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帶貨”,不應是假冒偽劣的秀場

近段時間,電商直播行業逆勢上漲,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逐漸接納直播電商。但電商直播購物存在的多項問題也不容忽視,例如人氣造假、評論造假、誘導交易、虛假交易、規避安全監管的私下交易行為等。中消協建議,加強對主播群體的管理和規範。(詳見4月1日新湖南客戶端)

近期,由於疫情影響,大部分線下消費轉移至線上,大幅帶動直播購物的熱潮。與冷冰冰的傳統線上購物不同,直播購物既能看見商品實物,又能看見商品使用效果,還能與主播互動,擁有可以媲美線下購物的真實體驗感。藉助疫情造就的大好形勢,直播購物瞬間火爆市場。

長期以來,中國的企業一直傾心於“叫賣式廣告”,電商直播顯然就是“叫賣式廣告”的“升級版”。由於直播帶貨更加真實、直觀,且可以彌補體驗感,再加上具有極強的互動性,因此有調查顯示,42.6%的受訪者更偏向於直播電商,這其中又以80後和90後作為購物主力軍。

1月5日,李佳琦在直播間推銷金字火腿旗下“麻辣香腸”,5分鐘狂賣10萬+包,總銷售額突破300萬元,第二天直接將公司送上了漲停板。另一位頭部主播薇婭,2019“雙11”當天,吸引了4315.36萬人觀看直播。在熱門主播超強的帶貨能力下,有不少企業已經將“直播”奉為當下拯救業績的靈丹妙藥。

但是,直播“帶貨”的狂歡和熱鬧掩蓋了不少問題,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在買到主播們推銷得天花亂墜的商品後大呼上當,電商直播成為消費投訴的新熱點。總的來說,讓消費者滿意程度最低的是宣傳環節,尤其是主播誇大和虛假宣傳、有不能說明商品特性的鏈接在直播間售賣等兩大問題反饋較多。其實不難發現,之所以這兩大問題突出,是因為直播之前商家和主播們為了達到廣告效果,做好了充分的準備來提升產品的誘惑力,在這些隱形包裝之下,產品的缺點被掩蓋,導致消費者買回來的產品與直播的效果不同。

顯然,直播帶貨的掘金能力是突出的,但問題也是頗多的,此次中消協提出的監管建議也是為了引導直播電商行業的健康有序發展。在一窩蜂的電商直播中,經營者的責任和義務不可缺席,對於假冒偽劣商品,一旦有消費者投訴,可直接追溯到經營者環節,以杜絕以次充好、售賣假劣產品的行為;同時,主播因為有著較強的影響力,直接推動著商品的銷售成效,也需要承擔一定的法律責任,不能只賺人氣,不擔責任,且要設置准入門檻,提升網絡主播的職業素養和規範意識,不能讓電商直播這個創造暴利的風口行業成為法外之地。

作為備受年輕人青睞的電商直播,想要走得更遠,也必須持續完善自身,將消費者視為服務對象,而不是薅完“羊毛”就算完,要認真履行服務承諾,嚴格售前、售中、售後服務標準和服務保障,增強自身黏性,力爭讓更多的消費者成為回頭客。這才是電商直播這個“新寵”的最佳發展方向。

■三湘都市報評論員 張英


分享到:


相關文章: