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兩次“湖廣填四川”,一次在清初,另一次是何時?

在我國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曾經有過多次大規模的移民浪潮,比如我們熟悉的“走西口”、“闖關東”等,這些移民潮只是為了解決當地的饑荒,而向食物相對豐裕的地方遷移。

在南方的歷史上,還有兩次出名的“湖廣填四川”,不同的是,這兩次移民潮,是在慘烈的戰爭過後,四川人口急劇減少,時局和平下來之後,才由政府組織實施的大規模的移民浪潮。

歷史上有兩次“湖廣填四川”,一次在清初,另一次是何時?

第一次“湖廣填四川”

南宋後期,川蜀地區成為進行抗擊蒙古鐵騎最後的堡壘,南宋軍民靠著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與元軍展開殊死鬥爭,戰爭一直持續打了五十多年。

南宋寶祐六年(1258年),蒙哥大汗挾西征歐亞非40餘國的威勢,分兵三路伐宋。蒙哥親率的一路大軍進攻四川,於次年2月,兵臨潼川府路合州釣魚城(今重慶合川釣魚城)。

蒙哥率領鐵騎東征西討,兵鋒所指,所向披靡,然而,他卻在釣魚城下遭到了頑強的抗擊,始終不能越雷池半步。7月,蒙哥被城上火炮擊傷,傷重不治而亡,釣魚城因此被譽為“上帝折鞭處”。

這是強悍的蒙古軍隊在征服世界的過程中,唯一一個在戰場上被打死的大汗。由此可見南宋時四川人民的戰鬥力之強大和戰鬥意志的頑強。

歷史上有兩次“湖廣填四川”,一次在清初,另一次是何時?

但是,由於連年不斷的戰爭,四川百姓死難無數,導致人口銳減。後來,蒙古人滅掉南宋,攻陷成都,就開始了慘絕人寰的屠城行動,“城中骸骨一百四十萬,城外者不計。”

在元朝的統治下,成都了無生機,幾乎等同於一座死城。至元二十七年( 1290年) ,四川人數還不到南宋嘉定年間(1208年-1224年)的十分之一!

元朝末年,紅巾軍起義後,湖廣隨州(今湖北隨州)人明玉珍帶領農民起義軍入川,建立了大夏國(1363年—1371年),給四川注入了新的血液,也使得四川的局勢相對穩定,於是大量的難民湧入四川。

由於當時兩湖一帶戰亂不斷,因此,更多的湖廣人陸續避難移民四川,這就是第一次的“湖廣填四川”。

歷史上有兩次“湖廣填四川”,一次在清初,另一次是何時?

第二次“湖廣填四川”

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四川全省人口再次銳減,總人口只有50萬左右。這是因為在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的時候,張獻忠進川,又一次大開殺戒。

據野史記載,他曾寫過一道“七殺碑” :“天生萬物以養人,人無一德以報天,殺殺殺殺殺殺殺。”

但是,張獻忠究竟有沒有屠殺盡四川人民,還是歷史上一個難解之謎,因為,在順治三年(1646年)十一月,張獻忠就被豪格率領的清軍偷襲射殺了。

但是,清朝最後平定四川是在張獻忠死後十三年的順治十六年(1659年)攻陷渝城(重慶)才告結束。

這就有一個大大的問題:在張獻忠死後的十三年中,清軍是在和誰作戰?可想而知,絕對是四川人民在和清軍展開了殊死搏鬥。

歷史上有兩次“湖廣填四川”,一次在清初,另一次是何時?

因此,有一種意見認為:造成四川人口大量銳減的時間應該是清軍入川時期。吳三桂進川,更慘無人道地對待川民,其將川民“皮穿髓竭" ,搜刮得一乾二淨。

為了隱瞞真相,清廷把他們自己乾的這些大屠殺全部栽贓給了張獻忠。

假如張獻忠真如清廷所宣傳的那樣,“是一個瘋狂的殺人魔王。四川交通可達的人煙稠密之處,差不多被他殺絕”。

那麼,幾乎沒有人煙的四川,為何還能抵抗十多年?

已經到了“彌望千里,絕無人煙”的地步,何需清兵們花費十多年時間去平定?

歷史上有兩次“湖廣填四川”,一次在清初,另一次是何時?

當戰爭結束後,四川已經是十室九空,杳無人煙,老虎等猛獸公然在大街上行走。清朝的官員看到四川偌大一個省份,幾乎荒蕪,感覺十分痛心。

於是,經太子太保、四川巡撫李國英上奏獲准, “招兩湖兩粵、閩黔之民實東西川,耕於野;集江左右、關內外、陝東西、山左右之民,藏於市。”

並且,朝廷還專門出臺措施,對川民免賦。因而,從順治末年到康熙年間,大批的兩湖兩廣人、福建人、江西人、陝民舉家遷往四川。

第二次“湖廣填四川”歷經了近一個世紀,直到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四川的人口才得以上升,經濟也得到了恢復。同時,湖廣等地不同的移民還帶來了不同地域的文化,這些文化融合在一起,最終形成了獨具魅力的川蜀文化。

本文參考自:《老成都記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