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的悲劇

伍子胥,名員,楚國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謀略家、軍事家。修築周長47裡的大城和周長10裡的內城姑蘇古城、開挖歷史上第一條人工運河一一胥江、助吳國成就霸業,是他一生的三大主要成就,也留下了"一夜白頭"、"千金報恩"、"七星龍淵"等很多典故。


趣史雜談|伍子胥的悲劇

伍子胥的一生以仇恨為支撐,為報父兄之仇不惜逃亡於宋、鄭、吳、楚各國。可以說是起於讒言,最終又因讒言而不得不自殺,其一生是傳奇的,但結局是可悲的。諸葛亮就曾評價:"子胥長於圖敵,不可以謀身"。


趣史雜談|伍子胥的悲劇

伍子胥的父親伍奢是楚平王太子的太傅,因看不慣少傅費無忌在楚平王面前對太子說三道四,挺身為太子建辯護,遭費無忌讒言而被楚平王囚禁。為了斬草除根,楚平王以"伍奢"做誘餌,召喚並威脅伍尚和伍子胥:"如果他們來見平王,其父親就可活命,否則就立刻處死。"


趣史雜談|伍子胥的悲劇

知悉召喚後,伍尚想去,而伍子胥認為楚王召喚,並不是想留住父親的性命,而是擔心其兄弟逃走,日後成為楚國禍患。只要一去,就會一起被殺死。因此,主張出逃別國,以圖日後報仇雪恥。伍尚也覺得此去並不能保全父親性命,但如果不去,日後又報不了仇,擔心被世人恥笑,於是決定讓伍子胥逃走,自己去見了平王。伍奢聽說兒子伍子胥逃走,嘆息道:"楚國君臣將苦於戰爭了!"隨後,伍奢和伍尚一起被平王處死了。


趣史雜談|伍子胥的悲劇

伍子胥出逃後,先是到宋國,投奔了太子建。後因宋國動亂,跟隨太子建一起逃到鄭國,鄭國國君對他們非常的好,但。太子建卻在晉國晉頃公的勸說下,準備聯合晉國,裡外夾擊滅掉鄭國。後因太子建隨從擔心受到牽連,出賣太子建,鄭定公一氣之下殺死了太子建。伍子胥只好和太子建的兒子勝逃往吳國,出了昭關,怕有追兵趕,拼命奔跑,卻又遇上了大江攔路。危急關頭,碰上老漁夫好心送他們過江。過江後,伍子胥以寶劍回饋。漁夫拒絕道:"楚國賞五萬石糧食抓你,而且加封爵位,比你寶劍值錢,我不看重這些的。"之後,伍子胥在路上又得了病,只好沿途乞討,悽悽慘慘。


趣史雜談|伍子胥的悲劇

到達吳都後,伍子胥通過公子光求見了吳王僚,受封了爵位。後來,吳王僚乘楚平王之死,襲擊了正在辦喪事的楚國。楚國出兵切斷了吳軍後路,造成吳國國內空虛。公子光乘機謀反,派人暗殺了吳王僚,自己稱王,這就是吳王闔閭。吳王倚重伍子胥等人之謀,西破強楚,北攻徐、魯、齊,成就了霸業。


趣史雜談|伍子胥的悲劇

期間,伍子胥協同孫武帶兵攻入楚都,因楚昭王逃亡,找不見人,於是便挖開楚平王之墓,鞭屍了三百下,以報父兄之仇。此舉遭其摯友申包胥強烈反對和譴責,認為伍子胥曾身為人臣,如今卻連死人也侮辱,真是喪盡天良!伍子胥反駁道:"我就像快要落山的太陽,但很多志向還沒完成,不知道何時便死了,還遵循什麼做事的倫理!"


趣史雜談|伍子胥的悲劇

到了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死後,夫差繼位,吳國在會稽打敗越國,越王勾踐投降求和。伍子胥認為勾踐為人極能隱忍,多次進諫應一舉消滅越國,除掉勾踐,否則日後必生禍患。但夫差為宰相伯嚭所讒,不採納其意見,並以謀反之心為由,於公元前484年贈劍賜死伍子胥。


趣史雜談|伍子胥的悲劇

伍子胥在仰天嘆道:“小人伯嚭要作亂,大王反而來殺我。我盡心盡力輔佐你父親稱霸,冒死相爭扶持你立了太子,當上大王,不敢奢望報答,竟聽信小人殺害我,真是讓人心痛!"在憤恨之餘,留下遺言:死後將其眼珠挖出懸掛於吳國都城東門樓上,要親眼看著越國怎樣滅掉吳國。說完,就自刎而死。夫差聽後極怒,於五月初五將伍子胥屍體裝進袋子扔進了錢塘江。在伍子胥死後9年,吳國被越國偷襲所滅。吳王夫差自殺時,用布蒙著自己的面孔說:"我沒臉去見伍子胥啊!"

對於伍子胥悲壯的一生,莊子就曾評價道:"伍員、萇弘知事君盡忠,而不知逆君之致禍"。屈原也曾在《涉江》中這樣寫道:"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不禁為這位剛烈的男子感到惋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