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那裡有什麼奇特的風俗?

學姐別這樣


我家位於山東省德州市,至今記憶較清的就是這兩個:

一,跑驢

德州民間傳統舞蹈,已有600多年曆史。演員將扎製成型的“驢”挎在身上,給人以騎在驢上的感覺,演員的雙腿則在“驢”下裙圍中模擬毛驢跑動。表演形式有“單驢”、“對驢”和“驢隊”等形式,表演時用鑼鼓嗩吶伴奏。

二,抬花槓

“抬花槓”原是由人們抬著花籃去祭祀“大姑神”的一種儀式衍生而來的,傳說大姑神愛花,人們便抬著花籃在“大姑廟”前表演出各種動作讓大姑神觀看,表達對“大姑神”的敬仰並博得大姑神的歡心。


氨基酸和蛋白質


我家是漢族,與全國的漢族風俗大同小異。

但是我上山下鄉在少數民族地區,他們的風俗習慣與我們就大相徑庭了,很多,全部說過來得寫一本書。

今天只講一個與我們漢族最最不同的習俗:他們那兒的姑娘,生育頭胎,一般都是生在自己的父母親家,而生完頭胎後才擇日結婚嫁到男方去。

這在漢族地區,絕對是不可以的(除卻絕對奇葩)。



塵垚4


我的故鄉在鄉下,並且是在侗鄉鄉下層層疊疊的梯田的彎子裡。我們那個地方,不僅風光秀麗,民風純樸,而且在長久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還形成了自己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風格獨特的侗族民俗文化。

在這裡,我不說別的,只就我的美麗的故鄉—貴州省黎平縣九潮鎮定八村的兩種獨特的民俗向大家作一個簡單的介紹,希望網友們喜歡。

我要介紹的第一項民俗活動是我故鄉的大年初一的“砍財喜樹”(侗語音譯)活動。據我所知,在我們故鄉黎平縣的那一帶,只有我故鄉有這樣的一種民俗文化活動,而其它地方則是較為少見的,甚至可以說均沒有,反正我是沒有在其它地方看見過,也沒有聽說過。在我的故鄉,每當大年初一那一天來到的時候,那一天,在天還剛剛麻亮的時候,在晨霧還在山中層層疊疊地盤繞的時候,鄉親們就梳裝打扮起床了,然後就不慌不忙地邀請左鄰右舍歡歡喜喜地上山去採取“財喜樹”了。在我們的那個地方,“砍財喜樹”活動,可不是一般的民俗文化活動,而是有許多講究,許多禁忌的。第一,在“砍財喜樹”的時候,必須要砍枝葉茂盛,樹杆筆直的小雜樹,而不準砍伐祖祖輩輩在侗鄉中都珍惜都保護的杉樹。這是因為侗族的人民認為,杉樹,那是造房之樹,也是起樓之樹(在侗鄉,村村寨寨都是有自己的鼓樓與花橋的),那是我們輕易不能砍伐的,只有造房起樓的時候才能動,所以自古以來,他們才有了杉樹為大的觀念。而另一個方面,在“砍財喜樹”的過程當中,侗族的人們之所以只准採伐枝葉茂盛,樹杆筆直的雜樹,那是他們認為,這“財喜樹”具有象徵的意義。枝葉茂盛,象徵著財源滾滾,樹杆筆直,則象徵著來年風調雨順,做事也順風順水。第二,在“砍財喜樹”的時候,他們只准伐單樹,而不能伐雙樹。而這也就是說,在採取“財喜樹”的時候,他們只准採一根,三根或者五根,而不能採取兩根,四根或者六根。而具體含義如何,他們也弄不清楚,說不明白。只知道這是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風俗,既不能違背,也不能違反,只要照俗採樹就行了。但是在事實上呢?在我看來,這則是一種數據崇拜,也是侗族人民的一種獨特的文化心裡。一般而論,在漢族文化哪裡,雙數是吉利的,也是喜數,比如四季發財,六位高升,成雙成對就是這種文化觀念的體現。但是,侗族人民則恰恰相反,認為雙數是兇數,是不祥的一種體現。這真是一種奇怪,也是一種既說不清又道不明的文化心裡。第三,在砍“財喜樹”的時候,侗族人民只准從東方去採,而不準從西方去採。這是他們的一種與漢民族文化相通的民俗文化方位觀念。在他們心裡,東方,那是太陽昇起的地方,也是充滿希望,充滿溫暖,充滿陽光的地方。而西方,那是太陽落山落坡的地方,那地方不僅充滿恐怖,充滿黑暗,也是充滿死亡意味的地方。所以在砍一年一度的“財喜樹”的時候,那絕對是不能從西方去的,這不僅是禁忌,也是侗族人民的禁俗,那是絕對不能違反的。第四,侗族人民的採“財喜樹”活動,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還是侗族少男少女們的一種戀愛活動。因為在這一天,在上山“砍財喜樹”的過程當中,侗族的男女青年們,不僅可以互相幫助,互相支持,互相理解,還可以在山上互相對歌,互相玩樂,直至太陽下山後才會歡歡喜喜地一路高歌一路歡喜地回家。

其次,我們來說說侗族人民的“拜巨樹”風俗。這一風俗,當然也是侗族人民在長期的宗教崇拜文化中形成的,因此,在侗鄉,它不僅具有普遍的意義,也蘊含著豐富的宗教文化心裡。在我的故鄉,每當孩子們徹夜難眼,整夜哭泣而又身體衰弱的時候,鄉親們就會為他們尋找“保爺”或“保娘”,而如果尋不到“保爺”或“保娘”,那麼他們就會讓自己的孩子“拜巨樹”,以好讓他恢復身體健康,快樂成長。而我們在此所謂的“巨樹”,它必須是古老侗寨中的古樹,守寨樹。這種樹,它不僅要長得粗,長得大,長得高,而且還要長得有威靈,從而使得人們在平常的日子裡,像敬畏侗族的“寨老”與“理老”一樣也敬畏它。因為只有這種樹才有資格充當孩子們的“保爺”,否則就是不“靈”的,也是會無效的。也許正是因為如此,所以每當侗族人民帶著豐盛的祭品,在大樹底下燒香化紙,燃放鞭炮為自己盛裝的孩子去“拜巨樹”的時候,他們不僅是小心翼翼的,也總是輕言輕語的,生怕一不小心,就會若惱了“樹靈”,從而會給自己衰弱的孩子帶來種種的不幸。也許正是因為如此,所以在“拜巨樹”的活動過程中,侗族人民才總是會非常的小心,非常的敬誠。其實說到底,“拜巨樹”活動,這當然是侗族人民在落後的醫療條件下的一種無奈的心裡,它不僅反映了侗族人民豐富的宗教的文化心裡與習俗,也充分地反映了古老的侗族鄉親們的一種希望和絕望。


布衣田郎


、新春穿新衣在春節是有講究的。不少濰坊人過年為了圖個吉利,選擇的顏色大多為紅色,因為紅色辟邪吉祥。除此之外,還會在衣服、褲子或者帽子繡上吉利的圖案,來增添新年的喜慶。

2、撲灰年畫:起源於明初。它的製作式打好腹稿以後,藝人用柳木炭條起線稿,再用畫紙在線稿上撲抹複印,一稿可撲數張,因有這一招,便又“撲灰”之名。

3、高密剪紙:明代洪武年間大批移民,帶來外地剪紙,主客融合,逐漸形成了獨特的高密剪紙的風格。一是塊與線形成黑白灰色調,相互襯托,對比強烈,並富有韻律感。二是紙條挺拔,渾厚粗獷,富有濃重的金石意味。三是以精巧的構思見長。

濰坊市是世界風箏都,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城市、全國循環經濟示範市,榮獲中國人居環境獎。

擴展資料:

正月裡走在街頭,拜年大軍幾乎都穿著新衣服,與其他縣市區不同,奎文區和濰城區新年穿新衣還有一個習俗,那就是會在春節的前一天給孩子的新衣口袋裡放上“壓歲錢”,並整整齊齊地擺放在床邊。等到大年初一孩子穿上新衣服時,會發現口袋裡有一個紅包,寓意著新的一年健康平安。

臨近春節,家家戶戶拿出準備好的頭茬面,開始蒸餑餑。要想餑餑蒸得好,必得面發得好。昌邑餑餑用的是“老面引子”發酵,還有獨特的炕頭揉麵方式。女人們清晨起床和麵,三盆五盆放在暖炕頭,蓋上塑料布或白包袱。面發好後,面板直接上炕,揉麵的人或站在炕前,或跪在炕上,下大力氣揉麵。



z小鋼炮


我老家是山東濟寧的,臘月二十八家家力戶的就忙起來了,貼對聯的貼對聯,掛燈籠的掛燈籠,打掃衛生的打掃衛生,臘月二十八就算過去了。

臘月二十九像我們山東濟寧農村就算是真的忙起來了大早上一起來家裡人就開始活麵包包子,過油炸丸子。

大年三十早上起來給家裡幫忙包水餃,中年全家男爺們去上林給家裡祖先磕頭,回來家裡就開始放炮仗下水餃,晚上吃年夜飯看青晚一直看到午夜十二點,一到十二點村裡鞭炮齊鳴,在鍋裡放上饅頭表示來年餓不著,有大車的就開始敬車神全家老少跪在大車前面磕頭門口放上一個擋門棍,防止鬼怪進院,過了十二點就不能放水了一直到第二天太陽出來才能到。

大午初一早上五點下水餃,放鞭炮吃完飯全家男女老少去給村裡老人頭磕頭拜年,一個家族為一隊幾十口了人可壯觀了,最後回來給爺爺奶奶磕頭要壓歲錢。





經典劉聲


每年正月月盡,是家鄉人“煉杆”和吃“麵疙瘩”的日子。今年因為疫情防控的影響,村裡的煉杆活動約束從簡了很多。僅有幾家高門大戶零星放了幾鞭花炮,燃杆草、蹩火等更多的趣味被省略了。

圖片攝於陝西白水縣

我的故鄉位於渭河的之流——洛河之濱,北望陝北黃陵,南接關中大平原,地形地貌以高原丘陵為主,黃綿土和洛河水的共同滋養下,這裡的人們在地域文化上保留了和關中及陝北略有差別的民俗。

“煉杆”即是其中之一,這個民間文娛項目,應當是緣起於古人對五行之火的原始崇拜,是現代農業文明下,人們對於刀耕火種的某種精神延續,具有著濃郁的鄉土氣息和封建色彩。

所謂“煉杆”,僅是個在文字表述上的口音詞彙。我從文學範疇裡,並沒有找到相對切切和標準的表達。即便是在老家的村子十里之內,鄉黨們對“煉杆”的說法,也沿用著各種版本,例如有地方叫暖杆、燎花花,也有地方稱作燎杆、過杆……

我翻閱了相關材料,有專家將這個習俗定義為農曆節日,稱為“燎幹節”,又作“燎疳節”,取的是祛除百病的意思。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著名作家馬昌儀老師根據在寧夏採集的口頭傳說,對於該習俗曾寫過這樣的表述“地處我國西北部的陝甘寧地區,正月二十三有‘燎杆’之俗。寧夏方言稱‘燎騷杆’,陝西稱‘煉杆’、‘散疳’。各地地方誌均有記載。”

儘管名稱說法存異,但煉杆的諸多流程和講究卻同出一宗。

在我的印象中,煉杆應當是當地人最為重視的傳統風俗之一。每在煉杆前兩天,村人們便開始籌備煉杆所需的基礎物料——杆草。起先,這類杆草以谷杆為主,因為早前土質的限制,當地人多以種植小米為主要穀類作物。與麥秸稈和玉米秸稈不同,谷杆大多沒有農用價值,小米收割後秸稈便被廢棄,亦或焚燒還田,因此成了煉杆的首選材料。

後來,隨著土地的改良,加上氣候的變化,尤其是考慮到灌溉不便,經濟回報有限等因素,小米逐漸被當地人從農耕項目裡摘除了,因而谷杆開始變得很稀缺。條件稍微好些的村民便以麥秸稈和玉米杆為煉杆材料。而有些飼養牲畜的貧苦家庭,因為要將麥秸稈加工成耕牛飼料,便將黃蒿、廢柴和樹枝等作為煉杆所用,此類之後便成了主流。

圖片攝於陝西白水

在我們當地農村,煉杆作為真正標註著“春節正式結束和農忙正式開始”的民間活動,被賦予了神聖的象徵意義。村人們對其間的細節,也有一些約定俗成的規則。例如,杆草不能用自家屋中的,必須從野外撿拾而來。我幼時就曾隨著長輩們在溝道里和路畔邊拔黃蒿,並就此請教過父輩們緣由,他們解釋稱,如果從自家屋中取用杆草,即是“四體不勤、五穀不豐”的表現,當遭人輕慢鄙視。

此外,煉杆之後,要求村民們逐漸開始農事活動,牽牛下地、織布紡線也好,外出打工做生意也好,均不得像過年那般宅家休息逗留,否則將被人視為慵懶。曾有當地俗語講,燎杆之後,乞丐也得出門討飯去!

杆草就緒,家丁到位,便進入了煉杆的時間。煉杆通常安排在農曆正月月盡的晚上,不分大月小月,不宜早,也不宜遲。是夜傍晚,天將將擦黑時,村人們將杆草集中在院門前空曠處,或攤開,或隆起。待夜色剛好,無需號令,各家各戶先有一人執起杆草一把,點燃後繞家中房屋、牛棚羊圈等一週。隨後,再用這把杆草引燃大門口的杆草堆,進而放炮吶喊。火光照亮鄉間小徑,一派天人祥和景象,好不熱鬧。

這其中,有個重要儀式是挑火,也是鄰舍們暗自比拼實力的過程。這道手續一般由家中的精壯男丁完成,他們手持三角鐵叉,以火焰為號,全力將杆草的火勢挑起、騰高。按照老人們的說法,誰家煉杆的火焰越高,誰家來年的日子就更紅火。

而後便是蹩火環節。當熊熊火焰行將褪盡,鞭炮熄聲之際,孩童們絡繹從火堆上卯勁躍過,也有成年人懷抱著幼兒跨過火堆,同享著火與土的恩賜。此舉意味著驅洗髒邪,躍過柴(同“財”,陝西方言,柴、財同音)門。

圖片攝於陝西白水

煉杆除了正月月底當晚的歡快儀式外,還延伸了其他鄉土文化。在陝西關中農村,包括婚喪嫁娶等各種民間慶典活動,都要用燃燒杆草這樣的形式,驅邪迎福,祈禱祥瑞。

煉杆節是農耕之火的淬鍊凝結,自然也少不了鄉土食物的補充。在這一日,村人們要回歸黃土,炒麵豆食麵豆。面豆是陝西農村一道非主流的鄉間美食,又稱作麵疙瘩、棋子豆等。一般由粗麵揉制而成,搭配以調料、雞蛋等食材,在關中農村至今仍流傳有“二月二,吃豆豆”的說法。

在我們老家的農村,家境好些的人,會用白麵、花椒、茴香、雞蛋等製作面豆,下鍋時用菜籽油炸,後撒上辣椒粉、十三香等調味,做出來的面豆酥脆可口。而對於大多數家庭來說,目前仍以粗麵為原料,炒制時用細膩柔軟的黃綿土,將切好的面豆顆粒與加熱後的黃綿土充分混合。用鐵鍁幾輪翻炒,在泥土與麥粉的交匯間,這道取自黃土的人間味道常常令人垂涎。

多年以前,村人們大都生活節儉,鮮有人捨得用油炸面豆。而今,隨著人們物質水平的提升,菜籽油、雞蛋和五花八門的作料早已不是短缺食料,面豆的做法也更加多樣化,但村人們至今依舊保留著“土炒麵豆”的工藝,雖然過程機械乏味,卻也不失為一種思苦思甜的自我提醒。

煉杆、蹩火、吃麵豆,是很多陝西農村娃樸素而純粹的狂歡。然而,並不幸運的是,在今春庚子年的正月二十九日,除了在朋友圈和抖音裡的觀摩之外,城裡的我們並未與參與到鄉村的煉杆活動中去。

在城鎮化的大背景下,諸如煉杆這樣的民俗節日正在走向衰亡,這些原本起著民眾教化和家風傳承作用的藝術精髓,瀕臨消逝。在空心村遍佈的陝西關中地區,一些鄉間的民俗文化也無可避免地被邊緣化,曾維繫著人們鄉土情感的娛樂活動,精神和空間距離都被拉大,不免是一種損失。


走讀陝西


玉林古稱鬱林,早在新石器時代,玉林這片土地上就已經有多處人類活動點, 戰國泰漢以後,西甌、駱越(壯族先民)及後來的壯族、瑤族等少數民族與不斷南 移而來的粵語和客家方言支系的漢族兄弟在玉林各時代的歷史舞臺上共同創造了玉 林的歷史,形成了獨具地域特色和鮮明時代特徵、地方人情風貌的民族民俗文化和 民間文化。

掛燈

男孩子出生當年或第二年正月初十, 村人即在“社公”(土地廟)處搭好燈棚,"添丁"者購買彩燈掛上燈棚。有的人家還請戲班唱戲。

玉林的傳統民間文藝,奼紫嫣紅、形式多樣,歷史悠久、文化內涵豐富。音樂 類以玉林八音為代表,而舞蹈戲劇則主要有采茶戲、牛戲(勾嘴戲)、木偶戲、粵 劇等,同時獨具特色的民間山歌也久負盛名。

玉林八音,是玉林民間音樂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是玉林傳統古樂的代表,有著 濃郁的地方特色。它屬傳統的吹打樂,主要以鼓、鑼、鈸、笛(嗩吶)、簫、弦、 人聲等組成。玉林八 音主要在紅白喜事、節日、廟會、神誕、慶壽等重要場合演奏,其中,在社廟諸神 誕期出遊吹奏八音時,便使用八音鼓亭,將八音樂器置放在鼓亭裡,邊遊邊吹奏, 形成獨特的廟會文化。



南山雲朵


俺爸、俺媽:河南人說“俺”是一大方言特點。豫東人說“俺”的時候意為“我們”、“我們的”。當然,“俺爸”、“俺媽”以及其他一些稱呼親屬的“俺某某”是用在對被稱呼人以外的第三人時說的。但在鄲城,“俺爸”、“俺媽”卻用在當面稱呼父母時,尤其是小孩當面叫父母時都是“俺爸”、“俺媽”地叫,相當於“爸、媽”。

文:貨幣單位,相當於“元”、“塊”。因此外地人聽鄲城人說“幾十文”、“百文”時常一臉迷惑,其實就是幾十塊錢、百十塊錢,但顯得更為簡略,而且略有顯擺的意思。

迷見:丟失,找不到了。在太康等地也有此方言。比如說某某東西迷見了,不知情的人都以為是“面了”,其實是丟失了。

招呼:修理,拾掇。如說“師傅,我車子壞了,請給我招呼招呼。”意思就是修理修理。

拿哩嚴、拿不嚴:“拿哩嚴”指辦事成功率高,沒有任何困難,“拿不嚴”則相反,沒有把握。也可以用在對人,對某人“拿哩嚴”就是指對該人施加的影響足以左右其決定。

姑娘:本義是指未婚的女孩,在鄲城除這一層含義外,還指姑姑。如“張三該叫她姑娘哩”,就是指張三的姑姑。

zhang:遍查字典均無此字,在鄲城方言中是安裝、放置的意思,如“把燈泡zang上”。在太康等其他縣有“放、添加”的意思,如“往麵條裡zhang點鹽”,就是指往裡面放點鹽。

河南人愛吃的飯有;

麵條子;糊塗;結瘩;


張偉x


小的時候那時候節日的味道非常濃厚,玩的花樣很多也很有趣,自然也少不了一起奇特的風俗了,以前的東北人到了冬天會可“貓冬”,可能一些南方的朋友不清楚,不像南方人多地少多數都會經商,以前的北方家家戶戶種的地多,都以種地為生(當然也有經商打工的例外),到了冬天,天冷了,那時候莊稼也種不了了,一年的忙碌都會在冬季得到緩解,這個時候每家每戶都會蒸粘豆包,左鄰右舍的都回去幫忙,非常熱鬧,小孩子在院子裡跑;而且每個粘豆包上都會打上紅色的梅花點,這是小孩子最愛做的事。特別是包完豆包吃完飯的時候,燉上一鍋東北酸菜,放上凍豆腐,粉條和上好的五花肉就著剛出鍋的粘豆包別提多美了,每個人的臉上都帶著笑容。真的好懷念到時的淳樸。(蒸好的粘豆包都會放在外面凍起來,然後放在大缸裡儲存起來,凍的啃起來也很酸爽哦)








喇嘛小子


我的老家在山東單縣,比較奇特的風俗就是春節,與其他地方有所不同。

春節,魯西南人稱為“過年”,是全年中最隆重的節日。臘月三十上午,人們多在堂屋家中當門掛起家譜,上有祖先姓名,以示紀念之意,然後張貼年畫、春聯。中午,擺供祭神,供奉祖先,也有的去上墳同時燃放鞭炮。除夕之夜,人們在大門前橫置一“擋門棍”,防止鬼怪進院。鍋中要放饃頭兩個,俗叫“壓鍋”,以求全年有飯吃。人們穿新衣,給孩子“壓歲錢”,全家人吃團圓飯,比較要好的朋友則聚在一起喝酒,青少年則秉燭守歲,通宵達旦。

正月初一五更天,全村老幼皆早起,迎新年。初一五更天人們吃素餡餃子,取“素靜”之意。初一這一天,天剛亮年幼的給年老的人“拜年”,老人還要給小孩及新媳婦壓歲錢,每家都是如此,先是自己家,在是本家姓,初一當天完成,人們盡情玩樂。

初二,親友互相串門,走親訪友,隆重招待新女婿上門,初七為敬火神等正月十五這天,落家譜,放鞭炮,表示結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