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夏商周三朝?

大明永樂盛世


大家都知道夏—商—週三個朝代,前後有1800多年曆史,史學家經常把它們放在一起,這是因為這三個朝代有個共同的特點——分封制和宗法制、奴隸制社會、青銅器時代。

夏(約前21世紀—約前16世紀),471年。

開國君主:禹、啟

末代君主:桀

國姓:姒(念:sì,音同“似”)

(PS:夏商周三朝,夏朝是沒有直接文字記載的時代,只是後期《左傳》、《史記》等有描述,所以至今還未完全證實有這個朝代)

在夏以前,是關於三皇五帝的上古神話時代,各氏族部落之間開始形成聯盟,部落聯盟首領採用禪讓制,就是說我當了首領,下一屆讓部落裡其他優秀的人才(不同姓氏)來當新的領導,堯傳位給舜,舜傳位給禹就是典型禪讓制。

夏朝開國,跟大禹治水(又叫鯀禹治水)有關。

相傳三皇五帝上古時期,黃河氾濫,鯀(念gǔn,音同:滾)、禹父子二人受命於堯、舜二帝治理黃河之水,二人分別被命為“崇伯”和“夏伯”。夏禹的父親鯀採用“堵”的辦法,結果失敗了。夏禹則採取“疏導”方法,成功治理水災,還有夏禹治水“三過家門不入”的歷史故事。大禹治水13年,終於完成了治水的大業。

大禹治水

夏禹治水有功,舜帝把部落首領位置禪讓給禹。在禹的帶領下,部落聯盟變得相當牛逼,這時禹不再禪讓了,說部落聯盟該是自己禹家的,他把之前的部落禪讓制變成世襲制,夏禹傳位給兒子啟,建立了第一個國家“夏”,其他部落聯合起來反對結果都被打敗了,大家不得不服從管理,於是夏禹成了“中原共主”,從此“公天下”變成“家天下”,中原地區也成了華夏文明的開端。

(PS:世襲制從夏朝開始一直延續到1912年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長達4000多年時間。)

夏這個國名的來源,是大禹被舜帝封陽翟(今河南禹州),稱為“夏伯”。“夏”是從地名演變為部落名,再從部落名最後成為國家名。

夏朝首都(今河南禹州)

大禹死後安葬在浙江紹興市南的會稽山上,現存禹廟,禹陵,禹祠。從秦始皇開始歷代帝王都有來禹陵祭禹。

禹廟

另據《尚書禹貢》記載,大禹建立夏朝後,將天下分作冀、兗、青、徐、豫、揚、荊、梁、雍九州,又從九州攫取金屬石礦,鑄造九鼎作為國家權利的象徵,因此九州成為中國國家的代名詞,夏、商、週三代以九鼎為傳國重器。

(PS: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丟失,成為歷史之謎)

夏朝並不是如今的中國版圖,它只是中原的一大片區域,四周還有其他大大小小的諸侯部落。夏朝疆域圖大致包括夏族的十一支姒姓部落與夏后氏中央王室在血緣上有宗法關係,政治上有分封關係,經濟上有貢賦關係,大致構成夏王朝的核心領土範圍。夏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東至河南省、山東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處,南達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核心區域在今河南省。

商(約前1600—約前1046年),550多年

開國君主:商湯

末代君主:商紂王

國姓:子

商湯原是東方商族部落的首領。始祖契,曾輔佐大禹治水,受封於商地(今河南商丘),因以為族號。

話說夏朝晚期,夏室與方國部落的關係已經破裂,給夏上貢的部落不斷地減少。末代君主桀(念:jié,音同“傑”)在位期間還常常討伐那些不順從的部落,順帶從當地強搶民女供自己淫樂,其中有一個末喜氏部落的妃子妺喜早已與伊尹結好,桀卻把她強行奪走,伊尹憤怒中奔投了商湯。幫助商湯打敗夏桀。

商朝最開始是夏朝的一個部落,在黃河下游的河南商丘一帶,公元前1600年商湯率領其他諸侯國聯合軍隊在鳴條(今山西運城夏縣)跟夏朝軍隊進行決戰,史稱“鳴條之戰”。結果夏朝軍大敗,荒淫殘暴的夏桀被俘,遭放逐,數年後死亡。

夏商“鳴條之戰”

鳴條之戰標誌夏朝滅亡,商朝建立。

商朝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朝代,是中國第一個有直接的同時期文字記載的王朝。(商朝時期的甲骨文和金文【青銅器上的銘文】是最早的文字)

商朝最開始建都亳(念bó,今河南商丘),後來頻繁遷都,最後遷往殷(今河南安陽),在殷這個地方建都273年,所以商朝也被稱作殷商。

商朝都城殷(前期今河南商丘,後期今河

商朝除了甲骨文和金文以外,還有青銅器也很發達,最著名的要數後母戊鼎(一稱司母戊鼎,全稱後母戊大方鼎,戊:念wù,音同“勿”)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銅禮器,重達832.84公斤,享有“鎮國之寶”的美譽,現存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鎮國之寶——後母戊鼎(商朝)

(PS:後母戊鼎因鼎腹內壁上鑄有“後母戊”三字得名,“後母戊”是商王武丁的后妃婦妌的廟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戊所制。後母戊鼎證明夏商周時期,青銅器已經發展到頂峰,直到春秋戰國,青銅器逐漸被鐵器所取代。)

關於商湯的成語典故——網開一面

一天,湯在田野散步,看見一人張開大網,喃喃地說:“來吧,鳥兒們!無論是飛得高的低的,向東還是向西的,所有鳥兒都飛到我的網裡來吧!”湯走過去對那人說:“你的方法太殘忍了,所有的鳥兒都會被你捕盡的!”於是湯砍斷了這人的三面網,剩下一面。然後低聲說:“哦,鳥兒們,喜歡向左飛的,就向左飛;喜歡向右飛的,就向右飛;如果你真的厭倦了你的生活,就飛到這張網吧”。——“網開三面”這個成語就是由此而來。後來,人們把它改為“網開一面”。

到了商朝第28代君主武乙(商紂王曾祖父),把都城從殷(河南商丘)遷往黃河北岸的沬(念mèi,今河南鶴壁市淇縣)。

商朝末代君主商紂王(帝辛)是個有爭議的人物,毛主席對他評價頗高,認為商紂王是個很有本事的人,他能文能武,經營東南,把東夷和中原的統一鞏固起來。帝辛伐徐州之夷,打了勝仗,但損失很大,俘虜太多,消化不了,周武王乘虛進攻,大批俘虜倒戈,結果商朝亡了國。

帝辛繼位後,定都於沬,後改沬邑為朝歌(念:zhāogē,今河南鶴壁市淇縣)。

關於商紂王有幾個歷史典故/神話傳說:

比干挖心

發明炮烙、蠆盆酷刑

建造鹿臺、酒池肉林

與商紂王相關的核心人物:姜子牙(後逃往周部落),姜王后,比干,殷(商)末三仁: 比干、微子(宋國第一代君主)、箕子(今朝鮮開國君主)

周(前1046年-前256年),791年

開國國君:周武王(姬發)

周:分為西周,東周,東周又分為春秋和戰國

國姓:姬

相傳周人祖先是黃帝曾孫帝嚳(念kù,音同“酷”)的後代,周人早期生活在陝西武功一帶,古公亶父(周太王)之時,因為外族入侵,被迫遷往陝西渭河流域岐山以南之周原,就此產生“周”的概念。

(渭河流域為黃河最大支流,流經咸陽、西安等。)

周太王有三子,偏愛小兒子季歷。長子太伯及次子仲雍為順父意傳位與季歷,自身逃亡荊蠻,與當地本土氏族結合,後為吳國。

季歷跟東邊的商王朝聯姻,夏部落加入聯邦國家,成為商朝的一個方國。後來季歷成為商朝強大的方國,對商朝是一種威脅,被商王文丁殺害。

到了季歷之子、周太王之孫——姬昌(周文王)這輩,夏國實力擴張,不斷兼併部落,已經三分天下有二了。但周部落繼續臣服於商,姬昌為商的“西伯”。商紂一度囚禁姬昌於羑里,並殺其子作為肉湯、迫文王喝下。

周文王(姬昌)死了後,次子周武王(姬發)即位,以姜尚(姜子牙,呂尚)、弟弟周公旦輔佐。

周武王率兵會其他諸侯部落盟軍於孟津(今河南孟津),史記號稱有800個諸侯參加。後周武王率戎車三百,虎賁三千,士兵4.5萬與商朝17萬軍隊大戰於牧野(今河南汲縣)。周軍大勝,紂王於鹿臺身被珠寶玉器自焚。

牧野之戰標誌著商朝滅亡,是商和周的分界點。

因為周部落到古公亶父時遷居於周原,在灃河西岸建立豐京(今陝西西安西南),武王滅殷以後,就以“周”為朝代名,周朝立。周武王又在灃河東岸又建鎬京(念hào,音同“浩”,今陝西西安東北,豐京和鎬京一起並稱為“豐鎬”,是西周王朝的國都,歷史上最早稱為“京”的城市),豐鎬二京隔水相望,有橋相連,並稱豐鎬城,即西周,也叫宗周。


睿讀西遊


商和周是確史,夏還有爭議。但我認為中國的夏朝是存在過。因為歷史久遠,文字尚在初期,所存遺蹟大多湮滅,只有傳說和後人的記述。因此歷史就變成了神話。用我們老百姓的眼光看商朝不可能是一下子那麼發達的,它的前面絕對有一個過度。夏就是這個鋪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