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陰史話:平肥人民改天換地的一座豐碑

平陰史話

平肥人民改天換地的一座豐碑

平陰史話:平肥人民改天換地的一座豐碑

在平陰縣安城鎮興隆鎮村,有一尊石碑,因其有八面八楞,故稱八楞碑。

這座碑修建於民國十八年(1929年),是平肥人民平川修路這一壯舉的紀念碑。

平,指平陰縣;肥,指肥城縣;川指虎豹川。因平川修路時,興隆鎮村歸肥城縣;1940年,興隆鎮等23個自然村由肥城縣劃歸平陰縣。所以,平川修路這一壯舉是平陰、肥城兩縣人民敢於改天換地精神面貌的具體體現。

平陰史話:平肥人民改天換地的一座豐碑

虎豹川位於肥城、平陰、長清三縣交界處。春秋時,這裡是齊魯分界線,是當年齊晉平陰之戰的主戰場。歷朝歷代,這裡都是魯中地區南北交通要道。

雖為要道,但路險難行。這裡峰巒疊嶂,山谷深幽,溝壑縱橫,高山危徑,十分難走。有歌謠唱道:“車行虎豹川,步步打響鞭,一輞三開轍,十步九轉彎”。還有“寧走九江口,不在虎豹(川)走”之語。足見這裡道路之險、行走之難。

平陰史話:平肥人民改天換地的一座豐碑

“山勢盤礴接岱宗,險擬魚鳧與蠶叢。”碑上詩文把這裡與蜀道相提並論,雖有誇張,但可見其險。正如文中所說:虎豹川“綿亙蜿蜒約四十里,連峰疊嶂……高不可攀,或斷澗懸絕,深不可測……十步九折……古蹟劍閣,斜山絕險,鑿石架空,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者,當不是過也。”

虎豹川起於肥城縣的古鳳井,經平陰境內的毛家鋪、興隆鎮、虎豹泉至長清縣的廣裡村,綿延四十里。群山環抱,川壑縱橫,走勢縈迴,溝深路險。而其中,最難行的還是興隆鎮村段的虎豹川地段。

平陰史話:平肥人民改天換地的一座豐碑

民國十四年,肥城來了一位縣長,名叫李傳熙。李傳熙(1871—1958),字和青,肥城縣西付村人。20歲考取秀才,曾任曹縣、聊城、臨清、館陶、歷城、章丘、樂陵等縣知事。無論走到哪裡,他都是一位有口皆碑的好官。

在視察縣域狀況時,他發現虎豹川路險難行,就下定決心修一條大路。那個年代,國家積貧積弱,在虎豹川修路決非易事。有人勸他,別給自己過不去。他說:“不給自己過不去,這虎豹川就是攔路的虎豹,世世代代的人就都難過得去。”他咬著牙說:“幹不好這事,我這個縣長就白當了!”

平陰史話:平肥人民改天換地的一座豐碑

曾有人看不起這個工程,在文章中表現出不屑一顧的鄙夷。肥城名士王慶吉先生對此作了一連串的反問:那是什麼時代?那是什麼生產力?農村那是什麼路?那是什麼交通工具?有馬車的有幾家?下了雨能走麼?那時縣財政是什麼狀況?那時農民是什麼生活?那時是什麼樣的生產工具?虎豹川山高溝深,要修40里路,是怎樣一個宏大的工程?

平陰史話:平肥人民改天換地的一座豐碑

(左二為王慶吉先生)

他老人家感慨道:“近百年前的一個宏偉工程,平肥人民的巨大奉獻,應當褒獎,應當學習。對李縣長所寫碑文優美異常,超群絕倫,理應學習研究。決不能不顧客觀條件,隨意貶低、諷刺和嘲笑……貶低先輩,是一種不道德的行為!”

王先生說得對極了。據曾任肥城市副市長的孫其昌先生介紹,李縣長為了做好百姓的發動工作,就派他的族家爺爺、縣議會議長、教育委員、衡魚完小校長孫孟州,趕著自家的馬車,圍著全縣轉。找士紳,求商家,磨破了嘴,跑細了腿,想法設法力求得到大家的支持。

平陰史話:平肥人民改天換地的一座豐碑

當地群眾深受路險之苦,也深知縣長的良苦用心,都表示要盡最大努力支持修路。短短几月間,就集資一萬三千八百緡,相當於現在的兩千多萬元人民幣。當時捐款人數達2100多人。從捐款人數和資金數量,可以看出當時人們對公益事業的熱情和付出的巨大代價。

從修路到建亭歷時5年,其難度之大,歷時跨度之長,在平肥歷史上都前所未有。

平陰史話:平肥人民改天換地的一座豐碑

虎豹川修路體現了平肥人民改天換地的精神面貌。試想,如果沒有移山填海之志,沒有百折不撓的精神,沒有無私奉獻的品格,這路就根本修不成。正如碑文所說:“而不知好義諸君抱移山填海之志,歷盡艱辛,百折不撓,始獲成此巨功也。”

為了紀念這一壯舉,大家商議要修一座紀念碑,其目的不是銘記時人的功績,而是要高舉平肥人民不屈不撓改天換地的精神。

平陰史話:平肥人民改天換地的一座豐碑

(八楞碑)

八楞碑用石亭覆佑。攢頂為四稜尖形,以寶頂為中心,向外伏有八條螭(chi)龍。碑身由八塊石頭相接呈圓形組成,建在了天然的石坪上,碑面分別朝八個方向。石碑底座也由八塊巨石構成,寬出碑身,每個向外的立面上都刻有造型生動、內容各異的精美圖案。

平陰史話:平肥人民改天換地的一座豐碑

碑上有記、有聯,皆出自肥城縣長李傳煦之手。《虎豹川修路碑記》記事、議論、抒情,文采飛揚,氣勢恢宏,是一篇難得的、足以流傳千古的上乘之作。

亭子由八根石柱支撐,為八角挑簷攢頂式石亭。每角有一石柱,柱下有礎,礎上刻有浮雕,柱的外側刻有楹聯。內容是:

山徑闢蠶叢幾見畏途來李白

郵亭逢驛使誰猶岐路問楊朱

齊晉比兵爭古道崎嶇留戰績

陵谷今夷易徵輪雜還度康莊

折阪擎人畏道王陽嗟返轡

周行示我失途管仲識隨驂

牧馬到襄城途迷七聖

石牛納蜀道力借五丁

平陰史話:平肥人民改天換地的一座豐碑

此碑文由翰林院庶吉士平陰名賢朱銘炤書寫,樸實工整,落落大方。八個石柱楹聯為當地書法家高道遠書寫,正楷字體,水平亦相當高超,與朱翰林館閣體碑文裡外呼應,格調一致,和諧完美。

朱銘炤,平陰人;高道遠興隆鎮西鄰宋莊人,是時歸肥城。一肥一平,友誼合作,從中足見李縣長的良苦用心。

因碑文太長,只將記文中那氣勢磅礴的頌詩摘錄如下:

參差盤磴走蛇龍,回厓沓障凌蒼穹。

天梯石棧鉤連通,羊腸鳥道軌不容。

環瞻山幄凝翠空,俯睨溪澗起寒風。

回車叱馭判孝忠,馬蹄軸折委蒿蓬。

錯移太行移愚公,人力豈奪造化工。

億自齊晉拘兵戎,歷時又逾兩千冬。

今日疆域已大同,不恃天險做坦墉。

善士捐金召役慵,削平險阻通要衝。

薅荊替治石橫縱,萬金椎牛擊鼓咚。

千夫荷錘集田農,疑若有神施磨礱。

巨龍效順劈華嵩,鏟鋤障礙蕺煙烽。

同道如砥可策聰,輪蹄雜還相追從。

夜行宛在月光中,朝來運望扶桑紅。

冠蓋如雲西復東。宏規碩畫繄誰功。

制文刊石留芳蹤,愧無盲左之筆鋒。

天柱地紐啟鴻蒙,惠我行旅無終窮。

平陰史話:平肥人民改天換地的一座豐碑

碑及碑亭皆取材於當地的青石,由當地石匠藝人張傳芹、劉振文、張緒珠等人主持修建。修路記事碑文及募捐者姓名,都刻在八面體碑柱上。

八楞碑只有2.3米高、0.6米寬,算不得高大。但在平肥人民的心目中,八楞碑是一座巍峨的歷史豐碑,它作為一種彌足珍貴的精神,永遠矗立在人民的心中。

平陰史話:平肥人民改天換地的一座豐碑

王慶吉先生有一篇長賦《正氣頌》,其最後一段,頌揚的是老知縣李傳熙,傳達出的是老百姓的共同心聲。

“肥城老知縣,名叫李傳煦。家是西付村,故宅存遺蹟。肥邑西北隅,陶山至廣裡。山道虎豹川,長達四十里。行路難上難,李公來治理。組織施工隊,派人去集資。治理五年整,險道變平夷。鋪的磚瓦石,裁彎又趨直。群眾修了八楞碑,知縣傳煦作碑記。洋洋美文兩千字,肥平人人伸拇指。所撰標準四幅聯,行家裡手無挑剔。平陰名士朱明炤,顏體書法驚天地。碑在興隆鎮,肥城平陰誰不知?

平陰史話:平肥人民改天換地的一座豐碑

“文革”浩劫時,群眾保護起。認為碑文記載是善事,是誰破壞共討之。任職數縣知事李傳煦,所贈政績牌匾掛滿室。好人好事有好報,各縣人民記心裡。一九二九年,八楞碑立起。一九四零年,肥城轄地劃歸平陰區。肥城與平陰是鄰居,兩縣永遠結友誼。建國後,李傳煦政府列為開明紳士,政府月月發待遇。俗語仁者壽,享年八十七。”

以文會友

天長地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