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歷史上有許多傳說,你瞭解哪些?你相信嗎?

瀟湘水閣閣主


關於古琴歷史上有很多傳說,今天給大家分享兩個故事。

高山流水

春秋時期,有個叫俞伯牙的人,他精通音律,琴藝高超,是當時著名的琴師,在他彈琴時,很多人都誇他琴音美妙,琴技高超,但是他知道他們都沒有真正聽懂他的琴音。有一天他閒來無事乘船遊覽,清風明月,興致所至,他又彈起琴來琴聲悠揚,漸入佳境,忽然聽到岸上有人拍手叫絕,伯牙聞聲走出船來,原來是一個樵夫站在岸邊,於是邀請他上船,聽他彈琴。當他談起雄壯高亢的語調時,樵夫說"真好,雄偉而莊重,像高聳入雲的泰山‘’,當曲調變得悠遠綿長時他又說,"真好,寬廣浩蕩,就像滾滾的流水,如大海一般。‘’無論他彈出何種曲子,樵夫總能做出正確的鑑賞。這使得他很是興奮,於是生出相交之意,經過詢問得知,這位樵夫叫做鍾子期兩人成為了很好的朋友。

後來兩人約定 在一年後的此時此刻,仍在此處相會。可惜的是,一年後當俞伯牙如期而至時,確沒等到鍾子期的到來,經過多方打探,原來鍾子期已經生病去世了,這使得俞伯牙很是悲傷,在鍾子期的墳前他為鍾子期彈奏了最後一首曲子後,他斷絃摔琴,發誓再也不為任何人彈琴。

鳳求凰

司馬相如,字長卿,蜀郡成都人,是西漢著名的辭賦作家 ,善彈琴好讀書。曾經,他受好朋友王吉邀請到臨邛縣做客遊玩。聽聞臨邛首富卓王孫,有個女兒叫卓文君,相貌動人,善音律會擊鼓彈琴,非常有文采,新寡在家,頓生愛慕之意,就趁著一次到卓家做客的機會,在宴席上彈了一首《鳳求凰》向簾後偷聽的卓文君大膽的表露愛慕之意,然後又買通卓家的僕人,給卓文君送信一封,卓文君接信以後激動萬分,但她知道父親不會同意這門親事,就在一天夜裡,偷偷跑出來,連夜和司馬相如回到了他的家鄉四川成都。

卓王孫對於女兒的私奔行為大為惱火,不肯接濟他們,他們就又回到了臨邛開了個酒館,卓文君當壚賣酒,最終在親戚朋友的勸說下,卓王孫終於同意了他們的婚事,使他們成就了一段佳話。

之所以說這兩個故事,是因為他們都是因琴結緣,一個收穫美好的愛情,一個得到珍貴的友情,完美的詮釋了"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這句話的存在,知音難覓,知己難尋,無論是藍顏還是紅顏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隨豫而安2020


關於古琴歷史文化傳說很多,大部分個人還是相信的,從伏羲而始。伏羲見鳳集於桐,乃象其形削桐“制以為琴”《太古遺音》。這是有關古琴最早的傳說。

據說,上古的琴原為五絃。後來,經過周文王和周武王復加二絃,以合君臣之德。從此以後,古琴皆為七絃了。

下面我們介紹幾個比較有名的,關於古琴的傳說:

一、師曠為春秋時期晉國的古琴家,但他是個盲人,一般肓人聽力異於常人,有極強的辨音能力。所以,他的音樂成就和他的超強聽力是分不開的。他的作品有《白雪》、《陽春》、《玄默》,這些都是琴曲中的不朽經典。

二、就是漢朝司馬相如了,他聽說臨邛富豪卓王孫有一女名卓文君,貌美而有才華,好音而善琴。於是,他以一曲《鳳求凰》向卓文君表達愛慕之意。卓文君聽到後,也非常喜歡這首曲子。由此因緣,二人結為夫婦。

三、蔡邕一日正撫琴間,聽到隔壁燒火時,木材的爆裂時甚為清脆,於是立刻跑過去,將正燒著的一大塊桐木搶出,並買了下來。回到家中,他費盡心思,將此木製成一琴。因琴尾有燒焦的痕跡,這就是有名的“焦尾琴”。

四、嵇康遊會稽,引琴自彈時,遇一自稱古人的老叟。老叟傳嵇康《廣陵散》。於是,嵇康便以《廣陵散》名噪天下。 後來,嵇康遭人陷害,身死之前,索琴彈奏了此曲,並慨嘆“《廣陵散》絕矣。嵇康的外甥袁孝己,每每於嵇康獨自彈奏《廣陵散》時就在窗外偷學,久而久之,被他學會了《廣陵散》。我們現在,所彈的《廣陵散》,即是傳自袁孝己。

最後,古琴最著名的故事,應該就是“高山流水覓知音”的故事了。

俞伯牙從小就酷愛音樂,他彈起琴來,琴聲優美動聽,猶如高山流水一般。雖然,有許多人讚美他的琴藝,但他卻認為一直沒有遇到真正能聽懂他琴聲的人。他一直在尋覓自己的知音

俞伯牙奉晉王之命出使楚國。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來到了漢陽江口。遇風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晚上,風浪漸漸平息了下來,雲開月出,景色十分迷人。望著空中的一輪明月,俞伯牙琴興大發,拿出隨身帶來的琴,專心致志地彈了起來。他彈了一曲又一曲,正當他完全沉醉在優美的琴聲之中的時候,猛然看到一個人在岸邊一動不動地站著。俞伯牙吃了一驚,手下用力,“啪”的一聲,琴絃被撥斷了一根。俞伯牙正在猜測岸邊的人為何而來,就聽到那個人大聲地對他說:“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個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這裡聽到您在彈琴,覺得琴聲絕妙,不由得站在這裡聽了起來。”

俞伯牙藉著月光仔細一看,那個人身旁放著一擔乾柴,果然是個打柴的人。俞伯牙心想:一個打柴的樵夫,怎麼會聽懂我的琴呢?於是他就問:“你既然懂得琴聲,那就請你說說看,我彈的是一首什麼曲子?”

聽了俞伯牙的問話,那打柴的人笑著回答:“先生,您剛才彈的是孔子讚歎弟子顏回的曲譜,只可惜,您彈到第四句的時候,琴絃斷了。”

打柴人的回答一點不錯,俞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請他上船來細談。那打柴人看到俞伯牙彈的琴,便說:“這是瑤琴!

相傳是伏羲氏造的。”接著他又把這瑤琴的來歷說了出來。

俞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接著俞伯牙又為打柴人彈了幾曲,請他辨識其中之意。當他彈奏的琴聲雄壯高亢的時候,打柴人說:“這琴聲,表達了高山的雄偉氣勢。”當琴聲變得清新流暢時,打柴人說:“這後彈的琴聲,表達的是無盡的流水。”

俞伯牙聽了不禁驚喜萬分,自己用琴聲表達的心意,過去沒人能聽得懂,而眼前的這個樵夫,竟然聽得明明白白。沒想到,在這野嶺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尋覓不到的知音,於是他問明打柴人名叫鍾子期,和他喝起酒來。倆人越談越投機,相見恨晚,結拜為兄弟。約定來年的中秋再到這裡相會。

和鍾子期灑淚而別後第二年中秋,俞伯牙如約來到了漢陽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麼也不見鍾子期來赴約,於是他便彈起琴來召喚這位知音,可是又過了好久,還是不見人來。第二天,俞伯牙向一位老人打聽鍾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訴他,鍾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

臨終前,他留下遺言,要把墳墓修在江邊,到八月十五相會時,好聽俞伯牙的琴聲。

聽了老人的話,俞伯牙萬分悲痛,他來到鍾子期的墳前,悽楚地彈起了古曲《高山流水》。彈罷,他挑斷了琴絃,長嘆了一聲,把心愛的瑤琴在青石上摔了個粉碎。他悲傷地說: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這琴還彈給誰聽呢?”

兩位人的友誼感動了無數人,人們在他們相遇的地方,築起了一座古琴臺。直至今天,人們還常用“知音”來形容朋友之間的情誼。


超凡博弈


古琴在歷史上有許多傳說,併成為典故流傳至今。

《史記·孔子世家》裡,記載了孔子拜師襄子學琴的故事。師襄子是魯國造詣很深的樂師。孔子向師襄子學琴,一連三日足不出門戶,第四天師襄子對他說:“可以學習新曲子了。”孔子說:“我已經熟悉樂曲的形式,但還沒有掌握方法。”又過了幾天,師襄子說:“你已經會彈奏的技巧了,可以學習新的內容了。”孔子說:“我還沒有領會曲子的意境。”又過了一段時間,師襄子說:“你已經領會了曲子的意境,現在可以學習新的曲子了。”孔子說:“我還不瞭解作者。”到了第十天,師襄子正如痴如醉的諦聽孔子彈琴,忽然琴聲戛然而止,師襄子不解其意,只見孔子正襟危坐在琴幾前,凝神深思,他對師襄子說:“我知道他是誰了:那人皮膚深黑,體形頎長,眼光明亮遠大,像個統治四方諸侯的王者,若不是周文王還有誰能撰作這首樂曲呢?”師襄子聽後,趕緊起身拜了兩拜,回答道:“老琴師傳授此曲時就是這樣說的,這支曲子叫作《文王操》啊!”

魏晉名士嵇康悲壯琴聲。公元262年夏日的一天,年僅39歲的魏晉名士嵇康,身戴木枷,被一群丁勇 押解到洛陽東市的刑場。這時三千名太學生,擁擠在刑場邊上,向朝廷請願,要求赦免嵇康,讓嵇康擔任太學導師。但早已對嵇康不滿的司馬昭,是不會收回“死刑令”的。嵇康從容走上刑場高臺,望著臺下年輕學子,孤傲了一輩子的他感動了,想到一個叫袁孝尼的人,多次請求傳授《廣陵散》,他都拒絕了。想到這裡,他在高臺上說道:“請讓我彈奏一遍《廣陵散》吧!過去袁孝尼多次要學,被我拒絕。《廣陵散》於今絕矣!”於是讓哥哥嵇喜取來琴,正襟危坐,手落琴絃,錚錚琴聲響起,時而哀婉悲壯,時而慷慨激昂,圍觀的人們為之飲泣灑淚。曲終,他引首就戳。“慷慨別過三千子,廣陵彈破九重天”。




閒雲一片之每文


古,距今遠矣,距時尚遠矣,是時間的概念,但更是心理的一種時間尺度。好古之人,愛琴之人,不肯隨波逐流,不肯相信時間可以改變永恆的美。他們固執地堅守著,心裡充滿悲愁,也充滿歡樂。眾人以為自己是明智的,因為他們現實;好古之人也以為自己不糊塗,因為他們有固執的夢想。到底是誰超越了生的病痛和煩惱,各有各的標準和道理。執著於古的人們,當然是迷戀被時間之浪淘洗之後留存下來的精華,以為它們的美得到了肯定,它們已經具備了不朽的證明,想把超越依託於這種不朽,可是這與當下的眼光不合。人不愛它們,於是,古便被當下拋到了一旁,而愛古的人卻正因此而超越了時俗。

距今約一萬年前,我國進入新石器時代。那時,生產力的進步使得先民有更多的精力從事精神、藝術活動。祭祀活動的發展、原始樂舞的誕生為琴、瑟、鼓、壎等樂器的產生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雖然古琴出現的具體時代至今沒有確實的證據,但是作為一種樂器,特別是具有代表性的樂器,它的產生必會受到社會生產技術的限制。也就是說藝術的產生源於實踐,因此研究古琴的起源必須探究有利於^琴產生的技術基礎和審美傾向的土壤。作為一種審美的手段,古琴的產生同樣有其歷史源由,古琴作為一種藝術,其產生必然有一個從非藝術走向藝術的過程,我們應該追溯她的歷史源頭。在探討古琴產生的偶然性時,往往會想到是因為古人在使用弓箭或者是某種紡織工具時,發現弦在經過彈射時會發出悅耳的聲音,而使人感到愉悅的感覺,才將弦固定在木頭上而改制成了琴瑟之類的絃樂器。關於這個觀點,許健在《琴史初編》中對這種可能性曾加以論述。

     絃樂器出現的最重要物質基礎是製作弦的蠶絲的養殖和生產。我國是舉世公認的蠶絲的起源地。考古證明,在良渚文化時期(約公元前3300至前2200年)已有家蠶的養殖,而這個時期與虞舜所處的年代大致符合,因此,可以說約在虞舜時期,中國人已開始養蠶。自那時起,琴絃一直以蠶絲製成。絲絃的特點在於韻味淳厚,柔和飽滿,敏感細膩,這正是其他質材無法取代的。正是由於這個原因,許多古琴文化研究學者、專家,都比較傾向於琴產生於虞舜時期的觀點,同時大量的古籍資料中提供了相關的文字記載:

     昔者舜作五絃之琴以歌南風;夔始制樂以賞諸侯。故天子之為樂也,以賞諸侯之有德者也。德盛而教尊,五穀時熟,然後賞之以樂。故其治民勞者,其舞行綴遠;其治民逸者.其舞行綴短.故觀婪舞知其德.聞苴諾皂廿苴行也。

劉籍《琴議》中也說:

     是以舜操五絃之琴,其辭日:“南風之燻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在另一部典籍《尚書·堯典》中是這樣描述的:

     帝曰:“夔!命汝典樂,教胄子,直而溫,寬而慄,剛而無虐,簡而無傲。詩言志,歌詠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

     夔曰:“於!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

以上是根據考證記載的古琴的起源,而在我國的民族神話故事中,古琴的起源同樣披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一天,伏羲巡視到西山桐林,只見金、木、水、火、土五星之精,紛紛飄落在梧桐樹上。頓時,仙樂飄飄,香風習習。繼而又見瑞氣千條,霞光萬道。天空彩屏開處,祥雲託著兩隻美麗的大鳥,翩翩降落在那棵梧桐樹上,其餘諸鳥紛紛飛集在各處樹上,朝著兩隻美麗的大鳥齊鳴。伏羲見到如此奇異現象,忙召來輔佐他的木神句芒問究竟。

     句芒笑著對伏羲道:“這兩隻最大的鳥,就是鳳凰呀!”伏羲驚異道:“原來就是鳳凰啊!”兩人正說時,只聽見那兩隻大鳥“即足即足”地叫起來了,旁邊的百鳥也都一齊叫了起來,彷彿朝拜一般。

     句芒又指著說道:“這個叫起來聲音‘即即即’的是雄鳥,就是鳳。那個叫起來聲音‘足足足’的,是雌鳥,就是凰。它們有六像:它的頭像雞,它的頷很像燕,它的頸很像鴻,它的尾很像魚,它的身很像龜。天帝看看,像嗎?”“果然像。”句芒又道:“對鳳凰還有一說,頭圓像天,目明像日,背偃像月,翼舒像風,足方像地,尾五色俱全像緯,,這也叫做六像。”

    伏羲笑道:“據我看來,這個六像,有點勉強,恐怕因為鳳凰是個靈鳥,特地附會出來的,不如前那六個像準實。”

     句芒又道:“它還有五像:頭上的文彩,彷彿像德字,翼上的文彩,彷彿像順字,背上的文彩,彷彿像義字,腹上的文彩,彷彿像信字,胸前的文彩,彷彿像仁字。戴德,擁順,背義,抱信,履仁,所以說它是五德俱備的靈鳥。”

     伏羲道:“我聽說鳳凰為百鳥之王,所以百鳥都跟著它,這可信嗎?”句芒道:“這跟我們跟著天帝一般,十分可信。天帝今日親眼所見百鳥朝鳳凰,那是因為鳳凰是中央神鳥,所以它稱百鳥之王。”

     伏羲道:“我聽說鳳凰能通天祉、應地靈、律五音、覽九德。它非竹不食,非醴泉不飲,非梧桐不棲。而今,不僅五星之精下降,而且雲託鳳凰來朝,此樹必是桐林中的神品,堪為雅樂。”

     句芒道:“有其應者,必有其德,天帝所言極是!地上樹木林莽千萬種,只有梧桐樹才能招鳳凰。用此種神木作樂器,必歷千年而不衰。”

     伏羲聽木神這麼一說,大喜過望,於是,朝那棵桐樹拜道:“皇天降祉,施民以樂。”禮畢之後,他令人砍伐那棵桐樹而歸。

     伏羲仔細端詳著神樹,然後按33天之數,將梧桐截為三段。他用手叩上段,其音太清;叩下段,其音太濁;然後取中段叩之,其音清濁相濟。

     伏羲大喜,便將中段桐木浸在長流水中,經歷了八九七十二個晝夜後,卜得吉日良辰,請來妙手神工造樂器。

     神工不知怎樣下手,伏羲便吩咐按周天365度之數將桐木削成三尺六寸五分長,又按四時八節之數,定為後寬四寸,前闊八寸,然後按陰陽兩儀之數定下高度,外按金、木、水、火、土五行,內按宮、商、角、徵、羽五音安上五根弦。隨後又依百鳥朝鳳凰的情景編創了《駕辯》樂曲,供彈唱。每當人間慶賀豐收和節日的時候,人們便用伏羲提供的熟食,用他幫助編織的魚網,打撈出水裡的魚,烹調出美味佳餚,擺成豐盛的宴席。在宴席當中,大家還要彈奏伏羲發明的樂器,高唱他創造的樂曲,其樂融融,令天神們羨慕不已。

      後來,王母娘娘在天宮瑤池宴請天神,為了歡娛,特調來伏羲創造的樂器當場演奏。天神們見這樂曲動聽,樂器奇特,便依來歷將它喚作琴,取當今鳳凰為百鳥之王象形之意。因又是第一次在天宮瑤池見到這新物件,便將伏羲所創的樂器稱為瑤琴。

     從此,人間便有了古老的樂器——琴。由於它是東方天帝伏羲創造的,故而中國的琴藝舉世矚目,歷千年而不衰。

    幸虧古琴是誕生在東方,如果在西方,伏羲造琴的神話可能就變成了這樣:上帝說,要有琴,於是有了琴。

霈灝摘編整理於七徽琴社和韻館

材料收集不易,望採納!


胡亂看一點東西


今人有“餘音繞樑,三日不絕”之語。其語源於《列子》中的一個故事:周朝時,韓國著名女歌手韓娥去齊國,路過雍門時斷了錢糧,無奈,只得賣唱求食。她那悽婉的歌聲在空中迴旋,如孤雁長鳴。韓娥離去三天後,其歌聲仍纏繞回蕩在屋樑之間,令人難以忘懷。

琴以繞樑命名,足見此琴音色之特點,必然是餘音不斷。據說繞樑是一位叫華元的人獻給楚莊王的禮物,其製作年代不詳。楚莊王自從得到繞樑以後,整天彈琴作樂,陶醉在琴樂之中

有一次,楚莊王竟然連續七天不理朝政,把國家大事全都拋在腦後。王妃樊姬異常焦慮,規勸楚莊王說:“君王,您過於沉淪在音樂中了!過去,夏桀酷愛‘妹喜’之瑟,而招致了殺身之禍;紂王誤聽靡靡之音,而失去了江山社稷。現在,君王如此喜愛‘繞樑’之琴,七日不臨朝,難道也願意喪失國家和性命嗎?”楚莊王聞言陷入了沉思。他無法抗拒繞樑的誘惑,只得忍痛割愛,命人用鐵如意去捶琴,琴身碎為數段。從此,萬人羨慕的名琴繞樑絕響了。 




扶蘇與魚


很多,因為喜好,寧可信其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