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歐洲國家那麼小還要鬧獨立?

英雄206288583


實際上,每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政治形態,都與該國家或地區的歷史息息相關,在很多時候,歷史因素甚至決定了一國的政治形態。歐洲在七大洲中面積很小,然而國家密度卻大大超過其他各洲,很大程度上是受其歷史的影響。

統一的歐洲(假想圖)

歐洲民族眾多,且地緣分佈均勻,未出現在數量上或者統治上佔據優勢地位的民族,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歐洲分割成很多國家的現狀。歐洲民族的起源可追溯到古羅馬時期,比如活動範圍在現今法國的高盧人、易北河附近的日耳曼人、蘇格蘭的凱爾特人、中歐地區的斯拉夫人,當然,這一部分人被當時的羅馬帝國稱為蠻族。從伊比利亞半島的叢林到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冰原,這些部族一方面相互之間爭鬥,另一方面又相互融合形成新的民族主體。比如我們現在所說的法蘭西民族,實際上法國約有10%-20%為古代日耳曼人成分,20%-40%為凱爾特人成分,剩餘部分為古代高盧人以及其他,但這並不好區分,因為他們的血統早就融合在一起了,這樣的民族與之前部族的概念完全不同,經過不斷地遷徙與融合,16世紀到17世紀初,歐洲的民族思想主義開始萌發,以主體民族為劃分的民族國家開始出現並迅速崛起。如法國在16世紀末17世紀初國內才整體上完成統一;而英格蘭在1603年正式和蘇格蘭合併,形成新的大不列顛民族國家;荷蘭成功從西班牙的統治之下解脫出來,成為一個新興的民族國家。事實上。歐洲的主體政治格局至少在17世紀末便已經基本確定了,之後經過一次次不斷的戰爭以及改革,有的國王保不住頭頂上的王冠,也保不住自己國家的領土,某些強大的國家被拆分了(比如奧地利和波蘭),而有些則順應時代的潮流,自己做出某些讓步而獲得名義上的統治(比如英國和西班牙)。歐洲如此曲折的歷史,如此眾多的民族,又不像中國古代一直以漢族為主體,為紐帶,藉此鞏固全國的統一,故而支離破碎才是歐洲的常態。

英格蘭與蘇格蘭

第二,文化思想的不統一。歐洲歷史上從來沒有出現過大一統的概念,也沒有事實上出現過大一統的局面(拿破崙曾想利用軍事手段統一歐洲,不過後來失敗了),現在的歐盟雖說在某一層面上也是一種聯繫歐洲各國的手段,但是這種聯繫太過淺薄,也太過脆弱,一旦受到外力的衝擊,其實很容易土崩瓦解,證明便是英國脫歐以及歐盟自身舉步維艱。歐洲文化思想十分繁雜,法國、英國、德國、西班牙各不相同,文化雖然沒有國界,但文人有自己的國家,如此創作的文化便有很大的民族情節,我們稱之為民族文化,既然是民族文化,那必然以民族生存為基礎,誰都不想泯滅自己的民族特性去迎合所謂的歐洲大一統。地理上的不統一還有希望解決,但思想上的不統一則需要很長時間的磨合以及引導。歐洲各國或各地區追求於獨立,文化思想上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第三,政治現實以及經濟現實的不理想。從二戰甚至一戰開始,歐洲在國際上的政治地位與經濟地位不斷衰落,二戰造就美國的崛起,當時的二極政治,一箇中心在華盛頓,另一箇中心則在莫斯科,傳統意義上的歐洲(即西歐)則下降為美國的政治夥伴,上世紀90年代,蘇聯解體,美國一強獨霸,歐洲的政治地位仍然沒有提升;在經濟上,以歐洲為主體的大西洋貿易體系隨著太平洋沿岸的中國、日本、以及韓國等國的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其在全球的經濟地位已經下滑,甚至很多人都認為,未來的經濟,是太平洋的經濟。如此政治和經濟反差作用在歐洲各國上,各國國內的不滿開始加劇,原有的民族聯合體(如英格蘭與蘇格蘭)開始出現裂縫,國家離心力加劇,如此便出現現代社會的獨立風潮(前段時間的西班牙也是如此)。

極盛時期的拿破崙帝國(包括法國、西班牙、意大利、華沙大公國、奧地利是盟國)

第四,其實不說也罷。不要以為現在那些最求民族獨立的各政治人物都是民族英雄。正如題主所說,歐洲國家已經夠小了,在進行二次、三次分裂,無疑是增加一些窮國弱邦,民族是獨立了,但是窮的叮噹響,在國際上也毫無地位可言,受益的會是整個民族嗎?不過是某些人的野心罷了。可以肯定的說,如果歐洲這種獨立傾向繼續氾濫,那麼在未來,歐洲將再無地位可言。

(全文完)


小文章大視野


需要說明的是,小和是否要獨立建國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繫,也不是隻有歐洲的小國有獨立運動,亞洲非洲美洲也一樣。看看亞洲的東帝汶,中美洲加勒比的島國,還有一些非洲國家。它們的經濟,領土和人口比起歐洲這些鬧獨立的地區(加泰羅尼亞,蘇格蘭)等只弱不強,但依然追求獨立並且成功獨立建國。

(當前歐洲各國存在獨立運動的地區)

回到歐洲,近年來歐洲獨立運動頻發有以下幾個原因

1.民族主義和民族國家理念 眾所周知,歐洲是近代民族主義和民國國家理念的發源地,一個民族擁有自己的民族國家被視為理所當然的形態,歐洲歷史上的多民族帝國比如奧匈帝國和奧斯曼帝國也是在民族主義大潮的衝擊下土崩瓦解的。雖然歷史上因為王朝聯姻和聯盟造就出多民族國家(英國中的蘇格蘭,西班牙中的加泰羅尼亞),但他們的民族意識仍然強烈,獨立思潮正是在此基礎上萌發。

2. 經濟危機加劇了經濟矛盾,進而激化了地區矛盾,推動了獨立運動。儘管歐洲某些地區的獨立運動來自民族矛盾(如科索沃),但經濟矛盾導致獨立運動的地區越來越多,比如蘇格蘭和英國關於北海油氣收益的矛盾,加泰羅尼亞/意大利北部諸邦和中央政府關於財政轉移的矛盾,這些矛盾和近年來歐洲經濟危機交織,刺激以上地區希望通過政治獨立來獲得完全的財政自主。相反,那些經濟不太發達,還依賴中央政府補貼的地區,獨立聲浪就要小很多(如法國科西嘉)

3.歐洲人也不是不瞭解國家分裂的壞處,但是很大程度上被歐盟的存在所抵消。歐盟已經在境內實現了政治和平和合作,商品人口貿易的自由流通,國界的區隔在今天的歐洲已經越來越模糊。只要歐盟願意接納,小國獨立的政治經濟風險都被降低很多。所以,無論是蘇格蘭還是加泰羅尼亞的獨立派,在追求獨立的同時也在努力遊說歐盟,就是為了降低獨立風險,打消民眾顧慮。


昭楊


歐州歷史上從未真正的大一統過,包括羅馬帝國最強盛的時期,同樣沒有做到這點。而奇怪是面積差不多大小中國歷史上大一統卻成為了主旋律。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異?主要原因我想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歐州大陸大部分地處溫代,土地氣候條件更適合半耕半牧。所以歷史以來人口一直比不上中國,中古時期的歐州更是地廣人稀。這樣就使得歐州人口即分散也比較均布。所以歐州在歷史上從未如中國一樣存在一個人口稠密的經濟政治中心。而這樣的中心地區的存在正是統一的基礎。

其次,恰是由於長期的地廣人稀,造成了歐州人各民族間融合度遠遠比不上中國的程度,歷史以來歐州大陸除了宗教較為統一外,各民族在文字語言上都基本保持了各自的獨立性和系統性,這就使歐州人在歷史文化上,各民族間認同感很低,獨立自主才是各民族的主流思想。

正是基於上述兩點,歐州才在歷史上從未出現過大一統的王朝。即便歷史階段上出現過相對強大的國家,但也是同時存在數個差不多強大的,所以在相互牽制下,大家都很難在領土人口上有更大作為。歐州歷史上最接近統一的羅馬帝國時代卻受制於沒有人口優勢,而功虧一簣。

正因如此,現代歐州仍是國家眾多,除俄羅斯這個特例外,領土人口沒有一個佔絕對優勢的。然而即便如此,歐州很多國家也是好多民族組成的,各民族也都有著各自的語言和文字,相互認同的基礎薄弱。所以即便國家不大,不少民族仍希望獨立建國也就不足為奇了。


史可見證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網上有一句話很流行,任何一個牛X的中國人都 想統一華夏,而任何一個牛X的歐洲人都想獨自立戶單過。而形成這樣狀況的原因是國情和民族特性決定的。

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華夏以來,書同文,車統軌。從此以後,大一統思想就深深紮根於中國人的思想和靈魂深處了。所以華夏曆史上統一時間是長期的。分裂是暫時的。而歐洲國家卻是長期分裂了。雖然神聖羅馬帝國的短暫的統一,但隨即分裂。而歐洲不少的雄主也知道統一的歐洲的好處。從拿破崙到希特勒最後到蘇聯。都想統一歐洲而不成,現在的歐盟就有統一歐洲的趨勢,實現歐洲的實際形式國家的統一還有很長的時間要走。

歐洲的現在和春秋差不多。但在歷史上不能統一的首要原因就是文字,歐洲是拉丁字母文字,而一旦分裂,拉丁字母重新組合和拼讀就組成其他文字、而漢字卻像一條線拉住了中國人。第二就是地形原因,歐洲的地形開闊和平原式的,任何一個很小地方就可以生活和獨立行動,而海安線又極其破碎和零散,彼此聯繫又不方便。這也促使了歐洲國家分別獨立。第三就是歐洲是真正的封建制,國王的權利不大,無法進行大規模的戰爭,無法徵兵和聚集財富,最後一點就是歐洲民族性太複雜,彼此的個性,習性,生活方式格格不入。所以歐洲自形成以後就註定無法統一。

現在的歐洲正在積極尋求統一。但就目前發展來看,歐洲的統一基本無法實現,美國肯定不願意看到一個強大而統一的歐洲,俄羅斯希望看到一個俄國式的統一歐洲,但歐洲人認為那是地獄式的歐洲,德國希望看到一個德國式的歐洲,但對英國來說。那是無法接受的。也就是說,歐洲的統一註定是一個夢想。


清水空流


因為現在小國的權益得到聯合國認可了 國家小沒軍隊一樣可以保持獨立不受影響 要是在以前很容易被大國吞併 比如伊拉克吞併科威特 美國帶頭的就會出兵保護科威特獨立

還有就是經濟聯繫加強 貿易壁壘很小 市場國際化了 一個小國不需要建設很多工廠 能源 都可以貿易買的到 出口的都有國際市場 不需要國內市場依存 比如摩納哥就靠博彩業 他吸引的是歐洲乃至全球的遊客

還有就是文化 同文同種的在一起過得舒服 如果多民族在一起 窮的民族覺得受不到認同 富的地方又看不上窮親戚 所以就導致民族獨立趨向 所以歐洲小國越來越多 而且現在很多歐洲地區都有獨立傾向 比如蘇格蘭 巴塞羅拉等等


蘇州兆海塑化


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大國,地域遼闊,制度統一,文化、經濟都相互交融,生長在大國自然會對歐洲為什麼都是小小的國家而感到疑惑。其實在西方文化裡,有一種勢力均衡和以弱者為本位的思想,各個國家之間需要勢均力敵才能相互抗衡,和平相處。不僅是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平衡制約,宗教與世俗勢力的平衡制約,國家內部各階層(包括國王、教士、貴族、市民、農民等之間)的平衡制約,還有同一階層內部的分權制約等等,大家尊崇的是不讓其中一方的勢力獨大,大家互相牽制,這已成為西方文明最顯著的特徵之一,歷史經驗可以看出,在歐洲如果哪一個國家力量過大,哪一個國家表現出過強的慾望,就會受到群起而攻之。

歐洲大陸中,貌合神離的英國到“歐洲腹地”德國,再到南歐的西班牙、意大利,各國爭相獨立,主張民主自由,在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更是有好幾個地區鬧獨立,如蘇格蘭等。歐洲的小國本來有極強的生命力,也有好幾個公認的“中立國”,就是說如果有大國膽敢入侵它們的話,這個大國就會成為眾矢之的,如17世紀的荷蘭、瑞士,及二戰後的芬蘭等,這些袖珍國家歷經幾百年仍然在頑強地生存著,這種情況在世界其他大洲是難以見到的。

此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我們不要忘記,歐洲是有歐盟的。大家雖然是獨立的國家,但是很多國家都加入了歐盟,使用同一的貨幣,擁有統一市場,經濟互利,甚至連學生都可以非常方便地進入他國進行學習,所以對他們來說,國家的界定限制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麼多。


巴黎八卦資訊


歐洲雖然國家小,但一本護照走全球。英國人去法國,法國人去德國,簡直就是國內跨個省一樣方便,完全不受國界的影響,因此對歐洲人而言,無所謂國家大小,只要有錢,想去哪去哪,甚至可以出國定居。歐洲人與咱們的理念也不同,甚至很多人喜歡小國家,認為小國家更自在,更富裕,的確在歐洲有很多袖珍小國,國民生活非常輕鬆富裕,福利待遇優厚。反之國家大,必然區域發展有差異,發達地區要拉動落後地區,這在中國就是天經地義的,可在歐洲就不這麼認為了!只要地區發達,種族單一,人家認為就應該是一個獨立的國家,因此在歐洲國家那麼小還要鬧獨立。


章寒池


我倒是覺得是他們的各個民族都太強各有優缺點。所以民族上無法有一個真正強勢的民族。你看英國人到了美國加拿大哪裡就只有少數印第安人的情況下才佔領了一個大陸。卻還要和一群黑人平分天下。中國漢族一直不斷融合周邊民族。沒幾個人的血是從漢代下來的純漢血統了。但是我們的文化一直保障我們統一的動力。


徐建志1


歐洲從來就不是文明國家,而是民族國家。歐洲所有的民族都是排它性的,相互間沒有認同感。所以,民族獨立在歐洲普遍存在,英國有、法國有、西班有、塞爾維亞有、俄羅斯有、意大利有,就這麼幾千萬人口的小國,還是要鬧獨立。


無所謂213478592


這些只是想要自由平等的權利,就是分裂國家也不以為然,也就是自私自利之徒!我覺得西方越分越好,扭扭腚就出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