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偏心”,我是不被偏愛的那個,很受傷,如何破?

近期收到有讀者來信:我有個姐姐,一直覺得父母偏心姐姐。無論我為他們付出什麼都得不到父母真心的認可。父母現在跟著我和我老公一起住,疫情期間,姐姐一個多月一直在我們這裡隨便吃喝,從來都不買東西。父母需要什麼也都是我買的,姐姐只會伸手要錢啃老。小時候我學習好,父母也不關心我,只關心姐姐。家裡只要做什麼好吃的父親就會想著喊姐姐。我覺得特別不公平。為什麼我什麼都做了卻得不到父母的一句好話?

父母“偏心”,我是不被偏愛的那個,很受傷,如何破?

這位讀者,你好!

首先,聲明一下:如果你來信只是想尋找一些說法支持你,來控訴你的父母,那我覺得我接下來的內容你可以不必看,因為我不會做你的同盟。這個同盟的意思是:諮詢師失去了中正客觀的立場,掉入了當事人的“陷阱”,成為當事人控訴他人的工具。

如果,你被你自己的感知、感覺所困擾,真心尋求成長,那我想我接下來的話,可能會讓你感到一些不愉快,甚至是“痛”,但我想仍然能給你一個新的“視角”。

父母“偏心”,我是不被偏愛的那個,很受傷,如何破?

受害者陷阱

從你的描述中,我看到比較多的主觀感知和描述,客觀的事件描述較少。並且整個描述看下來,我直觀地感受就是看見一個“三歲的孩子”,並且這個三歲的孩子掉入了“受害者陷阱”,把自己擺到了一個受害者的位置上。

我不否認,父母很難一碗水端平,在多子女的家庭中,幾乎都是存在這個問題的。所以,你所感知到的父母偏心肯定是有一些客觀事件支持的。但是另外我也要說,你很可能放大了父母對姐姐的偏愛,而忽視了一個事實:你的父母也是愛你的。

你現在的痛苦和苦惱,是覺得父母沒能以愛姐姐那樣的方式來愛你,或者沒能給一樣的甚至是更多的偏愛給你。而這種“爭奪”的心態更像是一個孩子,而非一個成人。而這種受傷的感覺會讓你覺得自己是一個受害者,當你把自己擺到這個位置上的時候,你會把所有的責任都推給外界,而忽視自身的力量,從而失去了改變和成長的可能。

父母“偏心”,我是不被偏愛的那個,很受傷,如何破?

真相:有時候,“我覺得”就真的只是“我覺得”而已

你提到你從小就學習好,我大致可以猜測到你是一個能力比較強,從小到大也不需要父母怎麼操心的孩子。而你的姐姐剛好相反,可能各方面能力都不如你,甚至連養活自己的本領都沒有,要通過“啃老”這樣的方式。有一個普遍的事實是:我們總是會給那些需要我們的人更多的關注。

那麼對你的父母來說,也是如此,在他們的感知裡,你是一個懂事的、自立自強的孩子,而你的姐姐是個獨立生活有困難的孩子,那麼如果是你,會給誰更多的關注呢?有句話說:“會哭的孩子有奶吃”。也許你的姐姐深諳此道,知道如何引起父母的關注,贏得父母更多的“寵”。但你不是這樣的孩子。

在你看來,父母好像一直都偏心姐姐,什麼好吃的都先想著姐姐,給姐姐錢,那除了出生序位上的影響,我覺得“父母擔心姐姐沒有他們就活不下去”這個動力是很強的一個影響。對他們來說,沒有他們的幫助、關注,你依然可以活得很好,而你的姐姐卻不能。所以就造成了表面上你看到的“父母都偏心姐姐”。

“無論我做什麼,都得不到他們的真心認可”這一句描述,除了主觀,還有偏頗。我不知道你是如何得出這樣的結論的。在我工作的經驗中,我發現很多當事人在描述他們童年的經歷時,都會有一部分不是“事實”,不是說他們故意撒謊,而是他們所描述的是經過自己的主觀加工而得出的“事實”。

父母“偏心”,我是不被偏愛的那個,很受傷,如何破?

我曾經覺得我的母親也是不愛我的,直到在有一次課程上,老師說了一句話:“也許你的母親忙碌了一天,疲憊不堪,回到家中,仍然忍著頭痛去灶臺邊為你準備晚飯。”我當時就被這句話觸動了。

我終於記起了我在家玩了一天,母親確實在外勞作了一天,回家就立馬準備晚飯,而她那時可能已經疲憊至極、心情也不好。在我纏著她的時候,可能罵了我幾句。而我呢,就只記得她罵我,認為她不愛我。完全忽略了,她可能自己身體已經極其不舒服,為了不讓我餓肚子,還是撐著做晚飯。

在我自己做了母親之後,這種感觸就更深了。因為我時常會偏頭痛發作,而一發作就非常難受,最好就是躺著休息。但是有幾次,只有我獨自帶著孩子的時候,儘管頭痛欲裂,我仍然會努力撐著照顧孩子。

我想這就是“真相”和我們所感知到的“真相”之間的差異!我說這些,並不是要否定你的“委屈、不滿”,我也相信那些“委屈和不滿”是有客觀來由的。但是作為一個成人,委屈、不滿、抱怨,並無法解決問題,如果可以,我陪著你一起罵你的父母就好了。

所以,在理解你的委屈之外,我希望給到你一個新的“視角”,讓你能從“受害者陷阱”裡出來。去看看,有沒有其他可能。因為,我們無法改變他人,只能改變自己。你想一想,你的姐姐能改變嗎?你的父母能改變嗎?那是他們的選擇、他們的方式,你能做的只有尊重,這個是人與人之間的界限。

父母“偏心”,我是不被偏愛的那個,很受傷,如何破?

孩子被動等待,成人主動爭取

對於你來說,你是選擇繼續待在受害者陷阱裡,抱怨父母的偏心不公平,讓自己鬱郁。還是選擇從新的角度去看一看,有沒有可能?你的父母對你和姐姐的愛,是一樣的,只不過方式不一樣。

而對這個問題,我更傾向於肯定。因為我能看到題主你,從小到大,是長成了一個不錯的你。一個學習好、有能力、自立自強,不需要父母操心的你。這樣一個好的你,難道是憑空長出來的嗎?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我反而覺得,這樣的愛是剛剛好的。

另外,在你的描述中,我也看到了你有時候也希望父母能夠給予你像姐姐一樣的關注,但是你似乎從來沒有問他們“要”過。你有跟他們說過你的期待嗎?你有跟他們說過你也需要“寵愛”嗎?我沒有猜錯的話,你是沒有的。因為一個向來獨立的人,是不大會去說這些的。但是你又期望他們能給。

父母“偏心”,我是不被偏愛的那個,很受傷,如何破?

只有小孩子才會被動地等待他人的給予,而成年人都是會主動去爭取的。所以,如果你想要,你期望什麼,跟你的父母去溝通。至於父母怎麼回應,那是他們的事。

一個孩子會為了一顆糖掉在地上而哭泣、感到很受傷;一個成年人卻不會,因為她可以選擇撿起,洗乾淨再吃,或者自己掙錢去買,或者再要一顆,總之那些能讓孩子感到受傷的事,成年人是不會覺得受傷的。

覺察一下,此刻的你,有多大?是孩子?還是一個有力量的成年人?

如果你此刻是一個成年人,再回頭去看“姐姐一個多月一直在我們這裡隨便吃喝,從來都不買東西。”這樣的事情,還會讓你覺得忿忿不平嗎?家人之間無需計較那麼多。

父母“偏心”,我是不被偏愛的那個,很受傷,如何破?

當然,不排除父母極端偏心的情況,就如電視劇中的蘇明玉、樊勝美的遭遇一樣,但是不管你面對的情況是如何的,抱怨也許會贏得他人的支持和同情,卻絕無法改變當下的狀態。唯有直面,用成年人的狀態去應對,才可能收穫不一樣的人生。

祝福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