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的陵邑,毀於什麼時候?

A_Drum超哥


陵邑制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始於秦鼎於漢落於漢。從高祖劉邦稱帝至王莽篡漢前,絕大部分陵邑建於漢長安附近,漢朝的陵邑有兩大作用:一強本弱枝,二防禦匈奴。在《漢書.地理志》(下)說“後世世徙吏二千石、高貲富人及豪傑併兼之家於諸陵,蓋亦以強幹弱枝,非獨為奉山園也”。遷來的都是大家族和富貴人家,進而削弱各諸侯國的力量。建於城市的周邊地區始經濟快速發展,人口眾多,從而防禦匈奴。

到了漢元帝時期由於國家經濟無法承擔遷移所帶來的費用,各諸侯國的經濟也在走下坡路,興起的是通過土地兼併產生的豪強地主,使得一些地主上假稅。

漢元帝時,陳湯請求繼續徙陵。他說:“天下民不徙諸陵三十餘歲矣,關東富人益眾,多規良田,役使貧民。可徙初陵,以強京師,衰弱諸侯,又使中家以下得均貧富。”元帝曾用陳湯之議徙陵。《漢書·五行志》漢元帝喜歡以儒家思想來治國。《元帝紀》永光四年(前40)詔曰:徙陵之事“令百姓遠棄先祖墳墓,破業失產,親戚別離,人懷思慕之心,家有不安之意。是以東垂被虛耗之害,關中有無聊之民,非久長之策也。”漢元帝認為這遷移活動帶來的是勞民傷財,使人背井離鄉。遷移不是長久之計,所以在渭陵不設陵邑,以便百姓安居樂。

陵邑也不設了那來自北方的威脅怎麼?漢高祖劉邦設陵邑最重要的目的就是防禦匈奴,到漢元帝時期呼韓邪單于已經誠服於漢,郅支單于向域發展,成為了唯一能威脅漢朝的勢力,公元前36年,時任西域都護府校尉的甘延壽與副校尉陳湯出奇兵,攻擊郅支單于,大獲全勝。匈奴單于願於漢交好便娶了漢朝公主為妻。漢元帝劉奭也想鞏固與匈奴的關係,聯姻就成了一種政治手段,於是便出現了“昭君出塞”。昭君出塞後,漢匈友誼更加鞏固,陵邑的戰略地位不再突顯,劉奭便放心大膽的廢除陵邑。


數風雲野史


漢元帝劉奭——渭陵

在陝西省咸陽市周陵鎮新莊村東南方向,矗立著一座高大的西漢帝陵。今天,這座陵墓的封土頂部已經塌陷,不復當年的華彩。這座帝陵的主人曾被父親預言將會斷送漢家社稷,而且這座帝陵周圍竟然找不到任何陵邑存在過的痕跡。

漢高祖劉邦煞費苦心經營的陵邑制度,為什麼在一百多年後卻被廢止了呢?讓我們走進渭陵,揭開迷霧,還原歷史。

渭陵俯瞰圖

1

公元前49年,漢宣帝劉詢駕崩,西漢王朝迎來第八位皇帝-劉奭。早在做太子時,劉奭便傾心於儒教,如今他終於有機會實踐自己的政治理想。在劉奭看來,大漢王朝在儒政的教化下必將開啟一個嶄新的時代。然而誰會想到,隨著漢宣帝一同遠去的竟然是屬於整個西漢王朝的黃金時代。

劉奭是漢宣帝的長子,宣帝少年時期流落民間與許平君結為夫妻,生下劉奭。八歲時,劉奭被冊立為太子,與雄才大略的父親不同,劉奭酷愛儒家經典。他曾向父親進言建議多用儒生,卻遭到斥責。漢宣帝對太子說,漢朝的制度本就是霸道與王道並用,怎可只用儒道。對太子憂心忡忡的漢宣帝甚至發出了這樣的感慨“亂我家者,太子也”。

影視劇中的漢宣帝、許平君以及尚在襁褓的漢元帝

霸王道雜之,代表了自漢武帝以來的西漢基本國策。霸道就是法家手段,匡正國家,約束臣民;而王道則是以儒家理念,推行德政,教化天下。在武、昭、宣三朝的近百年時間裡,以霸道為主、王道為輔的政策,行之有效,塑造了漢武盛世和昭宣中興兩段黃金時代。

漢武帝時期,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表章六經”,“六經”指的是《詩》《書》《禮》《易》《樂》《春秋》六部儒家經典。在歷史上,武帝時期並沒有真正提出獨尊儒術,但儒學的地位確實得到了提高。至宣帝朝,儒家思想已經成為霸道的有效補充和輔助力量。儒家思想有著豐富的為政理念,能為國家發展提供理論支持,其所倡導的大一統觀念,更是國家繁榮穩定和長治久安的基石。

影視劇中的漢宣帝

可見,漢宣帝看重的是那些胸懷天下、心繫國家的真正大儒,於是指定名儒蕭望之和周堪擔任太子的老師。蕭望之與周堪主要為劉奭教授經學,經學原本是闡釋各家學說要義的學問,漢武帝后逐漸特指研究儒學經典的學問。因此,劉奭的經學學問在整個漢代帝王中首屈一指。

然而,漢宣帝擔心劉奭過於痴迷儒學,將來執政有失偏頗。便在臨終前指定了三位輔政大臣,除了蕭望之和周堪,還有一位樂陵候史高。史高是宣帝祖母史良娣的侄孫,深受宣帝信任,手握決策大權,可以平衡儒生勢力。然而蕭望之和周堪很快引進經學家劉向以及儒生出身的侍中金敞共參朝政,史高漸漸被劉奭所疏遠。

劉奭登基後,中國歷史進入了儒學治國的時代。儒家學說認為只要臣民能夠以君主作為道德楷模,就可以實現天下大治的理想。然而君主的德行靠什麼去約束和監督呢?只能寄希望於對君主的教育來達到王道治政的理想。

蕭望之輔政

2

劉奭即位當年,孔子的第十三世孫孔霸上疏請求祭祀孔子。劉奭下詔以皇帝的名義奉祀孔子,賜爵孔霸關內侯,贈食邑800戶,封褒成君。後來,孔霸去世,劉奭著素服弔祭,賜給秘器錢帛,以列侯之禮安葬,諡號“烈君”。

劉奭向天下表明瞭自己一心向儒的決心,朝廷上下瀰漫著濃郁的儒風,上至公卿王爵,下至州牧郡守都以經學為本,代代相傳,乃至成為家業。

影視劇中的漢元帝

對封建帝王至關重要的帝陵也被烙上了儒學烙印,最為顯著的一點就是劉奭的渭陵是漢朝第一個廢置陵邑的帝陵。渭陵是漢元帝劉奭與其皇后王氏的合葬陵園,陵區面積約4平方公里,已探明的陵園有4座、建築遺址6處、從葬坑26座、陪葬墓80餘座。

漢元帝陵園位於渭陵陵園西南部,呈正方形邊長415米,覆鬥形封土,位於陵園正中,底邊長168米,頂邊長40米,高約29米。墓葬形制為四出墓道的亞字型,其中東墓道最長,勘探長度26米、寬7至17米、深15至26米。

在帝陵陵園內發現從葬坑8座,均分佈於墓道與門闕中軸線兩側。其中封土東側、北側各有兩座;封土南側三座、西側一座。從葬坑為豎穴坑道形式,坑長5至17米,大多寬約5米,距地表深15米,坑體深3至7米。坑內包含物為板灰、紅燒土、木炭、漆皮等。

渭陵從葬坑示意圖

與前幾代帝陵相比,渭陵隨葬器物並不豐富,陵園格局也顯得略小。考古學家在渭陵及其陵園周圍反覆探查都沒有發現任何陵邑的痕跡。

從劉邦的長陵開始,西漢的帝陵一直設有陵邑,其兼具維護中央集權和防禦北方威脅的雙重任務,是漢朝攘外、安內的國本。劉奭為何會取消陵邑呢?

公元前40年,即位8年的劉奭籌建壽陵,同時發佈了一道詔令,大意如下:根據儒家經典《詩經》的精神,遷移人口充實陵邑的制度使東部地區虛耗費用,百姓破土離家,非長久之計。因此,渭陵不設陵邑,以便天下臣民安土樂業。

這道詔書,獲得了儒生們的一致認可,然而,僅僅因為《詩經》中的幾句詩文,劉奭就敢於改變皇家沿襲了100多年的喪葬制度嗎?事實上,劉奭甚至在儒臣的建議下,下詔罷棄在各郡國為高、文、武三帝設置的宗廟,拉開了西漢後期宗廟禮制改革的序幕。

影視劇中的劉奭

然而,事情絕非這樣簡單,陵邑是長安城周邊的繁華富庶地區,遷徙而來的人,往往能獲得更好的生活水平。而且陵邑之中名流居多,人們往往以家住陵邑為豪。

但是,無論是遷徙人口充實陵邑,還是在各郡國的帝王宗廟舉行祭祀,都是耗資巨大的活動。在西漢前期和中期,國家有足夠的財力來支持這樣的活動。然而,到了劉奭時期,漢朝開始顯露疲態,傳統諸侯國也逐漸衰落,代之而起的是通過土地兼併產生的豪強地主。這些新興的地方豪強,有著自己的經濟、政治利益,皇帝也無法強令他們遷徙人口。於是,劉奭的政策只能內縮,不得不廢置陵邑、罷棄宗廟。

影視劇中的地方豪強

但是,來自北方的威脅怎麼辦?漢高祖劉邦設置陵邑的一個重要目的是為了防範匈奴的侵擾。漢元帝時,呼韓邪單于已經降漢,郅支單于向西域發展,成為唯一威脅漢朝的匈奴勢力。

公元前36年,時任西域都護府校尉的甘延壽與副校尉陳湯出奇兵,攻擊郅支單于,大獲全勝。公元前33年,呼韓邪單于表示願意與漢朝修好,取漢女為閼氏,也就是匈奴的王后。劉奭也想鞏固漢匈之間的友好關係,於是便出現了“昭君出塞”。

昭君出塞後,漢匈友誼更加鞏固,陵邑的戰略地位不再突顯,劉奭便放心大膽的廢除陵邑。

昭君出塞

3

西北邊疆的和平寧靜使漢民族與西域各少數民族的交往暢通無礙。但此時,王朝內部出現了裂痕,土地兼併加劇,農民流離失所,新興的地方豪強坐大,不尊號令,與中央政府對抗。在這樣的形勢下,劉奭推行儒家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社會矛盾,使帝國免於即刻崩塌。

雖然劉奭崇尚儒學,但他真正信任的並非儒生,而是宦官。他的邏輯很簡單,宦官沒有家室,不會締結“外黨”,只會對自己忠心耿耿。因此,劉奭表面上對儒臣恭敬有加,實際上卻將權力交給了以弘恭和石顯為首的宦官集團,開啟了漢代宦官擅政的先河。

影視劇中的石顯

蕭望之對天子寵信宦官十分不滿,但劉奭並不採納老師的意見。最終,劉奭被石顯等人的讒言所矇蔽,將蕭望之下獄。然而,蕭望之畢竟是帝師,當他的兒子來求情時,劉奭還是顧念師恩,下令釋放蕭望之。然而,石顯對劉奭說:“陛下將老師下獄,天下人都認為柔仁好儒的您必定有充分的理由,現在若將他無罪釋放,那不就等於承認您之前犯了錯嗎?蕭望之不但不會感激,還會心存憤怒,除非將他再次關進監獄,否則他是不會反省的。”

石顯的花言巧語,說動了優柔寡斷的劉奭,下詔將蕭望之再度收監。蕭望之眼看著陛下被宦官操控,無奈之下,服毒自盡。更可怕的是,越來越多的儒生被利祿所吸引,他們研習經書只是為了貪圖祿位,尸位素餐。

由於劉奭一味強調以經取士,甚至,一些書呆子也被選進政府機構,大行其道,這種局面對國家和社會影響惡劣。

後來,劉奭又將權力都交給了宦官集團,過起了悠閒的生活。在西漢諸位帝王中,劉奭可能是最具文藝色彩的。據說他寫得一手好篆書,彈琴鼓瑟,辨音協律等技藝也令人歎為觀止。不過,劉奭的身體始終不是很好。據史料記載,他在30多歲時,竟然發齒脫落、老態龍鍾。

影視劇中的漢元帝

4

劉奭沉浸在儒生與宦官為其營造的“天下無事”的幻境中,雄心壯志消失殆盡,興趣轉向後宮,西漢朝廷陰盛陽衰。更致命的是,劉奭的一次選擇甚至間接地造成了西漢王朝的滅亡,這次選擇和他的皇后有關。

渭陵帝陵陵園的西北方380米處,有一座陵園,邊長約377米,園牆寬4.5米,殘高2.5至3.8米。四牆正中各闢一門,有門闕建築,陵園中心的封土呈覆鬥形,底邊長約80米,頂邊長約33米,現存高度17.5米。墓葬形制呈現亞字型,四周的牆垣均於中央闢有大門,門外立有雙闕。這是劉奭的皇后王政君的後陵。

後陵俯瞰圖

就是這位皇后,間接影響了西漢最後的歷史。事情要從劉奭還在做太子時說起。23歲時,劉奭因為寵姬的死亡悲痛不止。為了緩解太子的哀痛,五位家人子被皇后挑來供太子選擇,一旦選中,便可位列太子妃。

深陷悲傷中的太子根本無心挑選,隨手一指,說其中一人還可以。由於太子並未指明,獨穿絳衣、顯得與眾不同的王政君便幸運地被認為是太子所選,當晚即被送入太子東宮。也許王政君命該交運,一朝臨幸,便懷有身孕。儘管早被太子遺忘,可當王政君於甘露三年誕下男嬰,她的命運發生了徹底的轉變。

影視劇中的王政君

宣帝對這位世嫡皇孫異常寵愛,為其取名劉驁。“驁”是一種千里馬,可見老皇帝對皇孫寄予厚望,劉驁便是後來的漢成帝。宣帝去世,劉奭即位,是為漢元帝。劉驁被立為太子,母憑子貴,王政君變成了皇后。

其父王禁憑藉女兒和外孫,封陽平侯。王氏家族勢力迅速擴大,不久,王氏家族出現了一位頗具爭議的人物,親手結束西漢210年的統治。他就是王政君的侄子——王莽。這位日後權傾天下,改朝換代的人,不僅顛覆了劉漢皇室,在渭陵陵園中竟也留下了自己的印記。

影視劇中的王莽

5

在渭陵帝陵陵園東北約350米處,有一座殘破的陵冢。底邊東西約150米,南北約100米,殘高2米,被當地人稱為塌塌冢。這原本也是一座後陵,據考證,它是孝元傅皇后合葬陵。這位傅皇后,本是昭儀,是劉奭十分寵愛的妃子。其子定陶王劉康雖未繼承皇位,卻是漢哀帝的父親。

漢哀帝即位後,傅昭儀被尊為恭皇太后,一年後改稱帝太太后,最後又改稱皇太太后。去世後與劉奭合葬渭陵,稱為孝元傅皇后,家族風頭一時蓋過王家。

孝元傅皇后墓遺址

然而,傅氏死後,漢哀帝也隨之駕崩,失去保護的傅家被重新崛起的王氏外戚打壓。最終,獨攬大權的王莽,追貶傅氏為定陶恭王母,褫奪了她的漢元帝皇后封號,還命人挖開傅氏的陵墓,取走太后璽綬,並將封土夷平。因此,今天所見的傅氏陵墓僅為殘跡。

兩座皇后陵墓,令渭陵在西漢帝陵中獨一無二。除此之外,渭陵還有一些陪葬墓,它們有序地排列於渭陵陵園東北方500米處。東西4行,每行7座,共28座,當地百姓稱之為“二十八宿墓”,《咸陽縣誌》則稱為七妃墓。這片陪葬墓群所埋葬的應是劉奭的嬪妃。

陪葬墓遺址

從渭陵開始,西漢帝陵陵園中有了規劃一致的妃子陵園。除了這些妃子墓,渭陵著名的陪葬墓便不多了。歷代西漢帝王都擁有龐大、輝煌的陪葬墓系統,它們主要屬於皇帝的各級夫人、諸侯王、列侯、大臣等。

然而,劉奭推崇的儒學強調三綱五常等倫理思想,家族墓地逐漸興起,世家大族不再對陪葬帝陵感到特別地榮耀。皇權的衰落,也令朝廷無力召喚大族為帝陵陪葬。

漢元帝渭陵

渭陵的從葬坑也不復往日之盛,許多陪葬器物都遭到了限制,大有日漸微末之勢。因此,渭陵也成為從葬坑制度由盛轉衰的轉折點。與衰落的帝陵一樣,劉奭的生命力也在年復一年地走向下坡。

公元前33年,劉奭在未央宮駕崩,終年僅42歲。諡號“孝元皇帝”,葬於渭陵。史學家往往用柔仁好儒形容劉奭,他不僅改變了西漢的政治面貌,更改變了中國的政治面貌。正是從他開始,儒家學說成為了每一個封建王朝統治方法的核心理念


小森短視頻


在西安市北郊曾存在著一個有十幾萬人的大型古代城市。兩千多年前,這裡是著名的西漢皇帝——漢景帝時期的政治中心之一。而且,這座城市還是我國迄今首次發現的帝王陵的陵邑。這座隱匿了兩千多年的古城近日終於揭開了神秘面紗。

  陵邑即依皇陵而建的城市。將距都城較遠的達官顯貴以及漢長安城中的貴族們遷到皇陵的附近居住,繼而形成一座城市。據文獻記載,咸陽原上西漢的9座皇陵中共有5座建有大

規模的陵邑。此次發現的是漢景帝陽陵的陵邑,位於西安市北郊的涇渭三角洲上,漢陽陵以東,北臨涇水,南越渭河與長安相望。這裡原是秦代的一個縣城,漢景帝五年在此基礎上修建了陽陵邑,在歷史上共存在了數百年。去年至今考古工作者對其進行了大規模發掘。

  考古鑽探得知,陽陵邑東西長4.5公里,南北寬1公里左右,總面積4.5平方公里,已探明東西向有主街道11條,寬度在9—50米;南北向街道31條,組成了百餘個棋盤式的裡坊。城裡有密集的漢代建築遺址、官署區、民居區和製陶作坊區,有鑄造錢幣的遺址和兒童墓地等。此次發掘共出土各類文物達一萬餘件,有大量的筒瓦、五稜水管等建築材料,有盆、罐等陶製生活用具,有銅、鐵質鎧甲片,銅簇、鐵簇等武器裝備,有數十個用陶井圈箍起來的水井,有中國發現最早的浴池。出土的文物顯示,陽陵邑與當時的外界交流非常廣泛,而且城內設置機構非常齊備,甚至可能還有監獄。至於陽陵邑毀於何時,因何而毀目前還是個謎。

  陽陵考古隊副隊長王保平介紹說,陽陵邑生動地再現了2000年前漢代古城的文化風貌和漢代的宮廷生活,對研究我國的城市發展史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小輝輝部落


金陵是南京的古稱,也是南京最雅緻的別稱。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熊商於石頭城築金陵邑,金陵之名源於此。公元229年,吳大帝孫權在此建都,金陵從此崛起,使中國的政治中心走出黃河文化板塊的格局,引領了長江流域及整個中國南方地區的發展,長期是中國南方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六朝時,作為中國的經濟、文化、政治、軍事中心的金陵,人口已達28萬戶,人口超過百萬,是世界第一個人口超過百萬的城市,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金陵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歷史上曾數次庇佑華夏之正朔,是中國四大古都中唯一未做過異族政權首都的古都,被視為漢族的復興之地,在中國歷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和價值,深遠的影響了中國歷史的進程,衣冠南渡使漢民族在金陵保存了華夏文化之正朔,被歷代所傳誦。

金陵是中國古典文化和風雅文化的代表城市,象徵著古典中華文明,有“天下文樞”之稱,金陵和羅馬並稱為“世界古典文明兩大中心”,金陵文化在人類歷史上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朱偰先生在比較了金陵、長安、洛陽、燕京四大古都後,言“此四都之中,文學之昌盛,人物之俊彥,山川之靈秀,氣象之宏偉,以及與民族患難相共,休慼相關之密切,尤以金陵為最。”

歷史沿革

歷史上南京既受益又罹禍於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氣度不凡的風水佳境,過去曾多次遭受兵燹之災,但亦屢屢從瓦礫荒煙中重整繁華。且在中原被異族所佔領,漢民族即將遭受滅頂之災時,通常漢民族都會選擇南京休養生息,立志北伐,恢復華夏。大明、民國二次北伐成功;東晉、蕭梁、劉宋三番北伐功敗垂成。南宋初立,群臣皆議以建康為都以顯匡復中原之圖,惜宋高宗無意北伐而定行在於臨安,但迫於輿論仍定金陵為行都。太平天國以南京為都,也以驅除異族統治為動員基礎和合法性之一。所以南京被視為漢族的復興之地,在中國歷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和價值。故朱偰先生在比較了長安、洛陽、金陵、燕京四大古都後,言“此四都之中,文學之昌盛,人物之俊彥,山川之靈秀,氣象之宏偉,以及與民族患難相共,休慼相關之密切,尤以金陵為最。”

南京一帶在100-120萬年前就有古人類活動,35-60多萬年前就有猿人在此生活,湯山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出土的南京猿人化石是中國考古領域具有世界意義的重大發現。同一地點發現兩個人種,全世界僅有南京一處,為人類多地起源論提供了有力依據,中國人並非起源於非洲。

約7000-8000年前,出現以北陰陽營文化為代表的新石器時代原始村落,今棲霞地區已有農業文明產生。在市中心的鼓樓崗北陰陽營、江寧區陶吳鄉咎廟等地,發現200多處6000多年前新石器時代的遺址。4000年前,秦淮河流域出現了密集的原始聚落,被稱為湖熟文化,在這些聚落的基礎上形成了南京地區最早的城邑。

3100年前,南京是西周周章的封地。公元前571年,楚國在六合已設有棠邑,置棠邑大夫,這是南京有歷史記載的最早的地方建置,也是南京建城的開始,至2020年已有2591年。公元前541年,吳國在高淳建瀨渚邑,因城池堅固,又名固城。公元前495年前後,吳國在朝天宮一帶築冶城。公元前473年,越滅吳,於中華門外的長幹裡築越城。公元前333年,楚滅越,楚威王熊商欲借南京的長江天塹為屏障以圖謀天下,於石頭城築金陵邑,金陵之名源於此。

229年,吳大帝孫權在此建都,南京從此崛起,使中國的政治中心走出黃河文化板塊的格局,引領了長江流域及整個中國南方地區的發展。此後,東晉、南朝的宋、齊、梁、陳相繼在此建都,故南京有“六朝古都”之稱,今南京圖書館和六朝博物館下均保留有建康城遺址。六朝建康城在中國都城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首開中軸對稱佈局的先例,其平面佈局、建築形制對後世影響深遠,並深刻影響到東亞各國。六朝皇宮臺城,為北魏都城以及東亞各國爭相效仿,上承秦漢下啟隋唐,深遠影響了後世都城建設的形制。

六朝時期的建康城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人口逾百萬,是世界上第一個人口超過百萬的城市,衣冠南渡使漢民族在南京保存了華夏文化之正朔。六朝建康城和羅馬城並稱為“世界古典文明兩大中心”,以建康為代表的南朝文化,在人類歷史上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六朝時,以南京為中心的“海上絲綢之路東海航線”正式開闢,南京“石頭津”作為通江達海的國際碼頭,停泊的中外船隻數以萬計,出現了“四海流通,萬國交會”“舟舶繼路,商使交屬”的繁華景象,南京成為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中心城市。

隋唐兩代,南京受到北方刻意貶抑,但地理上的優勢使南京的經濟、文化不斷髮展強大。李白、劉禹錫、杜牧、李商隱等詩人都在這裡生活、遊覽過。唐亡後,南唐定都金陵,並擴建城邑。北方戰火不斷,而自楊吳始,70多年境內沒有發生大的戰爭。秦淮河兩岸集市雲集,經濟繁榮伴隨著文化的發達,詩詞、書畫開一代之風。

宋代的南京是中國東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北宋政治家王安石曾3次以宰相之位擔任江寧知府,並定居、終老於此。1129年改稱建康府,作為行都,為江南東路首府。1138年定建康為留都。南宋名將岳飛曾在南京牛首山一帶大敗金兵,並有抗金故壘遺存。

元代,南京成為監臨東南諸省、統領東南各道的江南行御史臺駐地,掌管江浙、江西、湖廣三行省十道的監察事務。作為中國紡織業的中心,城內有專業工匠六千餘戶,南京雲錦成為皇家御用品。

1356年朱元璋攻佔南京,改為應天府。1368年明朝建立,以南京為京師,南京再次成為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明初京師人口逾70萬,是當時中國規模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全世界最大的城市,歷時27年建造的南京明城牆,是世界第一大城垣。

1402年,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奪建文帝帝位,在南京稱帝。1405年,南京作為鄭和七下西洋的決策地、造船基地和始發港,鄭和從南京龍江關(今下關)啟航,開始第一次遠航。1421年,朱棣遷都北京,將南京改為留都,設南京六部等機構,行雙京制,應天府(南京)和順天府(北京)合稱二京府。

明代中葉,南京城人口達120萬,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首都。萬曆年間,西方傳教士利瑪竇遊歷中國後,在《利瑪竇評傳》中寫到:“目睹南京這座大城,未免眼花繚亂…明代的南京城極其雄偉壯觀,堪與十六世紀的歐洲任何最大的首都相比擬。本朝開國皇帝洪武把它造成奇蹟,東方所能見到的一切都無法望其項背。”終明一朝,南京一直是南方乃至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1644年朱由檢殉國後,朱由崧被擁立於南京,建立南明。1645年清軍攻陷南京後遂即廢除國都地位,改應天府為江寧府,定為江南省省府,成為統轄江蘇(含上海)、安徽和江西三省軍民政務的兩江總督都署駐地。康熙、雍正年間南京人口達百萬,為世界十大城市之一。在南京設立的規模龐大的江寧織造府,生產絲織品以供應皇家需求,南京絲織業規模在全國居首。

1842年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在南京下關江面的英國軍艦上籤訂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中國近代史由此開始。1853年太平軍攻克南京,建立太平天國,改稱天京,建都11年。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南方興起而波及全中國的農民戰爭,也是世界歷史上規模空前的一次農民戰爭。

1911年12月29日,各省代表在南京選舉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中華民國建立。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1927年4月18日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定南京為首都,置首都特別市。1927至1937年定都南京的這十年被稱作中國的黃金十年,期間南京進行大規模的首都建設,奠定了南京現代城市發展的良好基礎。到1936年,南京城市人口增加到100萬以上,為中國六大城市之一。1937年12月13日,南京淪陷,日軍在南京及附近地區進行長達40多天的大規模屠殺,史稱南京大屠殺。1945年9月9日9時,南京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大禮堂舉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國戰區受降儀式,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1946年5月,國民政府還都南京。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為建國初期的直轄市。1952年9月,南京直轄市與蘇南、蘇北行署區合併,成立江蘇省。1953年1月1日,江蘇省人民政府成立,南京成為江蘇省省會。1994年2月,中央明確南京行政級別為副省級。

名稱沿革

揚州:《禹貢》分全國為九州,南京屬於揚州地域。隋代以前(東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揚州”基本上與今天的揚州(原來稱為廣陵或江都)沒有關係,今天的揚州是隋開皇九年(589年)後的“揚州”。

金陵:這是南京最雅緻而古老的正式名稱,一直沿用至今。其來歷,一般認為是因南京鐘山(紫金山、金山)在春秋時叫做金陵山。秦始皇使淮水流貫金陵,洩散王氣,並將金陵改為秣陵。

建業、建鄴、建康:212年,孫權於石頭山築石頭城,並改秣陵為建業,取“建功立業,統一天下”之意。建業之古稱與石城、石頭城之雅號均產生於此。282年,西晉改建業為建鄴;313年,為避晉愍帝司馬鄴的名諱,又改建鄴為建康。

臨江、江寧、上元:280年,分秣陵置臨江縣;307—313年,置江寧縣;675年,改江寧縣為上元縣。後來臨江、上元、江寧都是南京的別名。

南京: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以北宋故都開封府為北京,以應天府為南京。

名人評價

諸葛亮(三國時政治家、軍事家)

鐘山龍盤,石頭虎踞,此乃帝王之宅也。

謝朓(南朝齊詩人)

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

楊榮(明朝大學士)

天下山川形勢,雄偉壯麗,可為京都者,莫逾金陵,至若地勢寬厚,關塞險固,總扼中原之夷曠者,又莫過燕薊。雖雲長安有崤函之固,洛邑為天下之中,要之帝王都會,為億萬年太平悠久之基,莫金陵、燕薊者也。

孫中山先生(近代民主革命家)

南京為中國古都,在北京之前,其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區,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種天工,鍾毓一處,在世界中之大都市,誠難覓此佳境也。南京將來之發達,未可限量也。

朱自清先生(現代散文家)

逛南京像逛古董鋪子,到處都有些時代侵蝕的遺痕。你可以摩挲,可以憑弔,可以悠然遐想;想到六朝的興廢,王謝的風流,秦淮的豔跡。這些也許只是老調子,不過經過自家一番體貼,便不同了。

朱偰先生(現代歷史學家)

嘗以為中國古都,歷史悠久,古蹟眾多,文物制度,照耀千古者,長安、洛陽而外,厥推金陵。北京雖為遼、金以來帝王之都,然史蹟不過千年,非若金陵建都之遠在南北朝以前也。他若汴京、臨安,一開都於五代,繼於北宋;一肇建於吳越,偏安於南宋,其為時較短,而歷史遺蹟,亦不若長安、洛陽、金陵、北京之眾。而此四都之中,文學之昌盛,人物之俊彥,山川之靈秀,氣象之宏偉,以及與民族患難與共、休慼相關之密切,尤以金陵為最。——《金陵古蹟圖考·序》

……論者每謂金陵形勢,偏於東南,都其地者,往往為南北對峙之局,不足以控制全國,統一宇內。故三山駐師,終鼎足割據之勢。五馬渡江,開南朝偏安之局。實則金陵一隅,實中國民族思想之策源地。《世說》所謂“過江諸人,暇日輒至新亭,周覬曰:風景不殊,舉目有河山之異;王導曰:當共戮力王室,何至作楚囚對泣耶?”其民族意識之濃厚,可以想象。

自後明祖奠都金陵,以伐胡元,終成一統之業;太平天國雖未成功,然亦以金陵相號召;近者如辛亥革命,國軍北伐,皆莫不以南京為策源地。金陵之於中國,亦猶Frankfurt a.M.之於德,Orleans之於法,Moscow之於俄;雖未必盡為全國中心,然有事之秋,登高一呼,天下響應。此鄭成功之所以海道千里,直薄金陵,慟哭孝陵,以圖恢復也。況時移勢異,古今未必盡同;昔日中原群雄角逐之場,關中沃野千里天府之國,今皆化為貧瘠,全國財賦之匯,趨於東南,經濟重心,厥在江浙。長安形勢雖佳,終不過位列陪都而已。至於北京,固為千餘年來帝王之都,且與東北邊防,關係尤重,然形格勢禁,殊難恢復首都地位。誠能以金陵為國都,長安為西京,北平為北京,番禺為南京,勵精圖治,不遑寧處,據龍蟠虎踞之雄,依負山帶江之勝,則中興我民族,發揚我國光,其在茲乎!——《金陵古蹟圖考·金陵之形勢》

餘秋雨(文化史學者、文學家)

南京城的氣魄,無與倫比,深深銘刻著南北交戰的宏大的悲劇性體驗。——《五城記——南京》

別的故都,把歷史濃縮到宮殿;而南京,把歷史溶解於自然。在南京,不存在純粹學術性的參觀,也不存在可以捨棄歷史的遊玩。北京市過於鋪張的聚集,杭州市過於擁擠的沉澱,南京既不鋪張也不擁擠,大大方方地暢開一派山水,讓人去解讀中國歷史的大課題。——《文化苦旅》

于丹(著名文化學者、北師大教授)

我第一次來南京,就尋尋覓覓,走過了太多古蹟。我去尋找烏衣巷、朱雀橋、我走過胭脂井想起張麗華,秦淮煙波那麼多的故事,紫金山下看看滾滾長江淘盡千古英雄……我們生活在南京這個地方,受到的文化濡染滌盪還少嗎?這座城市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悲情的城市,它也是真正的繁盛帝王都。中國前一千年的歷史你看西安,後一千年的歷史看南京。所以,真正看懂西安和南京,中國歷史中的血脈滄桑變化也就都瞭解了。

薛冰(南京市作家協會副主席)

人們常說建築是凝固的音樂,像南京這樣的歷史文化名城,就應該是一首雄渾的交響樂。構成這首樂曲的音符,便是南京歷史的長河流經這一片古老的土地時,灑落下那一朵朵瑰麗的浪花。——《家住六朝煙水間》

名稱由來

因山立號說

這種說法認為,“金陵”原本是鐘山最早的名稱,後來成為南京的地名。陵,作為名詞有二義。一為《說文解字》上講的“大阜”,就是較高的山。二是借用為帝王的墳墓。古人把山陵比作最高統治者,帝王的去世稱為“山陵崩”。帝王墳高起像一座山,建墳往往是在帝王活著的時候,為避不吉,諱稱為陵或山陵。

在“因山立號”說中,“金陵”原是山名,“陵”作“山陵”解。金陵,就是現在的鐘山,又稱蔣山、紫金山。《輿地志》說:“蔣山古曰金陵山,縣之名因此山立”。當時很多地方都以山名做地名,陵就是山,金陵就是金色的山。在“金陵”之後加一個“山”字,已是後來的習慣了,古時應該就是叫金陵。鐘山頂上的岩石泛紫色,類赤,所以稱金陵,其名因山石顏色而來,而其實山上並無金礦。“金陵”之“金”,作金色解,其實是指銅的顏色,而非黃金。銅也稱赤金,我們現在把純銅稱為紫銅。這與後人稱其為紫金山是一樣道理。當然,如果要按現在的認識,就應該是“銅色之山”了。

“金陵”二字最早用於城名是在戰國時期。古代地方誌記載,公元前333年,楚威王打敗越國,殺越王無疆,盡取越國奪取的吳國的地域,而在石頭山(今清涼山)築城,稱為金陵邑,或石首城。那時的鐘山叫做金陵山,她的餘脈小山都還沒有自己的名字,石頭山當時是金陵山餘脈的一部分,所以這座建在石頭山上的城邑就被命名為“金陵邑”。唐代《建康實錄》對此有明確記載:“因山立號,置金陵邑”。

南京的眾山屬寧鎮丘陵,這一帶山嶺都不算高,400米以上的就更少,鐘山以海拔448米高度雄居第一,相對而言,可謂巍巍鐘山了。高山對人類生活有很大影響。原始崇拜中的一種重要形式就是高山崇拜。原始人認為,高山是神靈的居所,也是人類與天神溝通的途徑,她具有神秘和靈驗的特性。

所以人類一直對高山滿懷敬畏之情。各地區居民在自己生活的區域選擇一座高山作為崇拜對象,以滿足心靈的寄託。古人把一個地區有聯繫的眾山之首稱為“祖山”,作為地區的標誌,鐘山就具有這樣的地位,她是南京地區居民心目中的聖山。鐘山的古稱“金陵”在這一地區是神聖的。楚國地名往往用“陵”,就是高山崇拜的必然結果。楚威王選用祖山為邑立名,符合古人命名城邑的習慣。

由於當年的長江還在清涼山的西麓下流過,金陵邑臨江控淮,形勢十分險要,所以楚威王選在這裡置金陵邑,欲借長江天塹為屏障以圖謀天下。金陵邑是南京歷史上年代僅次於越城的第二座古城。從城區結構上看,她貌似小城堡;但從性質講,已和越城迥然不同,她是一座具有行政區治所性質的占城,標誌著南京設置行政區劃的開始,也是南京稱為金陵的發端。當時的“金陵邑”只是個具有軍事意義的小城堡,城市雖然規模不大,但她卻是南京設置行政區劃的開始,也是南京稱為“金陵”的發端。而由於“金陵邑”險要的地理位置,隨著此地影響力的越來越大,“金陵”之名也越叫越響。

金壇得名說

關於金陵的來源,還有一種說法是,唐《建康實錄》說:“楚之金陵,今石頭城是也,或雲地接華陽金壇之陵,故號金陵”。但據劉宗意介紹,該書作者許嵩還沒弄清金陵具體是指哪座山,可能是把她當作石頭山(今清涼山)的舊名了,所以對“因山立號”說能否完全成立產生了疑問。他亦感覺石頭山還不足以享用“金陵”之美名,於是將“金壇得名”的猜測也一併記錄下來,以示其心中疑問。古人嚴謹的治學態度,由此可見一斑。

帝王埋金說

“金陵”之名來源還有另外一說,即“埋金”之說。這種說法中,“陵”被解釋為墳墓。相傳金陵的名稱是因秦始皇在金陵崗埋金以鎮王氣而得,即“埋金的陵墓”,故名金陵。 而金陵崗據說在今幕府山西。《景定建康志》記載:“父老言秦(始皇)厭東南王氣,鑄金人埋於此。”並說在秦始皇埋金的金陵崗曾立一碑,上刻:“不在山前,不在山後,不在山南,不在山北,有人獲得,富了一國。” 但又有人傳說秦始皇並沒有真的埋金,而只是詭稱在山中埋金。這樣,讓尋金的人在山的前後南北,“遍山而鑿之,金未有獲,而山之氣洩矣”。此外,還有楚威王埋金說,據說當時楚威王覺得南京“有王氣”,甚恐,於是吩咐手下在今獅子山以北的江邊(古稱龍灣)埋金。《景定建康志》如此記載:“周顯王三十六年(公元前333年),楚子熊商敗越,盡取故吳地。以此地有王氣,因埋金以鎮之,號曰金陵。” 劉宗意認為,“埋金說”有明顯的傳說和迷信色彩。埋金的目的是鎮王氣,所謂“金陵王氣”是指金陵的風水特徵。劉宗意考證發現,“金陵王氣”的提法最早也只能產生於三國時期。所以,無論楚威王還是秦始皇都不可能有“懼王氣”而生出的“埋金”之舉。更關鍵的是,“陵”作為“墳墓”義用時,只能指埋葬帝王的地方,埋金的地方是不能稱陵的。由此可看出,“埋金說”是不成立的。但“埋金說”為何能得以廣泛流傳呢?劉宗意認為,史實和傳說混淆是古代史書的一個重要特點,由於傳說比史實顯得更精彩,且穿插附會了許多神秘色彩,因而更容易為人所接受。

金陵巨匠

在古代,南京籍的狀元有20餘位,其名單如下:南唐的盧郢;北宋的葉祖洽、秦檜、秦熺、俞慄;南宋的吳潛、張孝祥;明朝的黃觀、焦竑、朱之蕃。明清的武狀元有周旋、袁士、文質、尹鳳、董永遂、解元;清朝的胡任輿、秦大士、黃思永、林本直(武狀元)。(清朝的任長華,是我國曆史上第一位回族探花);太平天國的傅善祥,為我國曆史上第一位女狀元。 ... 中華偉大文學巨星、《紅樓夢》作者曹雪芹於康熙50年(1771年)出生在江寧織造府(今南京市內);唐朝最負盛名的詩人之一王昌齡,生於南京,是寫作七言絕句的聖手。和李白同為唐詩七絕之冠,被譽為“詩家天子王江寧”;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和他兒子王獻之譽滿古今,祖籍臨沂(今山東臨沂),出生於南京烏衣巷王氏的高門大族;清朝的秦大士,江寧人,雙科狀元(文狀元、武狀元),著名書法家。乾隆二十七年,充任福建鄉試正考官;江南的花鳥畫始於南唐畫家徐熙,他是南京人,創立了“水墨淡彩”的風格;五代、宋初畫家巨然,江寧人,善山水畫,與董源“淡墨輕嵐”為一體,畫史並稱“董巨”;現代江蘇書壇,影響最大的是被稱為"四老"的林散之、胡小石、高二適、肖嫻,其中林散之是南京江浦人,胡小石祖籍浙江嘉興,生於南京。林散之的書法名重當代,尤以草書成就最著,有"草聖"之譽;南京師範大學唐圭璋,地道的南京人,畢生研究詞學,成績斐然,被稱譽為"當代中國詞壇宗匠"。 具有世界影響的科學巨匠祖沖之(生於南京)。他最長於數學和天文學。他對園周率的研究,遠遠超過了我國古人,比歐洲科學家的推算也早一千年,在數學史上放射著燦爛的光輝;在重男輕女的封建社會,“女子無才便是德”,可是江寧(南京)人王貞儀刻苦努力,才華出眾,成為清朝女天文學家。對某些地區,特別是對家鄉天氣預測,其準確率達到驚人的程度;丹陽秣陵(今南京)人陶弘景,南朝齊、梁間道教理論家、醫藥學家。齊高帝時為堵王侍讀,拜左衛殿中將軍,封為奉朝請。齊永明十年(492),辭職隱居句曲山(今句容茅山)修道。後來,梁武帝禮聘不出,但朝庭每有徵討大事,總是向他諮詢,他總是耐心解答,獻計獻策,有"山中宰相"之稱。在現代,有被稱為"東南大學之父"的江浦人郭秉文;被稱為"臺灣現代催生者"的南京人李國鼎;生於南京的教育家陳裕光,建立新中國後,續任金陵大學校長至1951年;先後出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改革》雜誌主編等要職的南京人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江寧人愛國報人史良才,在上海辦《申報》20餘年,跟邵飄萍、鄒韜奮齊名。他與蔣介石針鋒相對,提出"以百萬讀者對抗百萬大軍",終引來殺身之禍;在我國宗教史上,寶誌的名聲如雷貫耳。他生於約481年,卒於514年,本姓朱,句容北鄉東陽(現劃歸南京棲霞區)人。在現代,隨著“帽兒破,鞋兒破,身上的袈裟破……”的歌聲,濟公這位故作瘋顛、濟世救民的藝術形象飛進千家萬戶。濟公的原型就是南朝高僧寶誌。寶誌葬於南京鐘山南麓。在靈谷寺松風閣西側叢林中,有志公墓塔、三絕碑、志公殿。

材料收集不易,望採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