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的估值有多少?

用戶68377281266


5月3日,小米提交招股書,正式申請赴港上市。當日早間,《第一財經》從接近小米IPO中介方人士處獲悉,小米保薦人、投行、潛在投資人普遍接受估值至少在700億美元,IPO後短期內,小米市值超1000億美元把握很大。

此前,全天候科技獨家獲悉,小米希望其今年上市,估值更是期望達到900-1100億美元。而招股書顯示,此前,小米共完成了9輪融資。公開信息稱,2014年12月,小米最後一輪融資後,其估值達到了450億美元。這樣看來,小米的估值幾乎要漲近一倍。

對於如此高的估值,交銀國際董事總經理兼研究部主管洪灝對騰訊《一線》表示,如果700億美元估值屬實,小米將成為中國最大的科技公司之一。但他也坦言,這個估值太高了,高過很多同類型的公司。

小米到底靠什麼支撐起如此高的估值呢?

在招股書中,它將自己的商業模式歸納為“鐵人三項”:硬件+新零售+互聯網服務。

從硬件來看,小米目前是全球第四大智能手機制造商,且多個智能硬件銷量第一;它還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消費級IoT平臺,連接超1億臺智能設備(不含手機和筆記本電腦)。

從互聯網服務看,這已經成為了小米主要的營收來源。招股書顯示,2015年、2016年、2017年,小米互聯網服務收入分別為32.4億元、65.4億元、98.9億元,年複合增長率達74.7%。另外,小米用戶群不僅規模大,且活躍度高。截至2018年3月,用戶每天使用小米手機的平均時間約4.5小時,MIUI月活用戶超過了1.9億,用戶規模、活躍度、使用時長等指標均達到國際一流互聯網公司水平。

確實,從產品定位、營銷和渠道方面,小米和當初的聯想都存在一定的相似。但為何現在兩家公司差別如此大呢?

究其原因還是兩家如今的“反應”差別大。聯想現在處於“守業”階段,家大業大,機構臃腫,對市場反應慢;而小米仍是“創業”階段,一心想做大做強,拼勁十足,最終結果也就有所差別了。


全天候科技


小米手機主要是靠他的運營取勝,不過小米也開發出了自己的手機芯片。

小米手機是互聯網手機的開創者,在你眼裡有技術的華為也跟著小米學,開了一個華為榮耀系列手機。

小米互聯網手機的精髓就是壓縮成本。小米的壓縮成本不是犧牲品質,做山寨機,而是通過高效運營來壓縮成本,最終打出了跟山寨機差不多的價格,使山寨機的生存空間變得很小。

小米壓縮成本的一個手段就是通過互聯網營銷,不請明星代言(早期),不開線下店(早期)。壓縮了這些成本,賣良心價格,讓利消費者。

其實小米應該還有一個手段,那就是控制製造成本。小米的庫存不多,但是週轉快,也就是說,小米儘量減少壓貨,生產多少賣多少,不剩下來。手機賣剩下來,那都是成本啊。所以,很多人罵小米耍猴,其實小米是想不留庫存,不敢一次性生產太多。

正是小米讓中國的品牌手機大降價,山寨機失去大部分生存空間。

其次,小米生態鏈。

小米生態鏈,很多人其實都誤解了。小米生態鏈企業不是小米的全資子公司。只是小米入股的公司。

也就是說,小米和順為資本(都是雷軍是實際控制人)入股,小米生態鏈企業的創始人也持有一部分股份,以這種合資的形式來做企業,這個企業貼小米的品牌。

因此,小米生態鏈和賈躍亭,這完全是風馬牛不相及。

賈躍亭做的生態鏈,那是以樂視網視頻會員為基礎,其他的都是圍繞著樂視網轉的。賈躍亭虧損賣硬件的目的是想通過樂視網會員來收回成本。其實不過是個謊言,這種模式根本走不通。手機和汽車與視頻會員能結合嗎?騙小孩玩的。所謂銷量,他都虧損賣了,誰能攔得住他?賈躍亭其實不是一個顛覆者,就是一個攪局的人,其實這種行為屬於不正當競爭,破壞行業規則。人家都跟著小米學做互聯網手機,怎麼沒人跟著樂視學做生態?

小米生態鏈其實是一種變相的品牌戰略。

大家看看美的的產品:

美的電器是隻做一種產品嗎?美的也做幾十種產品。任何一家大品牌的電器,都做幾十種產品。格力只做空調?你去格力官網看看,格力也做了幾十種電器,我就不截圖了。華為只做手機?華為也做了至少幾十種產品。

這就是一種利用自己的品牌價值來擴展品類,進行多元化發展的戰略。任何一個成熟的大品牌都會做。為什麼你們就針對小米呢?

小米的生態鏈是一種創新。

其他的大品牌,都是自己擴展品類,都是持股100%的子公司在做。而小米是採取合資的形式在做。模式上就是一種創新。

其次,這種模式降低了小米的風險,由於是投資,一種產品賣不好,虧的不多;同時小米可以專注地做手機,他的生態鏈企業也可以專注地做生態鏈產品,能最大限度的激發活力。

再次,這種模式可以快速地擴張品類。

小米的高估值在於他的前景。

小米生態鏈產品是最全最豐富的,同時這麼多產品形成了全世界最大的物聯網平臺。

小米生態鏈產品將來也可以與小米之家形成相互促進的關係。小米生態鏈產品之豐富完全就可以支撐起小米之家的運營,不單單靠手機。

其次國際化,小米的物美價廉的產品在國際上還是很有市場的。小米目前已經在印度佔到銷量第一了。東南亞市場和俄羅斯市場反響都不錯。將來的潛在市場還包括東歐、南美、非洲。可以說,經濟欠發達地區,小米的產品都會受歡迎。經濟發達地區也可以嘗試,不過最好擺脫自己廉價的品牌形象。


GRIDMAN


歡迎在點擊右上角關注:「太平洋電腦網」,不定時放送福利哦。

今天的小米上市,不用估值了,直接是市值了。

今天小米上市,跌破發行價:2018年7月9日,小米在香港正式上市。小米股價的開盤價16.6港元,對比一下17港元的發行價,一共下跌2.35%。如果按照16.6港元計算的話,小米集團市值達到473.26億美元。那就是最後一輪按照450億美元參與融資的機構,很有可能是賠錢或者是收益不高的了。

在此之前,小米的估值最為靠譜的是450億美元左右。但是從去年的時候開始,就有媒體說小米的估值超過千億美元。如果按照千億美元的計算,雷軍可能會成為中國首富。

在開始上市之前,小米本來可以成為第一個可以在港股和內地CDR上市的企業,但是因為存在不少的問題,撤回了CDR,無限期推遲。不久,小米主動調低上市的報價,表示是讓利給股民。

但是在上市之前,不少機構就給出了低於發行價的報價。在上市的當天(也就是今天)直接跌破發行價。

這些金融機構都是把小米的招股書翻個徹徹底底,把小米研究得透透切切的才給出的報價,具有非常高的指導意義。

這就證明,小米本身還存在不少問題。這也是正常,因為小米實在成長太快了。有一些功課還是需要補的。前輩們踩過的坑,小米都需要踩;前輩們經歷過的東西都必須給經歷。

而且小米的市值已經超過450億美元了,實在不低了,有足夠的能力和資本去解決不少歷史的遺漏的問題了。到底未來走出什麼樣的道路,讓我們拭目以待。


太平洋電腦網


國金證券分析師唐川認為,每股18.82港元是目前小米估值的上限。


小米到底值多少錢是市場關注的一個焦點。

國金證券分析師唐川在週日發佈的研報中稱,基於基本面估值,對小米集團給予“減持”評級,12個月目標價16港元。他還稱,每股18.82港元是目前小米估值的上限。

唐川認為,小米是一家重構了人(用戶)、貨(產品)、廠(供應鏈)、場(零售渠道)全產業鏈的新型科技消費品公司,是近十年來中國新湧現出來的最優秀企業之一,並有潛力成長為一家偉大的公司。

但是好公司並不等於好股票,這之間還差著一關:估值。

由於小米是一個結合了硬件、新零售和互聯網服務的科技消費新物種,在業務上並沒有可以完全對標的公司。因此 ,唐川從成長性、現金流、分部加總法三個維度進行了衡量。

首先,從成長性來說。下圖中列舉了全球在科技硬件、互聯網和新零售方面的龍頭企業作為PEG估值的參考。剔除PEG偏高的三星和亞馬遜之外,得出全球可比公司平均PEG為1.15。

按小米2018-20年36.7%的預測淨利潤CAGR(複合年均增長率),可計算出42.2倍的2018年PE,進而得出4213億港元市值或每股18.82港元,這是目前小米估值的上限。

從現金流角度來看,在10.6%的WACC和1%的永續增長率假設下,得出小米的企業價值為3397億港元或每股15.18港元的合理價值。

最後,採用分部加總法(SOTP),從不同業務角度來測算一下估值水平。

目前,小米最重要的業務還是智能手機。在智能手機部分,唐川選取了15倍的預測PE,略低於蘋果的16倍。

國金證券看好IOT與生活用品業務的前景及其對中國消費產業鏈的推動作用,給出了較為樂觀的50倍預測PE(以電商公司平均估值為基準)。

互聯網服務方面,參考港股和A股相關企業的估值水平,給出40倍的預測PE。其他業務給與10倍預測PE。在這個框架下,小米的企業價值為3133億港元,相當於每股14.01港元。

綜合PEG、DCF和SOTP三種估值方法,取平均值得出小米合理價值為3581億港元,相當於每股16港元,低於小米的IPO發行價17港元。

綜上而論,國金證券對小米給與了“減持”的評級,12個月目標價為港幣16元,相當於35.9倍2018年PE。

對於小米IPO後的股價表現,唐川預計,在上市6個月後將面臨早期VC和PE股東減持的巨大壓力。這是因為小米在歷史上共有九輪優先股融資,合計融資金額達15.8億美元。

從上圖可以看出,九輪融資的時間在2010年9月至2014年12月之間,基本都到了風險資本需要退出的時間段。除了F-1和F-2輪之外,其餘輪次的投資者均獲利豐厚(相較於發行價17港元而言),因此禁售期滿之後的減持是可以預期的。

小米7月9日就要上市了。作為新物種的小米,到底能撐起多少股價,我們拭目以待。


36氪


小米500億美元以內,我在其它回答中分析過,小米有太強的對手,不確定性很大。


西格瑪的化學


要看估值,就要先來看業績。

2017年,小米營收破千億大關至1146億元,增長67%,經營利潤為122億,但淨利潤為虧損438億。

不過,這個虧損是「有水分」的,由於互聯網公司融資時給投資人發行優先股,這部分優先股在財報裡會被認為是對這些股東的負債。從下圖可以看到,這部分負債2017年高達540億,因此,如果扣除這部分影響,加上扣除20億所得稅後,小米的經營淨利潤大約在(540-438)102億人民幣左右。小米財報:

按照1000億美金市值、經營稅後淨利潤102億計算,市盈率PE約為63倍;但按照招股書的非國際財報準則經調整淨利潤(53.6億)計算,市盈率PE為118倍。

不過,對於最核心的估值,目前也眾說紛紜,從680億美元到800億美元,再到2000億美元。

據一位基金投資人透露,4月份某小米專項基金完成了近2億元的小米股權的交割,其IPO前的估值超過800億美元,IPO市值應該在900-1200億美元;根據財聯社的消息,小米基石投資者定價在800億美元以上,而IPO定價基本確定在1000—1200億美元;此前,德意志銀行的一份報告顯示,小米的估值在847億-1629億美元。


富途證券


小米到底值多少錢,網絡上的傳言從100到2000億美元都有,小米或許不是估值最高的獨角獸,但是毫無疑問小米一定是估值爭議最大的獨角獸。

產生如此之大分歧的原因也很簡單,小米的業務在於一個他是一家幾乎無中心化的公司,且這樣的公司在未上市之前你是沒有辦法摸到他的脈絡的。如果我們粗糙的分析一家公司的估值計算原則,雖然方法很複雜,但是大體的邏輯是清晰的。即理清楚這家公司的中心業務,然後再看一看他的盈利業務是由哪些組成的,然後評估一下中心業務在整個大盤子之中的位置和份額,再看一看盈利業務所處的市場份額就能估算出來這家公司的大概估值。

傳統的中心化業務模型

舉個例子,百度的中心業務是搜索,而百度在中國市場的搜索份額在75%以上,百度的盈利業務是競價排名廣告,中國2016年的互聯網廣告業務規模在2950億左右,其中百度佔據了705的份額,這已經落後於阿里巴巴了,當主要盈利業務落後於競爭對手,這不是個好消息,所以近幾年百度的市值的的確確與阿里和騰訊相差巨大。

而到騰訊和阿里身上,這兩家公司的強大在於他們擁有了雙中心業務,騰訊的主要盈利為廣告收入和遊戲收入,在移動互聯時代並沒有多大的變革,但是中心業務已經從最初的QQ變成了微信和QQ的雙中心業務。同理,在進入移動互聯時代,阿里的中心業務也從原本的淘寶變成了(淘寶/天貓)和支付寶的雙中心業務。

話說回來,當我們來看小米的時候,卻產生了一個巨大的模糊,小米的中心業務是什麼?雷軍一直強調,小米不是一家硬件公司,而是一家互聯網公司,但是這個概念實在太過於寬泛,互聯網公司的業務千千萬萬,絕不可能每一項都涉及,更不可能每一項都作為中心業務來做。

2017年的10月28日,雷軍在自己的微信公眾號上發表過一篇文章,其中簡略的提了一下小米的商業模式,然後用了一個旋風圖來解釋小米新的商業模式,其中比較有意思的是小米的業務中心居然是一個很虛的“用戶”這個詞,而以往被列為支柱業務的手機,MIUI和小米網只被列到了外圍的第一圈,小米的所有業務以一個環繞線而展開。

雷軍給出的小米新業務版圖

小米商業模式的難度非常高,究竟是怎麼實施的呢?我們每半年做一個重點,每半年聚焦一件事情。整個商業模式像旋風一樣是旋轉起來的,越旋轉,力量就越強,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在為這個模式加分。我們絕對不允許幹減分的事情。所以我們內部是用旋風圖來解釋我們的商業模式,每一個業務單位一定要以用戶為中心,一定要給小米品牌加分。小米真的是一個新物種,你說小米是個手機公司,它肯定是,但是同時是移動互聯網公司,也是新零售公司。再者,包括互聯網金融領域在內,小米整個互聯網業務的體量規模已經非常大了,我們投入也非常高。我們整體上是一個跨界融合的新物種,把硬件、新零售和互聯網有機地整合在一起,我們把這種模式也叫做“鐵人三項”。

這張圖的業務結構與以往的各大公司的業務結構有很大的不同,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它的一些特點。

小米的去中心化的業務網絡關係

1) 依存對象不同

當以往的單中心業務模式之下,所有的盈利業務都需要依靠在中心業務之上,中心業務的強大關係到其他業務的發展和盈利狀況,中心業務不一定盈利,但是會向盈利業務輸送流量或者用戶。但是這種輸送的模式有一個很明顯的弊端在於輸送是有非常大的折損的,要撐起一家上千億美金市值的公司,需要中心業務在國內具備有絕對的優勢,譬如微信在中國的IM市場佔據統治地位,騰訊的遊戲才能獲得當前的營收,天貓的B2C業務在中國佔據統治性的地位,阿里媽媽之類的廣告才能獲得巨大收益。

小米各項業務的依存對象是不同的,MIUI的發張需要依存於小米手機的銷量,而小米手機的銷量依存的是小米網和小米之家來自線上和線下的流量。每一項業務只依存於下一環的業務,由此可以看出,小米的業務不是一個簡單的中心化業務為盈利業務輸血的模式。每一個業務都可能是中心業務也可能是盈利業務。

2) 依存關係是雙向

以往的互聯網思維之中,中心業務與盈利業務是一個單純的輸血關係,就是說中心業務本身無任何贏利點,負責與其他公司競爭,來佔有市場,而盈利業務需要將中心業務輸送來的流量變現為利潤。簡單的比喻一下,盈利業務對於中心業務是一個寄生關係,其很難對於中心業務產生加分,往往還會損害中心業務。典型的例子就是王者榮耀沒有對於微信的口碑有所提升,百度的競價排名還經常損害百度搜索的口碑和用戶體驗。

而在小米這裡,業務之間的關係從之前的單項依存轉化為雙向,每一項的業務是對前一項業務的依存,但是同時也是對前一項業務是有很大的助力,舉個例子,做小米手機是為了快速推廣MIUI,而MIUI本身又對小米手機有所加分,很多買小米手機的人是衝著MIUI而去的,由此看來,小米的各項業務之間的關係不是一個單純的依存關係,而是有雙向的支持和反哺關係。

綜合了以上兩個特點,我們把小米的業務概括為一種蜘蛛網結構,將來甚至有可能演變為一種漁網結構的業務(目前小米的各項業務之中,手機與MIUI都是非常的核心,未來邊界越大,則非常有可能發生去中心化結構),與傳統的中心業務支撐理論來說,這一模式有著相當大的優勢。意味著小米並不需要將任何一項業務做到絕對的優勢,就可以獲得整個業務的支撐,因為各項業務之間的關係和依附是在相鄰的業務上,而不是一個龐大的中心業務。

舉個例子,傳統的中心業務是一艘大船,船浮在水面上,才會承載起所有的業務,而小米是無數個塑料瓶通過膠帶相互連接飄在水面上,這些塑料瓶有大有小,提供的浮力也不一樣,但是任何一個塑料瓶都會獲得相連接塑料瓶的浮力支撐,一個瓶子破了整個網依舊會飄在水面上,未來會有更多的塑料瓶來連接到這張網內,以使得整個網的浮力越來越強。

至於未來小米的手機業務如何,MIUI業務如何,或許討論這些問題的意義會越來越少吧。


阿拉斯加貓


內個。。如果沒看錯,題主問的“小米”應該是指即將上市的小米公司吧。。看樓下的小米粥,嚇了港漂君一跳。。畢竟諾大個小米手機擺在那裡。

好了,廢話不多說。

小米招股書終登場,雷布斯振臂一呼,小米公司正式向港交所提交IPO招股書,最快將於6月獲批上市。

這也是港交所新上市制度在4月30日正式生效之後,首家以“同股不同權”身份赴港上市的新經濟公司,此次IPO 的市值在 800億~1000 億美元之間,不出意外的話2018年港股IPO凍資王應該就是小米無疑。

對於IPO,此前在上市問題上一直表現反覆的雷軍,卻在去年加緊了小米上市進程。有人猜測,手機市場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出現這些年的首次衰退,今年的下滑速度或許將加劇。

在這個行業大背景下,小米要繼續它的萌生生態鏈,一定需要融資。

小米到底值多少錢呢?

這次招股書披露,除了千億收入引人注目外,看到千億負債和虧損也讓港漂君眉頭一緊吶。

小米2017年收入1146億元,經營利潤122.16億元。截至2017年12月31日,由於就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產生大額公允價值虧損,小米集團有淨負債人民幣1272億元及累積虧損人民幣1290億元。

而小米的營收分別為四個業務板塊,分別是智能手機、IoT與生活消費產品、互聯網服務及其他,大致比例分別為7:2:1。有接近小米IPO中介方人士透露,眼下保薦人、投行、潛在投資人普遍接受當前估值至少在700億美元,IPO之後短期內小米市值超過1000億美元把握很大。


我是港股美股都愛炒的港漂。 我的心願是,年年是牛市。


港股美股都愛炒的港漂


國內品牌的出貨量水分都比較大,尤其是某為,在線下銷售渠道OV的量非常驚人。小米號稱自己第二季度銷售了兩千萬臺手機,但從數據上看,小米的出貨量主要集中在紅米系列上。一直被熱捧的小米6供貨一直不足,究竟是正的835供不上,還是小米有意而為之不得而知。但是小米給到渠道商毛利率實在太低,渠道商都不願意做小米產品。小米被迫做自己零售線下業務,但也並不是很成功,一個區域一個季度的銷售額還不到小米線上銷售的一個零頭。小米在渠道建設上也是沒有什麼章法可言。公司管理層中對渠道管理人才嚴重缺乏,但小米還是非常迷戀自己的線上業務。在線下經銷商選擇上小米的話語權非常少,究其原因還是小米給到經銷商利潤太低,在線下廣告投入上與華為、OV相差太遠。產品品控上也不具備優勢,在面對競爭激烈的線下市場,小米明顯沒有做好充分準備。在選擇經銷商上,小米選擇了傳統的國美,蘇寧等一些線下賣場,但效果並不列項。但是這些傳統賣場對小米之家產生不小衝擊。小米之家也是小米分銷的重要渠道,這也是無奈之舉。小米之家本該承擔品牌維護,和品牌形象任務,但無奈要去承擔分貨任務。貨品從小米之家走入手機市場,通過無法控制的方式鋪向全國,這不是長久之計。小米未來的發展缺乏長遠規劃。在國內手機企業中,小米並沒有核心科技,其他家也沒有。在沒有核心科技情況下只能依賴於渠道建設。而作為國際巨頭的三星,蘋果在這方面就要強勢很多,掌握屏幕,內存,CPU攝像頭等硬件製造的三星可以獨步天下。蘋果依靠強大的供應鏈和完善的生態系統賺的盆滿缽滿。而且國際巨頭擁有利潤更高的國際市場,而國內四強只能在三星的屏幕,高通CPU,安卓系統下做外觀、價格、廣告、渠道上的差異化。在定義行業上沒有任何話語權。別看國內四大廠商爭的頭破血流,這樣的消耗戰不利於國產品牌在核心競爭力上的長遠發展。曾經號稱有完善渠道的聯想,現在一敗塗地,華為,oppo VIVO 小米還能撐多久不知道。魅族已經馬上要到下了,李楠是壓死魅族的最後一根稻草,楊元慶是作死聯想的功臣。餘承東的海軍策略還能用多久,OV的廣告戰術目前很成功,小米還在尋找適合他自己發展的道路。小米如果要殺出一條血路,要從公司結構入手,小米的公司結構可以用怪胎來形容。任何一個世界500強企業都不是在這樣奇怪的組織結構下運營的。落後的管理模式和財務管理能力已經落後的人力資源管理模式是制約小米發展內因。沒有完善的管理模式和公司發展規劃,小米難以在未來競爭中佔得頭籌。雷軍說小米上市要7年以後,小米內部改革步伐不是三言兩語,合夥人製造就了小米,也制約了小米。祝小米早日在紐交所上市。


左翼JerryWang


小米手機今年銷售過九千萬臺應該沒問題,就算過億臺銷售對小米的估值幫助也不大。

現在對小米估值幫助大的有兩項,那就是米家有品和小米之家。銷售是小米的看家本領,劉強東在《贏在中國藍天碧水間》裡都讚歎過說:“雷軍能把單一手機賣成這樣,我們不和他比銷售…”大家知道京東就是商城,銷售就是京東的基礎,足見小米的銷售之高明,因而小米用銷量提高估值已經是過去式。現在再看看米家有品,這個是以前所有資本都沒充份估值過的!我們知道美的、海爾今年的產值都會超過兩千億RMB,在這四千多億的產值中有部份都是品牌商用OEM的方法貼牌回來的,好聽點說就是整合社會資源,勢利點說就是用別人的錢做自己的生意,另外就是美的和海爾都擁有了強大的供應鏈,有些產品都是買進部件在自己的產線上裝配後銷售,這兩種方式都是一個‘吸金’過程,因為品牌商都會在90天后付款,有些銀行承兌匯票開到半年後也不足為奇。為什麼有這現象呢?這就是中國的工業:人、財、物到了前無古人的發達,甚至影響了世界,這要感謝改革開放政策!中國的產品能出口世界不單是品牌商的功勞,更是中國式供應鏈的功勞!

把手機做成個人思想的衍伸,達到控制各種終端已經勢在必行。米家有品藉助中國供應鏈再推出千個品種不是不可能,小米之家是雷軍為米家的產品設定的銷售場景,不是單單賣手機。想象一下以後進了小米之家,迎面走來的是機器人,帶領著消費者進到家庭的模擬場景,讓你握著小米手機點擊你想了解的產品,相對應的產品馬上就會演示:當你打開小米電視,窗簾就會緩緩閉上,燈光也會隨之漸暗,空氣過濾器啟動,讓空氣中散發你喜歡的味道,廚房的設備也相應運作,銷售員會端上你需要的飲品…這場景肯定能做到!大家以前去過這樣的零售店嗎?沒有!沒有就是估值的最大空間,美的和海爾每年貼牌了多少產品,採購了多少部件這些都是商業機密,但有個數字品牌商是公開的:人均產值,人均產值×人數=自產的產值,乘下的就是貼牌回來的;大品牌的產品成本是零售價的60%,四千億×0.6=2400億,零部件的價格大概是產品出產價的40%-50%,也就是說美的海爾兩個品牌每年的零部件採購在千億級。舉這例子是說小米帶著鋪墊好的小米之家,自帶互聯網技術去挖掘中國龐大的供應體系,很快就會形成新型的製造業:設計+技術+渠道+資金+製造,這裡邊渠道小米自有(小米之家和小米商城以及各個平臺旗艦店),製造是硬實力小米則通過培育工廠,設計和資金是小米的強項,技術方面小米是購買高手外加小米規模效應估計問題不大。

米家有品如能放開手腳,充份用好中國式供應鏈,小米估值應在京東之上×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