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年紀做最美的事,此生無悔

記者 董小芳

“我宣誓,我將勇於擔當、不辱使命、敢打必勝,堅決完成任務。”

2月13日,北侖區人民醫院5名“80後”姑娘——王燕輝、汪碧亞、王維超、邱柳波和孫麗敏立下誓言,義無反顧奔赴武漢。

接下來的40多天裡,她們穿著厚厚的防護服,忙碌在最危險的隔離病房內,夜以繼日。

“能在國家有需要的時候挺身而出,在最好的年紀做最美的事,此生無悔。”

“不緊張不害怕,是不可能的”

2月15日,武漢,大雪。

這是浙江省第四批援鄂醫療隊到武漢的第二天。5名姑娘跟隨浙大一院醫療隊,於當天下午正式接管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的一個重症病區。

被分到第一組的孫麗敏和汪碧亞,要在當天第一批“進艙”。

“雖然之前演練過,但當這一刻真正來臨的時候,心裡難免有點緊張和害怕。”孫麗敏說,可當大家穿好防護服走進隔離病房,突然間46名患者嘩啦啦被推進來的時候,“所有的擔憂和害怕不見了,那一刻,心裡除了震撼,更多的是瞬間湧上來的責任感”。

詢問病人情況、遵醫囑展開治療……醫療組迅速進入“戰鬥狀態”。

轉眼4個小時過去了,到了交接班的時間。

大家小心翼翼地脫著自己的防護服,沒有一個人說話。他們心裡都清楚,防護服脫不好,很有可能會被感染。

突然,汪碧亞的心揪了起來。原來,她的手套沒有脫好,原本應該隨著防護服一起脫下來的手套,因汗溼的緣故,還黏在手上。

回憶起當天的情景,汪碧亞難掩哽咽,“說是專業人員,但我們當中絕大多數之前沒有經歷過穿著防護服工作的情況,大家心裡都很緊張。”

正如那句話所說:哪有什麼白衣天使,不過是一群孩子換了一身衣服,學著前輩的樣子,治病救人、和死神搶人罷了。

“我們成了患者想要保護的人”

照顧患者,是醫護人員的職責所在。

2月的一天,被分在第二組的王維超遵照醫囑,走進一位老奶奶的病房,要給她測量體溫和血壓,並做心電監測。

“這一套做下來,時間並不短。我只看到她臉紅紅的,表情有點嚴肅,也沒多想。”王維超說,正在做心電監測時,老奶奶突然對她說:“你快點走,我忍不住了,要咳嗽。”“那一剎那,眼淚忍不住就流了下來。原來她一直在忍著咳嗽,怕我會被飛沫感染。”

患者的“保護”,帶給她們太多的感動。

一天凌晨4點,汪碧亞值班,突然聽見一間病房裡傳來敲門聲。她走過去時,看見患者隔著門上的玻璃,舉著暖瓶向她示意。當她正準備推門而入時,這名患者卻往後退了一大步,對她說:“姑娘,打好水後,你就放在病房門口,敲三下,等你離開後,我再來取。你們一定要照顧好自己!”無比感動,瞬間溢滿心間。

想要“保護”醫護人員的,除了患者,還有無數的武漢人民。

3月17日轉戰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西院後,隔離病區裡的一名保潔志願者引起了邱柳波的關注。

通過聊天,邱柳波得知,小夥子自己開了家餐館,受疫情影響無法營業,看到這麼多人來支援武漢,他就想盡自己的一份力量,為醫護人員減輕負擔。

“都說我們是最美逆行者,其實這些普普通通的武漢人民也在感動著我們,大家都是最美的人。”邱柳波說。

“大後方的支持讓我們更有動力”

“親愛的媽媽,你去武漢已經4天了,我很想你。你出發的時候,我真捨不得你走……希望你保護好自己,平安回來,我和爸爸在家裡等你。”

輾轉10余天,王燕輝終於收到了兒子曹卓宇的來信。同時寄來的,還有散發著濃濃“家鄉味”的蝦乾、泥螺、紫菜和蝦皮,以及兒子和同學們一起手工製作的卡片。

“來自家鄉的溫情,是我們最穩定的大後方,讓我們工作起來更有動力。”王燕輝動情地說,她援鄂後,兒子所在的北侖新碶小學制訂了專門的方案,為小卓宇指定了心理導師、生活導師和學習導師,讓她不用為兒子的學習操心;她所在的醫院組織了一對一志願者,讓她不再為家裡老人“缺不缺口罩、少不少蔬菜”而憂心。

無後顧之憂,除了家鄉的支持,也有為醫療隊服務的後勤人員的關愛。

隊員們想念家鄉口味了,駐地後勤人員就想方設法做點海鮮;每次深夜回到駐地,總會收到親切的問候和牛奶、麵包等食物。

3月8日,孫麗敏接到電話通知到駐地一樓大廳集合。剛走進大廳,她就看到了一個大蛋糕。原來,醫療隊的後勤人員惦記著大家的生日,讓她和其他幾名3月出生的醫護人員一起過了一個“終生難忘的生日”。

“47天,大家相互扶持,一起努力過、拼命過,這輩子都忘不了。”5名姑娘哽咽地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