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逝去,我們除了一句節哀順變,還能做些什麼?

望眼窗外,不經意間春天如期而至,不經意間2020年已經進入到了第四個月份,在這個充滿生機的四月中,打頭的除了愚人節,便是清明節了。今年的清明節,我想會格外的淒冷些吧!畢竟我們在開年之際經歷了一場疫情戰役。在這次戰役中,願你我安好,但也會有人在經歷著親人、朋友、愛人的離去……

離別、死亡是每個人終究會面對的話題。回想自己人生中面對親人、好友離世的情景,最讓我難以釋懷的便是那次了——

那是一個交織著歡樂與悲傷的冬日下午,那年我大四,那年聚會格外的多些,那年人人網還在流行。在那年的那個下午,我聚會回來,打開電腦登上人人網……震驚、難以置信,淚流滿面瞬間迸發出來。這一切的情緒,都是因為在人人網上我得知了,我的高中同學因胃癌去世的消息……

在那一刻,我是難以置信的,腦海中反覆在問,這是真的嗎?直到與其他同學再次確認。

在那一刻,我是淚流滿面的,從眼角流到下巴的那種。當皮膚感知到淚水的劃過,才知道自己哭了……

在那一刻,我被強烈的對比震撼著,上一秒是聚會的歡快,下一秒就是得知老同學的離世;大四,上一秒是對未來的暢想,而下一秒,我同齡的朋友,已經沒有未來……

後來,我把這個消息告訴了我的家人、朋友,旁人得知後,不禁一聲嘆氣、一句可惜。

看到這樣的回應,我知道他們理解我的悲傷,也知道他們對這個年輕生命的逝去是真的感到惋惜,但總感覺少了點什麼……

少了點什麼呢? 是啊,除了一句安撫、一句節哀順變,我們又能做些什麼呢?當我們自己在面對朋友、親人、愛人的離世時,我們又能做些什麼呢?

多年後,當我再回憶起此事時,我發現少的那一點可能就是【哀傷輔導】,給死亡一個接納,給悲傷一個出口。

也許我們每個人都需要了解一下【哀傷輔導】,因為面對生老病死是每個人都要經歷的主題,無論你是否願意,別無選擇。

面對逝去,我們除了一句節哀順變,還能做些什麼?

圖片來源千庫網-插畫圖庫,版權歸千庫網享有

什麼是哀傷?

有關學者將哀傷定義為:人們在失去所愛或所依戀的對象時所面臨的境況,這種境況既是一個狀態,也是一個過程,其中包括了悲傷與哀悼反應。

悲傷和哀悼有交叉,但也處理著不同任務,悲傷更多的是一種情緒和情感的表達,而哀悼是一些行為的表現,兩者並不完全分開。

什麼是哀傷輔導?

哀傷輔導是協助正在經歷哀傷或者有哀傷方面困擾的人,在恰當的時間內以恰當的方式引發正常的哀傷,讓喪親者體驗失落感,正確處理已表達或潛在的內心情感,克服失落後再適應的過程。以健康的方式坦然地將情感投注在新關係裡,重新開始新生活,逐漸地修復內部和社會環境中的自我輔導過程和任務。

哀傷輔導的意義

很多時候親人、好友的離世突如其來,讓我們猝不及防。彷彿一首曲子不知演奏到何時琴絃突然崩斷,一切戛然而止,留給我們的是一個【未完成事件】。

哀傷輔導的意義就在於,協助生者完成與逝者之間的未竟之事,讓【未完成】的狀態轉為【完成】。協助生者去告別,去處理悲傷之情,去接納逝者的逝去,去釋懷過往,去繼續之後的人生。

我們該怎麼做?

正如前面所提,面對生老病死是每個人都要經歷的主題。那麼,在面對離別時我們又能做些什麼呢?我們又能協助逝者的親人、朋友做些什麼呢?

一句【節哀順變】可以表達我們的關心,但又有些蒼白無力。當面對生死離別時,我們需要的是:

1、接納親人、朋友的離世

在面對親人、朋友的突然離世時,我們往往起先會感到難以置信,否認親人、朋友的逝去,不相信這一切是真的。而接納親人、朋友的離世是我們處理哀傷的第一步。

如何把否認變為接納呢?

也許,可以讓葬禮幫助我們接納親人的離去。

去送別吧!去說一聲再見吧!作為親人、朋友,去一起給逝者的人生畫上一個溫暖的句號吧!

這也讓我想起了一部日本電影《入殮師》 ,影片講述了一位失業的大提琴手轉型成為入殮師的故事。在影片中,有3個鏡頭深深的觸動著我——

面對逝去,我們除了一句節哀順變,還能做些什麼?

以上圖片取自電影《入殮師》宣傳海報

小女孩拿來母親生前常用的口紅,入殮師仔細的為逝者塗上,已逝的母親漂亮的離開了,家人看到逝者最後安詳的樣子,對入殮師表示感謝。

一位已逝的老奶奶在入殮時,是親人在入殮師的指導下親自為她穿上衣服的,並平靜的與她告別——bye-bye,奶奶,奶奶您辛苦了……

一位壽終正寢的老爺爺在入殮時,家人口塗口紅用親吻的方式與他告別,老人家就這樣帶著一臉充滿愛的吻痕離開了這個世界。

入殮、葬禮,儀式讓我們正視逝者的離去,也給我們提供了與逝者告別的機會。在送別逝者的過程中,我們無法再否認Ta的逝去,我們陪伴Ta走完了人生中的最後一段旅程,我們向Ta道別,Ta也在向我們說再見。這個過程教會我們去接納死亡,教會我們去面對逝去。

2、允許自己悲傷流淚

在面對親人的離世時,有時我們會聽到這樣的話——別哭,身為家裡的男人(男孩)要撐起這個家。

別哭,為什麼我們在面對一件原本就令人悲傷的事情時,不能哭出來表達自己的悲傷呢?

我們的情緒就這樣被生生的壓抑下去,這真的壓抑的住嗎?

在面對逝去的時候,請允許自己悲傷、請允許自己流淚,給自己的悲痛一個出口。

作為安慰者,此刻給Ta一個可以痛哭的空間,給Ta一個擁抱,遠比一句【別哭】更加合適。

在面對生死離別時,也許葬禮過於短暫,有些情緒還沒有宣洩出來,有些話還沒有來得及說,那就請用【空椅技術】吧,協助生者讓未完成的事件得以完成。

【空椅技術】是心理學中的一個名詞,它可以幫助我們把還未來得及向逝者表達的話說出來,把壓抑的情緒宣洩出來,讓【未完成】變為【完成】。

選擇一個安靜且讓你感到安全的空間,搬兩把椅子放在這個空間中(其中一把椅子代表自己,一把代表逝者);

兩把椅子面對面放著,兩把椅子之間留有一定距離;

站在兩把椅子的中間,說出自己想要述說的主題,比如,xxx,你的葬禮我沒有到場,我感到很遺憾,我想在此與你告別;

坐在代表自己的椅子上,對逝者說出自己心中想說的話,想表達的情感;

起身,離開自己的椅子,坐到代表逝者的椅子上,讓自己完全成為Ta,Ta會怎麼回應你呢? 憑藉自己的第一想法說出你認為Ta會說的話,表達Ta的感受;

起身,再回到自己的椅子上,成為你自己,說出聽了Ta的話後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反覆溝通,直到自己感到舒暢、釋懷,完成一次修復性情緒體驗,完成一次與逝者的告別,完成一次對自己的關照。

3、適應沒有Ta的世界

在逝者離開的日子裡,我們的生活中難免會感覺缺少了些什麼。比如,坐在對面一起共享晚餐的人不見了,睹物思人……

適用沒有Ta的世界,開始的確很難。接納沒有Ta的世界,不是想著怎樣才能忘掉Ta,而是正視Ta曾陪伴過你,在你的心中給Ta留一個位置。

你可以開始寫日記,開始寫信,告訴Ta你現在的生活,告訴Ta你今日的進步……

你可以開啟一場旅行,讓不一樣的風景陪伴自己度過那段時光……

你會發現你遠比自己想象的堅強。

當然,你也可以去尋求心理諮詢師的幫助,心理諮詢是一種社會支持資源,當你需要時,無需感到不好意思。

4、開始新的生活、探尋人生的意義

當你已接受了沒有Ta的世界時,也意味著,你已基本做好了開始迎接新生活的準備。

也許,我們也會從接納生死的過程中,對人生有著新的體會,領悟出新的人生意義,這都是生命給予我們的禮物。

就像許巍的那首《旅行》 , 為紀念因車禍逝世的朋友而創作。

誰畫出這天地,又畫下我和你

讓我們的世界絢麗多彩

誰讓我們哭泣,又給我們驚喜

讓我們就這樣相愛相遇

總是要說再見,相聚又分離

總是走在漫長的路上

……

關於生命、關於逝去的話題總是那麼的沉重。有時它讓我們驚愕失措,有時它讓我們感慨人生無常,有時它也讓我們豁然開朗,放下一些曾經放不下的糾結……無論是怎樣的感受與感悟,在面對逝去這個主題時,我們可以努力,但努力之後,如果逝去已成定局,我們唯一能做的只有接受。有關逝去,有關哀傷輔導的研究也是有的,如感興趣,你可以去查看,去在此方面繼續做下去,也是對生命的一份敬重。

又是一年清明時,願逝者安息,生者釋懷。

願生命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


參考文獻:

百度經驗.怎樣利用空椅子技術處理情緒?〔EB/OL〕.2be6f28155413.html

陳維樑 鍾莠荺. 哀傷心理諮詢: 理論與實務[M]. 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2006.2-3

賈曉明. 從民間祭奠到精神分析-關於喪失後哀傷的過程[J]. 中國心理衛生雜誌, 2005, 019(008):569-571.

李梅,李潔,時勘,曾曉穎,曹燕,鍾嶺,王彩琴,林紅,閆立新. 喪親人群哀傷輔導的研究構思[J]. 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期):44-46.

劉建鴻, 李曉文. 哀傷研究:新的視角與理論整合[J]. 心理科學進展, 2007(03):88-93.

網易公開課. 北京理工大學公開課:心理學與生活——當代中國社會心理熱點問題〔EB/OL〕.

http://open.163.com/newview/movie/free?pid=M8GFPLJK7&mid=M8IITHC48

袁樂欣, 周英, 唐秋碧, et al. 香港哀傷輔導的發展及對中國大陸的啟示[J]. 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學版, 2016(2):31-3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