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古今三大花事


​“花开时节动京城”,春暖花开,北京很多著名景区历来都是花如海,人如潮。

今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被称为京城春天三大“花事”的植物园桃花节、玉渊潭樱花节、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海棠花节全部被取消。虽然这些“人造”的节庆不再,但娇艳的花朵依然处处绽放,兀自芬芳。

桃红与柳绿,是春天最富美感的两种色彩。在京城三大花事中,植物园的桃花节可以说是最有名的,到今年已有32年历史了。园内可以观赏到红白碧桃、绛桃、寿星桃、菊花桃等近70个品种,逾万株桃花。香气扑鼻的白花山碧桃,是北京植物园自己培育的第一个人工杂交的新品种。从3月开始,除了各种桃花,番红花、迎春花以及郁金香、海棠、牡丹、芍药花近百品种150万株春花都将在植物园次第绽放。

京城古今三大花事

植物园桃花节


京城古今三大花事

白花山碧桃


玉渊潭公园的樱花节始自1989年,是改革开放后京城开创的第一个赏花节,似乎也是最浪漫、最好看的。一夜春风吹过,热烈绚烂的樱花如云似雪,素雅清新。樱花的花期极短,从开花到凋谢只不过7日,而整棵樱树从开花到全谢也只有两周左右。早樱花期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多为单瓣,有杭州早樱、大山樱、染井吉野、江户彼岸等,晚樱多为重瓣,花期大多在4月中下旬,常见品种有八重红大岛、关山、一叶、郁金、普贤象等。

在玉渊潭公园穿行,可以欣赏到大约20个品种2000株樱花开放的盛景, “早樱报春”“樱缤之路”“鹂樱绯云”“银树霓裳”“在水一方” “樱棠春晓”“玉树临风”“友谊樱林”等樱花八景美不胜收,总会让游人流连忘返。

京城古今三大花事

玉渊潭公园的樱花


海棠花,花姿潇洒、花开似锦,自古有着“花中神仙”“花贵妃”之称。海棠花没有香味,但它有着非常优良的净化作用。在京城春天三大花事中,海棠花节所在的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曾创下四个北京之最和一项全国第一:最大的城市带状公园、最大的室外组雕、最大的人工湿地、最先完成北京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试点公园,北京也因此成为全国第一个进行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和挂“应急避难场所”标志牌的城市。

元大都由元世祖忽必烈下令始建于1267年,以琼华岛(今北海)为中心兴建了宫城、皇城、坛庙等,至1272年命名为大都,1284年全部建成。元大都周长28.6公里,如今只剩下了城墙遗迹,俗称“土城”。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呈狭长带状,全长9公里,跨朝阳、海淀两区。

京城古今三大花事

京城古今三大花事

元大都遗址公园的海棠花


元大都遗址公园为开放式公园,“海棠花溪”是公园最著名的景点之一,全程1公里,为全市数量最大、品种最多的海棠花观赏地。每年海棠花节期间,西府海棠、垂丝海棠、木瓜海棠、贴梗海棠、王族、火焰、钻石、春雪、当娜等28种5000余株海棠次第花开,争奇斗妍,一片花的海洋。

海棠花又被称为断肠花,大概一是因为海棠花的毒性被夸大,二是缘于它的花语和传说。它的花语是“相思苦恋”,有一个传说是关于一个叫海棠的女子等待心爱之人,至死也未得偿所愿,却感动了上天,在她每天等待的墙边开出了美丽鲜艳的花,“断肠”海棠花因之得名。人们常常借此抒发男女离别的悲伤情感,古今文人墨客也纷纷为海棠花吟诗作赋。

过去的京城也有三大花事,一是恭王府的海棠,二是崇效寺的牡丹,三是法源寺的丁香,都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雅士和百姓们争相观赏。

“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恭王府自明朝起就有“城中第一佳山水”的美誉,也是目前中国保存最完整、唯一对游人开放的清代王府。“澄怀撷秀”位于恭王府花园西北部,为面向水池而建的一组建筑。堂前有海棠数株,每年深春海棠花开,主人带领全家到此赏花,故又名“海棠轩”。恭王府的海棠在京城十分有名,“花月玲珑”即指这里海棠花盛开时的景色。当时人们习惯地把蒙古阿拉善王府称为东府,把恭王府称为西府,“西府海棠”因而得名。

京城古今三大花事

京城古今三大花事

恭王府的海棠


恭王府海棠雅集由来已久,从第一代府主和珅,到恭亲王奕䜣,再到其后人载滢等,留下了大量诗篇。至辅仁大学时期,陈垣校长就以《红楼梦》中人物探春所起的“海棠诗社”为题,每到恭王府海棠花开之时,遍邀京城学人来府雅集,写诗品茗,畅谈古今,陈寅恪、王国维、鲁迅、沈尹默、顾随等都曾在此吟诗作赋,共襄文化盛事。

崇效寺,是唐代名刹,位于崇效胡同内。崇效寺始建于唐贞观元年(627),元代和明代都有大规模修葺。

崇效寺以育花著称,清初以育枣花出名,当时寺内有枣树千余棵,因此曾被称为“枣花寺”。后又从山东曹州移来牡丹花,则又以牡丹冠绝京华,尤以绿、墨牡丹闻名,一时京城名流学士竞相踏游,莫不以一瞻崇效寺牡丹为幸。

随着年代变迁,民生凋敝,兼之离市中心远,游人几乎绝迹,花圃也得不到培护,几百年的牡丹名种,死的死,瘦的瘦,与富贵花名不副实了。

1950年代,北京市政府采纳建议,把崇效寺牡丹移到了中山公园。《北京志——园林绿化志》载:音乐堂前原为国花台,尽植以牡丹芍药,其中许多移自南城崇效寺。

京城古今三大花事

京城古今三大花事

现在北京最大的牡丹观赏园是在景山公园。


虽然崇效寺的牡丹迁到了中山公园,牡丹园也就一亩三分地,如今每年四月,中山公园着力宣传的是大面积的郁金香。而现在北京最大的牡丹观赏园是在景山公园,那里每年举办的牡丹文化艺术节至今已延续了23届。

法源寺位于法源寺前街,始建于唐,原名悯忠寺,辽代时曾囚禁过宋钦宗。清朝时,雍正帝赐名法源寺,一直沿用至今,是京城现存最古老的名刹。清代康、乾之后,法源寺渐以繁茂的花草树木名冠京华。到同治、光绪之后,直至1949年前,以丁香称雄京城,法源寺因此又得名“香刹”。四五月花事盛时,院中淡紫、淡碧的香雾宁静馥郁,一派“禅房花木深”的氛围。纪晓岚、龚自珍、林则徐等名人皆在此留下过足迹和诗篇,就连印度诗圣泰戈尔1930年代来京时,也点名要去,徐志摩则陪同前往。

京城古今三大花事

京城古今三大花事

法源寺的丁香


如今的法源寺不但补种了大片丁香,还保留着数株珍贵的丁香树,除了有紫丁香和白丁香,还有南洋马鲁古的丁香,其花为四瓣,盛开时花缘颜色更深,有欲滴之势,实为罕见。丁香盛开的时候,如同一朵朵祥云,掩映着红墙青瓦、雕梁画栋。游人若置身其中,品清茶、闻花香,听梵音悠扬,更觉得古寺幽深静远,穿越古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