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金跟著項目走”中央硬核救市一波接一波

“資金跟著項目走”中央硬核救市一波接一波

中經文化產業

復工復產全國進行時,財政如何進一步應急兜底?中小微企業如何紓困? 恢復湖北經濟,中央將出臺什麼樣的財稅方案,老工業基地和深度貧困地區產業創新發展又將如何應對?特殊時期,政企合力跑出“中國速度”,近期中央會議和各部委的系列政策或將有力回答這些問題。

適當提高財政赤字率

就在前兩天,也就是3月27日,中央政治局會議已明確要求,要加大宏觀政策調節和實施力度。要抓緊研究提出積極應對的一攬子宏觀政策措施, 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為,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更加靈活適度,適當提高財政赤字率,發行特別國債,增加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規模,引導貸款市場利率下行,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

要落實好各項減稅降費政策,加快地方政府專項債發行和使用,加緊做好重點項目前期準備和建設工作。要充分發揮再貸款再貼現、貸款延期還本付息等金融政策的牽引帶動作用,疏通傳導機制,緩解融資難融資貴,為疫情防控、復工復產和實體經濟發展提供精準金融服務。

強化對中小微企業金融支持

3月31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再次釋放重要信號,財政貨幣政策調節力度再加碼。

“资金跟着项目走”中央硬核救市一波接一波

會議明確,確定 再提前下達一批地方政府專項債額度,帶動擴大有效投資; 部署強化對中小微企業的金融支持;要求加大對困難群體相關補助政策力度。

會議指出,當前面對國內外疫情和世界經貿形勢急劇變化對我國經濟發展帶來嚴重衝擊的新挑戰,要進一步加大財政貨幣政策調節力度,採取多方面措施,著力擴內需、助復產、保就業, 幫助各類企業尤其是中小微企業、外貿企業、個體工商戶渡過特殊難關,保障基本民生。

會議指出,要進一步增加地方政府專項債規模,擴大有效投資補短板。 要在前期已下達一部分今年專項債限額的基礎上,抓緊按程序再提前下達一定規模的地方政府專項債,按照“資金跟著項目走”原則,對重點項目多、風險水平低、有效投資拉動作用大的地區給予傾斜,加快重大項目和重大民生工程建設。各地要抓緊發行提前下達的專項債, 力爭二季度發行完畢。

會議確定了進一步強化對中小微企業普惠性金融支持措施——

一 是增加面向中小銀行的再貸款再貼現額度1萬億元,進一步實施對中小銀行的定向降準,引導中小銀行將獲得的全部資金,以優惠利率向量大面廣的中小微企業提供貸款,支持擴大對涉農、外貿和受疫情影響較重產業的信貸投放。 支持金融機構發行3000億元小微金融債券,全部用於發放小微貸款。

二是引導公司信用類債券淨融資比上年多增1萬億元,為民營和中小微企業低成本融資拓寬渠道。

三是鼓勵發展訂單、倉單、應收賬款融資等供應鏈金融產品, 促進中小微企業全年應收賬款融資8000億元。

四是健全貸款風險分擔機制, 鼓勵發展為中小微企業增信的商業保險產品,降低政府性融資擔保費率,減輕中小微企業綜合融資成本負擔。

據悉, 此前3月30日,央行公開市場逆回購操作利率下降20個基點,被市場解讀為貨幣政策進入了加大逆週期調節力度的階段, 而國常會此次會議提出的增加1萬億元再貸款再貼現額度,進一步實施對中小銀行的定向降準等一系列舉措,意味著後續央行貨幣政策還將有更多舉措出臺。

國泰君安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高瑞東表示,我國繼續加大宏觀政策調節和實施力度。積極的財政政策更加積極有為, 加大地方政府專項債規模,提高下達速度,加快重大項目和重大民生工程建設,發揮有效投資在穩增長中的關鍵作用。

穩健的貨幣政策更加靈活適度,一方面,通過利用增加再貸款再貼現額度、定向降準、小微金融債券等政策工具, 提高中小銀行對中小微企業的信貸支持能力。另一方面,通過引導和鼓勵金融機構活用公司信用類債券、供應鏈金融產品和增信類商業保險產品,拓寬民營和中小微企業低成本融資渠道。

廈門大學宏觀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林致遠表示,寬財政和寬信貸是目前擴大內需的重要助力。 在前期已經下達的一部分今年專項債限額的基礎上,再提前下達一定規模的地方專項債,加快重大項目和民生工程建設,可以直接拉動內需。同時,為更好發揮投資在拉動經濟增長上的倍增效果或乘數效應,在安排專項債過程中,不能降低質量要求, 專項債的使用方向應向重點項目多、風險水平低、有效投資拉動作用大的地區傾斜。

對於針對中小微企業提出的普惠性金融支持措施,林致遠認為,這將有助於許多中小微企業擺脫目前困境,早日走上正常運營軌道,對於保持中國經濟活力,尤其是在穩就業、穩民生方面具有特殊重要作用。

減稅降費或還有空間

3月31日,國新辦就減稅費優服務助復產促發展有關情況舉行發佈會。針對減稅降費政策落實情況、疫情期間稅務便利措施會否固定等問題,國家稅務總局相關部門負責人分別進行解答。

國家稅務總局總審計師王道樹介紹,據統計,今年1-2月份,全國減稅降費共計4027億元,這個數字由兩部分組成:

一是2020年新出臺的支持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稅費優惠政策,新增減稅降費1589億元。

今年新出臺的4批政策當中,第3批聚焦減輕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負擔的政策和第4批聚焦穩外貿穩外資的政策都是自3月起實施的,到4月份申報期開始申報,進行統計核算。前2批出臺的政策當中,也有部分政策是按季度來進行申報的。隨著4月按季申報大徵期的到來,這些政策都會納入統計核算範圍,企業享受減稅降費的統計規模也會進一步擴大。

二是2019年更大規模減稅降費政策在2020年繼續實施形成的減稅降費2438億元,主要包括深化增值稅改革翹尾新增減稅1365億元,降低申報費率翹尾新增降費848億元, 減徵文化事業建設費、國家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基金翹尾新增降費28億元, 小微企業普惠性減稅和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等其他繼續實施的政策減稅降費197億元。

“资金跟着项目走”中央硬核救市一波接一波

國家稅務總局納稅服務司負責人韓國榮 (中國網 鄭亮攝)

接下來, 減稅降費的空間還有多大?國家稅務總局黨委委員、副局長任榮發表示,對於減稅降費來講,各個層面都有不同的訴求,稅務總局在落實好稅費優惠政策的同時,一直在密切關注社會各界、產業部門、經濟社會發展對稅收財政政策的訴求。對於這些訴求,怎麼實施好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很好地研究,提出意見建議。在考慮到微觀層面的同時,還要考慮到整個宏觀經濟政策的可行性,包括 統籌考慮國際國內兩個市場作出決策建議,這是一個持續的、不斷推進的過程。

下一步,稅務部門將在全面落實好小微企業稅費優惠政策的同時,聚焦小微企業涉稅關切,進一步優化服務舉措,助力小微企業發展。

湖北境內特殊優惠

此前,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 習近平在武漢市考察疫情防控工作時指出,中央和國家機關各部委要繼續加大對湖北的支持力度,幫助湖北解決實際困難和具體問題,早日全面步入正常軌道。

從3月25日零時起,湖北省除武漢市以外地區解除離鄂通道管控,有序恢復對外交通,離鄂人員憑湖北健康碼“綠碼”安全有序流動。新華社記者 胡虎虎 攝

目前隨著本土疫情傳播基本阻斷,湖北正加快企業復工復產步伐,但此前各地阻斷疫情而封城導致經濟一度停滯兩個月,且目前企業復工復產也遇到不少困難, 湖北經濟遭到重創,地方財政在疫情期間只有零星收入,但支出壓力越來越大。

據悉,湖北對中央財政依賴程度較高,去年全省近8000億元支出中超過一半來自中央轉移支付。因此, 除了中央加大對湖北轉移支付力度支持外,繼續加大對湖北企業的稅費優惠支持力度成為當前共識。

在3月28日召開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佈會上,國家稅務總局和商務部有關負責人表示, 3月-5月湖北省境內的小規模納稅人免徵增值稅;2月-6月湖北企業免徵養老、失業、工傷三項社會保險單位繳費部分。

2.1億支持老工業基地生態文旅產業發展

老工業基地轉型發展任重道遠,疫情的到來,對產業轉型升級更是提出嚴峻考驗。

而中央預算內投資資金的下達,一方面將提振發展信心,推動老工業城市復工復產,緩解疫情造成的衝擊,另一方面, 也將推動支持新基建週期之下的創新能力建設,帶動社會投資和新增就業。

國家發展改革委日前安排了老工業地區振興發展專項(重點林區經濟轉型)2020年第一批中央預算內投資2.1億元,支持重點林區接續替代產業發展和生態綜合補償試點工作。

“资金跟着项目走”中央硬核救市一波接一波

長白山林區拍攝的霧凇景色 。新華社記者 許暢 攝

據悉, 專項資金主要支持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等重點林區,以及生態綜合補償試點地區開展產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代木能源、生態文化旅遊業、特色種養業等項目建設,預計將帶動總投資超過170億元,新增就業崗位9000多個。

中央預算內投資專項資金的下達,將有力支撐重點林區和生態綜合補償試點地區加快發展接續替代產業,增強區域自我發展能力,提升優質生態產品供給能力。

“省負總責”支持扶貧產業持續發展

早在1月底,財政部明確,加快資金撥付使用,確保疫情防控資金及時到位。

近日,財政部下達各地2020年中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260.27億元,加上提前下達的1136.09億元, 目前已累計下達2020年中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1396.36億元, 資金下達時間比往年提前一個多月。

2020年中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分配重點向“三區三州”和“三區三州”之外貧困人口多、貧困發生率高、脫貧難度大的深度貧困地區以及掛牌督戰地區傾斜,同時, 加大了對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較重地區、人口較多的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區和貧困革命老區的支持力度。

此前,國家發改委已會同文化和旅遊部發文,要求加快深度貧困地區中央預算內投資旅遊基礎設施項目建設。

據介紹, 下一步,財政部將督促相關省份按照“省負總責”的要求,結合實際統籌安排資金,保障完成剩餘脫貧攻堅任務和鞏固脫貧成效需要,重點支持扶貧產業持續發展。

同時,落實扶貧項目資金全過程績效管理要求, 加快資金撥付進度,充分發揮資金使用效益,利用財政扶貧資金動態監控平臺,及時掌握資金使用管理情況,切實管好用好財政專項扶貧資金。

PPP逆勢回暖

值得關注的是,近期不少省市獲得批覆開工的重點項目明顯變多,尤其是新基建和公共服務方面的項目建設,而這些項目建設資金目前可以應用的模式大體上為兩種, 一是通過地方政府專項債券(以省為單位,2020年專項債資金用於項目資本金的規模佔該省份專項債規模的比例由20%提升至25%),二則是通過PPP模式。

當下, 新一輪基建週期開啟,也讓市場對PPP的變暖更有信心。

為進一步規範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項目全生命週期績效管理工作,3月31日,財政部發布 《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項目績效管理操作指引》 ,指引自印發之日起30日後施行。據悉,指引適用於所有PPP項目,包括政府付費、可行性缺口補助和使用者付費項目。

由於《指引》通過定期績效評價和問責,可以有效對沖或降低PPP項目參與主體公共風險,提高項目落地率,預期將進一步激發或擴大社會資本參與PPP項目,這有利於後疫情時代經濟社會復甦。

事實上, 2月以來,財政部PPP中心多次發文要求加快PPP項目入庫——

2月13日,財政部PPP中心發佈《關於加快加強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項目入庫和儲備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快項目入庫進度,切實發揮PPP項目補短板、穩投資作用;

2月17日,財政部PPP中心發佈新PPP綜合信息平臺上線,進一步完善PPP的管理工作;

2月28日,財政部發布《關於印發汙水處理和垃圾處理領域PPP項目合同示範文本的通知》,推動汙水處理和垃圾處理領域PPP項目規範運作。

一個月內,財政部關於PPP連發3次文件。在這個特殊時期尤為引人關注。

業內人士表示,PPP模式無疑能夠提升投資項目的運作效率,也是政府負債壓力加大背景下的選擇路徑之一。不過,對未來PPP的發展還是應持謹慎樂觀態度。

統籌: 成琪

排版:魏金金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中經文化產業,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全國文化產業信息平臺聯繫郵箱:[email protected],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新媒體大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