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殷墟甲骨文的形意美

一、 "甲骨文"的界定與命名

甲骨文是漢字的早期形式,是現存中國商周時期的一種成熟文字,最早出土於河南省安陽殷墟。甲骨文的內容主要為記載盤庚遷殷至紂王間二百七十年之卜辭,為最早之書跡。

甲骨文的名稱是比較多的,學者從不同角度,給甲骨文命名。就文字所依附的書寫材料而言,用的是骨頭。主要有兩種:一是龜骨,龜骨分龜背甲和龜腹甲骨兩種;二是獸骨或家畜骨,獸骨有虎、鹿骨,家畜骨有馬、牛、羊、豬、犬骨。在這些骨頭上刻的文字叫甲骨文、甲文、龜甲文字、龜板文、龜甲獸骨文字。(① 馬如森《殷墟甲骨學》上海大學出版社 2007 年第 6 頁)就甲骨文字的用途而言,它是用於占卜的,又叫卜辭、卜文、貞卜文字、甲骨卜辭。甲骨文出土地點在安陽小屯殷墟,因而又叫殷墟文字、殷墟書契、殷文、殷卜辭、殷墟卜辭。就甲骨文的書寫方法而言,甲骨文是用刀刻出來的,因此它又叫契文、龜契文字、殷契文字。

由於殷墟甲骨文典籍失載,在甲骨文研究早期,學者們對甲骨文的命名並不統一。自 1921 年陸懋德先生髮表《甲骨文之發現及學術價值》後,20 世紀二、三十年代容庚、王國維、董作賓和郭沫若諸先生又陸續發表了篇名或標題中含有"甲骨文"的論文,此後"甲骨文"這一名稱才逐漸得到學界的認同。

二、殷墟出土甲骨文的形美

(一)簡約線條中的樸素美感

提到公牛,我們首先會想到尖尖的牛角、四蹄和代表性別的生殖器官。畢加索手稿中公牛的變形過程(圖 1)到最後一步,即我們腦中能想到的最簡略的公牛形象,保留了牛角、四 蹄、身軀以及生殖器官。圖 2 中字經隸定為"牡",從牛,土聲。從丄者,是標示雄性動物的符號。將殷墟甲骨文字中的"牛"字與畢加索手稿中牛的形象加以對比,很明顯地會發現兩者的共同之處是保留了牛這一實體最顯著的特徵,具有簡潔、寫實的特點。畢加索手稿保留了牛的側面形象,而殷墟甲骨文字則是保留了牛的正面形象,包括牛角、面和牛耳,以牛頭部蓋全體。(② 馬如森《殷墟甲骨學》)殷墟甲骨文中類似的文字有很多,這種以最簡約形象的線條對事物進行描述記錄的方法,正是漢字造字六書(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註、假借)方法中的象形。有表意的成分,帶有圖畫文字的性質(③ 賈立新《小議甲骨文藝術》,《東方藝術》1994 年。),殷墟甲骨文中的象形文字雖線條抽象簡約,但是仍然能夠以這種樸素直觀的美傳遞出文字所代表的實物信息。

淺談殷墟甲骨文的形意美

圖1


淺談殷墟甲骨文的形意美

圖 2


(二)對稱字形中的規整美感

如圖 3 所示為甲 7854 正,卜辭中不乏具有對稱美感之字,既有左右對稱之字,也有上下對稱之字。如 圖中"貞",貞卜、貞問之意。殷墟甲骨中此字大部規整,不僅左右對稱,上下字形之間也具有對稱、規整的美感。再如圖中"弗",象繩索矯物之形,本義是矯正,在卜辭中借用作表否定副詞。"(④ 馬如森《殷墟甲骨學》)弗"的字體結構上下左右整體呈現一種規整、對稱的美感。殷墟甲骨中此類規整字形的頻繁出現不僅有利於今人對卜辭內容進行梳理釋讀,同時也反映了商人在造字和文字發展過程中對於字形結構進行了有意識地完善與改進。

淺談殷墟甲骨文的形意美

(三)象形字體中的鮮活美感

圖 4 為甲 7921,其中"裘"字(圖中第二字),為獨體象形字,象皮衣毛朝外,為皮裘。(⑤馬如森《殷墟甲骨學》)甲骨中"衣"字如下圖 ,"裘"字正是在"衣"的基礎之上加上了象徵毛髮的筆劃,表示帶有皮毛的衣服。這種直觀形象的文字表示方法建立在商人對於物品長期的觀察和直觀的表達的基礎之上,是對當時社會最鮮活、真實的體現。

淺談殷墟甲骨文的形意美

甲骨中"衣"字


淺談殷墟甲骨文的形意美

圖 4


三、殷墟出土甲骨文的意美

(一)簡單記載中的深遠內涵

殷代甲骨文中,或祝東南西北四方名和四方風名。如武丁時一大塊牛胛骨(圖5),刻字四行,說:"東方曰析,風曰劦。南方曰因,風曰微。西方曰束, 風曰彝。北方曰勹,風曰殳。"原骨頂端殘缺,觀其上並無刻畫"貞"、"卜"類字樣,也無灼燒或者兆紋,因此,這片甲骨應和殷契卜辭 165 片的 干支表同為備查用的一種記事刻辭。(⑥ 胡厚宣:《釋殷代求年於四方和四方風的祭祀》,《復旦學報(人文科學版)》1956 年)這片甲骨的大致意思表示殷人對於四方以及四方風神的記載,表示殷商時期,人們已經開始有了對於自然神的崇拜意識,當時的農業已經成為社會主要經濟部門,人們祈求豐收,而與農業收成關係最為密切的即是風雨雷電等自然天象。甲骨卜辭內容裡出現對於風雨雷電虹等天象的記載有很多,這種對於自然天象的記載不僅包含著殷人對於周圍環境的直觀觀察和記載,更多的則是蘊含著殷人對於農業豐收的熱烈祈願,殷人將自己對於豐收的美好祈願刻畫在甲骨之上,祈求風調雨順、收成有望。大量的甲骨卜辭中都蘊含著殷人濃烈的祈願和祝禱,其中蘊含的意義反映了當時人們豐富的精神世界以及樸素的世界觀。

淺談殷墟甲骨文的形意美

圖 5


(二)豐富內容中的歷史事實

圖 6 中此片甲骨為牛肩胛骨刻辭,殷墟早期出土。此片斷代為商代一期武丁卜辭。按照卜辭分類為占卜記事卜辭。其中第三辭記載商王武丁和其子子央,打獵追逐野牛,由於御官駕馬車不當,撞在山岩處,使車歪斜連同子央也墜下車來(⑦馬如森《甲骨金文拓本精選釋譯》,上海大學出版社2010 年)。甲骨文中諸如此類的記事卜辭有很多,以此片甲骨為代表,反映了甲骨卜辭中豐富的歷史內容。通過對甲骨文內容的釋讀,今人可以瞭解到距今數千年前殷商時期的史實,卜辭中記錄的事件更為真實,相比於傳世文獻中對當時歷史事件的記載更具可信度。

(三)天干地支中的時間線索

郭沫若先生曾雲:"古人初以十干紀日, 旬甲至癸為一旬。旬者遍也,周則復始。然十之週期過短,日份易混淆。故復以十二支與十干相配,而成複式之干支記日法。多見三旬式者, 蓋初歷月無大小, 僅逮三旬已足,人後始補足為六十甲子者也。 以干支記日, 則干支之用至繁, 故有此多數之干支表存在。此種表式與卜辭無關, 然欲讀卜辭者必自此入手。"( ⑧ 郭沫若《卜辭通纂》,北京科學出版社1983 年)天干和地支名用字是殷墟甲骨文中出現頻度最高的一類書寫符號。殷商的王,均按照天干地支來命名,如"武丁"、"抱乙"等。在殷墟甲骨文發現之前,人們對於司馬遷《史記》中記載的商代先王先公一直存疑。直到甲骨文被大量發現且釋讀工作大量展開,關於《史記》中對於殷商時期先王先公的記載才被證實,這些記錄在甲骨卜辭上的先王先公的名字,串聯起來,形成一條較為清晰的時間脈絡,將整個殷商時代的發展順序呈現在今人面前。

淺談殷墟甲骨文的形意美

圖 6

參考文獻

【1】馬如森《殷墟甲骨學》,上海大學出版社,2007 年版。

【2】胡厚宣《釋殷代求年於四方和四方風的祭祀》,《復旦大學學報》,1956 年。

【3】郭沫若《卜辭通纂》,北京科學出版社,1983 年。

【4】方明《甲骨文形意關係的美學研究》,2014 年。

【5】賈立新《小議甲骨文藝術》,《東方藝術》,1994 年。

本文作者為湖南大學研究生徐斯思,編輯校對少愚,轉載務必註明作者與來源,禁止剽竊,違者必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