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糖“保險+期貨”縣域全覆蓋項目順利賠付

本報記者 王寧

每年春節前後,都是雲南、廣西地區甘蔗收榨和種植的時節,今年突發的疫情不僅衝擊了當地的生產節奏,同時增加了蔗農的經營風險。近日,鄭州商品交易所(以下簡稱“鄭商所”)支持的雲南省普洱市孟連、景谷縣,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羅城縣兩個“保險+期貨”縣域全覆蓋項目均順利賠付完畢,這場“及時雨”解決了當地蔗農的燃眉之急,對於穩定當地蔗糖產業也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每年11月份開始至次年4月份,廣西糖廠會向周邊蔗農收購甘蔗用於生產。蔗農的收入來源於出售甘蔗,與糖價息息相關。蔗農迫切期望規避白糖價格下跌風險,穩定糖價,從而獲得穩定的收入,實現產業脫貧。

羅城縣全稱羅城仫佬族自治縣,是全國唯一的仫佬族自治縣,也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和廣西深度貧困縣。糖蔗產業是羅城縣的支柱產業,更是該縣蔗區村屯的脫貧產業。2019年是白糖“保險+期貨”縣域全覆蓋試點建設項目落地羅城縣的第二年,項目覆蓋羅城全縣11個鄉鎮5935戶甘蔗種植農戶,其中包括建檔立卡貧困戶1493戶,共計承保甘蔗種植面積11.7萬畝。項目試點總資金逾1051萬元,其中,鄭商所出資951萬元,羅城縣政府補貼保費100萬元。據瞭解,羅城縣“保險+期貨”縣域全覆蓋項目由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承保,南華期貨、永安期貨、新湖期貨合作實施,期貨風險管理子公司負責場外期權方案設計及5.5萬噸白糖的期貨價格風險對沖工作。在期權方案上,創新設計了增強型美亞式期權,在價格上漲的保險期內,蔗農多銷多售能獲利,在價格下跌的保險期內,有“保險+期貨”兜底,能賠付蔗農價格下跌損失,最終白糖價格在多空交織、漲跌互現的三個月保險存續期內,觸發價格下跌理賠金額每畝30.34元。項目於近日完成理賠到戶工作,為當地蔗農在疫情下的收入提供了重要保障。

在雲南,由中國太平洋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承保,大地期貨、東證期貨、金瑞期貨合作實施的孟連、景谷縣白糖“保險+期貨”項目實現了106%的高賠付。

據普洱市政府副市長杜建輝介紹,普洱是傳統的農業大市,白糖生產歷史悠久,種植面積大。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地處邊疆,是雲南省糖料蔗的主產地。兩縣共有16個鄉鎮796個村民小組種植糖料蔗,糖料蔗產業對促進全市農民增收、推動脫貧攻堅具有重要意義,是普洱市農業產業化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產業。近年來,受生產成本上升和國外低價糖衝擊雙重影響,糖廠和蔗農面臨著企業效益下滑甚至虧損、原料蔗收購價格持續下降的困境。

項目方提供的數據顯示,景谷縣共計參保農戶6996戶,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928戶,涉及糖料蔗種植面積9萬畝,摺合白糖3.5萬噸。孟連縣共計參保農戶7526戶,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2291戶,涉及糖料蔗種植面積10萬畝,摺合白糖6萬噸。項目最終產生保險理賠金額為1341萬元,其中孟連縣847萬元,景谷縣494萬元,賠付率約為106%。

鄭商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保險+期貨”是近年來期貨市場在農業風險管理領域的典型創新模式,2016年以來,鄭商所立足自身優勢、勇於承擔社會責任,將“保險+期貨”作為服務“三農”和助力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重要抓手。2016年至2018年累計投入約7000萬元在相關品種主產區支持開展了66個試點項目,取得了顯著成效。2019年,鄭商所採取“點面結合”方式繼續深入推進“保險+期貨”試點建設,廣西羅城和雲南孟連、景谷白糖縣域試點項目的成功實施,為進一步探索推廣“保險+期貨”試點積累了有益經驗,同時也為構建新型糖料蔗支持保護政策體系提供了實踐經驗和樣本參考。

本文源自證券日報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