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面對全球嚴峻疫情和金融危機,我們能承受多少新冠死亡

在全球疫情大爆發時,有人開始算一筆賬——死者和經濟增長孰輕孰重。什麼對我們更重要?是保護每個人的健康還是保護我們免遭一場嚴重的經濟危機?

我們正在面對比金融危機時更龐大的數字。美國的救市計劃金額達2萬億美元,歐洲央行準備拿出7500億歐元,德國聯邦政府6000億歐元。世界各國都在制定這樣的救助計劃。很多人自然會問,到底誰來為此買單?難道到頭來又像在金融危機之後那樣,其後果是國家深陷債務泥潭?然後就是節約開支,當然首先是在社會福利、醫療衛生、教育和公共投資領域。英國醫學界人士的研究顯示,在金融危機之後的2008年到2010年間,有50萬癌症病人的死亡是因醫療機構節省開支或本人失業(因而喪失醫療保障)而未能獲得應有的治療。

經濟停擺當然是一個巨大的問題。對剛剛能夠營生的街角上的小酒館、對面臨全年演出取消的舞臺導演、對大型活動策劃企業、為單位及學校送餐的企業,等等,這份名單還會很長。還有那些大牌、巨頭:航空公司幾乎所有飛機都停在地面,因為坐飛機這個商業模式現在行不通,但這也體現出了這場危機的規模。大眾和許多其他企業關閉工廠,當然是因為員工的健康是第一位的。另一方面大眾生產出來的汽車其實也只是增加庫存,因為眼下沒什麼人買汽車。

病毒就是這樣侵蝕我們的社會,限制我們的自由,讓我們無法掌控局面,動搖我們相信不管什麼問題都能找到解決辦法的信念,給我們帶來一場大蕭條。但儘管如此,我們還是不能做這樣的篩選:把老年人關起來(實際上也有年輕人死於新冠),以便讓經濟繼續發展。科學家們當然很清楚自己的責任,知道目前的措施可能給社會、經濟造成怎樣的損害。

然而,我們必須堅持度過這段看似止步不前,卻讓人靜心思考的時期。面對這場全球性的災難,我們必須呵護危機中萌生的團結互助的幼苗。這是對抗新冠病毒的真正藥方,經濟上的困難我們一定能克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