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字必須要臨帖麼?

手寫咖


練字必須要臨帖,不用懷疑。以經過兩千多年的積累論證。各種書體,各種筆法早有定論,誰也不要想玩點什麼新花樣!就像唱歌一樣,早有分類,如通俗,民族,美聲等等,你若瞎唱,就什麼都不是。書法更是這樣,總在自己得感覺,自已得習慣,自已得那點認知當中。如二田之類,寫了一輩,沒臨過唐楷,總跟印刷體那較勁,這類人就在懷疑練字必須臨帖嗎?我這樣寫也挺好!

下邊是同一個人的作品,風格有所變,這都是從帖中得來,哪個書家不服可以試試嗎!二田不是叫過號嗎!











雲雪書畫


學習書法是一定要臨帖的,

1、帖就是字帖,是歷代書法家留下來的經過時間洗禮的經典書法作品,是最好的書法作品,我們學習書法當然要學習好的,學習經典的和傳統的。

2、臨是接近的意思,在臨帖的時候越像字帖越好,這是學習書法的一個基本的方法論,通過臨摹經典的書法作品,學習和掌握書法的用筆、結構和章法,一個連臨摹別人都寫不像的書法家,是不可能創作出好的作品的。

3、相對於繪畫可以去寫生,向外去描畫祖國的大好河山,學習書法是一個向內修煉的過程,它的基礎是歷代留下來的經典字帖,它所要發揮和表達的是作者的內心,包括作者的學識、閱歷。臨帖大概就像畫畫裡的寫生吧。

4、不練楷書,直接練習行草書是不可取的,也是寫不好的,自唐代以後,很少有不練習楷書取得很大成就的書法家,這就是經驗。

一部分書法家主張先學習篆隸,也有它的道理,但是這些從篆隸出來的書法家都在哪裡呢?我沒有看到,越學習你越會發現楷書的重要性。這是我們生活在這個時代的必然。

你覺得呢?


不二齋


當然要臨貼!你傳的圖片是硬筆書法,我說下我的經驗:

臨貼,一般有對臨、背臨、意臨。無論怎樣臨貼,目的都一樣的:吸收前人的書法營養,為我所用!畢竟,你要練字,把字寫好看並得到大家的認可,總不能在沒書法基礎時,就創新、創造新的寫法吧?

通俗講,對臨,就是對著字貼臨寫;背臨,憑記憶臨寫;意臨,不求酷似,學其部分。

我沒耐性,對臨作品於我而言,是件痛苦的事情,比著字貼上的字,一筆一畫去臨寫,往往我就寫的不太自然,我喜歡硬筆中的自然舒展與流暢。

而對於欣賞名貼,好字,再對比分析自己的醜字,我倒是很喜歡,這大概屬於意臨吧。拿出來自己的醜字與好字一對比,自己的字醜到哪,一目瞭然!

可能是我的筆畫寫的不漂亮!那就再練下這個個字,這個筆畫。練上百十遍!

可能是構架問題,這個好解決,上寬下窄,或下窄上寬,一目瞭然!

又或者是重心寫的不夠穩,寫偏了,等等等等。對比後總結分析,再改進鞏固,隨抄幾十遍,方法簡單見效快。

下圖是隨抄的雞湯,隨抄之前,我看了下,“步”的行書寫法,我不是很熟,於是在書法字典中查了下,發現王羲之寫的寫法好看,學習後,隨抄如下:

再傳以前的:


上圖中,“富”字重心明顯不穩,等等,很多字細看都有問題,在分析、總結、自我否定基礎上,臨貼學習,再加改進鞏固!
好吧,經驗分享,祝你進步!


行書一點通


我以前總是說臨帖是學書法的必經之路,由此就可以看出臨帖是多麼的重要了。

從臨帖到實現創作,這條路其實是是無比艱難的,但是,作為必經之路,只有打好了基礎才能再日後創作上起到良好的輔助作用。



可以這麼說,書法藝術根植於臨摹,學書說來說去無非就是臨帖,再臨帖,看看前人歷經萬般跋涉,終於走到彼岸。


沒有人能一開始就站在頂端的,你看王羲之作為書聖,也是經歷了臨貼的過程,他就臨摹過鍾繇的《宣示表》,而鍾繇作為楷書的鼻祖,一樣不可避免走這一條路!

就算不說古人,我們來說說今人,啟功先生就十分推崇臨帖,他說過,“任何一種藝術,都有其本身固有的法則和規律,都有表現其藝術效果的技巧和方法。而所謂臨帖,就是以碑帖或別的法書為榜樣,來對照著摹仿、練習。”


個人認為,臨帖最重要的不是追求形似,它是一個提高審美的過程,你從中學習到的應該是前人的筆法和結構,練熟自己手下的技巧,學會了範本中各方面的方法,運用到自己要寫的字句上來,就是臨帖的目的。

所以對於書法來說,只要你明白寫法,掌握其中的用筆,其實就已經有了巨大的進步了,臨帖不僅僅是臨帖,還有觀察和分析的成分所在。



玩轉文化生活知識,關注【東家APP】,更有有品、有趣、值得買的匠人美物等你挑選!本回答來源於東家Su,圖片來源於網絡。


東家APP


學習書法,臨帖可以說是唯一的途徑。

古人寫字,一開始就是使用毛筆,再加上先生的口傳手授,學起書法來得心應手。

而現代人識字時用的是鉛筆,之後是鋼筆,這些筆的使用方法和學習方法都與毛筆有所不同,而這些只有通過臨帖才能學習。

臨帖的目的是學習古人寫字的方法,並將其運用到自己要寫的內容中去,而不完全是為了寫得像古人。

臨帖要從楷書或篆隸入門,這樣才能系統地掌握筆法技能,古人講,楷如立,行如走,草如跑,只有先能站,才能會走會跑。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福星常在

[玫瑰][玫瑰][玫瑰]

“書無古人,不得其法。書無自己,獨有匠氣。”

這是我老師說過的一句話。至於出處,我沒查過,可能是他老人家的體會,或是師爺傳下的一句話。

前半句就說了,學書沒經過古人這關,沒入古,不算得法,因為法是從古相傳一直延續,法不學不會,學書法要先得法,法從哪裡來?從天地萬物來的,從自然造化來的,從人文地理來的,聖人法天象地教之於民,沒有法怎麼進步,怎麼生存。

學書法不一定要臨帖,一定要得法,不臨帖的人多自己,少古味,好在無拘無束,自由自在。壞就壞在沒有依據,沒有來源,沒有根本,沒有根本自然是自由自在,漂浮無定的。

所以一定要先定住,像永字的點,一筆落下,如墜石,這是有根了,定住之後再龍飛鳳舞那是紮實。

孫過庭說翰不虛動,下必有由。這句話說的很嚴重,字不是隨隨便便寫的,寫一筆就要有一筆的根由,每下一筆就有一筆的出處,都要有法可依,有理可據。

臨帖是得法的一個方法,重在心追手摹,通過摹勒他人的跡象,以期待窺見法度的蹤跡,從而學得一二用以追古人,出自己。不然這麼多人臨帖是為什麼,這就是臨帖的目地,改變自己,修正自己,增長自己,初級的臨帖不明其義,就是死臨,懂臨帖的目地就是高明的臨帖。所以我還是建議臨帖。

顏真卿問張旭是問如何做到齊古人,這是顏真卿的志向,所以張旭把筆法傳授給他了,並言明,非志士高人不可傳,不能悟。

早日破迷途,直直見本心[祈禱]







孤鸞迴響


書法是中國獨創的寫字藝術。它所以被稱為藝術,是因為它以中國文字為載體,以一定的技法為手段,以近千年不斷完善的規則為法度。這一系列的手段和法度,除歷朝歷代的書法家們在實踐的過程中不斷總結成為書法理論外,其直觀的體現就在法帖之中。所以臨帖是最好的傳承。

既然書法是中國獨創的書寫藝術,其最重要的特徵就是書法具有鮮明的民族性。這種民族性集中體現在使用中國的方塊字和符合中華民族的審美觀上。法帖是古人依照一定法度和技法書寫並被歷代尊崇的書法精品。書者通過臨帖,不僅承接了自古以來人們崇尚的古風,古意和古韻,而且也全面承接了符合廣大民眾審美要求的技法和法度。因此,書法就有了根,有了體,有了與古人一脈相承的傳統。

書法既然是一門藝術,它需要經過長期的實踐過程去掌握。臨帖就是掌握這種藝術最好的捷徑。在臨帖的過程中,書者可以通過臨帖這種實踐活動達到心手合一,在實踐中不斷得到感悟和提升。


76651703812笑抒心語


我是一人。

學“好”書法一定要臨帖。一定要臨帖(很重要說兩遍)。

如果不臨楷書貼,直接臨寫行草書帖,也是有可能寫出一定水平的。但是一定要臨帖。

先說在臨帖的情況下,只臨行草也是能寫出行草,但有瓶頸

書法史公認的書體完善時間先後順序。

篆書,隸書,草書,行書,楷書。篆書最先出現,楷書最後完善。

草書,行書這兩種書體的規則,比楷書先完善的要早。

在楷書沒有完善之前,大家都寫字的,也是有書法家。

書聖王羲之親口說,我的草書不如張芝。張芝死於公元192年。

看一下據傳是草聖張芝的《冠軍帖》

而稱為楷書之祖的鐘繇,大概的生死時間,151年-230年。

我們現在的楷書和當時的楷書不一樣。看一下鍾繇的,《宣示表》。

我們現在說的楷書,是唐楷之後的楷書。

可以肯定的是,張芝沒有練過我們現在的這樣的楷書。

所以,沒有練過楷書,能不能寫草書行書。當然能。

但是,草聖張芝一定會寫篆書和隸書。

草書和行書是,書寫速度較快的書體。

如果沒有篆書,隸書,楷書的控筆運筆基礎。草書行書一定不會非常好。

一點沒有篆書隸書楷書基礎,確實是可以練出個的樣子。

但是肯定會有瓶頸,自己會感覺到的。

下面是不臨貼的情況

如果不臨帖,也不寫楷書(肯定也沒有篆隸吧),直接寫行草書

基本上寫出樣子都難

要能寫好那真是非常非常非常非常有天賦。

有天賦就不要浪費,還是篆隸楷,至少挑一家或者三家一起,臨帖練習。

絕對會有不一樣的感受。

重要的話要重複說

要想寫好任何一種書體,一定要臨帖。

我是一人,喜歡書法的,一起討論一起進步。


一人筆記


學書法必須得臨帖嗎?我想這是毋庸置疑的。學習書法必須得臨帖,而且是一個終身的問題,學習書法的終極目標就是臨帖!

我們常常說學習古人,但是有人會說,很多有名的書法家寫出來的字都和古人不一樣,那是因為他們把古人學到了手,再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如果說不通過學習古人就想出自己的東西,那是無稽之談!例如學習歐體,那麼就要臨歐陽詢的貼。

因為我們既然在學習古人,就要拋棄自己在寫字方面的一切東西,不然你學習古人幹什麼呢?

至於說有沒有個例,也就是不臨帖,那大概是下面這種的情況!



存希齋書法


練習書法一定要臨帖。

任何一種藝術都有其自身特徵。書法藝術的特徵,決定了書法必須從傳統中學習。

而學習傳統最直觀的方式就是臨帖。

是否要臨帖?什麼是書法的特徵?是兩個緊密聯繫的問題,必須都搞清楚,才能釐清臨帖對學習者的意義。

中國書法自十九世紀未起源以來,經先秦、商、周、春秋、秦漢、到三國魏晉的時期,各種書體都發展起來。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都發展的非常成熟,技法體系也建立起來,並且非常完善。書法理論水平也極高,書法創作水平更是令後人仰望。後來者雖不斷變化發展各種風格,但本質上並沒有突破。

這個時期出現了幾位書法家,其中尤其以鍾繇、王羲之和王獻之這三位最為著名,藝術影響力最大。以至於從後來的書法家身上都能找到他們的影子。鍾繇的小楷《薦季直表》、王義之的《蘭亭序》、《聖教序》,王獻之的《洛神賦十三行》、《中秋帖》等等。幾乎他們的每一部作品都成為了經典,都被後代書家當作臨摹學習的範本。

鍾繇《薦季直表》

王羲之《聖教序》

王獻之《中秋貼》

之後書法藝術歷經南北朝、到了隋唐五代時,迎來了又一個發展高峰。出現了很多書法大家,“初唐四家”、顏真卿、柳公權、張旭、懷素等。他們通過吸收學習“二王”等前人書家的藝術精華,結合自己的天賦和對書法藝術的理解,創立了各種風格,推動了書法藝術的發展。各書體在技法上、風格上也更加豐富。楷書、行書和草書水平幾乎達到頂峰。

後來的宋朝和遼金、再到元、明、清各個朝代,各個時期書法藝術繼續發展變化,可無論怎樣發展,書法家都是在繼承學習魏晉,和唐宋前人精華的基礎之上完成的。可以說,魏晉和唐宋時期的書法家們已經將書法藝術發展到了空前的程度。

古代書法家們通過繼承學習,早已掌握了各種書體的藝術特點並通過各種技法將其藝術表現力發揮到了極致,古人已經佔據了書法藝術的制高點。書法是古人的藝術,後人們只能繼承學習,並在繼承的基礎上尋找是否還有發展空間。

所以“繼承和學習傳統”就是中國書法的藝術特徵。

那臨帖對學習者有什麼意義呢?

臨帖的過程就是了解,學習古人的過程,每一部古代名帖都有不同的創作背景,每一個古代書法家也各有不同的學書歷程和人生軌跡,通過對他們作品的瞭解,能學習掌握書法的歷史和發展知識,瞭解古代書法家們的藝術風格和藝術追求,從而提高欣賞水平。在不斷的臨習中,學習古人在使用毛筆書寫時所運用的各種技法,並通過“臨”的過程來觀察、模仿、並掌握。

我們知道書法有用筆,結構,章法三項要素,每一項都有複雜的微妙的藝術內在體系。都需要靠日積月累的,長期的臨摹和練習,從肌肉記憶到消化吸收於心靈和頭腦思維中。通過臨摹領會古代書法家的藝術感覺,創作時的情感狀態,感受前人藝術家的藝術境界。

比如我們臨習歐體楷書《九成宮碑》時,通過觀察,臨摹我們可以感覺到用筆上,橫畫稍向右上取勢,豎畫極細微的粗細變化,撇捺畫多用圓筆。結構上嚴謹工整,平正中又求險峻。這些不靠長期細緻的讀帖觀察,下筆臨寫是很難覺察掌握的。通過學習歐體楷書,還能知道歐陽詢七十六年才奉詔書寫此碑,是其晚年得意之作。

歐陽詢《九成宮碑》

比如我們在臨習顏真卿行書《祭侄文稿》時,通過觀察,臨習每個字,每個筆畫來逐步掌握他的用筆方法,結構特點。在單個字臨熟練後,通過對整個字帖的通臨來學習他的章法,並通過臨習逐步瞭解創作者的藝術風格。《祭侄文稿》被譽為“天下第二行書”,在臨寫它的過程中我們會了解到它的創作背景,感受到顏真卿失去親人時的悲傷,憤怒的心情。以及他奮筆疾書時那種急於抒發的狀態,體會“書為心畫”的境界。


顏真卿《祭侄文稿》

又比如我們在臨習蘇軾的《寒食帖》時,學習那跌宕起伏的,變化極大的筆法,結體,章法時,感受蘇軾那憂傷,孤獨,看不到希望的心情,體會字裡行間那種心手合一、信手揮灑的書寫意境。

蘇軾《寒食貼》

古人對臨帖也有很多見解,清代朱和羹《臨池心解》裡有云:臨池之法,不外結體,用筆。結體之功在學力,而用筆之妙關性靈。苟非多閱古書,多臨古貼,融會於胸次,未易指揮如意也。能如秋鷹博兔,碧落摩空,目光四射,用筆之法得之矣!現代著名書家啟功談到臨帖時說:臨學範本,不是為了和它完全一樣,不是要寫成自己手邊帖上字的複印本,而是以範本為譜子,練熟自己手下的技巧。 譬如練鋼琴,每天對著名曲的譜子彈,來練基本功。當然初臨總要求相似,學會了範本中各方面的方法,運用到自己要寫的字句上來,就是臨帖的目的。

所以不論古今書家在臨帖這個問題上都有共識:臨帖的最終目的是轉化吸收,為我所用。

其實,既使你不臨帖,不習古法,自己練習一段時間後也會慢慢選擇向古人學習,靠近。因為你會發現,在書寫技巧方面,你能悟出來的古人都會,還比你精通,你不會的古人也會,遠比你更有技巧。所以只要你想學好書法,不想胡寫亂畫,學習傳統,臨習古代名帖就是唯一的選擇。

中國書法世代相傳,歷經幾千年,凡是能流傳下來的碑帖都是精品,裡面蘊含著書法藝術的精華,很好的學習掌握它,才能領會到書法藝術的精髓,才能感受到它獨特的藝術魅力。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有不正確之處,敬請留言指正,不勝感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