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項羽會被稱為英雄?

寂滅輪迴-情殤


項羽為什麼被稱為英雄?

宋代女詞人李清照愛慕千古英雄項羽

《夏日絕句》: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史詩賞析:項羽,在很多人的眼中,都算是一個千古英雄。尤其是司馬遷,在史記中對項羽充滿了讚歎。《史記·項羽紀贊》:“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侵,政由羽出,號為‘霸王’。”特別是那首《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史記》中記載是項羽在戰敗的時候說的,但又是誰為他記載下來的呢?很明顯,這是太史公自己杜撰的,可見太史公對項羽的推崇。

“生當作人傑”:作者感慨項羽是人傑,也表達了對項羽的崇拜愛慕之情。

“死亦為鬼雄”:項羽雖然死了,在楚漢之爭中是一個失敗者,但是任然不失為一個英雄。

“至今思項羽”:到現在(南宋)都有很多人懷念項羽,當然也包括作者李清照。

“不肯過江東”:不願意過江東(東山再起,重頭再來)。實際上,項羽根本沒有到達烏江邊,當然也就沒有“霸王別姬”和“烏江自刎”的故事。項羽還沒有到烏江就戰死了,他的十萬楚軍都死在了韓信的十面埋伏(包圍阻擊)中。但是後世的人非常的懷念項羽,崇拜項羽,所以編出了許多英雄與美女的悲情故事。

自司馬遷開始,項羽的故事開始一代代被人傳頌,從軍事上來說,他無疑是一代戰神,一代軍神。“鉅鹿之戰”以少勝多,其“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勇往直前拼搏精神,永遠的激勵著後人。然而其政治上的幼稚,又是那麼的令人扼腕嘆息:“坑殺20萬秦軍”,“斬殺秦王子嬰”,“火燒咸陽阿房宮”,“破壞秦始皇陵兵馬俑”,“鴻門宴錯失良機”,“楚漢議和輕信劉邦”……。註定他是一個悲情的英雄。

1000多年之後,南宋的詞人李清照,在“靖康之難”後,其家庭也遭到變故。

寫詩的背景是宋欽宗靖康元年(1126)八月,金兵再次進攻開封。閏十一月,開封陷落,第二年二月,金人廢黜宋徽宗、宋欽宗,北宋滅亡。 南宋建炎元年(1127)十二月。青州兵變,李清照與丈夫數十年收藏的金石古玩字畫付之一炬,僅有少數留了下來。揹負著亡國之恨、喪寶之痛的李清照對金人入侵和一味求安、東渡保全自己的南宋政府表示了強烈的憤慨。於是這位表弱骨剛的女子就借項羽當年垓下戰敗,不肯回到江東的事,諷刺南宋政府。

結語

國仇家恨,已經充斥著這位女詞人的生命。期盼有項羽這樣的英雄來拯救蒼生。女詞人李清照的命運曲折,也折射了宋朝在靖康之難後,天下蒼生的命運悲曲。“寧做太平犬,不做亂世人。”


史詩賞析


小編認為項羽可以算是真英雄,而且是千古蓋世英雄。 我們先理解下英雄的定義。古人謂之英雄就是指才能勇武過人的人。

1、項羽乃千古第一英雄。項羽的才能,就說軍事才能吧,楚漢時代僅略輸韓信,古代勇戰派代表人物,打出了經典戰役之彭城之戰,鉅鹿之戰。

2、項羽天生神力,勇猛無雙,24歲起兵,25歲破釜沉舟滅秦朝,26歲分封諸侯稱霸天下,鉅鹿之戰天下諸侯莫敢仰視,隨後4年楚漢相爭,兵敗垓下,自刎而死,轟轟烈烈的遭遇讓很多年輕人覺得項羽短暫輝煌的一生根本不是常人能擁有的,其力拔山兮氣蓋世的氣度乃真正的英雄。

3、按正史記載,也就是史記記載,項羽武力千古無二。當然有人會說,史記記載的就是真的啊?司馬遷偏愛項羽什麼的,把他描寫成神了。這些人所說的東西,其實稱之為第一歷史,也就是事情的真相。而事情的真相,也就是第一歷史,那是永遠無法知道的,只能考證,推測。而我們一般談的歷史,是第二歷史,也就是所謂的正史。

4、項羽鉅鹿之戰摧毀了大秦的有生力量,轟轟烈烈的帶領楚人,連同天下諸侯共滅暴秦,三年,遂將五諸侯滅親,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這樣的經歷顯然不是常人所能及的。

5、而當秦滅亡後,時勢已經變了,已經不需要項羽這樣的將軍打仗的人才了。治國將將之才,才能順應秦滅亡後的時勢成為新的天下主。這是歷史的必然。項羽即使殺了劉邦,也會有其他的人把他消滅,或者是消滅項羽的後代。因為項羽的政治抱負就是滅秦復楚,從未想過做天下主。項羽的政治覺悟太低,顯然會被歷史的車輪壓的粉身碎骨。項羽本身性格有重大缺陷,剛愎自用,也許是因為自身能力太強吧,所謂人無完人。


老劉侃三國


英雄,“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雲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於宇宙之間,隱則潛伏于波濤之內。方今春深,龍乘時變化,猶人得志而縱橫四海。龍之為物,可比世之英雄。”,這是羅貫中文學書中提到的,除開此句,還可“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這是楚霸王末路時的輓歌,這兩句,你可以以前者來衡量,也可用後者來比較,均是描寫英雄氣概的詞彙。

那實際上的英雄是詞彙中這樣的嗎?答案興許吧,項羽被稱之為英雄多數源於《大風歌》和《垓下歌》,這兩部均讓項羽被冠於英雄氣韻,簡單的兩首短詩,道盡了項羽壯闊、悲壯的一生。

細數古代能稱得上“睥睨天下”的人少之又少,而項羽就擁有這種豪情特質,秦始皇死後,天下逐鹿,割地封王、項羽能被譽王,就源於“力拔山兮氣蓋世”,從此“西楚霸王”。

其它諸王,也是王,但與“英雄”不沾邊,例如劉邦的漢王,哪怕在文學裡,都不如項羽,唯有項羽被冠於力量的象徵、以及勇敢一詞。

早年的他,遇見秦始皇最後一次巡察各地曾有幸圍觀秦始皇,還放下一句“彼可取而代之”,以此可見多勇敢,當然,不是其叔父拉扯得快,可能也因這一句已經被秦始皇拉出斬首了。但他也未曾後悔,其後還言稱“大丈夫當如此”,也是讓其叔父搖頭不已。

這也是叔父問項羽,你想學何志?項羽答道:“寫字、學劍只配給秦朝當刀筆吏,我要的是能帶領千軍萬馬,攻無不克的本領。”

此後,叔父就為其某政,讓他學者帶兵,此後也印證了他那句“彼可取而代之”,凡有他項羽的戰役,從未戰敗,凡有他項羽率兵,皆是勇冠三軍,在秦始皇死後的那個年代,可謂是威震當世,莫不讓人深深忌諱出戰。

據項羽史料記載,當初項羽入駐咸陽,劉邦都不敢迎其鋒芒,這場鴻門宴不僅令在場眾人極力討好,連劉邦都只能委曲求全,自此,自號“西楚霸王”一代雄姿蓋世。

古語有這樣一句描述過項羽“他的蓋世猶如太陽般熾熱,他熱情豪邁,像一條浪飛潮湧的大河;他神勇蓋世,像一座巍峨大山;他精氣旺盛,正猶如初升朝陽”,由此可見,在詩歌裡,他多矚目,這種英雄氣概,只能用在他身上。

但他在勇猛,也抵不住時代的轉變,漢王劉邦雖無勇猛,但重在知人善用,廣用謀士,而最終的項羽,只能是孤單的勇猛英雄,如果叔父不是因為驕縱而死,也許這兩叔侄還真能爭霸天下,一個善謀,一個善勇,後續也就沒劉邦啥事。

只是,歷史沒如果。


探索歷史奇聞


項羽的歷史地位形成過程十分複雜,尤其是在普羅大眾的心目中,項羽的地位很高,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1)勇

“羽之神勇,千古無二”,項羽的勇是悍不畏死破釜沉舟的大勇,是泰山崩於眼前面不改色的奇勇,是置之死地而後生的神勇,項羽無疑代表了老百姓心目頂級勇者的形象,而勇者,歷來受到大家的歡迎。

(2)智

項羽智慧可能會有人反對,但是從歷史記載來看,項羽軍事才華卓越,是公認的兵勢大家,絕對不是頭腦簡單的匹夫,他矯詔殺卿子冠軍宋義,破釜沉舟擊敗王離章邯,奇襲彭城,無不顯現出高人一等的智謀。

(3)仁

鴻門宴放過劉邦,鴻溝協議放過劉邦老爸老婆,叔叔項伯屢次背叛他也無動於衷,也有有人會說,項羽是婦人之仁,但我想說,婦人之仁也是仁,仁者愛人,雖說項羽曾數次屠城,殺人無算,但是他內心深處,依然守護著一份善良

勇劍斬天罡,智劍平四方,仁劍震音揚!

除此三點,項羽桀驁不馴年輕氣盛的性格特點也收穫了大批迷弟迷妹,在年輕人的心目中,項羽快意恩仇,敢想敢幹,雖說情商低下,卻不厚黑,是個真性情的男人。

一個勇智仁的真人,自然不乏擁躉!

何況還有一段悽美的愛情故事。


日慕鄉關


自古英雄出少年!

梟雄的童年就與眾不同,天庭飽滿,地閣方圓,連啼哭都是驚天徹地,振聾發聵!

梟雄的少年已經初露睥睨天下的端倪,且看史記對項羽少年時代的描述: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

多麼桀驁不馴的少年,只學萬人敵,對於普通將領奉為圭臬的兵法也是不屑一顧!這是源自骨子裡的自信和篤定!

當你在玩尿泥的時候,少年梟雄已經將目光鎖定了九五至尊!

劉邦年輕的時候,曾經在咸陽服徭役,看見了秦始皇車駕的雄偉浩蕩,不禁拄著鋤頭,慨然長嘆:大丈夫當如此也!

而作為貴族後裔的項羽,卻作為吃瓜群眾,對叔叔項梁說:彼可取而代之!這得是多麼強大的信心,少年時代已然如此篤定心志,成年之後就真的取而代之了!

殺一人者誅,屠萬人者霸!

項羽跟白起都已經超越了“戰神”的初級境界,晉級“殺神”。鉅鹿之戰,持三日糧,置之死地而後生,三萬精兵殺的秦國大將王離懷疑人生,名將章邯率軍投降,項羽怕降卒譁變,直接坑殺秦軍二十萬!當年不可一世的秦軍鐵騎,被項羽殺破膽!

真遺憾,當年坑殺趙軍四十萬的白起大神離世,否則將有機會PK項羽,將有一場震爍古今的王者對決!

憑藉鉅鹿之戰,項羽千古封神!且看史記的描述:

當是時,楚兵冠諸侯。諸侯軍救鉅鹿下者十餘壁,莫敢縱兵。及楚擊秦,諸將皆從壁上觀。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十。楚兵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於是已破秦軍,項羽召見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項羽由是始為諸侯上將軍,諸侯皆屬焉。

彭城之戰,劉邦聯合諸侯大軍五六十萬,在五萬項羽特種部隊面前,如土雞瓦犬,不堪一擊,望風逃竄,若不是天降大沙塵暴,劉邦險些被活捉!

垓下之戰,項羽被漢初三大將“韓信、英布、彭越”十面埋伏,僅二十餘騎,且戰且退,硬是乾死了數百漢軍!此戰與《天龍八部》“喬峰聚賢莊一戰”,都是照耀古今的王者之戰,如果不是項羽無心戀戰,自刎烏江,漢軍死傷註定不可計數!

項羽是呆萌,還是英雄氣概?

項羽至少有兩次機會殺劉邦!

第一次是在鴻門宴,項羽遵守“先入關中者王”的約定,自覺理虧,放走劉邦!

第二次是在彭城之戰,項羽已經捉了劉邦父母妻兒做人質,水都燒開了,愣是沒下鍋!

項羽對秦軍可以殘忍,認為那是敵人,可以秋風掃落葉般無情!

但是項羽對劉邦,卻總是“七分敵人、三分兄弟”,瞻前顧後,不忍殺之,這是白羊座的性格弱點,容易被忽悠!

設想如果異地而處,劉邦能放過項羽嗎?不能!如果項羽的老婆落到劉邦手裡會是什麼結局?多半跟曹操和張繡、曹丕和甄宓的橋段差不多!


烏蘭大俠


在這陽光明媚美好的一天,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1、 霸王的歷史形象是標準的英雄,霸王天資極高,才氣過人,在軍事、政治上都有很大成就,軍事上:霸王一生70餘場戰鬥,只輸了最後一場,戰績卓然,更有鉅鹿、彭城兩大經典戰役,前者一舉摧毀了秦帝國的主要軍事力量,使其實際上宣告滅亡;後者在後方國都失守的極端不利條件下,率三萬精兵長途奔襲,大破五十六萬諸侯聯軍;並在其後的追擊中大量使用騎兵,讓劉邦狼狽不堪,幾乎喪命…… 政治上:霸王在滅秦後,沒有采用秦朝的中央集權獨裁製,而採用了內郡縣、外封建、郡國並行的過渡性制度,併為漢朝所繼承,這是他在政治制度方面做出的重要探索和貢獻;

2、霸王一生留給我們的形象幾乎都是英勇無畏、氣蓋當世的形象:始皇帝巡會稽,大街上說要【取而代也】的是他;鉅鹿之戰【破釜沉舟】大破秦軍的是他;彭城之戰三萬精兵擊敗五十六萬諸侯聯軍,殺得劉邦落荒而逃的是他;成皋對峙,一聲怒喝嚇走樓煩神射手的是他;烏江決死,四千餘精騎包圍中,步戰短兵獨殺數百人的還是他……

3、雖然霸王一生道德上雖然汙點頗多:屠城殺降、烹人烹屍等,但也有不少亮點,如待人有禮,恭敬慈愛;寶馬贈亭長、頭顱送故人;寧死不過烏江,表現了高傲不屈的氣節等。

4、 霸王的民間形象是比較標準的英雄:廣受民間喜愛的英雄人物,大多有這樣幾個共同點:經歷坎坷、成就較高、悲劇結局;霸王也具備這些特點:早年經歷了祖國滅亡、祖父戰死,家破人亡;霸王最終滅亡了秦朝,分封諸侯,成為天下霸主!成就也夠高;如果以26歲這個年紀為限,甚至可說霸王是整個古代歷史上軍事、政治方面成就最高者!霸王最終自刎烏江,死時年僅30歲,結局非常悲劇。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這裡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最後在這裡,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大於歷史


看了很多文章,在討論劉邦和項羽誰是真正的英雄。有人說劉邦是最終的勝利者,成王敗寇,劉邦才是真英雄,他開創了大漢400年的輝煌歷史,歷史意義非凡。又有人說項羽天生神力,勇猛無雙,24歲起兵,25歲破釜沉舟滅秦朝,26歲分封諸侯稱霸天下,鉅鹿之戰天下諸侯莫敢仰視,隨後4年楚漢相爭,兵敗垓下,自刎而死,轟轟烈烈的遭遇讓很多年輕人覺得項羽短暫輝煌的一生根本不是常人能擁有的,其力拔山兮氣蓋世的氣度乃真正的英雄。

其實,很簡單。項羽,當然可以算是英雄,而且是千古蓋世英雄。為什麼?我們先理解下英雄的定義。古人謂之英雄就是指才能勇武過人的人。如果按這條定義英雄,項羽乃千古第一英雄。項羽的才能,就說軍事才能吧,楚漢時代僅略輸韓信,古代勇戰派代表人物,打出了經典戰役之彭城之戰,鉅鹿之戰。

項羽的勇武,那根本不用多說,按正史記載,也就是史記記載,項羽武力千古無二。當然有人會說,史記記載的就是真的啊?司馬遷偏愛項羽什麼的,把他描寫成神了。這些人所說的東西,其實稱之為第一歷史,也就是事情的真相。而事情的真相,也就是第一歷史,那是永遠無法知道的,只能考證,推測。而我們一般談的歷史,是第二歷史,也就是所謂的正史。

如果你要懷疑史記的公平和正確性,那就是扯淡,第一歷史只能流於YY,關公戰秦瓊,張飛殺岳飛打的漫天飛。所以,憑正史記載,項羽才能勇武過人,當然可稱為英雄。而且是天生的英雄,本色英雄。英雄還有一個概念,那就是一個比較主觀的概念。一般指在普通人中間有超出常人的。能力的人,他們能夠帶領人們做出了。

巨大的對人們有意義的事情,或者他們自己做出了重大的事情。顯然,這一點上,項羽也能稱之為英雄,項羽鉅鹿之戰摧毀了大秦的有生力量,轟轟烈烈的帶領楚人,連同天下諸侯共滅暴秦,三年,遂將五諸侯滅親,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這樣的經歷顯然不是常人所能及的。

但我們必須清楚的知道。項羽只是個天生的英雄,並沒有什麼過多的值得崇拜的地方。因為項羽只能是極端人物,他所具備的條件我們常人根本無法具備。他的失敗是註定的,就跟他的成功一樣。時勢造英雄,當年全天下一心滅暴秦,而項羽因為才能出眾在天下起義軍中脫穎而出,成為一時的霸主。

而當秦滅亡後,時勢已經變了,已經不需要項羽這樣的將軍打仗的人才了。治國將將之才,才能順應秦滅亡後的時勢成為新的天下主。這是歷史的必然。項羽即使殺了劉邦,也會有其他的人把他消滅,或者是消滅項羽的後代。因為項羽的政治抱負就是滅秦復楚,從未想過做天下主。項羽的政治覺悟太低,顯然會被歷史的車輪壓的粉身碎骨。項羽本身性格有重大缺陷,剛愎自用,也許是因為自身能力太強吧,所謂人無完人。

觀項羽之失敗,實乃項羽將兵之才,做將將之事,必被淘汰。時勢造英雄。沒有人能阻擋歷史的車輪,能把握好時勢,贏得(管他是騙的還是怎樣)天下人心的人才會是最終的勝利者。項羽,一個少年英雄是被時勢打敗的,也是被自己打敗的,敗在自己政治覺悟太低。留給我們後世的,唯有無限的感嘆了!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這裡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最後在這裡,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原史部落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項羽的英雄事蹟

破釜沉舟,鉅鹿之戰時,項羽率軍渡過漳水後,下令把船全部鑿沉,把做飯的器具全部毀壞,只帶著三日糧草與秦軍作戰,項羽士卒因此以必死之心奮勇向前,項羽軍因此戰鬥力得到大的提升,個個以一擋十,殺的諸侯軍人人膽寒,最終取得鉅鹿之戰的勝利。

錦衣夜行,項羽率軍破咸陽之後,看到秦朝宮室都被火燒得殘破不堪,又思念家鄉想回去,就說:“富貴不回故鄉,就像是穿著錦繡衣裳在黑夜中行走,有誰能知道呢?”

作壁上觀,由章邯帶領的秦軍主力部隊在圍攻趙國於鉅鹿時,趙王派人向各地諸侯求救,雖然各地諸侯都有引兵前來,但是都懼怕秦軍的強躲在自軍修築的壁壘裡不敢出來,與秦軍長久相持,但不能解鉅鹿之圍。項羽率領英布、蒲將軍等幾萬楚軍主動向秦軍發起進攻時,諸侯還是隻敢躲在壁壘裡觀看,直到項羽殺敗秦軍之後,諸侯才敢從壁壘裡出來。作壁上觀現指讓自己置身事外,不協助任何一方。

霸王別姬,項羽有一美人叫虞姬,常常陪伴項羽左右,但項羽要率領精騎準備突圍,不得已作歌與虞姬訣別,虞姬也作歌附和,表必死之心,與項羽淚別。霸王別姬後又被改編為戲曲、影視、小說、歌曲等文藝作品。

歷史評價

  項羽在戰場上的無往不利相對的卻是政治上的幼稚甚至是愚蠢。坑殺戰俘,放棄關中,懷念楚國,放逐義帝,自立為王失盡人心。更為突出的表現是用人上劉邦手下蕭何,張良,韓信,彭越,英布出身各不相同卻可以盡發揮其所長。而項羽卻連一個范增都不能用,項羽與劉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就算項羽在烏江聽亭長的話回江東,兵只有沒打過仗的新兵,手下大將喪失殆盡,地盤又小。而當時劉邦已控制了大半天下,項羽必敗。後來三國時代的東吳被滅也從側面說明當天下大定只剩江東的時候,江東是無法抵擋的。按河南大學王立群先生的話講“項羽是一個非常可用之人,卻坐在了用人之人的位置上”這就是項羽的悲哀。 中國歷史上許多英雄都是因為死得慘所以加分——美其名曰:“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孤膽熱血武力值高的歷史人物更容易讓人崇拜,而且悲劇人物也更容易讓人產生扼腕嘆息悲憫之感。戰國秦漢之際遊俠及士這一階層更是將義掛在嘴上,而後世儒家除了文安邦武定國之外,精神上崇尚的一個極高的層次就是捨生取義、明知不可為,但是直取道義,寧敗也要為之這一追求,故而項羽、關羽、岳飛以及文天祥這一類失敗的悲劇人物,比衛青霍去病這類成功人士更讓人銘記。

我們再根據實際分析一下,人們對於英雄的定義:英雄最讓人欽佩的,是他身上寧折不屈的血性。就比如說天龍八部裡面的蕭峰一樣。凡寧為玉碎不為瓦全者,即為英雄。在他們眼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比如氣節,比如尊嚴。不肯將就,不願苟且。而項羽此人在歷史中弄的形象,也差不多如此————【西楚霸王】。而且還有史記太美化項羽的緣故。如果司馬遷在史記裡把項羽寫成一個十惡不赦的壞蛋,那後世也沒有那麼多歌功頌德了,也沒有所謂的“英雄”了。很大部分功勞來自於司馬遷的一筆。

看看史記的項羽本紀就知道了,尤其最後項羽受圍,帶領將士突出重圍,那簡直就是活脫脫一部希臘悲劇式的英雄史詩。 司馬遷應該偏好 悲劇美學+遊俠+儒家(應該不是腐儒),他喜歡豪情仗義,大氣磅礴,和儒家的那種浩然正氣,同時對大漢朝還有一肚子的不滿,而項羽(斬太守起義,殺宋義奪兵。。。)剛毅果斷/勇猛頑強/英雄美人,還和高祖對立,司馬遷自然要抬高他,史記作為前四史之首,司馬遷的價值觀自然影響了很多人。 另外,在古人中,項羽本身也絕對算人傑中的人傑了。

另一方面,看怎麼定義英雄。如果把英雄定義為做過大事,而且看起來很熱血的人,那麼項羽就是英雄。如果你是從戰略的角度來看,項羽也做過很多愣頭青的事,最終導致了他自刎烏江。不過做為一個貴族子弟,一個二十三歲出來打天下,然後打成了天下霸主,三十歲死掉的人。他的戰略失誤、藐視天下所有才能之士的行為,認為憑自己的力量,什麼都能辦成,也是可以理解的。劉邦可是四十七歲才出來打天下的,差了這麼多歲數呢。說到少年英雄,我還想到李存勖,也是二十三歲接的位子,還有外國的亞歷山大,這位是二十歲。

最後吧,我認為大抵是因為有能力得最後卻沒得天下,說起來就是:你瞧劉邦這個小流氓,糊弄一下就把項羽弄死了,自己沒本事,就靠一幫朋友幫忙。那項羽可是蓋世的英雄啊,臨了還器宇軒昂,何等氣概。對悲劇人物的追捧是人之常情,如此韓信自然也是被同情的對象,韓信自然也就比劉邦厲害了。

悲劇會讓人同情,同情則會認真的看他的故事,如此,忽略不好的,則選好的部分,斷章取義一番,自然就塑造了一個英雄形象。其實歷史上很多悲劇英雄都能找出一堆毛病。比如項羽,不過有個老人說了他一句,他就將那個老人給煮了!這就是所謂的英雄嗎?世人之看到他的————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這裡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最後在這裡,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俗人語錄


項羽只是個悲劇英雄。

史書記載項羽“身長八尺,力能扛鼎”。在和叔父項梁的反秦鬥爭中所向披靡、屢建奇功。在秦末農民起義中他能爭徵善戰,在戰場上叱吒風雲、所向披靡,鉅鹿之戰,他破斧沉舟,以少勝多一戰成名,即使在垓下被圍仍不減以一敵眾的英雄氣概,有鐵血,有揉情。在《項羽本記》中就很好地塑造了這一悲劇英雄形象。突出了他作為起義軍首領,在反秦,滅秦過成中的軍事才幹,勇武精神和叱吒風雲的英雄氣概;鴻門宴突出了他的憨直和粗疏寡謀,垓下被圍兵敗烏江突出了他的英雄末路,以“無顏見江東父老”為由不肯渡江,發出“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的感嘆,棄馬而戰,身負重傷,自刎烏江。


東籬ZWH


“英雄”這個詞彙很有意思,與“梟雄”一對比才能發現精妙之處。

從詞彙本身意思上來講:

英雄:一是指才能勇武過人的人。二是指具有英勇品質的人。三是指無私忘我,不辭艱險,為人民利益而英勇奮鬥,令人敬佩的人。有趣的是,這三個解釋當中都帶有一個“勇”字。

梟雄:是指驍悍雄傑之人,猶言雄長、魁首,多指強橫而有野心之人。

以下是個人觀點:

“梟雄”是說一個人非常有政治才能,一般是智慧值非常高,心比較狠;

“英雄”是說一個人非常有軍事才能,一般是武力值非常高,心比較勇。

“英雄”為人處世一般以“仁義”為處世原則;

“梟雄”為人處世一般以“目的”為處世原則。

以“仁義”為處世原則,目的性必然就差,因為“仁義”是體現在日常事事物物上的,從來沒有聽過真正的“仁義”之人會提前給自己規劃好在未來xx年限當中,做夠多少件“仁義”之事吧?

以“目的”為處世原則,必然是有一個遠大目標的,所有的行為都是圍繞著“目的”而出現的,所以這類人思想很成熟,容易抓住事物的本質。

說了這麼多,迴歸主題。項羽之所以會被稱為英雄,無非也是由於他符合以上的幾個條件。我們看一下和項羽同一時期的其他歷史人物對項羽的評價。

韓信對項羽的評價:“項王喑惡叱吒,千人皆廢;然不能任屬賢將,此特匹夫之勇耳。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

韓信在這段話中,指出了項羽匹夫之勇和婦人之仁兩個缺點,匹夫之勇就是不能任賢使能;婦人之仁就是願意與他人共享利益共享。

陳平也評價項羽:“項王為人,恭敬愛人,士之廉節好禮者多歸之。至於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指出項羽不能與他人共享利益,從而不得人心的事實。

我們再看一下後世之人對項羽的評價。

司馬遷:“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司馬遷認為項羽依靠武力維持霸業導致了自己的失敗,因為懷戀故鄉楚地而放棄關中,是政治不成熟的表現,流放義帝而自立為王是不仁義的表現,因此導致王侯們的背叛。簡單概括就是項羽在思想上不夠成熟,沒有遠大的政治目標和馭人能力。

當然司馬遷也認為項羽是古今未見的人物:“然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

項羽在秦末亂世奮起於民間,率領五國諸侯用三年的時間一舉滅秦,自行封賞王侯,自號為“霸王”,雖然身亡於烏江之邊,但是近古以來從未曾有過這樣的人物。

而三國時期郭嘉對項羽的評價更加入骨:“昔項籍七十餘戰,未嘗敗北,一朝失勢而身死國亡者,恃勇無謀故也。”郭嘉用“恃勇無謀”四個字鞭辟入裡地指出項羽失敗的原因。

由此可見,項羽雖然“勇貫古今”,但是政治思想不夠成熟,並且沒有遠大目標,“英雄之名”恰如其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