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拼圖》:3個問答,幫你找到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生命中最重要的人都是內向性格,讓我不由自主會更關注這方面的信息,因此,西爾維亞·洛肯所著的關於內向性格心理學系列的書籍深深地吸引了我。越深入瞭解越發現,從小自認活潑外向的自己,本質上並不是外向性格,而是更偏向內向性格。通過自我剖析,內心裡對於外向表現的掙扎也就說得通了。

西爾維亞•洛肯,語言學博士,企業培訓師,在德國學術交流資訊中心(DAAD)從事過多年的教學和研究工作。獨特的工作經歷讓她對性格這一領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自2003 年起,她開始專為性格內向者這一特定人群做諮詢工作。洛肯博士自己就是一個安靜的內向者。多年來,她陪伴周圍的內向者一步步邁向成功。她認為內向和外向是一個高度多元的話題,領導者可以利用內向者和外向者的差異,提高合作與深化關係。

《性格拼圖》:3個問答,幫你找到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性格拼圖》是洛肯博士繼《內向心理學》後的又一著作,在《內向心理學》一書中,洛肯博士用非常細緻的方式向我們展示了內向者心中的強大能量,在《性格拼圖》此書中,她將繼續深化這個主題。並將內向、外向和混合三種典型的性格進行討論,通過對不同性格的特質的分析和對比,不但讓讀者更深入地認識到內向者的巨大潛能,也幫助了我們更瞭解自己的性格和優勢。

《性格拼圖》的討論背景是多樣性和變化性極強的職場,在我看來,透過職場優勢來找到自己的最適合的生活方式,無疑是最好的方式之一。書中涉及的範圍很廣,從性格差異到共同成長、從自我意識到自我定位,從銷售分析到團隊管理,從身份溝通到身份領域都有涉及。看似複雜難懂實則簡單明瞭,問自己三個問題,答案就會自行浮現。

第一問:你是什麼性格的人?

市面上的成功學類書籍幾乎都是針對外向者量身定做,在外向成功學被大肆渲染和推崇的環境下,內向性格幾乎與“碌碌無為”及“失敗”劃上了等號。人們常常會無意識地將交際能力強、有領導才能、拼搏、熱心等正面性格特徵和外向聯繫在一起,

而內向則會讓人聯想到不自信、不合群、無聊等負面的性格特徵。

從小到大,我都自以為自己是活潑外向樂觀的人,然而,內心深處我卻時常極度不喜歡置身於人群中,更討厭與人交談,獨處反而使我更自在與快樂。因此,當處於叛逆期的我開始以真面目——不合群的怪小孩子示人時,家族中還掀起一陣批判我的聲音,原來他們眼中乖巧懂事的我,成了沒禮貌不聽話的倔丫頭。為了平息風波,我又變回了那個外向的乖孩子。

《性格拼圖》:3個問答,幫你找到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不明白為什麼,外向性格在大家的眼裡成了優秀的代名詞,因此,很多人為了讓自己變得更優秀,逼著自己去學習如何成為一名被認可、受歡迎的外向者。我也是這許多人中的一員,為了飾演好一名優秀的外向者,我第一個要欺騙的人就是自己。然而,面具終究改變不了本質,內向的特質不會因此消失,只是被深藏心底,壓抑成自卑和恐慌等負面的表現。

其實,內向和外向各有優勢,並且都能為我們帶來成功、自信和良好的社會關係。事實上,每個人都具備內向和外向的特質,並擁有靈活轉換的空間,能夠在這條曲線中找到舒適區。每個人的性格中都是內向和外向的成分,只是大多數情況下我們會更傾向於某一端,那些正好處於中間點的人,被稱為混合型或均衡型性格。

其實,你是什麼性格的人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了解自己、認可自己。有意識地去挖掘自己性格中的優勢,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能量,去創造自己想要的生活,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樣子。

第二問:決定生活的本質是什麼?

性格是與生俱來的還是後天形成的?答案顯然是雙重條件下形成的。一個人的性格是否完全由生物遺傳因素和社會環境所決定呢?答案是否定的。塑造我們性格的第三個因素是:個人意識。

美國科學家布蘋恩·拉圖用他的“自由性格理論”區分了“固有”和“自由”的性格特性。除了生物遺傳因素和社會環境的影響,他更強調第三個組成部分的作用——個人意識。自我意識更多地展示了:人類自主決定生活方式和生活內容的能力。

《性格拼圖》:3個問答,幫你找到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自主決定的前提是我們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當我們找到這個答案,它很可能恰好和我們的生活方式契合。你會發現,那些過著羨煞旁人生活的,往往是做著自己最擅長的事的那群人。例如:外向者成為一名演講家,內向者成為一名哲學家。

然而,生活總是事與願違,很多人並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又或者是想要的東西常常與我們的性格不匹配。這就會形成不理想的生活和行為方式,降低生活的幸福指數。不過,一旦我們明確了真正重要的東西,這些困難就不難克服。個人意識會激勵我們做出“非固有”行為,在不理想的環境下生活。

物理研究工作需要極大的耐心和毅力,並且較少接觸他人,外向性格的理查德·費曼會選擇物理研究作為他的人生目標,顯然不符合他的性格類型。但是他熱愛自己的工作,工作賦予了他人生意義,最終將他送上了諾貝爾的領獎臺。

當我們追尋著更有意義的行為和活動時,得到的不僅是快樂和滿足,它還將我們從先天及社會賦予的性格中解放出來。外向或內向的性格會對生活方式的選擇起影響作用,自我意識則對生活的本質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第三問:如何選擇目標?

生活中的內向者和外向者,差異存在於方方面面。在保持自己行為方式的同時,理解另一種性格類型,會讓我們更懂得如何與自己或對方相處,並使彼此獲益。

你一定有過這樣相似的經歷:突然下定決心想要積極改善自己,追求一些新的目標。認真仔細地把目標細化,並馬上落實。然而,執行一段時間後,你不但沒有感受到改變的快樂,反而會覺得越來越疲憊、越來越無力、越來越懈怠。究其原由,是個人設置的目標與性格不匹配。

追求更高的目標是為了讓自己的生活狀態變得更好,若達不到這樣的效果,目標的追求、行為的轉變就失去了意義。轉變應當與個人的性格特點相匹配,量體裁衣才能有針對性。按照自己的性格來選擇目標,常常事半功倍。這一觀點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異曲同工之處。

《性格拼圖》:3個問答,幫你找到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內向或外向的性格特徵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人的優劣勢和需求,它們決定了你在哪些領域消耗更多能量,又在哪些方面遊刃有餘;什麼事情對你有益,什麼事情需要逆著性子完成——如果最終必須要完成的話。

當你選擇了與自己性格相匹配的目標:首先,不需要用過高的意志力去強迫自己做一些無法帶來快樂的事。其次,你不會在勉強的過程中流失能量從而導致得不償失。最後,你不會陷入一次又一次的失敗循環的怪圈。

當你選擇了一個與自己性格相匹配的目標後,再搭配《微習慣》中的目標分解方法,就能在追尋的過程中收穫更多的滿足感與成就感。生活方式也是一種目標,當你知道如何選擇與自己性格匹配的目標,也就明白了真正對自己重要的東西是什麼,自然也就找到了最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若你對自己的生活方式不滿,不知道如何尋找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試著從以上三個問題去思考,也許能給你帶來一些啟發。《性格拼圖》以內向者為基調,同時輔以外向者作對比,讓讀者對自我的性格判定有更明確的標準,從自己的性格特徵入手更瞭解自己的優劣勢,從而幫助讀者做出更好的選擇,最後,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