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看中國之雲南:宜良縣。

宜良縣地名由來

“宜良”來由有三:(一)據《新修宜良縣誌》康熙五十五年版第一冊第九頁稱:“宜之為言,善也。良,易直也。顧名思義,則邑人朴茂習俗簡易可知。”用“邑人朴茂,習俗簡易”作為“宜良”釋名,似有望文生義之嫌。(二)“宜良”系“紀良”諧音。《新修宜良縣誌》乾隆三十二年版第九頁:“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升宜州。紀良,山名,在城西北十里,州以山名也。”不難看出。“宜良”縣名實來源於紀良山。此說法較為可信。(三)宜良縣縣誌辦公室呂榮逵、鄭祖榮兩同志新近在1986年《宜良史志》第二期《“宜良”縣名新釋》一文中提出“宜良”是彝語地名其含義為山谷間的開闊地。文中曾作了多種考證,得出了彝語地名的結論。但此說尚有待進一步研究探論。

地名看中國之雲南:宜良縣。

宜良縣歷史

西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武帝置益州郡,宜良為昆澤縣。晉永嘉二年(308年),為晉寧郡。梁陳時為西爨白蠻地域。隋開皇十七年(597年),隸屬昆州。唐初在宜良設新豐縣,隸屬郎州。

唐南詔閣羅鳳元年(748年),西爨西徙,羅裒部據今宜良築城居住,稱羅裒龍,屬拓東節度管轄。宋大理時期屬善闡節度管轄,後期為三十七部中落蒙、強宗、嵩盟諸部分治之地。元憲宗六年(1257年),設大池千戶,隸嵩明萬戶;至元十三年(1276年)升宜良州,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改宜良州為宜良縣,屬中慶路。明、清沿稱宜良縣,屬雲南府。

民國二年(1914年),屬滇中道。民國六年(1918年),裁滇中道,宜良縣直隸屬省管轄。民國十三年(1924年),設邑川分縣。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撤分縣為第七區。1949年12月28日,成立縣臨時政府。1950年4月26日,正式成立縣人民政府,設宜良專區,縣為專署駐地。

1950年,原屬路南、陸良兩縣的古城街村、狗街子、安家橋村、河頭營、小張營、張家村、陸良營、萬戶莊、舊縣、樂善村、韓文秀、茴香村等自然村劃屬宜良縣。

1954年,草甸由澄江縣劃入宜良縣,狗街鎮新江、雙龍、小哨3個村民委員會由路南縣劃入宜良縣。

1956年,耿家營鄉、九鄉鄉由路南縣劃入宜良縣。

1958年,湯池鎮的阿乃村民委員會由嵩明縣劃入宜良縣,九鄉鄉的隴城、月照兩個村民委員會由馬龍縣劃入宜良縣;路南彝族自治縣併入宜良縣。

1964年,又由宜良析出重設路南彝族自治縣,現竹山鄉由路南縣劃屬宜良縣。

2000年,因昆明柴石灘水庫工程建設需要,小河村民委員會由陸良縣劃屬宜良縣北古城鎮,宜良縣狗街鎮小哨村民委員會的小狗黑地、小團山兩個自然村,竹山鄉疊水村民委員會的大疊水(白坡、車水田)、陷塘地兩個自然村劃屬石林縣。

2006年1月20日,撤銷宜良縣蓬萊鄉,其行政區域併入匡遠鎮;撤銷草甸鎮,併入湯池鎮;撤銷北羊街鄉,併入北古城鎮。

2009年,撤銷宜良縣南羊鎮,併入匡遠鎮。撤銷宜良縣竹山鄉和馬街鄉,設立竹山鎮和馬街鎮。 2009年10月13日,成立昆明陽宗海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2011年,撤銷匡遠鎮,設立匡遠街道辦事處。2018年2月12日,由原匡遠街道析置為匡遠街道和南羊街道。

目前,宜良縣轄匡遠街道、湯池街道(昆明陽宗海風景名勝區託管)、南羊街道、北古城鎮、狗街鎮、竹山鎮、馬街鎮、耿家營彝族苗族鄉、九鄉彝族回族鄉,50個村民社區、88個居民社區,906個自然村。

地名看中國之雲南:宜良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