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的兩個問題:51%攻擊和區塊的容量


比特幣的兩個問題:51%攻擊和區塊的容量

首先要說的就是51%攻擊的問題。

比特幣作為點對點交易貨幣,如果有人或團體掌握了51%算力,就相當於擁有了全網最快的計算速度,那麼理論上就可以一直打包最新的區塊,也就可以隨意決定新生成的每個區塊的內容,亦可以控制某一條交易信息何時錄入。

如果這種情況發生,這個人或團體,就可以先創建一筆使用了某筆UTXO的交易,在該交易被打包進區塊並得到對方確認後,在該區塊的前一個區塊後方開始挖礦,並加入另一條使用該UTXO但收款人不同的交易信息。

由於其擁有全網最高算力,所以一段時間後,新創建鏈的長度會超越包含第一條交易的鏈,全網節點會更新信息,拋棄之前形成的區塊鏈,而UTXO也就只能按第二次的交易執行,從而實現了“雙重花費”。

雖說以目前比特幣網絡整體算力很高,完成51%算力集合的代價很大,但是相比目前比特幣市值達千億市依然在增長的情況來說,收益比是可以接受的,所以說這個達摩克利斯之劍將在很長時間或者永遠懸在比特幣頭上。

第二個問題就是區塊的容量問題。

由於區塊中包含其時間段內所有的交易信息,所以區塊的容量就決定著他所能包含的交易信息最多是多少。

在比特幣創立初期,平均每個區塊只有1-2k大小,而其容量是32M。一比之下容量太大了,還容易遭受DDOS攻擊,中本聰一想那就改成1M吧,所以現在區塊的容量還是1M。

但是,如今比特幣活躍地址數量最多時已經超過了一百萬,在這個前提下,以一個交易0.25KB計算,每秒平均能打包7個交易,而由於交易的複雜性,不是每個區塊都能達到每秒7個交易的程度,所以,比特幣已經難以將平均10分鐘內的全部待處理交易完全打包在1個區塊中了,要知道支付寶每秒交易是每秒8萬筆交易,這種差別已經是天壤之別了。

現在,比特幣的交易數量居高不下,如果某一區塊不能包含這一時段全部信息,就會造成擁堵而導致部分交易信息無法錄入。

而先打包誰的交易數據是由礦工決定的,隨之而來產生了手續費一說,誰的手續費越高,誰的交易就會先得到確認,在2017年12月手續費創造了歷史最高55.16美金。

所以說比特幣區塊的大小嚴重限制著小額交易的發展,也就會很自然的將比特幣民用化甩開了,當交易方、礦場逐漸集中化的時候,比特幣是否會出現背離中本聰初衷的情況就很難說了。

可能你會說,那把容量再提上去不好麼?

現在已經沒有那個時候的條件了,作為點對點分佈式系統,更改區塊鏈編碼需要獲得達到一定算力,並且需要使用者同意,並統一執行的。

和10年後的今天相比,參與者太多了,無論是利益和信仰都很難統一,但是仍有很多比特幣的使用者和參與者在為解決比特幣容量問題想辦法,目前網絡上為比特幣提供的解決方法主要有隔離見證與閃電網絡兩個方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