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楚霸王項羽兵敗在烏江自刎,他有什麼成名傳奇留存於世呢?

鐵男春秋


歷史上的傳奇,霸王項羽,創造三個第一,活出了自己的霸王之名!

在我們中國的歷史長河中,每一個時代都擁有數之不盡的英雄人物,他們氣吞山河,或者是機智過人,又德才兼備。在這些數之不盡的風流人物中,項羽可以說是一個讓我們記憶非常深刻的一位亂世英雄。雖然說項羽後來失敗,但是他創造的三個歷史第一,而且這三個第一頁印證了項羽從年少無知到登臨巔峰,最終卻是以死亡收局的一生。下面就讓我們來看看項羽創造的歷史第一都是那幾個吧!

一:第一場以少勝多的戰鬥,鉅鹿之戰。曾經的項羽憑藉著自己的勇猛和膽識,僅僅率領了兩萬多的部下,硬是戰勝了秦軍的四十萬大軍,因為項羽的首當其衝,他的部下也都是士氣十足,在鉅鹿之戰經歷了九場戰鬥,沒有失敗過一次,項羽的軍隊也也是由此一戰成名,這場戰鬥在歷史上的影響巨大,可以說這是一場充滿傳奇色彩的戰爭,鉅鹿之戰之所以能夠獲得勝利,可以說最大的功勞就是項羽武力和英勇,鉅鹿之戰結束之後,就有了一句“誰人不識楚霸王”的傳說。

二:中國歷史上舉鼎第一。項羽從小勇猛國人,不僅是天生神力,並且異常豪爽,據史書記載,項羽舉鼎的事件是真實發生過的,有一次在集市上面,當著眾人的面硬是把幾百斤重的大鼎聚了起來,而且一舉就是不短的時間。在當時引起來巨大的轟動們,也就是從那一刻起,項羽就有了小霸王的稱號。大家知道,項羽是將家之人,而且還是一個武藝高強的能人,歷史上出現過霸王舉鼎的事實。曾經的唐朝李元霸和秦武王贏蕩也都舉過鼎,但是贏蕩最後卻是被鼎 砸死了,後是的人說起來也是吹噓不已,也算得上是最倒黴的君王了。

三:歷史上第一對自刎的愛人。當時的項羽正處在人生巔峰,也狂妄自大,在一次失誤中,被劉邦後來居上,到處逃亡。虞姬是項羽最愛的人,在被追殺的路上,虞姬為了不拖累項羽,拿劍自刎,愛人倒在了地上,相遇看著血泊中的愛人,被稱作為霸王的項羽看著自己的愛人倒在自己面前,也無能為力。隨著虞姬自刎,項羽知道大勢已去,甚至在看到自己之前的老部下也來追殺自己,項羽深知即便自己能以一敵千,也挽不回這面臨失敗的結局和天下的民心,在悲哀的長嘯一聲之後,想著自己也曾是一代豪傑,如今也有這麼被追殺的一天,最後自刎烏江,也算得上是與愛人一起長眠。

歷史上的第一對自刎的一對愛人,也說得上是悽美的傳說,亂世之下,成王敗寇在所難免,從歷史上的戰爭中,項羽是一個優秀的統帥,被稱之為楚霸王的項羽,一代豪傑,一生更是創下三個第一,這三個第一也代表著他從巔峰到失敗的一生。


夏雲龍博士世界通識課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無顏見江東父老,《霸王別姬》都是關於西楚霸王項羽的傳奇故事!

項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生於下相(今江蘇宿遷),他是中國軍事思想“兵形勢”代表人物,堪稱中國歷史上最強的武將之一。

項羽率軍渡河救趙王歇,於鉅鹿之戰擊破章邯、王離領導的秦軍主力;秦亡後稱西楚霸王,實行分封制,封滅秦功臣及六國貴族為王。

而後漢王劉邦從漢中出兵進攻項羽,項羽與其展開了歷時四年的楚漢戰爭,項羽始終無法有固定的後方補給,糧草殆盡,又猜疑亞父范增,最後反被劉邦所滅。公元前202年,項羽兵敗垓下,於烏江邊自刎而死。

項羽有一美人叫虞姬,常常陪伴項羽左右,但項羽要率領精騎準備突圍,不得已作歌與虞姬訣別,虞姬也作歌附和,表必死之心,與項羽淚別。霸王別姬後又被改編為戲曲、影視、小說、歌曲等文藝作品!

“鴻門宴,四面楚歌,坐壁上觀,錦衣夜行,沐浴而猴,破釜沉舟”等成語故事,都與項羽的傳奇經歷有關!


姐妹排行老四


項羽一生豪勇,他真正的成名之戰,則是鉅鹿之戰,而鉅鹿之戰中最有名的,就是項羽“破釜沉舟”以激勵士氣的行為,在後世的很多分析中,項羽的破釜沉舟跟韓信的背水一戰頗有相似之處,都是“置之死地而後生”的絕佳案例,兩者都是靠打雞血創造奇蹟,從而扭轉整個戰局。



JASONLIN53


霸王舉鼎威震山河,成為沙場戰神。乃是我民族英雄。項羽烏江自刎被現代人評頭論足的罵了多少年。但不知,唯有項羽能有這樣的氣節。就連漢族平帝冉閔都拜其為終身偶像。

正是經濟發展,變通世事才會只尊勝者,歷史長河中何時埋沒過真漢子真英雄。虞姬也只配這樣的霸王。管你三千越甲,還是四十萬兵圍,在霸王的眼中都會被殺個痛快。沙場之事,霸王乃是萬世之大英雄。


簡文主義


他的傳奇就是在秦朝末年,他領兵和秦朝的軍隊打仗,自己軍隊的人數和給養都遠遠落後對方的情況下,為了能戰勝對方,使自己不被對方滅亡,不得已的情況下,命令把自己方面的船隻鑿漏不能使用,做飯的鍋毀壞掉,讓自己和士兵都沒有退路,這樣大家只能往前奮力衝殺,最終把對方殺的大敗,後來人們把項羽這次的做法叫做破釜沉舟。可謂置之死地而後生,有時候做事全力拼搏上下同心就容易出現奇蹟。瞻前顧後不能放手一搏,有時候會坐失良機。


北京的劉師傅


項羽原本是可以不死,甚至不敗的。[15]


事實上,楚漢戰爭打到漢四年八月,雙方都不想再打下去了。尤其是項羽,兵疲糧絕。於是達成協議:項羽歸還劉邦的父親和妻子,楚漢中分天下。


中分天下的分界線,叫鴻溝。鴻溝原本是一條古運河,是戰國時期魏惠王十年(前360)開鑿的。故道從今河南省滎陽市引黃河水,至淮陽縣流入潁水。以此為界,西為漢,東為楚,這就是所謂“楚河漢界”。


協議達成,楚軍山呼萬歲。


張良和陳平卻對劉邦說,漢已有天下大半,糧草也很充足,項羽則其實撐不下去。這是上天亡楚之時,機不可失,時不再來,絕不能放虎歸山。


劉邦認為有道理,決定打過鴻溝去。


漢五年十月,即和平協議達成後兩個月,劉邦單方面毀約,率兵尾追楚軍到固陵(今河南省淮陽縣)。又兩個月後,韓信和彭越的部隊趕到,三軍合圍項羽於垓下。


西楚霸王只能別姬了。


此時,夜色已經深沉,四面都是楚歌,王的帳內點起了巨大的蠟燭,帳外燃起了通明的火把。已知迴天無力的項羽在這生死存亡的最後一刻,惦記的是那位名叫虞的姑娘,還有那匹名叫騅(讀如追)的駿馬。


項羽飲盡杯中之酒,起身慷慨悲歌——


力拔山兮氣蓋世,


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這首歌是項羽自己創作的。他反覆唱了好幾遍,虞姬也應和著一同歌唱,悲壯而蒼涼。聞者被深深打動,無不潸然淚下,沒有一個人能抬頭看他們的王。


項羽淚流滿面。


啊,虞兮虞兮奈若何!


沒人知道虞最後怎麼樣了,只知道騅回到了江東。項羽和他的弟兄們,則永遠留在了江西。[16]


當晚,項羽率領八百騎兵衝出重圍。他們渡過淮河到達了陰嶺(今安徽省定遠縣西北),卻又在陰嶺迷失道路。於是項羽毅然引兵東向,殺回東城(今安徽省定遠縣東南)。這時他的身邊,只剩下二十八騎了。


他的鬥志,卻也昂揚到了極點。


項羽對隨扈將士說,我自起兵以來,已經八年,身經七十餘戰,戰必勝,攻必克,從沒敗過。這一回,大概是天要亡我了!那好,我就為諸位痛痛快快再打一次,看看是我不會打仗,還是天要滅我。


說完,大呼馳下,漢軍望風披靡,人頭紛紛落地。


項羽笑了。


他回過頭來得意地看著將士們說:怎麼樣?扈從將士一起拜倒在地,異口同聲地說:如大王言。


這真是孩子氣得可以!


很難猜出項羽此時的心理。也許,打了七十多仗,他已經累了。也許,有這七十多仗的戰無不勝,他覺得已經夠本了。也許,他原本就沒把那天下和王位太當回事。他只想能夠英武豪雄地痛快一生,也只想在退出戰場和退出人生的時候,有一個精彩的謝幕。


唯其如此,他才會放棄“決戰”,選擇“快戰”。[17]


同樣,他也才不肯過江東。


實際上項羽來到烏江時,有一條船正在那裡等他。而且駕船的烏江亭長告訴項羽,整個烏江之上只有這一條小船,漢軍是無論如何也追不過江的。


然而項羽卻謝絕了亭長的好意。他只是請亭長把他心愛的戰馬騅帶過江去,自己卻不肯上船。項羽說,天要亡我,我過江干什麼!想當年,我項籍率領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如今並無一人生還,我有什麼臉面去見江東父老?就算他們什麼都不說,我難道就無愧於心嗎?


項羽決定戰死。


視死如歸的人是不可抵擋的,身負重傷的項羽仍讓他的敵人聞風喪膽。他們把項羽團團圍定,卻誰也不敢動手。項羽又笑了。他對漢將王翳說:聽說貴國出大價錢,賞千金,封萬戶,買我的人頭,我就送個人情給你吧!


說完,項羽一劍砍下了自己的頭顱。


就在王翳搶得項羽人頭的同時,其他漢軍將士也一擁而上,爭相縱馬踐踏,拼死爭奪。最後,五個人瓜分了項羽的屍體,分攤了劉邦封賞的那塊土地。


一個英雄,就這樣不得善終。


這是項羽的悲劇,更是時代的悲劇。

項羽無顏見江東父老,力戰而亡,以其舉世無雙的英雄氣魄結束了史詩般的一生。“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這是他最衝動,卻也最自然的選擇。


事實上,自從越王勾踐殺死了大夫文種,蘇秦和張儀靠詐騙和權謀出將入相,一個時代便已終結。那個被終結的時代充滿英雄氣質和貴族精神,就像虎和豹;後來的時代卻像狼和羊,崇尚利慾和權欲,越來越粗鄙而平庸。


於是我們看到的便是這樣一個畫面:一頭代表著英雄氣質和貴族精神的虎或豹,在草原上孤獨地死去,而一群粗鄙的狼和平庸的羊則一擁而上,恣意踐踏。他們每個人都扯下一塊豹皮或一根虎骨叼在嘴裡,準備回去邀功請賞。而在不久前,他們根本就不敢看那隻虎或豹的眼睛。


這群狼和羊的首領,就是劉邦。


[15]本節述項羽事均見《史記·項羽本紀》。


[16]所謂虞姬歌罷自刎,以及《楚漢春秋》所載虞姬和歌歌詞,均系小說家言,不可靠。


[17]此處之“今日固決死,願為諸君快戰”,也有版本作“決戰”。關於這個問題,以及快戰與決戰的區別,請參看王伯祥《史記選》。


天翊傳媒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連宋代才女李清照都替他惋惜喲!唉!鴻門宴上,人家劉邦知道跑,逃命要緊!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嘛!您項公咋就不會跑哩?!死要面子活受罪呀!還是不如沛公想得開喲![大笑]


燕銜泥


最直觀的留存是中國象棋的楚河漢界!在文化領域中李易安的:生當為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謂之:無顏見江東父老。也許華夏的貴族精神從此逐漸凋零!多了好死不如賴活著的芍苟且。還有文丞相的過零汀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青照汗青!以致後人哀嘆:崖山之後無華夏,明亡之後無中國。正是這種浩然不苟且的正氣,被魯迅先生讚歎為;民族的脊樑!也被基辛格博士日:中國總是被她的英雄保護的好好的!概然赴難,捨身而取義是炎黃子孫的精神的棟樑!







陶然官


 

霸王項羽他的傳奇人生就是成名的根本流傳千秋萬代。

西楚霸王項羽兵敗在烏。。江自刎是必然的。從以下幾點就可以看出?

某人屢屢幫助劉邦,當在必誅之列。可是,項羽卻始終沒有誅除這個項氏敗類。 第一件事,鴻門宴前夜,項伯私訪張良,洩露了重大軍事機密,項羽竟然不予追查。

  第二件事,鴻門宴上,項伯以劍護衛劉邦,使范增、項莊刺殺劉邦的計劃未能實現。這兩件事前後關聯,都有項羽政治幼稚的因素在內,而且分量很重;但是,顧念項伯是自己的堂叔,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如果換成他人,誰敢在大戰前夜私見敵軍?如果真有人為了私交夜入敵營、夜見敵將,誰能保證他不會受到項羽的嚴厲處罰?項伯之所以敢於在大戰前夜私見張良,就是因為他知道項羽重情念舊,對他這個官居高位的堂叔不會給予什麼嚴厲的懲罰。

  我們可以拿項伯和范增作一個對比。范增是項羽手下唯一的謀士,項羽尊稱他為“亞父”。從年齡上看,鴻門宴時項羽二十七歲,范增已經七十多歲。但是,滎陽會戰中陳平一施反間計,項羽馬上疏遠范增,並逐步奪了他的權。范增其實並未通敵,真正通敵的是項羽的堂叔項伯。可是,通敵的項伯並未因私見張良受到任何懲罰,沒有通敵的范增卻被項羽懷疑猜忌,憤而出走。

  如果范增是項羽的堂叔,項羽會這樣做嗎?為什麼陳平頻頻使用反間計,卻沒有一個反間計針對項氏宗族呢?有人說:在鴻門宴上刺殺劉邦顯得項羽沒有度量,沒有胸懷。項伯的話顯出了項羽的度量。這純粹是胡扯!項羽與劉邦在秦亡之後是爭奪天下的對手,劉、項兩大集團的利害關係嚴重衝突。誰殺誰,怎麼殺,都是枝節,關鍵是殺。

  劉邦利用“鴻溝議和”,從項羽手中騙回來了老爸和老婆,馬上就翻臉,一路追殺項羽,必欲置項羽於死地而後快。這算什麼?這講信用嗎?這不明明是騙人嗎?要打就光明磊落地打,何必要以議和的名義將老爸和老婆騙回來再打?人們從不指責劉邦毀約殺人,又憑什麼苛責項羽鴻門宴殺戮劉邦是沒有度量呢?

  第三件事,代劉邦求封漢中,這件事情性質就更加嚴重了。劉邦最初被項羽封到巴蜀,後來劉邦和張良行賄項伯,項伯為劉邦說情,加封劉邦漢中之地。關中之地在整個楚漢戰爭中都是劉邦的根據地。劉邦得封漢中之地的好處是:第一,領土擴張。領土的擴張就意味著人員的增多,資源的增多。第二,便於出兵關中。關中自商鞅變法以來,非常富庶;又一直實行兵農合一的政策。因此,劉邦一有失利,蕭何就從關中為他調集兵員、糧餉。特別是劉邦彭城大敗,元氣大傷,全靠蕭何從關中補充兵員、糧餉,使劉邦迅速恢復元氣,才有了與項羽繼續周旋的資本。

  滎陽之戰是長達兩年多的消耗戰,劉邦沒有關中之地的後勤支援是不可想象的。項羽除了敗在戰略的失誤之外,還敗在後勤補給線沒有保障。劉邦就不同了,他奪取的關中成了他的黃金補給線,絲毫不用擔心項羽會切斷他的後勤補給線。

  第四件事,代劉邦救父救妻。劉邦和項羽在滎陽對陣,項羽打算處死劉邦之父太公及其妻呂后,項伯勸項羽不要這樣做。項伯說“天下事未可知。且為天下者不顧家,雖殺之,無益,只益禍耳”。這裡最值得玩味的就是天下事未可知。所謂天下事就是劉、項兩家之事;所謂未可知就是劉、項兩家到底誰可以得到天下還很難講。想一想項伯所做的那麼多事情,再想一想這句話,就知道這句話含有很深的含義。這說明項伯已經在考慮一件事了:“後項羽時代怎麼辦”(也就是假如項羽敗給劉邦了,我項伯怎麼辦)。匪夷所思的是,項羽聽了項伯的話,竟然就放了太公、呂后。實際上,項伯是幫助劉邦救了其父、其妻兩條命。

  圖報恩誤用其人

  曹咎和司馬欣是對項梁有大恩的人,他們曾經救過項梁的命,項梁因此躲過了一場血光之災。所以,項梁對曹咎、司馬欣一直非常感恩,項羽對曹咎、司馬欣也非常信任。

  漢三年六月,項羽二奪成皋,劉邦狼狽逃竄。但劉邦奪了韓信手下的軍隊,重新振作起來,派兩萬士兵增援彭越,在項羽的軟肋——後勤補給線上大搞突襲戰。

  漢三年八月,彭越完全切斷了項羽的後勤補給線,項羽不得不再次回援以打通補給線。

  臨行之前,項羽把成皋戰區的指揮權交給了曹咎、司馬欣。曹咎當時是楚國主管軍事的最高長官大司馬。項羽行前再三交代,我十五天必定掃平彭越,你們要在這十五天裡只守不戰,保住成皋。但項羽揮師東進不到五六天,曹咎就受不了羞辱,震怒之下出兵作戰,被劉邦打得大敗,使項羽又一次丟失了成皋。

  項羽重用曹咎、司馬欣是一重大失策。曹咎、司馬欣不是帥才,根本沒能力守住成皋。項羽出於對曹咎、司馬欣的舊情重用他們兩個人,導致辛辛苦苦才奪過來的成皋第二次失守,使自己在局部戰場上也沒有獲得應有的勝利,不能不說這是項羽自己打敗自己的重大失誤。

  重用親信是人類無法克服的一種天性。因為,親信為人熟悉,熟悉帶來信任。但是,為了所謂的信任而重用無能的親信,特別是在關乎事業成敗、個人生死的重大問題上重用無能的親信,那可就是愚蠢至極!對待親信可以給錢,不可給權——這就是項羽重用曹咎、司馬欣給我們的最重要的啟示!

西楚霸王項羽烏江自刎的幾種說法

項羽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代霸王,關於他的傳說汗牛充棟,這其中又以他自刎烏江最為慷慨悲壯,在民間流傳也最為廣泛。關於他的死有兩種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種是以南宋詞人李清照為代表,她在《烏江》中寫道:“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對項羽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英雄氣概做出高度評價和讚揚;一種是以晚唐詩人杜牧為代表,他在《題烏江亭》中寫道:“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認為項羽缺乏堅忍不拔的毅力和決心,對他自刎烏江的決定作出了惋惜和失望的評價。幾千年來這兩種不同的觀念一直在不停地延伸著,那麼項羽當年為什麼選擇了自刎,而不是過江呢?

根據最早的記錄,項羽是因為無臉面見江東父老而自殺。據《史記·項羽本紀》記載,楚漢戰爭中項羽被劉邦打敗後,項羽帶領八百人馬突出重圍,來到烏江江畔,這時烏江亭長勸項羽趕快渡江,以圖東山再起、報仇雪恨,可是項羽卻笑著說:“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於是拔劍自刎而死。這種說法出自太史公司馬遷之手,距項羽之死年代較為接近,描寫得非常慷慨激昂,因而流傳最為廣泛,後世關於項羽自刎的傳說大多源於此。

在這種說法中,虞姬之死起到了重要的推助作用。據《史記》記載,項羽被漢軍圍困於垓下,夜聞四面楚歌,非常吃驚,便起身飲酒,此時“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闕,美人和之。”據漢初陸賈的《楚漢春秋》記載,虞姬當時愴然拔劍起舞,並和歌曰:“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歌罷揮劍自刎。項羽是個爭強好勝、死要面子的人,自己最心愛的侍妾被逼自殺,心中既傷心絕望,又十分羞愧,自尊心受到強烈打擊,再加上當時楚軍傷亡慘重,“虞姬死而子弟散”,所以當項羽帶著殘兵敗將逃至烏江畔時,頓覺羞恥難當,沒有臉面去見江東父老,於是選擇一死了之。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項羽自殺是想結束戰爭,消除百姓因戰亂帶來的痛苦。據《史記》記載,楚漢戰爭中劉邦和項羽僵持不下,“丁壯苦軍旅,老弱罷鞍漕”,於是項羽對劉邦說:“天下匈奴長歲者,徒以吾兩人耳,願與漢王挑戰決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為也。”意思是想通過兩個人的決鬥一決雌雄,不要再讓天下百姓跟著受苦,說明項羽的確有可憐天下蒼生的情懷。當項羽率殘兵敗將突出重圍來到烏江時,想到渡江以後還要捲土重來,重新進行一次楚漢戰爭,給百姓帶來更大的災難,於是選擇犧牲性命來結束連綿數年的殘殺,還天下一個太平世界。

但這種說法帶有太多的猜測成分,也與項羽的好戰殘暴性格不符。項羽當年曾經坑殺二十萬秦兵,火燒阿房宮三個月,是一個非常暴虐的人,不大可能為了免除百姓疾苦而至自殺身亡。他之所以要約劉邦單打獨鬥、一決勝負,很可能是出於一種計謀,因為以項羽的個人能力,打敗劉邦簡直就是易如反掌,不過劉邦也沒有上當。當項羽失敗逃至烏江時,萬念俱灰、狼狽不堪,心中不免感慨萬千,此情此景下重新喚起他可憐天下蒼生,願意以一己之死來結束戰爭的念頭也有可能,但這頂多是項羽走投無路又放不下臉面時的一種自我安慰,將它視為項羽自殺的主要原因卻是不妥的。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項羽不是不想過江,而是根本沒有機會過江。我國著名學者馮其庸在其文章《項羽不死於烏江考》中,詳細論證了《史記》、《漢書》、《楚漢春秋》關於項羽之死的描述,指出《史記》有關項羽之死的全部文字,除《項羽本紀》中有“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檥船待”兩處涉及烏江外,其餘無一處寫到項羽烏江自刎。反倒是明確提到:項羽“身死東城”,“使騎將灌嬰追殺項羽東城”等。他還通過《括地誌》和《江表傳》等篇章作了關於地理位置的考察,經過實地查勘考證,項羽確死於東城,即今天的安徽定遠縣,此地離烏江有120千米。至於《項羽本紀》中兩處涉及烏江的記述,馮先生認為是司馬遷記敘上的錯誤,並導致了以後的以訛傳訛。

這種觀點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計正山先生依據《史記》、《漢書》中的“灌嬰傳”,認為項羽並非在烏江“自刎而死”,而是在定遠東城就被“搏殺而死”。垓下之圍中項羽倉皇失措,帶領八百兵馬突出重圍,往江東方向逃跑。長江以南是項羽的勢力範圍,是他發跡崛起的地方,即使在楚漢戰爭後期,衡山王吳芮、臨江王共尉等依然服從項羽,聽從項羽調遣,尤其是南楚臨江王共氏,直到項羽死後仍忠於項王,抗拒劉邦。如果項羽順利渡江,完全可以重整旗鼓、捲土重來,再一次擊敗劉邦。所以項羽的目標非常明確,就是渡過烏江,但逃至東城時被漢軍包圍,混戰中即被灌嬰殺死,而烏江離東城還有120千米,所以項羽根本沒有渡江的機會,也不是自刎而死。

但這種說法同樣充滿了推測和猜想,遭到許多學者的反對。根據《太平寰宇記》等資料記載,兩漢時期的東城縣,是江淮之間的一個轄境廣闊的大縣。從現在定遠東南的池河上中游地區,越過江淮分水嶺,包括今滁縣西南境、肥東東境、全椒西南境,直到今和縣烏江的沿江一帶。晉太康六年在設東城縣界設置單獨的烏江縣。章學誠在《和州志補沿革》曾指出:“秦為九江郡之歷陽及東城烏江亭地……晉太康元年屬淮郡,其歷陽及東城烏江亭地如故。”也就是說,在楚漢戰爭時期,東城是一個範圍廣闊的行政區域,烏江是包括在東城縣內的,因此司馬遷所說的“身死東城”與“烏江自刎”並不矛盾,而是為避免同義反復而使用的描寫方法。

這樣看來,項羽的確是死於烏江,司馬遷所處的年代距離楚漢戰爭只有七十年左右,掌握了許多第一手資料,而且他治學嚴謹,在項羽之死這樣的大問題上應該不會妄自猜測。而項羽之所以不肯過江而選擇自刎而死,實在是一個性格悲劇。自大孤傲、剛愎自用、獨斷專行,缺乏忍辱負重的堅韌意志,是導致他失敗的主要原因。他的死雖然顯得慷慨壯烈,併為後人反覆吟唱,但一代霸王就此了卻一生卻也讓人扼腕嘆惜。

項羽的謝幕可謂轟轟烈烈,寶馬贈鄉親,頭顱贈故舊。這個故舊就是呂馬童。司馬遷記載了這個場面:項王身亦被十餘創。顧見漢騎司馬呂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項王也。”項王乃曰:“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若德。”乃自刎而死。

轟轟烈烈的死固然感天動地,但清人王曇有《吊項羽》一詩,說項羽死得不值得。詩曰:

秦人天下楚人弓,枉把頭顱贈馬童。

天意何曾袒劉季,大王失意戀江東。

早摧函谷稱西帝,何必鴻門殺沛公?

徒縱咸陽三月火,讓他婁敬說關中。

王詩人的意思是,項羽完全可以不失敗,完全有機會不走到把頭顱贈呂馬童的地步。這個機會是什麼呢?就是項羽原本完全有可能搶在劉邦前面進入關中,取得王關中權利的。正是因為沒有抓緊時間進軍,項羽才落在劉邦後面。所以王詩人才說:天意何曾袒劉季,早摧函谷稱西帝,徒縱咸陽三月火。

雖然劉邦為了避免火併出讓了王關中的權利,但項羽剝奪劉邦王關中畢竟是理不直氣不壯。所以劉邦一直有討還王關中權利的理由,也有討伐項羽違約的藉口,他不停地發動戰爭也理由充足。因為放棄王關中是劉邦與項羽的私下交易,知道內幕的人很少;而劉邦應該王關中卻沒有王,則人人看到了。所以項羽儘管實力在劉邦之上,但有不佔理的因素在其中,結果一直被劉邦削弱,最後寶馬贈鄉親,頭顱贈故舊,魂斷烏江。

不過當年親歷者都知道的是非曲直,後人不知道,以為劉邦的入關是佔了不少便宜,而根本不知道項羽完全可以在劉邦前面入關。不認真的中國人因同情項羽,就開始編造楚懷王對劉邦有政策傾斜。這樣的意淫當然得不到史實的支持。還是王詩人說的好:天意何曾袒劉季。劉邦在入關問題上一點不佔優,雖然領受了西征的使命,但一沒有承包,二西征之前還要完成一大堆戰鬥任務,三西征所需要的兵力物資完全要自己解決,得不到任務後方支援。其中的關鍵點是,楚懷王先入定關中者王之的戰鬥號令,是針對全天下的,任何人,即使是劉項以外的人,只要做到這一點,就有王關中的權利。劉邦在開始西征之前要為項羽所在的援趙楚軍開闢前進通道,項羽大軍可以兵不血刃抵達黃河邊與在趙的秦軍決戰。因項羽作戰神勇,很快就取得了壓倒性優勢,而這個時候劉邦還沒有著手西征,且人力單薄。記住這個時間,是秦二世三年十二月(秦以十月為歲首,十二月是當年的第三月)。如果項羽一鼓作氣,一定會比劉邦提前很多攻佔關中滅秦。

劉邦的專力攻秦應該從秦二世三年二月後才具備條件,那個時候,劉邦攻下陳留,於是有足夠的糧食來擴軍。同時又擊白馬,將先期渡河援趙的呂澤部迎了回來,加強了軍事實力,時間已到三月,此時距受懷王之命約半年時間。

即使以秦二世三年七月,項羽接受章邯投降、沛公擊降南陽同步。項羽還是有條件在劉邦前面定關中,因為項羽要走的函谷關,較劉邦要走的武關便捷得多,何況項羽的兵力優勢又較劉邦高出太多。可惜,項羽沒有抓緊進軍,大把寶貴時間白白浪費,在基本沒有作戰的情況下,居然在劉邦已滅秦兩個月後才抵達函谷關下。項羽的這樣漫不經心,讓王詩人看不下去了,才作了此詩憑弔項羽。王詩人的意思是,項羽的一著不慎,導致滿盤皆輸,且怨不到他人。

枉把頭顱贈馬童、失意戀江東、何必鴻門殺沛公、徒縱咸陽三月火

於是乎,憑弔成了數落,且不容抵賴。那些為項羽失敗抱屈的人看了王詩人的憑弔詩,會有什麼感受。


人文歷史經典傳奇


項羽,名籍,字羽,泗水下相(今江蘇宿遷市)人。秦朝末年起義軍領袖、傑出軍事家,楚國名將項燕之孫。古人贊曰:“羽之神勇,千古無二”。其主要成就是:鉅鹿之戰消滅秦軍主力,推翻秦朝;建立西楚政權。他的成名傳奇可以濃縮為六個“一”。

  一言——取而代之。

  《史記·項羽本紀》載:“秦始皇帝遊會稽,渡浙江,梁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此言可見年輕時項羽的豪情壯志。

  一舉——力能扛鼎。(扛鼎gāng dǐng)

  《史記·項羽本紀》載:“籍長八尺餘,力能扛鼎,才氣過人,雖吳中子弟皆已憚籍矣。”

  一戰——破釜沉舟。

  秦末大起義中,項羽率領數萬楚軍(後期各諸侯義軍也參戰),同秦名將章邯、王離所率四十萬秦軍主力在鉅鹿(今河北平鄉)進行的一場重大決戰性戰役,鉅鹿之戰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之一。“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史記·項羽本紀》)此一戰,留下了“破釜沉舟”這一成語。

一宴——鴻門宴。

  據《史記·項羽本紀》載:公元前206年劉邦攻佔秦都咸陽後,派兵守函谷關。不久項羽率四十萬大軍攻入,進駐鴻門,準備進攻劉邦。經項羽叔父項伯調解,劉邦親至鴻門會見項羽。項羽留飲。宴會上,范增命項莊舞劍,欲乘機刺殺劉邦,項伯也拔劍起舞,常以身掩護劉邦。最後樊噲帶劍執盾闖入,劉邦始得乘隙脫險。後遂以“鴻門宴”指藏有殺機的宴會。

  一火——火燒秦宮。

  《史記·項羽本紀》載:“居數日,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後人多傳被燒者為阿房宮,然而,考古工作者在對阿房宮遺址前殿發掘中,並未發現一鏟紅燒土。而此前考古人員在秦咸陽宮(秦始皇在咸陽仿造六國宮殿建造的龐大建築群)發掘中,卻發現了大量的紅燒土,證明秦代宮殿確實被火焚過。(有人言,秦阿房宮遺址位於今西安市以西13公里處的古皂河西岸,渭河南岸,與秦都咸陽城隔水相望。)

一別——霸王別姬。

  《史記·項羽本紀》: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南朝宋·裴駰《史記集解》引徐廣曰:“一雲姓虞氏。”唐·張守節《史記正義》引《括地誌》雲:“虞姬墓在濠州定遠縣東六十里。長老傳雲項羽美人冢也。”

  相傳虞姬容顏傾城,才藝並重,舞姿美豔,並有“虞美人”之稱。項羽歌《垓下歌》後,隨侍在側的虞姬,愴然拔劍起舞,並以歌和之:“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史稱《復垓下歌》或《和垓下歌》。

這一別,實際上包含著一馬、一姬、一歌。

  安徽和縣霸王祠有一副七言對聯,僅僅14字卻說出了項羽的成敗之因,它的上聯是:

  鹿野舟沉王業兆;

  鴻門斗碎霸圖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