了一體。

靜謐、窈窕,狂怒、咆哮,她拍下了頤和園中你無法找到的景緻

張曉蓮 攝

在實踐中,曉蓮摸索出一套自己的攝影理念:創新、光影、勤奮。

她所言的“創新”,不僅僅是構圖,還有視角。發現新的視角,反映不同天時、不同時間段、不同視角的微妙變化中的園林之美,需要沉浸,需要濃烈的熱愛情懷。為此她幾乎每天都用腳步丈量著頤和園的一寸寸土地,用心靈發現、用鏡頭表現著大自然投放在頤和園這座古典園林裡的生命之美。微雨後的建築倒影,陰天時的靜謐湖面,一株山桃後面的佛香閣。她最有創意的是把西堤拍成了“橫看西堤豎看松”。那個時候曉蓮沒有一點版權保護意識,她的姐姐讚歎別人把杭州的蘇堤拍了這樣,曉蓮說這是我的創意,我早就拍了。

如果沒有光影,照片就沒有靈魂。曉蓮拍了很多動人心魄的作品,成功在她對光影的準確使用。長廊、窗欞、佛像、門縫、建築上的小脊獸,都在光影裡給我們訴說著故事。

幾年的拍攝經歷讓她感悟到:“創新,光影,勤奮”是攝影的命脈。沒有創新就沒有藝術,沒有光影就沒有靈魂,沒有勤奮就沒有作品!是的,沒有勤奮,前邊都是空的。用鏡頭還原大自然真實的美,她不主張炫技,不主張多用“二爆、多爆”等攝影技法,她說:大自然就是最美的,我們要尊重、敬畏大自然!因此她作品呈現出的質樸、自然之美具有打動人心的力量。

靜謐、窈窕,狂怒、咆哮,她拍下了頤和園中你無法找到的景緻

春歸何處(張曉蓮 攝)

更上一層樓

景色再美,也還是景色。連續拍了幾年頤和園,曉蓮有了新的體會,給自己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僅僅反映自然之美,更要深挖文化之內涵,要把兩者結合呈現出來。她的“仁壽殿”一篇,就是嘗試:圍繞一組建築,反映它在不同時序、不同光影下的文化內涵。

仁壽殿面闊七間、進深三間,四周出廊仁壽殿面闊七間、進深三間,四周出廊,捲棚歇山式屋頂,金龍和璽彩畫。在金碧輝煌的同時,彰顯著一種瀟灑、飄逸與閒適的氣度。

清代皇家園林裡凡是臨朝的殿宇都叫勤政殿。當歷史的腳步從清漪園跨越到頤和園,昔日的勤政殿被更名為仁壽殿。這不僅僅是名字的轉變,更標誌著清朝權力中心從光緒皇帝向慈禧太后的轉變,同時也是清朝國運的轉變。張曉蓮這一組仁壽殿的作品,緊緊圍繞這一主題,做了多角度的詮釋:前景的鳳昂首挺胸,投在大殿上巨大的龍的影子,在虛幻中張牙舞爪,這前景的鳳昂首挺胸,投在大殿上巨大的龍的影子,在虛幻中張牙舞爪,這曉蓮的鏡頭有強烈的帶入感和引領感,她開始從景色的宏觀轉向文化的曉蓮的鏡頭有強烈的帶入感和引領感,她開始從景色的宏觀轉向文化的微觀,她引領人們回眸凝視,在深情的凝視中,歷史的厚重感、縱深感撲面而來。

靜謐、窈窕,狂怒、咆哮,她拍下了頤和園中你無法找到的景緻

虛實之間(張曉蓮 攝)


靜謐、窈窕,狂怒、咆哮,她拍下了頤和園中你無法找到的景緻

張曉蓮 攝

從2018年開始,除頤和園外,她又涉獵了承德避暑山莊、圓明園、北海等,曉蓮把拍攝中國古典園林之美,作為自己一生的課題。

60歲,一個人活了一個甲子,沉澱的東西太多了!60歲之後的路怎麼走,比總結走過的路更重要。曉蓮用的相機,是2015年她60歲生日那天,愛人周永秋送給她的禮物。那可是一份大禮哦:佳能5D3相機,100-400長焦;16-35廣角;24-105中焦;三腳架以及所有的配件。這禮物成就了她60歲之後的人生。五年過去了,機身磨損得就像曉蓮的身體,但是它成就了曉蓮60萬張美好的記憶。

“頤和園我拍你萬遍不厭倦”,“拍攝頤和園是我永遠做不完的夢,我願做那個永遠在路上的追夢人。”曉蓮在《曉蓮說》在這個平臺已經發表2800多張精品,表達著她對頤和園綿綿不盡的愛!

靜謐、窈窕,狂怒、咆哮,她拍下了頤和園中你無法找到的景緻

張曉蓮 攝

堅守一份失敗與重複,堅守一份落寞與孤獨,張曉蓮讓我們看到了攝影人不一樣的風采!

即便有了很大的影響力,曉蓮多次在影群中認真地說:“沒有最好,只有更好,藝術沒有止境,不能做井底之蛙”。曉蓮還在向藝術的頂峰攀爬著。

曉蓮仰頭指著天空下的柳樹說,明新你看她們多美!湛藍的天幕上,是嫩嫩的綠柳曼妙的舞動。我們稍稍挪動一下腳步,天空的構圖發生了變化,呈現出又一種美。大自然每時每刻都是新的,曉蓮的眸子被熱烈的愛和柔情燃燒得亮亮的。她就像只勤奮的雨燕,追逐著夢想,飛翔著,飛翔著!

靜謐、窈窕,狂怒、咆哮,她拍下了頤和園中你無法找到的景緻

張曉蓮 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