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擁有感知幸福的能力


教育孩子,我有四個感悟

(節選)


心靈看臺 | 讓孩子擁有感知幸福的能力

1


盡己所能即為“成功”

孩子們從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到大學一路經歷著嚴酷的競爭,好像只有最優秀的人才能被整個社會承認,才是成功者,而絕大多數人都成為失敗者,這樣的評判標準是錯誤的。


成功是為了什麼,成功之後又將如何?其實這個問題經不住追問,每個人盡己所能、把自己的能量發揮出來就是成功。


最重要的是把“成功”二字破解掉,讓孩子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不為外界的評價所困擾,產生自給自足的幸福感。


心靈看臺 | 讓孩子擁有感知幸福的能力

2


“第一”≠“幸福”

人活著總在追求幸福,那麼自給自足的幸福感從何而來?有錢就是幸福嗎?長得漂亮才能幸福嗎?接受最好的教育就是幸福嗎?


這些都是不能畫等號的,但是人們一窩蜂地把這個問題簡化成為“永遠的第一”就是幸福,但世界上的“第一”是沒有窮盡的,真正的幸福應該是有意義加上長久的快樂。


怎樣讓孩子體驗到幸福?


一定要讓孩子在特別小的時候就有感知幸福的能力,打破世俗的標準,讓孩子明白並不是不出類拔萃就沒有資格享受幸福;並不是只有最優秀的人才能被社會認可;並不是只有比別人更好才會更幸福。


人生是一個過程,忍耐和等待是它的必修課。撒下一粒種子,不懂得等待,是不會看到它開花結果的那一天的。


心靈看臺 | 讓孩子擁有感知幸福的能力

3


愛他,就給他更多可能性

每當畢業季來臨,大學生開始為找工作發愁時,他們逐漸領悟到:一個人在社會上立足的根本是真實的本領,而這不是來源於技術,而是熱愛。一個人不熱愛自己所做的事情,又怎麼能超越他人呢?


因此,父母要幫助孩子找到自己真正的才能和興趣所在。


一些家長為孩子設計人生之路本身並沒有錯,但是孩子有權選擇其他道路,當意見不統一時,應該尊重孩子的選擇。


有些父母竭力為子女選擇最優教育的過程,實際上是自己人生經驗的投射,孩子可能從小就在他們的控制下失去了幸福童年。


如果是我,我會讓他就近上學,之後儘可能地拿出所有的時間去看博物館、去接觸大自然,和所有的小朋友和諧相處。


心靈看臺 | 讓孩子擁有感知幸福的能力

4


每個人的生命自有他的軌跡

一天,我和兒子面對面坐著剝豆。當翠綠的豆快將白瓷盆的底鋪滿時,兒子忽然站起身,新拿一個瓷碗放在自己的面前,將瓷盆朝我面前推了推。


我問:“想比賽?” “對。”兒子眼動手剝,利索地回答。 一時,原本很隨意的家務勞動有了節奏,只見手起豆落,母子都斂聲息語。


“讓兒子贏吧,以後他會多一些自信。”這樣想著,我的手不知不覺地慢了下來。 “在外面競爭靠的是實力,誰會讓你?要讓他知道,失敗、成功皆是常事。”我剝豆的速度又快了起來。


一大袋豌豆很快剝完了。一盆一碗,一大一小,不同的容器難以比較,但憑常識,我知道兒子輸定了。我正想淡化結果,他卻極認真地拿來一個碗,先將他的豆倒進去,正好一碗,然後又用同樣的碗來量我的豆,也是一碗,只是凸起來了,像一個隆起的土丘。


“你贏了。”他朝我笑笑,很輕鬆,全然沒有剝豆時的認真和執著。 “是平局,我本來有底子。”我糾正他。 “我少,是我輸了。”沒有賭氣,沒有沮喪,兒子的臉上仍是那如山泉般的清澈笑容。


這樣的小事中,我有了不小的感悟——孩子的生命,自有他該有的軌跡,該承受的,該經歷的,他都應有完整的體驗。


一起重溫這些教育名言


心靈看臺 | 讓孩子擁有感知幸福的能力


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

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

知困,然後能自強也。

故曰:教學相長也。

《兌命》曰:“學學半。”

其此之謂乎?

——《禮記》


心靈看臺 | 讓孩子擁有感知幸福的能力


至於將來能否大成

大成到什麼程度,

當然還是以天才為之分限。

“莫問收穫,但問耕耘”

將來成就如何,

現在想它作甚?著急它作甚?

——梁啟超


心靈看臺 | 讓孩子擁有感知幸福的能力


教育植根於愛。

——魯迅


心靈看臺 | 讓孩子擁有感知幸福的能力


六歲以前的教育是多麼重要啊!所認要培養小學生,先須培養幼稚生,更須培養嬰兒,即須培養嬰兒的母親,那才是根本的辦法。

——陶行知


心靈看臺 | 讓孩子擁有感知幸福的能力


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最大的區別,是家庭教育沒有教材,沒有課堂,它的教育力量就在於父母的榜樣作用。兒童的天性是模仿,從咿呀學語開始,就模仿父母的語言和動作。以後父母的一言一行,無不深刻地印入兒童的腦海裡。

——顧明遠


心靈看臺 | 讓孩子擁有感知幸福的能力


在每個孩子心中最隱秘的一角,

都有一根獨特的琴絃,

撥動它就會發出特有的音響,

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講的話發生共鳴,

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絃對準音調。

——蘇霍姆林斯基


來源 | 微言教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