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微杜漸 憂在未萌

《論語》有言,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意在告誡人們要將眼光放長遠,深謀遠慮,免得災禍臨頭時無法應對。

在遵循這條人生哲理上,張安世與劉病已顯然是佼佼者,尤其是劉病已在霍光強權之下藏匿鋒芒之舉,以及打壓霍氏家族的過程。

但是,我們難免有一點疑惑,身為輔佐了漢朝三代帝王的霍光,難道就這般愚笨,不知物極必反的道理,預料不到霍家的危機嗎?

防微杜漸 憂在未萌

我想,在政壇上經歷了無數刀光血影的霍光不是不知。但霍光不是神,並不能遊刃有餘地應付所有事情,霍家猶如一輛失去控制的馬車,僅憑霍光一人之力根本阻止不了其狂奔的步伐。

而霍光臨終前請求劉病已封霍山為侯的舉動,只怕也是霍光為霍家做的最後一件事:在這輛馬車碰上懸崖峭壁之前,儘可能地讓它多一分籌碼,使其變得更加堅固而已!

防微杜漸 憂在未萌

可惜的是,霍家最後還是沒能逃過滅亡的結局,僅僅在霍光去世兩年之後。

不僅僅是霍光,其實早在很多年前,就有人預見了霍家滅亡的結局,此人正是茂陵人徐福。

防微杜漸 憂在未萌

當然,這位徐福並不是那位誆騙秦始皇、遠渡東洋的徐福。這位徐福是一位出身茂陵的普通人,但卻懷揣著一顆回報社稷之心,

為了霍家之事,曾接連三次上書劉病已,說:

“奢侈無度必然導致傲慢無禮,傲慢無禮必然會冒犯主上,最終生出大逆不道之心。若陛下真的厚愛霍光以及霍氏家族的人,就應該對他們加以約束。”

但是,出身低下的徐福畢竟是人微言輕。霍家滅亡之後,所有揭發了霍家政變陰謀的人都被劉病已大加封賞,唯獨漏了徐福這位再三勸諫的人。

於是,有人便為徐福感到不平,特意為此向劉病已上書,說道:

“有人去別人家做客,看到主人家爐灶的煙囪是直的,旁邊還堆著柴薪,便告訴主人說,要把煙囪改成彎的,柴薪也要搬到遠一些的地方。

主人不聽,後來果然發生了火災。當時,很多鄰里朋友出手幫忙滅火,於是,這家主人最後殺牛設宴,特意感謝了那些幫忙滅火的人,卻沒有宴請感謝那位勸他改煙囪的人。

有人對這家主人說,若能早些聽了那位客人的勸告,也不會發生火災,今日還要設宴感謝他人。如今,建議您防患於未然的人沒有被感謝,而在救火時被燒得焦頭爛額的人才是上客嗎?主人這才醒悟,將那位客人請來道謝。

茂陵人徐福多次上書說霍氏將會有謀逆行為,應該預先加以防範阻止,現實果如徐福所言,但那些告發了霍家謀逆的人皆被陛下賞賜,唯獨徐福這位早早勸誡防微杜漸的人沒有被獎賞。

希望陛下明察,嘉許徐福‘彎曲煙囪、移走柴薪’的遠見,使他居於‘焦頭爛額’者之上。”

劉病已看過這封上書之後,這才下令賞賜徐福綢緞十匹,並任其為郎官。

對於徐福的建議為何始終未被劉病已採納一事,我們不做深究,因為劉病已內心究竟是怎麼想的,我們並不能全部猜測得出來。

劉病已究竟是有意放縱霍家,任其走上謀反的不歸路,還是因為沒有剷除霍家的確鑿證據,所以只採取了一些削權之舉,最終逼得霍家鋌而走險,這其中的微妙差別,全在劉病已的內心是怎麼想的,我們不能妄加猜測,劉病已必然有其自己的考慮。

但是,劉病已賞賜徐福一事,卻非做不可,且意義重大。

很多錯誤的事情,其實早有苗頭和徵兆,但是並不是人人都能做到明知遠見,即使是高瞻遠矚之人,也未必能時時、事事皆看得清楚透徹。

防微杜漸 憂在未萌

正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任何人都離不開旁人的勸諫和提醒,若能聽從別人、防微杜漸,很多時候都能避免災禍的發生。

對於徐福這樣擁有遠見且能直言極諫之人,劉病已若不對其進行嘉獎,豈不是熄滅了無數想要上諫的忠臣的赤子之心?

防微杜漸 憂在未萌

從年近十八歲時登基,到二十五歲剷除霍家,這八年內,劉病已有隱忍、有屈辱、有失去,也有成長。

曾讓他“如芒在背”的權臣霍光離開了人世,霍氏家族也走向了滅亡,而劉病已亦從一個初出茅廬的毛頭小子,成長為頗有手段的帝王。

雖然成長的背後,是不可避免的辛酸和苦楚。當然,世上每個人的生活都不容易,縱然帝王為天下之主,也無可避免。

剷除霍氏家族之後,劉病已仍有兩件心事需要解決。

防微杜漸 憂在未萌

第一件事是立後。

霍成君被廢之後,後宮便亟需確立新的主人,否則時日一長,妃嬪之間爭權奪利,必生禍亂。然而這皇后之位,該交給誰呢?

當時,劉病已本想立他寵愛的一名張姓妃子為後,但霍成君曾試圖毒害太子劉奭一事終究讓他覺得不可在此事上掉以輕心,故而皇后人選一直未能敲定。

就這樣考慮了足有兩年的時間,劉病已才終於確定了一位在後宮中籍籍無名的王夫人。

說起來,這王夫人入宮也是一段淵源。

王夫人的祖上曾在高祖劉邦在位時期立過戰功,故被封為關內侯,爵位如今正傳至王夫人的父親王奉光。

巧的是,劉病已還在民間時,因喜好鬥雞與王奉光結識,關係還不錯。

當時,十幾歲的王夫人本已許了婚事,結果每當要出嫁時,男方就突然去世,因此便得了個“剋夫”的名聲,無人再敢娶她。

劉病已登基之後,許是看在王奉光的面子上可憐其女兒,便將其也納進了後宮,封為婕妤。

那麼,劉病已為何最後偏偏選擇了立王夫人為後呢?

一是王夫人在宮中一直不受寵,為人做事都低調得很,二來王夫人入宮多年沒有子嗣,既沒有子嗣,便不會為了自己的子嗣而生出害許平君之子的念頭。

所以,劉病已才會立王夫人為後,這也是劉病已為他和許平君的孩子做的最大的努力。

在選定皇后人選時,劉病已其實還在忙著另一件事,那就是給自己改名字。

劉病已為何平白無故地突然想起改名字了呢?

只因他發現,因為他這名字,可惹出了不少麻煩。

古代時,人們講究一個“避諱”。

何為“避諱”?即對於君主和尊長的名字,必須避免直接說出或寫出,以示尊重。

還記得楚漢戰爭時曾唆使韓信反出劉邦陣營、自立為帝的謀士蒯通嗎?

其實,蒯通本名為蒯徹,只因後來漢武帝劉徹繼位,這“徹”字常人便不可再用,自那時起,所有史書便都改稱其為蒯通。

再比如,漢文帝名字為劉恆,劉恆登基之後,恆山郡便被改稱為常山郡;唐朝詩人杜甫,其父親的名字叫做杜閒,為了避“閒”字的諱,杜甫寫了一輩子的詩,卻從未在詩中用過“閒”這一字……

總之,這都是古人的一套講究,而且還被寫在了法律之內。法律規定,衝撞了皇帝名諱的都要論罪處置。

劉病已登基之後,便有不少人因此被判了罪。

“病已”二字,或許是因為劉病已小時候體弱多病,為他取名字的人才取了這兩個字以示吉利和美好的祝願,諸如霍去病、辛棄疾等人的名字應當都是這樣的緣由。

但是,一是這種取名字的辦法,老百姓也經常用,二是“病已”這兩個字,實在是太常見了。就拿“病”字來說,若真的要避諱,那當時所有醫學書籍幾乎全部都要重寫了才算合法。

所以,劉病已得知此事之後,便開始著手改名一事。

最終,劉病已定下了“詢”這一不常用的名字,並正式公告天下,從此改名“劉詢”,且釋放了先前所有因為衝撞了他的名字而被判罪的人。

此舉也稱得上功德一件了。

正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解決了這兩件事情,霍家之事也已塵埃落定,

劉病已真正可以大展手腳、指點江山的精彩才剛剛開始。

立後出於愛子,改名出於愛民,劉病已的身上有太多讓人覺得溫暖而有人情味的地方。

在他的統治下,漢朝將會呈現怎樣的風貌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