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全球經濟可能陷入長期衰退


PETER S. GOODMAN 峻雅資訊


為什麼全球經濟可能陷入長期衰退

梵蒂岡城的聖彼得廣場(3月19日)。 NADIA SHIRA COHEN FOR THE NEW YORK TIMES


倫敦——幾乎可以肯定,世界陷入了由新冠病毒大流行帶來的毀滅性衰退。

隨著政府為了遏制疫情而加強對商業的限制,加上對病毒的恐懼重新定義了公共空間的概念,阻礙了消費者主導的經濟增長,現在人們越來越擔心經濟低迷可能比最初擔心的更嚴重、更持久——可能持續到明年,乃至明年之後。

大流行首先是一種公共衛生緊急情況。只要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依然危險,商業就不能保證恢復正常。以前正常的事情現在可能不再正常了。即使在病毒得到控制之後,人們也不太願意擠進人頭攢動的餐館和音樂廳。


商業活動的突然停止,可能會立即給世界所有地區帶來深刻而持久的經濟痛苦,以至於復甦可能需要數年時間。許多公司已經負債累累,這些損失有可能引發一場規模巨大的金融危機。

股市反映了經濟危機的警報。美國標準普爾500指數週三下跌逾4%,投資者則準備迎接更糟糕的情況。在此之前,該指數曾在3月大跌12.5%,成為2008年10月以來表現最差的一個月。

為什麼全球經濟可能陷入長期衰退

週一,西班牙巴塞羅那領取食品券的隊伍。 SAMUEL ARANDA FOR THE NEW YORK TIMES


“我覺得2008年的金融危機只是這一次的演習,”哈佛大學經濟學家、金融危機史著作《這次不一樣——八個世紀的金融愚行》(This Time Is Different: Eight Centuries of Financial Folly)的合著者肯尼斯·S·羅格夫(Kenneth S. Rogoff)說。

“這已成為100多年來全球經濟有記錄以來最嚴重的下跌,”他說。“一切都取決於它會持續多久,如果持續很長時間,它肯定會成為所有金融危機的根源。”

發展中國家的情況尤其糟糕,它們今年出現了投資熱退潮,這導致貨幣暴跌,迫使人們為進口食品和燃料支付更高的價格,令政府面臨破產的危險——除此之外,大流行本身有可能壓垮不健全的醫療體系。

在投資者看來,一種充滿希望的前景依然存在:經濟衰退將是痛苦而短暫的,今年將迎來強勁的復甦。從邏輯上講,全球經濟處於暫時的深度凍結之中。一旦病毒得到控制,人們可以重返辦公室和購物中心,生活將恢復正常。飛機上滿是推遲度假的家庭。工廠將恢復生產,完成積壓的訂單。

但是,即使等病毒平息下去——誰也不知道具體什麼時候能平息——我們接下來面對的可能是一個苦難叢生的世界,阻撓復甦的進程。大規模失業使社會付出代價。大範圍破產可能會使工業處於虛弱狀態,使投資和創新枯竭。


家庭可能會持續焦慮並厭惡風險,傾向於節儉行事。一些保持社交距離的措施可能會無限期存在。消費者支出約佔全球經濟活動的三分之二。如果焦慮持續,人們會不願花錢,擴張將是有限的——特別是在需要多年持續警惕冠狀病毒的情況下。

“人們的心理不會就這麼反彈,”倫敦投資研究公司TS Lombard的首席經濟學家查爾斯·杜馬斯(Charles Dumas)表示。“人們受到了真正的衝擊。恢復將是緩慢的,某些行為模式將會改變,即使不是永遠,至少也是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

近年來,美國不斷上漲的股價推動了消費。數以百萬計的人正在申請失業救濟,而富裕的家庭正在消化退休儲蓄大幅減少的現實。

在大蕭條之後的幾年裡,美國人大幅提高了儲蓄率。恐懼和信用受損限制了對借貸的依賴。這種情況可能會再次發生。


“勞工方的收入損失是巨大的,”杜馬斯說。“財富效應中的價值損失也非常劇烈。”

地球上每個有人居住的地方現在都有麻煩,這進一步加劇了恐慌。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美國幾乎肯定處於經濟衰退之中。歐洲也是如此。因此,加拿大、日本、韓國、新加坡、巴西、阿根廷和墨西哥等重要經濟體可能也是如此。據研究公司TS Lombard稱,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今年的經濟增長率預計僅為2%。

多年來,一部分正統經濟學家提出了這樣的觀點:全球化帶來了一種防範集體災難的內在原則。只要世界經濟的某個部分在增長,就可以緩和任何一個國家經濟衰退的影響。


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的全球經濟衰令這樣的論點破產。當前的不景氣呈現出更加極端的事件——一場全球性的緊急事件,哪裡都沒有安全的庇護所。

疫情最初在中國中部出現時,就被視為對該國經濟的重大威脅。傳統觀念認為,即使中國將自己封鎖,最糟糕的情況頂多是蘋果和通用汽車等大型國際公司對中國消費者的銷售有損失,其他地方的製造商則將難以獲得在中國工廠製造的零件。


但是隨後疫情蔓延到意大利,並最終傳播至整個歐洲,威脅到歐洲大陸的工廠。隨後實施的政府政策令包括商業在內的現代生活陷入實質上的停滯,而此時病毒正在美國蔓延。

“現在,在全球經濟的任何地方,我們都能看到,除了這些供應鏈受影響之外,國內需求也受到打擊,”位於倫敦的牛津經濟(Oxford Economics)宏觀和投資者服務部常務董事英尼斯·麥克菲(Innes McFee)說。“這極其令人擔憂。”


牛津經濟估計,今年全球經濟將略有收縮,然後在6月份有所改善。但是,麥克菲說,這種觀點可能會改變為大幅下行。

美國和歐洲的中央銀行和政府派發了數以萬億計的美元信貸擔保,這可能給最發達的經濟體提供了緩衝。經濟學家說,這可以防止大量企業倒閉,同時確保失業的工人能夠維持生計。

“我堅信,這是一次暫時的危機,”日內瓦的東方匯理財富管理公司(Indosuez Wealth Management)全球首席經濟學家瑪麗·歐文斯·湯姆森(Marie Owens Thomsen)說。“你按下了暫停鍵,然後又按下開始鍵,機器又重新運轉起來。”

但這取決於一攬子救助計劃是否有效——並不一定。在典型的經濟衝擊中,政府花費金錢來鼓勵人們外出購物。在這場危機中,當局要求人們待在家裡以限制病毒傳播。

“持續的時間越長,產能被破壞的可能性就越大。”歐文斯·湯姆森說。“然後,危機的性質從暫時轉變為更持久。”

根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的數據,今年全球範圍內的外國直接投資可能繼續下降40%。該機構的投資和企業司司長詹曉寧說,這可能構成“對全球生產網絡和供應鏈的持久破壞”。

IHS Markit在最近的一份研究報告中表示:“大多數經濟體可能需要兩到三年的時間才能恢復疫情前的產出水平。”

在發展中國家,疫情已經產生了很嚴重的後果。不僅資本外逃,而且大宗商品價格暴跌——尤其是石油——也使許多國家遭受困擾,其中包括墨西哥、智利和尼日利亞。中國的放緩正在波及到從印尼到韓國等為中國工廠提供零部件的國家。


根據聯合國貿易機構週一發佈的一份報告,從現在到明年年底,發展中國家將不得不償還約2.7萬億美元的債務。通常情況下,他們有能力將大部分債務轉為新貸款。但是突然的資金外流促使投資者對新貸款收取更高的利率。

該機構呼籲為發展中國家提供2.5萬億美元的救助——其中包括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提供的1萬億美元貸款,另有多家債權方提供的1萬億美元債務減免,再加上用於衛生康復的5000億美元。

位於日內瓦的聯合國貿易部全球化與發展戰略司司長理查德·科祖爾-賴特(Richard Kozul-Wright)說:“我們對發展中國家的最大擔心是,在健康衝擊真正開始發作之前,多數國家就已經在面臨經濟衝擊了。”


最樂觀的觀點認為,修復已經在進行中。中國已經有效地遏制了病毒,並開始恢復運轉,儘管過程緩慢。如果中國工廠恢復生機,會給全球帶去影響,產生對臺灣製造的計算機芯片、贊比亞開採的銅和阿根廷種植的大豆的需求。

但是中國的工業對全球現實並不免疫。中國消費者是一支日益強大的力量,但卻無法激發全面復甦。如果美國人仍在與疫情抗爭,如果南非不能在世界市場上借錢,如果歐洲處於衰退中,那將限制對中國商品的需求。


“如果中國製造業恢復了,他們到底要賣給誰?”經濟學家羅格夫問道。“全球增長如何不受長期打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